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青少年肥胖症(青少年肥胖症诊断标准最新)

人民网 0
文章目录: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青少年肥胖怎样减肥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是影响体型和心理健康,以及智力发展,还会造成性发育障碍,引发疾病。

1、影响体型

青春期是人体塑造体型的良好时机,也就是说这个时期对于一个人的高矮胖瘦都有很大的关系。然而生活中很多不良习惯,致使皮下脂肪过多,给人以"臃肿、疲软、懒散、笨拙"等印象,影响了青少年体型。

2、影响心理健康

由于肥胖,青少年的动作往往不够灵活,在参加集体活动时会受到很多人的排斥,对于青少年的心理成长发育有很大的影响,甚至会产生强烈的自卑感。如果学习成绩又不是很好,再加上动作的笨手笨脚,就会让他们的性格上变得孤僻,不愿与人交往,甚至引起"自闭症"。

3、影响智力发展

肥胖儿童青少年体内积聚脂肪过多,耗氧量要比正常人高出30%~40%,体内氧气"入不敷出",就会出现无精打采,容易疲劳,嗜睡,精神不易集中,影响学习效率致使成绩下降。

4、影响性发育障碍

青少年肥胖还会引起性发育障碍,男孩导致性发育滞后,女孩导致性早熟,初潮早,多伴有月经紊乱。青少年由于体重过重会增加身体负担,平足、膝内弯、下肢弯曲、脊柱和椎间软骨损害等现象时有发生。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胆固醇和脂肪酸过高,血脂也高,免疫系统受到抑制,抗病能力较差,易患呼吸道感染,还容易导致一些"成年疾病"年轻化,如糖尿病、高血压、脂肪肝、冠心病等。

青少年肥胖怎样减肥

一、多吃低脂肪、低热量的食物

大部分学生都是在食堂吃饭,很少有自己做饭的机会,而且对低脂肪的食物认知度也不是很高,首先要知道那些食物属于低热量食物,例如绿豆、香菇、冬 瓜、黄瓜、鸡胸肉、土豆、木耳、扁豆、茄子等。当然这里不排除还有一些小朋友在外面吃一些垃圾食品,减肥训练营的小编想和你们说,尽快脱离这些食物,养成 一个好的饮食习惯,这样才能更好的帮助自己身体发育。

二、规律的作息

保持规律的作息对减肥来说,也至关重要。睡眠不足容易使学生第二天上课没精神,并且容易导致人体内的荷尔蒙有所变化,容易使人体充满饥饿感,因此,学生应保持规律的作息,保持充足的睡眠,尽量避免熬夜。

三、一定要吃早餐

早餐要吃得好,不吃早餐容易引起胃不适,或导致中午、晚上食量大增,暴饮暴食大,造成肥胖。因此,为了身体好,一定要吃早餐。

四、尽量少吃零食

学生一定要尽量少吃零食,零食容易导致身体发胖,并且容易引起上火长痘,影响面部美观。若非常想吃零食,可以在吃零食前先和一杯水或是一杯热茶,有助于减少食量,帮助学生减肥。

五、饭后吃一些吸脂食品

学生在饭后可以吃一些吸脂食品,既可以分解脂肪,又可以解解嘴馋。在吃完高蛋白的食物之后,比如吃完鱼之后可以吃一些菠萝。吃过多的时候,可以吃一些陈皮,有助于消化。

越来越多青少年过度肥胖,出现3种情况需要就医!4个因素易肥胖

越来越多青少年过度肥胖,青少年肥胖的增长趋势尤为令人担忧。它不仅影响青少年的外貌和自信心,更对其身体健康构成严重威胁。这不仅影响到他们当下的生活质量,更对未来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青少年肥胖的现状

近30年来,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和肥胖率呈显著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6-17岁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这一数值相较于1992年的5.7%有着大幅增加。据估计,75-80%的青少年肥胖可能延续至成年,对他们的健康产生长远的负面影响。

在全球范围内,青少年肥胖也成为一种流行病。全球儿童肥胖人数从1975年的1100万增加到2016年的1.24亿,并且预计在未来几年内还会继续上升。

青少年肥胖的原因

青少年肥胖的形成是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包括遗传、环境、生活习惯以及心理因素等。

1. 遗传因素

肥胖有一定的遗传倾向。研究显示,如果父母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也会较高。这种遗传模式不仅包括单基因和多基因遗传,还包括表观遗传,即环境因素和基因交互作用导致肥胖。

2. 环境因素

饮食因素:现代社会饮食丰富多样,快餐、甜食、油炸食品等高热量食物的大量摄入,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因素。尤其是网购、外卖等新兴行业的迅猛发展,使得青少年更容易接触到这些不健康食品。

运动不足:现代科技让青少年可以足不出户地进行娱乐活动,导致运动时间大幅减少。静坐时间和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屏幕时间的增加,都与肥胖率的上升密切相关。

社会经济文化水平: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营养过剩逐渐成为普遍现象。然而,一些家庭对于健康饮食和运动习惯的认识不足,未能为孩子提供科学合理的膳食和运动环境。

3. 心理压力

青少年面临的学习压力、家庭压力以及社会压力都可能对肥胖产生影响。这些压力不仅直接增加静坐时间,还可能导致青少年通过食物来寻求安慰,形成不良的饮食习惯。此外,心理问题如自卑、抑郁和焦虑等,也可能通过影响内分泌系统而间接导致肥胖。

4. 传统观念与认知

传统观念认为“能吃是福”,很多长辈倾向于用食物来奖励孩子,尤其是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的甜食和零食。这种错误的育儿观念也增加了青少年肥胖的风险。

青少年肥胖的危害

青少年肥胖不仅影响外观和自信心,更对身体健康产生一系列危害,有些甚至影响终身。

1. 影响生长发育

肥胖可能导致青少年性早熟,使身高增长提前停止,影响正常的生长发育节奏。

2. 骨骼肌肉问题

过重的体重会对骨骼和关节造成过大压力,增加患关节炎、扁平足等疾病的风险。

3. 心理健康问题

肥胖青少年常常遭受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影响其社交和学习状态。

4. 内分泌紊乱

肥胖会干扰内分泌系统的正常运作,导致月经不调等内分泌问题,还会影响生长激素的分泌,进一步影响身高和生长发育。

5. 降低免疫力

肥胖会引起体内代谢紊乱,降低免疫细胞活性,使青少年更容易患病。

6. 呼吸系统疾病

肥胖可引起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导致呼吸困难,影响氧气供应,严重时甚至危及生命。

7. 代谢性疾病

肥胖青少年更容易患2型糖尿病、非酒精性脂肪肝、高脂血症和高血压等疾病。这些疾病不仅影响当前的健康,还可能延续至成年,对一生的健康产生长远影响。

8. 心血管疾病

肥胖会导致血压、血脂升高,增加冠心病、心肌梗死等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几率。

9. 癌症风险

肥胖与部分癌症的发生有一定关联,如乳腺癌、结肠癌等。肥胖会导致体内激素水平异常,增加细胞癌变的风险。

青少年肥胖的防控措施

青少年肥胖的防控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和青少年自身的共同努力。以下是一些主要的防控措施:

1. 合理饮食

均衡膳食:保证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物和优质蛋白质,减少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食品的摄入。

三餐规律:避免暴饮暴食,每天定时进食,不要因为饥饿或过饱而过度进食。

饮食速度:进食速度不宜过快,细嚼慢咽有助于增加饱腹感,减少进食量。

减少屏幕时间进食:避免在看电视、玩手机或电脑时进食,减少无意识进食的情况。

2. 适量运动

坚持锻炼:每天进行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自行车、跑步、打球等。

多样化运动:选择多种运动方式,既锻炼体能,又增加趣味性,帮助青少年坚持锻炼。

家庭运动:家长应与孩子一起运动,不仅能增强亲子关系,还能为孩子树立良好的运动榜样。

3. 睡眠充足

保证睡眠时间:尽量保证每天有7到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时间,因为睡眠不足可能导致内分泌代谢紊乱,从而容易发胖。

建立睡眠习惯:养成良好的睡眠习惯,避免睡前过度兴奋的活动,如玩游戏、看电视等。

4. 心理疏导

心理支持:家长和老师应给予肥胖青少年更多的关爱和支持,帮助他们建立自信,克服自卑心理。

专业咨询:如果青少年存在严重的心理问题,应及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进行针对性的心理治疗。

5. 培养健康生活方式

家庭环境:家长应树立良好的榜样,引导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如合理饮食、规律作息、坚持运动等。

肥胖到什么情况需要去医院

一、肥胖程度严重

1. 体重指数(BMI)过高:BMI是衡量肥胖的常用指标,其计算方法为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根据世界卫生组织和国内相关标准,BMI大于等于28公斤/平方米被视为肥胖。当BMI达到或超过这个标准时,可能意味着身体已经积累了过多的脂肪,增加了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2. 腰围过大:腰围是衡量腹部脂肪堆积的重要指标。对于成年人,男性腰围大于90厘米,女性腰围大于80厘米,通常被认为是肥胖的征兆,特别是中心性肥胖(也称腹型肥胖)。中心性肥胖与多种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等。

3. 体脂率过高:体脂率是指人体内脂肪组织所占的比例,可以通过专门的体脂测定仪器进行测量。男性的体脂率大于25%,女性的体脂率大于30%,可考虑诊断为肥胖。体脂率测量相对准确,但需要专业设备和技术支持。

二、伴随症状明显

1. 身体不适:长期的肥胖可能导致身体出现各种不适,如关节疼痛、呼吸困难、心悸等。这些症状可能表明肥胖已经对身体造成了实质性的损害,需要及时就医。

2. 代谢异常:肥胖可能导致体内代谢紊乱,出现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当前的健康,还可能延续至成年,对一生的健康产生长远影响。因此,当出现这些代谢异常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3. 心理问题:肥胖青少年常常遭受同龄人的嘲笑和歧视,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社交和学习状态,还可能对心理健康造成长期损害。当心理问题严重时,也需要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师的帮助。

三、其他情况

1. 合并其他疾病:肥胖是多种疾病的高危因素,如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高尿酸、脑梗塞、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如果肥胖者已经患有这些疾病,或者出现了相关症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治疗和管理。

2. 减肥效果不佳:如果尝试了多种减肥方法,但效果不佳或者出现反弹,可能需要去医院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减肥方案,帮助患者实现健康减肥的目标。

四、就医建议

1. 选择合适的科室:肥胖症患者首先应该去医院的内分泌科和营养专科就诊。这两个科室能够针对肥胖的内分泌原因和营养摄入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

2. 进行全面的检查:就医后,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包括体重、身高、腰围、体脂率等指标的测量,以及血液生化检查、影像学检查等。这些检查有助于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和肥胖原因。

3. 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根据检查结果和患者的具体情况,医生会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治疗方案可能包括药物治疗、饮食调整、运动锻炼等多个方面。患者需要遵医嘱进行治疗,并定期复诊以监测治疗效果。

当肥胖达到一定程度或伴随有某些症状时,需要及时就医进行专业的评估和治疗。通过全面的检查和治疗方案的制定,可以帮助患者实现健康减肥的目标,并降低患各种疾病的风险。

近两成超重肥胖!青少年不能承受之“重”

6至17岁儿童青少年,仍有近两成超重肥胖——5月20日,又一个学生营养日到来之际,仍居高不下的青少年肥胖率,让出席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的专家学者们忧心忡忡。

专家呼吁,当务之急要切实加强食育教育,加强学校、幼儿园、托育机构的营养健康教育和膳食指导,引导广大青少年科学均衡饮食、吃动平衡,将《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制定的“中小学健康促进行动”进一步落到实处。

“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数据显示,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高达19.0%,意味着每五个儿童青少年中约有一个超重肥胖,2015年这一比例为18%。

专家表示,近年来,青少年生长发育过程中,存在“身高跑不过体重”的现象。2002年至2017年的15年间,以我国城市16岁男性为例,其平均身高增长3.9厘米的同时,体重增长了14.8斤。

《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目前我国人均每日添加糖摄入量约30g,其中儿童、青少年摄入量问题值得高度关注。”

“进入新时代,我国食物种类和数量得到极大丰富,食物消费水平显著提升,城乡居民营养健康状况显著改善,与此同时,老百姓对健康的饮食和生活方式认识不足、知识不足,吃出来的问题越来越多。如膳食结构不合理,隐形饥饿严重,超重肥胖快速增长的势头仍未得到有效遏制,营养相关慢性病低龄化发展,居民尤其是学生体质提升任务依然艰巨。”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陈萌山在2022食育中国高峰论坛视频致辞中说。

小胖墩,大问题

“中小学生处于成长发育的关键阶段。”《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指出,“中小学生肥胖、近视等健康问题突出。”

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带来诸多问题:

——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是隐性营养不良。

长期从事学生营养研究的北京大学医学部教授朱文丽说,肥胖本身就是营养不良的一种表现形式。调查表明,多数小胖墩在能量过剩的同时,依然存在微量营养素缺乏。

“肥胖表面上看是营养过剩,其实很容易存在隐性营养不良。”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教授米杰说,由于体内脂肪太多,肥胖的孩子很容易缺乏维生素D,从而影响钙的吸收和骨骼发育、身高发育,还容易发生骨质疏松等问题。

——慢病风险增加。

研究表明,儿童变身“小糖人”,多是肥胖惹的祸。“肥胖是高脂血症、动脉粥样硬化、原发性高血压、2型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成年期高发疾病的危险因素。”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马军说,有长期随访研究发现,儿童时期肥胖者在成年期发生糖尿病的风险是体重正常者的约24倍。

——伤身,更伤心。

超重肥胖将引发社交和心理问题。马军说,除危及身体健康外,有研究发现,超重肥胖会降低儿童青少年的自尊感和自信心,带来更高的被欺凌风险和低成绩表现。肥胖儿童还容易给同伴带来不勤快、身材差、活动不灵活、不爱运动、反应迟钝和易生病等负面刻板印象,导致孩子出现不合群、抑郁等问题。

健康,从加强“食育”起步

儿童、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2021年9月,国务院印发《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了“儿童超重、肥胖上升趋势得到有效控制”的目标。

科学减重,要从调整膳食结构入手。“油盐肉摄入过多、蔬菜摄入显著不足,青少年的膳食结构必须调整。”中国粮油学会粮油营养分会秘书长贾健斌说。

为“保持健康体重”,《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开出“药方”,倡导中小学生“学会选择食物和合理搭配食物的生活技能。每天吃早餐,合理选择零食”“足量饮水,少喝或不喝含糖饮料”“自我监测身高、体重等生长发育指标”“避免高糖、高盐、高油等食品的摄入”。

《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21-2030年)》提出,要“强化父母或其他监护人是儿童健康第一责任人的理念”。专家呼吁,家长对孩子最好的爱不是盲目满足其口腹之欲,而是帮孩子从小建立健康生活理念,养成良好饮食运动习惯,管住嘴、迈开腿。

“中国的营养教育还缺乏科学系统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有效策略,缺乏政策尤其法规支持,学校、家庭、社区未建立良好的互动。”朱文丽认为,政府应积极主导,以法律形式确保营养教育顺利开展,逐渐丰富教育内容,发展、完善教育体系。

“从当前实际看,相对于德智体美劳,食育更凸显其基础性和紧迫性。应从提高认知着手,从加强食育起步,全面推进国民营养健康素养的提升。”陈萌山说。

(记者李斌、王君璐、张漫子、林苗苗)

来源: 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