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激素(肥胖 激素水平)
长期酗酒肥胖服激素 小心髋关节病找上门
医学指导/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赵亮教授
作为人体最大的负重关节之一,髋关节向来表现得很“稳重”。但临床上受髋关节病困扰的患者却不少见,是什么原因导致这种病悄悄找上门的呢?
女子股骨坏死顺利换髋
40来岁的阿芳(化名)因病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药物的副作用导致她双侧股骨头坏死,髋关节疼痛二十多年,随着疼痛逐渐加剧,行走越来越困难。
4年前,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学科带头人、主任医师赵亮教授为阿芳施行了一侧髋关节置换手术。术后,她恢复很快,走路疼痛消失,关节功能明显改善。最近,被另一侧髋关节疼痛折磨的她再次向赵亮主任求助。
针对阿芳有基础疾病需要长期服用激素等情况,赵亮团队精准制定髋关节置换手术方案和围手术期诊疗计划。随后,手术顺利完成,在医护人员的精心照料下,术后第二天阿芳便能在拐杖的辅助下行走。术后第5天,阿芳顺利出院,下肢疼痛与功能障碍得到显著改善,经过功能康复阶段后,她可以摆脱拐杖行走,步态也逐渐趋向正常。
髋关节病为何悄悄找上门?
临床上,像阿芳这样的患者并不少见,是什么原因导致髋关节病悄悄找上门的呢?
赵亮分析,除了某些遗传因素以及随着年龄的增长自然衰老出现的髋关节软骨逐渐磨损之外,长期大量饮酒对骨骼的危害也很大,甚至可能导致股骨头坏死。
另外,长期服用激素,如长期服用糖皮质激素,可能增加股骨头坏死的风险;既往的关节损伤,如髋关节脱位或骨折也可能增加髋关节病风险。
炎症性疾病如类风湿关节炎、代谢性疾病如痛风等,也可能引起髋关节炎症和疼痛;髋关节感染(化脓性关节炎)也可导致髋关节损伤和功能障碍。
长期超重或肥胖增加髋关节负担过大,肌力不平衡,则可加速其退行性改变;长期不良姿势或从事高冲击性活动,也有可能对髋关节造成损伤,加速关节软骨的磨损。
如何尽量远离髋关节病的困扰?赵亮认为,除了营养均衡、戒烟限酒、规律运动、保持健康体重和避免长期久坐等不良姿势外,还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谨慎使用激素,在进行高风险活动时做足保护措施避免髋部受伤。此外,早筛早诊早治很重要。有家族病史或者先天性髋关节问题的人群,建议定期筛查,早发现早治疗可延缓病情进展,获得较好的生活质量。
该选择保守治疗还是手术?
髋关节出问题,如何确定是接受保守治疗还是选择手术?
赵亮说,针对不同程度的髋关节损伤,骨科医生会结合个体情况给出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比如对早期的髋关节病患者,首先推荐进行为期3到6个月的规范保守治疗。
保守治疗包括药物、理疗和生活方式调整。药物治疗通常使用非甾体类抗炎药以及一些活血化瘀、强筋健骨的中成药来帮助缓解疼痛和炎症;物理治疗可通过特定的运动来增强关节周围的肌肉力量,减轻关节压力;生活方式调整方面,可适当运动,增强关节稳定性、缓解疼痛,同时控制体重,减轻髋关节负担,也应注意减少站立和行走时间,活动量以不感到疼痛为主。
当保守治疗无法缓解疼痛,或髋关节磨损太严重时,可能要考虑手术治疗。术式的选择要根据关节损伤的程度、病变的范围、患者的年龄和活动需求等因素而定。比如早中期的髋关节疾病,尤其是股骨头坏死,可考虑保髋,选择髓芯减压术或髋关节镜手术来减缓病情进展、改善关节功能、减轻疼痛并尽可能延长髋关节的自然寿命。
疾病发展到病程后期,关节损伤严重,疼痛加剧难以缓解,关节活动严重受限已影响到生活的,则要考虑接受髋关节重建术甚至全髋置换术。“对于双侧髋关节都需要手术的患者,建议分开手术,每次做一侧,而非同时进行。”赵亮解释说,这可以减轻恢复期的痛苦,加快康复进程。(全媒体记者翁淑贤 通讯员梁博、韩文青)
来源: 广州日报
激素为何会让人长胖
来源:人民健康网
上海瑞金医院药剂科副主任、上海市执业药师协会副会长 石浩强
导致肥胖的原因很多,除了饮食,长期服用激素类药物也是原因之一。激素是由人体内分泌细胞合成并直接分泌入血液的化学信息物质,通过调节各组织的代谢来影响人体机能。人们看到“激素”二字往往较为反感,用药后引起身材走形是重要原因之一。
激素类药物有很多,其中糖皮质激素在临床上应用最为广泛,具有免疫抑制、抗炎、抗休克等作用,可用于过敏、严重感染、风湿性关节炎、肾上腺皮质功能不全等疾病的治疗。糖皮质激素虽然有效,但长时间、大剂量使用会引起人体脂肪分布改变,使面部、腹部、颈后部的脂肪堆积,导致满月脸、水牛背及腹部型肥胖。
激素导致肥胖的机制尚不清楚,临床上一般认为,长期大量服用激素后,人体内的盐、水、蛋白质、脂肪代谢紊乱,引起水钠潴留,进而引起浮肿,导致体重增加。一般而言,糖皮质激素引起的肥胖并不是永久持续存在的,一般是可逆的。当逐渐减量、停药后,患者一般是可以瘦下来的。另外,服用激素后因疾病症状减轻,有些人的食欲会改善,因摄入热量增多而导致体重增加,这种情况就应当控制饮食并加强锻炼。
激素并非一用就胖,只要用药剂量没有超过生理需求量,一般是不会引起肥胖的。此外,一些外用的含激素类药膏、吸入用的激素药物,因进入血液循环的量很低,一般也不会引起肥胖。
需要提醒的是,在服用糖皮质激素时,如果是一天一次给药,一般应在早上服用。对于激素可能造成的骨质疏松,可以通过补钙和补充维生素D进行预防。对于可能造成的消化道溃疡,可服用一些胃黏膜保护剂。吸入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后应当漱口,以免发生口腔念珠菌感染,进而引发口腔溃疡。长期、大剂量用药产生治疗效果后,应当逐渐减量、缓慢停药,切不可骤停药物,以免病情“反跳”。糖皮质激素具备保钠排钾的作用,使用期间,应适当保持低钠、高钾饮食。
哪些食物里激素含量高?到底哪个能吃,哪个不能?
本文作者:陈倩怡,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临床营养科营养师
审核专家:冯丽君,浙江大学附属邵逸夫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
常吃快餐店的炸鸡会不会早熟?反季蔬菜会不会影响健康?有乳腺问题还能吃大豆制品吗?……
这些疑惑的背后,其实都源自对一种食物元素的恐惧——激素。
激素天然存在于人和动植物体内,具有促进生长和发育的作用。在日常生活生产中,添加外源性的激素,主要目的是增加生长速率或产奶率,提高生产效率。
健康时报记者毛圆圆 摄
动物性食物激素
动物性食物中激素的主要来源为在饲养过程中添加的外源性激素和动物自身存在的天然内源性激素。
(1)外源性激素
常见激素:雌二醇、黄体酮、睾酮、玉米酚、醋酸曲恩勃龙、醋酸美伦孕酮以及牛生长激素。
1. 在我国《兽药管理条例》中,明确禁止在饲料与动物饮水中添加激素类药品,也禁止销售因疾病原因处于用药期、休药期的动物制品用于食品消费。
2. 《GB 31650-2019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中兽药最大残留限量》对动物性食品中激素最大残留含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
3. 《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食品安全管理办法》则明确进口食品应当符合中国法律法规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所以,在正规途径销售的动物性食物,其中的激素含量受到了国家严格监管,可以放心购买。
(2)内源性激素
常见激素:IGF-1、生长激素、雌二醇、黄体酮、睾酮等。
动物性食物的内源性激素取决于不同种类以及获取的时期不同(例如不同时期的奶类)。
大部分激素都具有脂溶性特征,所以黄油等动物来源油脂中激素含量丰富,其次为蛋类、红肉类和奶类。
相反,大家普遍担心的鸡肉反而激素含量较低。
初乳为哺乳动物产后短期内获取的乳类,其中的激素含量甚至比普通乳高数百倍。
动物性食物激素是否影响健康?
动物性食物激素对人体健康影响的相关研究,主要关注食物激素对肿瘤等疾病以及对生长发育影响,但目前并没有明确的证据证明其中的相关性。不过GLP-1等激素水平与肿瘤等疾病风险正相关,动物性食物中的激素依然是专家们担忧的危险因素。
对于动物性食物中的激素,我们不必过分担心,但在日常饮食中还是应该避免过多摄入。
动物性食物食用建议:
1. 在正规的市场或其它正规渠道购买动物性食物。
2. 初乳激素含量高,一般不建议长期食用。
3. 注意饮食结构均衡,根据最新版膳食指南建议:
每日烹调用油量推荐25~30克,其中黄油、牛油、猪油等动物油脂要限量;
每日奶类摄入量推荐300~500克;
每日奶蛋以外动物性食物摄入量为120~200克。
植物性食物激素
植物中的激素,我们一般关注植物激素与植物雌激素。
(1)植物激素
主要包括生长素、赤霉素、细胞分裂素、乙烯、脱落酸、油菜素内酯、茉莉酸、水杨酸和独脚金内酯。
植物激素通常作为生长发育调节剂应用,能起到调节植物的生长、发育与成熟的作用,例如用于反季节蔬果种植、香蕉、番茄等蔬果运输催熟等。
植物本身也存在大量的植物激素,日常的果蔬中都含有植物激素。植物激素不会影响人类正常的生长发育,甚至某些植物激素的衍生物可以制成药物,例如阿司匹林。
(2)植物雌激素
主要包括异黄酮、香豆素、异戊二烯类黄酮和木脂素。
植物雌激素与人体雌激素结构类似,具有激发或拮抗人体雌激素的能力,在坚果、种子、大豆以及谷物中含量丰富。
植物性食物激素是否会影响健康健康?
豆制品吃多了会不会造成青少年早熟?会不会增加女性肿瘤的风险?男性会不会女性化?
1. 植物雌激素对青少年发育的作用,由于受现代肥胖、环境等因素共同影响,目前研究暂未达成一致结论。
2. 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大豆、豆制品摄入可能降低乳腺癌风险,并且乳腺癌患者食用大豆、豆制品也是安全的。
3. 综合多项研究数据,大豆、异黄酮摄入不影响男性生殖激素,并且有助于降低心血管疾病风险。
最新膳食指南推荐每日大豆及坚果25~35克。
记住这几句话:
食物激素不可怕,正规购买放首位;
奶蛋荤菜要适量,配点豆子更健康;
初乳不必经常吃,烹调少用动物油。
来源: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