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点(肥胖点穿的连衣裙图片)
吃饭时,避开3个“易胖点”,悄悄形成“易瘦体质”,想变胖都难
#头条深一度#
文 | 健康求知所
编辑 |健康求知所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在你的身体里,有一个“细胞王国”每天都在上演一场热闹非凡的大片。脂肪细胞是仓库管理员,负责囤货;白细胞是超级警察,忙着打怪防御病毒;而消化系统的工人们,则像流水线上的劳模,日夜不停地加工食物。可你知道吗?每次你吃饭,都会触发一场“身体大战”,而战场上有3个“易胖点”,一不小心就会让你的脂肪细胞膨胀成气球,让“易瘦体质”变得遥不可及。
今天,我们就化身“身体探险家”,带你闯荡细胞王国,揭开吃饭过程中那些“易胖点”的真相,顺便告诉你,如何悄悄站队“易瘦派”,让脂肪细胞哭着喊:“我真的瘦不下去了!”
吃饭快的人,总觉得自己像个“效率达人”,三下五除二,食物就被“咔咔”吞下去了。但在细胞王国里,你的这种行为,简直是一次“加工事故”。
消化系统工人吐槽:“你吃得这么快,食物根本没嚼碎,我们得加班加点处理这些‘半成品’!累死不说,还容易出事!”
当你狼吞虎咽时,食物没嚼碎,胃和肠道的负担会加重,它们不得不“超负荷运转”。更糟的是,胃里的“饱腹信号员”——迷走神经,还没来得及喊“吃饱了”,你就已经干掉了两碗饭。这种延迟导致你吃进比需要更多的热量,脂肪细胞自然乐坏了:“好耶,又能囤货了!”
破解方法:
别让你的胃和肠道加班!吃饭时细嚼慢咽,每口嚼20次左右,给迷走神经一点时间发出“饱了”的信号。研究表明,吃得慢不仅能降低热量摄入,还能改善消化系统的工作效率,让脂肪细胞无事可做。
欢迎来到脂肪细胞的“狂欢之地”!每当你点炸鸡、奶茶、蛋糕时,细胞里的仓库管理员——脂肪细胞,就像拿到年终奖一样兴奋:“大家快来,能量大礼包送到了!囤起来囤起来!”
高油高糖食物的热量密度极高,吃一点点就能摄入一堆热量。而脂肪细胞的“工作逻辑”是:有多少囤多少,绝不浪费! 这就像你往一个小仓库里疯狂塞货,总有一天会爆仓。脂肪细胞一旦膨胀,就会释放炎症因子,影响代谢,让你更容易变胖,形成“恶性循环”。
脂肪细胞的自白:
“其实我也很想瘦下来,但你每天都给我送炸鸡奶茶,还指望我减肥?真是太难了!要不你试试多吃点蔬菜水果,少点高油高糖的东西,我也能轻松点。”
破解方法:
少吃高油高糖的食物,多给身体送点“绿色能量包”,比如蔬菜、水果、全谷物。这些食物不仅热量低,还能提供大量膳食纤维,让你更容易感到饱腹。一项研究表明,膳食纤维还能帮助肠道菌群保持健康,进一步提高代谢效率。
午夜12点,你正抱着一桶泡面吃得香,殊不知,细胞王国的“生物钟”已经进入休息模式,只有脂肪细胞还在“偷偷摸摸”加班。
脂肪细胞的抱怨:
“白天的热量我还没消化完,半夜你又塞了一堆进来!我的仓库都快爆炸了,能不能让我歇会儿?”
人的代谢系统是有“时间表”的,夜晚身体进入休息状态,代谢速度会下降。如果你在这个时候吃东西,食物中的热量就更容易被直接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而且,宵夜还会干扰睡眠质量,进一步破坏代谢平衡,让脂肪细胞更加猖狂。
破解方法:
尽量避免睡前3小时进食。如果实在饿了,也可以选择一些低热量、高蛋白的小零食,比如一小把坚果或者一杯低脂酸奶,既能填饱肚子,又不会给脂肪细胞增加太多负担。
你知道吗?脂肪细胞的数量,其实在青春期就基本定型了!成年后,你之所以会变胖,主要是脂肪细胞“膨胀”了,而不是“变多”了。所以,减肥的关键并不是“消灭脂肪细胞”,而是让它们“瘦身”。运动和健康饮食就是让脂肪细胞瘦下来的最佳方法。
要想悄悄站队“易瘦派”,只需避开这3个“易胖点”:
- 慢点吃,别让消化系统工人加班,给身体时间感受饱腹感。
- 少碰高油高糖,多吃蔬菜水果,别把脂肪细胞逼成“囤货狂”。
- 远离宵夜,遵循身体的生物钟,让代谢系统正常运转。
记住,细胞王国每天都在默默为你的健康努力工作,而你的每一个选择,都可能成为它们的“助攻”或者“灾难”。好好对待你的身体,它比你想象中更聪明、更勤奋!
信源参考:
《Nature Metabolism》关于脂肪细胞代谢的研究
《Cell》关于生物钟对代谢影响的论文
世界卫生组织(WHO)饮食与健康指南
肥胖定义更新了,BMI不完全作数了,春节怎么避免胖三斤?
2025年春节已近在眼前。亲朋好友相聚,让大家既期待又担心:一边期待的是满桌佳肴,亲人团聚,辞旧迎新;一边又隐隐担心“每逢佳节胖三斤”的魔咒。试想一下,大餐后的第二天早晨,小心翼翼站上体重秤,怀着复杂的心情记录数字,又打开手机上的某健康程序,看到2024年的BMI(身体质量指数)折线图犹如股市行情——一路曲折起伏,充满坎坷。
每逢佳节,既要团聚大餐,又要控制体重。能不能健康愉快过年?1月15日,全球内分泌专家联合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重磅研究,更新了对肥胖的认识及应对措施。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刘宇节前带来如何重新认识肥胖、找到肥胖管理正确打开方式的小秘诀。
肥胖到底是不是一种疾病?
“在一些传统观念里,肥胖不是一种疾病,‘白白胖胖’‘心宽体胖’都是褒义的,或者认为肥胖只是其他疾病的前兆。然而,这次的专家建议颠覆了这一认知。”刘宇介绍,根据最新研究,肥胖被认为是一种慢性全身性疾病,其特征是由于脂肪过多和/或异常,导致组织、器官或个体的功能发生改变。被划分为两种类型——
临床肥胖:脂肪过多,开始对身体造成影响,比如让器官功能受损或日常活动变困难。“这种新的分类方法不仅让大众更好了解肥胖的本质,也为科学管理和精准治疗提供了明确方向。”刘宇说。那么,怎么才算临床肥胖?
“之前也有很多人认为,只要BMI超标就是肥胖。其实,这种方法有点‘不靠谱’。”她介绍,本次报告给出了一套更全面的判断标准,主要可以分三步走:
第一,筛查。通过BMI评估筛查是否肥胖,如中国人群如BMI≥28kg/m²,即认为肥胖、24.0至27.9为超重、18.5至23.9为正常、小于18.5为消瘦。
第二,测定体脂。BMI指数初筛后,还需要通过科学手段确认脂肪含量。目前较为常见的如使用生物电阻抗法、测量腰围、腰臀比或腰高比等指标,进一步评估脂肪分布。
第三,健康评估。判断肥胖对身体的实际影响,需要结合体检、病史和实验室检查,全面了解器官是否因肥胖“累坏了”。如是否已经引起相关器官、关节的功能或者代谢改变。
“常见由超重/肥胖引起的疾病,有大众熟知的如高血压、脂肪肝、胆囊疾病、胰腺炎等,也有白内障、皮肤病变、关节炎、痛风等容易被忽视的问题。”刘宇强调。
春节了,除了“少吃点”还能怎么做?
对于不同的肥胖分类人群,也有不同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已经进入临床肥胖的患者,不只是‘少吃多动’。因此,别再简单对亲朋好友说‘你就少吃点’,肥胖管理远比此复杂。”
刘宇建议,在饮食上,需要注意以下事项:
第一,主食多样,谷类为主,粗细搭配。春节期间,无论从健康还是口彩、寓意上,都可以更多选择全谷物、杂豆和薯类作为主食,避免过多摄入精白米面。如蒸一笼粗粮,包含山药、紫薯、土豆和玉米等,既能提供饱腹感,且热量较低。
第二,多吃蔬菜水果和大豆制品。每餐都应包含蔬菜,尤其是深色蔬菜,每天需摄入300至500克蔬菜和200至350克新鲜水果,一周的假期内,应该至少吃4至5次豆制品,可以搭配蔬菜或优质肉类,如芹菜炒豆干、麻婆豆腐等。
第三,适量摄入鱼类、禽类、蛋类和瘦肉。节日期间免不了大鱼大肉,应优先选择鱼肉和去皮禽类,少食肥肉、烟熏和腌制肉制品,可食用清蒸鱼、鸡丁、瘦肉丝等低脂肪、高蛋白的食物。江浙沪地区大多喜欢红烧肉,需要尤其注意摄入量。
第四,少盐少油,控糖限酒。应减少食盐摄入,每天不超过6克盐。烹饪时少用炒、煎、炸,多用蒸、煮、炖的方式,聚餐时,应尽量避免含糖饮料、高热量酒精饮料,可选择茶、酸奶或鲜榨豆浆等替代。
刘宇说,科学饮食、适量运动之外,临床肥胖患者还需要综合治疗,保护器官不进一步受损。对于病情较重的患者,应遵循专业医生建议进行药物或手术减重;临床前肥胖人群的目标则是提早干预,防止进入临床肥胖。
“不过,肥胖不仅仅是生活方式的问题,遗传、环境和心理因素等都可能是背后的推手。所以,‘胖胖’的朋友们也请不要过度自责。”刘宇表示,“春节走亲访友时,也呼吁对身边的‘胖胖’们给予更多理解、包容和鼓励,一起努力保持健康。”
(解放日报)
“胖点关键时刻还能救命
娱乐大热搜。
我就说胖是有好处的。刷到在海上漂流36小时成功获救女孩的采访,她1米58,体重120斤,是大家眼里的微胖体型,但是她却靠着这身脂肪成功在海上不吃不喝,漂流了整整80公里。而获救后她不仅没有发烧,生命体征也都全是正常的。
并且之前就有医生科普过,人体在危急时刻是会先消耗皮下脂肪的,胖的人抢救还能活过来,但是瘦子就比较难,以后再也不嫌弃自己身上的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