肥胖的什么(肥胖的什么填空)
肥胖的尽头是失能
今天来说一个严肃的话题:超重和肥胖会导致疾病、失能、日常生活障碍和无法胜任工作。
如何看待超重和肥胖的积极意义
对于超重和肥胖,有人认为这说明我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文化提高了,是有其积极意义的。这里,我们不妨问两个问题:
01
超重和肥胖是社会物质生活水平提高和发展的成果吗?
02
超重和肥胖是社会精神和文化水平的代表吗?
首先,任何人、动物出现超重和肥胖的情况都离不开足够的各种食物作为基础。所以说超重和肥胖在某种意义上代表了个人或者社会物质生活和发展水平达到了比较富足和充实的状态。
其次,超重和肥胖说明虽然我们的物质生活提高了,但健康素养、健康生活方式与之不相匹配,甚至缺乏。科学素养和健康生活方式的建立和普及,需要一个学习、认识、长期实践的过程,具备接受、建立、坚持、传承和相互影响的特征。相关内容属于精神和文化的一部分。最后,超重和肥胖是一种疾病,且能进一步导致多种心脑血管疾病、内分泌代谢性疾病、精神心理疾病、恶性肿瘤等众多常见病。而这些疾病的发展恶化有引发失能和早亡的风险。
实际上,超重和肥胖是人们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存在误区和偏差的具体表现形式。
超重和肥胖引发失能
刚才提到,超重和肥胖会引起失能,具体怎么理解呢?
运动系统的问题
肩不能挑担、手不能提蓝是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普遍现象。很多情况下,这类人甚至连步行、快走、上楼、爬山、起床等简单的体力活动都存在速度慢、呼吸困难和无法胜任的问题。
很多超重和肥胖较严重者的下肢骨骼和关节出现变形、疼痛、功能障碍,严重者完全失去活动能力。
精神心理的问题
很多超重和肥胖人士存在择偶、就业、人际交往等方面的障碍和困难,由此产生精神心理健康问题,比如抑郁、失眠、暴饮暴食、自悲、孤独、焦虑等。相关数据显示,超重和肥胖人群中精神分裂症的发病率是正常人群的1.5~4倍,甚至自杀人群中超重和肥胖者占比同样很高。
以上各种问题,导致这类人群服务社会、实践自我、享受美好人生的可及性受限。
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
超重和肥胖是代谢综合征相关疾病之母,如果任其发展,高血压、糖尿病、血脂紊乱、高尿酸血症、动脉硬化就会不请自来。接着,患者会出现心衰、肾衰、急性心梗、下肢动脉狭窄脑出血、脑血栓等疾病,后续偏瘫、痴呆、失语、截肢等疾病造成的失能情况层出不穷、防不胜防。
这些社会上极为常见的患者失能形式,其整个发展链条的第一环,就是超重和肥胖。
恶性肿瘤
国内外的大数据显示,超重和肥胖人群整体恶性肿瘤的发生率比正常人群的发生率高40%~50%,其中主要包括乳腺癌、肾癌、胰腺癌和结肠癌等。各种恶性肿瘤会导致各种失能,甚至生命损失。
其他问题
超重和肥胖还会导致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症、黑棘皮病、腋臭等诸多问题,也会促发高血压、呼吸功能减退、皮肤过敏感染等各种疾患。这些问题可能不同程度地干扰超重和肥胖者融入社会生活和工作,发挥个人应有的作用。在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是一种失能。
可以说,肥胖与失能,是真正的“难兄难弟”。理解了这一点,您还敢胖吗?
转自:大众健康杂志
文: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教授 孔俭
来源: 健康报
世界的重量——肥胖的文化史
维伦多夫的维纳斯雕塑,约公元前28000—25000年
“胖”这个形容词,想必大家耳熟能详。“胖”不仅承载着社会、文化和视觉期望的负担,同时也是一个历史负担。
描述规模时,人们常用“大”来等同于“好”,从美国到印度次大陆都是如此:前者用“伟大的国家”传递着幅员辽阔和无与伦比的信息,而对于后者来说,“大人物”和“小人物”不光区分了财富多寡,更划分了不同社会阶层。正如克里斯托弗·E.福思在其新书Fat:A Cultural History of the Stuffof Life中所写的那样,营养、蛋白质和碳水化合物是人类饮食的三个基本构成,它们也随着农业、宗教、文化、医学以及现代传媒的发展而不断变化着。
福思对肥胖形体的描绘时间跨度很大,从三万年前上古石器时代的维伦多夫维纳斯雕塑一直到20世纪,他在著作里同时也研究了世界各地对肥胖形体态度的变化。对于早期人类来说,充分利用动物的每个部位是非常有必要的,他们分解动物尸体以获取脂肪和有营养的骨髓,那些牛脂甚至被用于家庭照明、制作衣服和药品。在有的民族传统中,肾脏周围的脂肪甚至被赋予了神秘的属性。而对于那些生活在严酷的冰河时期的群体来说,脂肪受到的崇拜不一定与生育相关,而是与生存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冰川消融和农业社会出现后,脂肪和生存之间的关系发生了变化。畜牧业的发展既是一种富足的迹象,同时也让肥胖动物的死亡变得不再遥远,由此也带来了对于肥胖看法的转变。苏格拉底时代推崇营养、成熟和腐烂的有机循环,这跟脂肪有着不可磨灭的联系;但在古希腊人和罗马人眼里,正如柏拉图所说,肥胖开始代表一种“没有更高愿望”的基本生活状态。福思假定,肥胖的身体在此时已经暗示了统治阶层的“道德弱点”,这从盛宴上无能、腐败的罗马政治家同斯巴达战士之间的对比就可以看出,后者因为严格的自律、男性气概和军事能力而受到崇拜。
随着罗马帝国的衰落、基督教在西方的出现,世人对肥胖的态度再次发生转变。当人们越来越重视灵魂和来世时,肥胖则代表了一种沉重、肮脏的品质,既不受欢迎,又具有动物性。随着十字军东征的到来,战士们迫切需要健康的体格以及对来世荣耀的追求。对于在中世纪周期性饥荒的阴影下辛勤劳作的人们来说,这种身心变化带来的冲击非常强烈。新教改革进一步鼓励人们将基本的物质存在从对于来世的完美憧憬中分离出来。1602年,多米尼加神父托马索·坎帕内拉甚至建议城市应拒绝肥胖人群的进入,同时驱逐年满14岁但身体状况不好的孩子。与此同时,其他一些神职人员竟然认为选择性生育可以清除社会上的肥胖隐患。
启蒙运动也彻底改变了我们看待肥胖的方式。西方中产阶级强调自我克制和改善,不仅为与穷人的卑鄙区分开来,而且也用家庭、房产甚至衣服的“包装”,使得他们成为更高的社会阶层。度量衡的标准化,也以前所未有的方式量化了人们的身体。
19世纪,帝国之间主体形象的塑造和演变也是一个证明。此时,文学作品越来越多地给非洲人和印度人贴上了低劣和粗俗的标签,比如1877年亚历山大·阿拉代斯的小说《太阳之城》里,就将“印度佬”描绘成肥胖、油腻、浮肿的形象。这即便不会令人反感,至少也说明了西欧人对其他人以及自身的看法。女人们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她们要保持干净、柔韧、健康,这样才能努力让社会看见自己,而非那些遥远宫墙里肥胖妇女的日常诉求——尽可能多地消费,绞尽脑汁地让自己拥有性吸引力。
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西欧和美国的影响都是灾难性的,我们与周围飞速发展的国家之间的关系,以及新技术、医学、现代生活的需求,都将西方推向了对柏拉图提出的“轻量级”的不懈追求上。瘦,就是超越本能,从而掌控了身体对于满足和愉悦的需求。福思的研究透彻、精干,学术性和严谨兼具,虽然它有时也在某种程度上简化了物质的影响,但确实提醒了我们,有机体存在周期性以及所面临的强大外部力量。
编译:乐阳
编辑:范菁
肥胖的人真的会比较容易饿吗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胖子总是吃了又吃,好像永远都吃不饱似的,胖子,本不应该这样饮食的,有些人认为胖子的脂肪多应该不容易饿一些才对,因为胖子吃的多的话会让胖子们看上去越来越胖,胖子应该也懂得这个道理,那么为什么胖子总是吃了又吃?吃得比别人更多还比别人更容易饿?
众所周知人的饱腹感是由大脑控制的,人的下丘脑有控制一个人的食欲的神经中枢,这个神经中枢分为两个部分,第一个部分是摄食中枢,第二个部分是饱食中枢。那么是什么来刺激这两个中枢呢?刺激这两个中枢的是葡萄糖和游离的脂肪酸。
人吃饱了以后,血液中的葡萄糖就会迅速增多,葡萄糖就会刺激饱腹中枢,饱腹中枢因为受到刺激就会兴奋,人就会有一种饱腹感,这种饱腹感会防止人们吃地过多,使人不想再吃了。当人饿的时候血液中的葡萄糖含量就会减少,人体就会自动燃烧脂肪来供能量,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增多的时候,脂肪酸就会刺激摄食中枢,人就会产生一种饥饿感,这种饥饿感就会驱使人们吃东西。
为什么胖的人容易感觉到饿而且比常人吃的更多呢?
这可能是因为胖子的体内的组织对胰岛素有一种抵抗性,也就是人们常说的高胰岛素症,肥胖者要是有这种症状,就会导致肝内甘油三酯的合成量越来越多,可能细胞的数目也会越来越多。这也有可能导致血液中的游离脂肪酸越来越多,游离脂肪酸多而葡萄糖少的话,就会一直刺激摄食中枢,使人一直有一种饥饿感,一直有饥饿感的话就会一直想吃东西,而且不会觉得饱,所以肥胖症的人会一直吃东西一直吃东西停不下来。
综上所述肥胖的人比较容易感到饿可能是得了高胰岛素症。
肥胖的危害有很多,肥胖不仅使人看起来不太美观,穿衣服不太好看,还会对身体带来很多伤害,所以最好是尽早减肥。研究表明世界上越来越多的人死于肥胖,肥胖也是生命的杀手,大多数肥胖是与基因有关的。想要减肥的话就必须控制自己的食欲,增加自己每天的运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