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油(肥胖油腻掉头发吃什么游戏)
比花生油贵好几倍,吃二酯油能减肥?
最近一段时间
有消费者表示
在一些平台上经常会刷到
甘油二酯食用油的广告
二酯油到底是什么?
它跟日常中吃的普通食用油相比
又有什么不同?
认识二酯油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副主任、副研究馆员阮光锋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二酯油是一种特殊的食用油。
根据国家卫生健康委2021年8月3日发布的一则公告,二酯油是以大豆油、菜籽油等为原料,以脂肪酶制剂、水、甘油等为主要辅料,通过脂肪酶催化,经蒸馏分离、脱色、脱臭等工艺而制成的。
二酯油和普通食用油有什么不同?
其实
二酯油和普通食用油最大的不同是
二酯油中甘油二酯的含量比
甘油三酯的含量高
二酯油中甘油二酯的含量在40%以上;
普通食用油中甘油二酯仅为2%左右,甘油三酯占比约98%。
日常饮食中脂肪摄入过多可能会导致血液中的甘油三酯偏高,长期的甘油三酯过高可能导致肥胖、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等疾病出现的风险增加;而甘油二酯是油脂的天然成分,也是油脂代谢的中间产物,具有加工适性好、人体相容性高等优点。
很多商家宣称
二酯油能减肥、降血糖、降血脂
是真的吗?
阮光锋分析认为,关于二酯油的降血脂、减肥等健康益处,目前的科学证据依然不足。
阮光锋认为,目前关于二酯油对血脂和体重的影响研究确实有很多,但背后经常有不少利益相关企业参与。这也使得二酯油减肥、降血脂相关研究结果的可信度大打折扣。
阮光锋表示,很多商家在宣传时经常会说国外一些国家的机构和我国相关的机构都批准了二酯油,让人以为二酯油的这些好处都是得到认证的。但实际上这些机构都只是对二酯油的安全性进行了评估,并没有评估它的健康功能。评估结果只表明二酯油是安全的,可以吃可以用。目前这些机构都没有针对二酯油发布相关的健康声称批准,甚至还驳回了关于减肥的健康声称。
例如2011年,国外某品牌向欧洲一家机构提交了一份关于二酯油减肥的健康声称申请,申请材料里提交了七项随机对照试验,但因其中一项试验被认为存在重大方法学局限性;另外六项试验的结果也不一致。最终该机构评估认为,二酯油与体重减轻之间并无因果关系,驳回了该申请。至于降血脂、降血糖等方面,由于研究更少,还不足以向有关部门提交健康声称的申请。
所以
从目前来看
二酯油减肥、降血脂、降血糖等功能
都是证据不足的
二酯油可以吃
但并不能用来降血糖、降血脂或减肥
日常生活中
到底该如何吃油?
相比普通食用油,二酯油价格相对更高。普通500毫升的花生油售价不过20元,而相同规格的二酯油价格至少得百元起,且甘油二酯含量越高,价格也越高。所以,建议消费者理性购买,量力而行。
很多人认为
采用浸出法加工的植物油
使用了化学溶剂
不安全、吃不得
那么,事实果真如此吗?
上海市食品安全研究会专家组成员刘少伟教授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无论是哪种加工方法,只要是按照国家标准生产并达到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和产品质量标准的成品食用植物油都是安全的。所谓用浸出法加工的植物油不安全不能吃,显然没有道理。
事实上
对于大多数消费者来说
日常生活注意少吃油才是关键
建议消费者优先选择大豆油、菜籽油、花生油等植物油;
少用猪油、牛油、棕榈油、椰子油等饱和脂肪酸较高的油脂。
还是要注意控制家庭厨房、食堂、餐厅中油的使用量。
至于说二酯油,毕竟也是油,虽然甘油二脂含量多一些,但依然含有甘油三酯,吃多了还是可能导致肥胖。建议大家平时吃油,不论什么油,都要注意适量,每天不超过25克—30克。
记者/李建
来源: 中国消费者报
油吃多了发胖,一点不吃好不好?真相在这
编者按:现在很多人说油吃多了不好,体重超标,要倡导减油。那么,要是一点儿油都不吃,是不是就能获得更大程度的健康呢?比如,以后不吃肉,菜只吃水煮的,是不是就更加健康了?今天,小编来为您揭秘真相!
北京市疾控中心提示:
1、脂类是重要的营养物质
脂类包括脂肪和类脂,属于三大营养素之一,是重要的营养物质,承担了重要的生理作用和功能。
脂肪是人体的重要组成成分。脂肪组织是人体的主要储存和供应能量的场所。体脂主要分布于皮下和内脏周围,特别是腹腔内的大网膜、肾脏周围等处。它保护着我们的内脏,起着保护和机械支持的作用,并能帮助身体维持体温恒定。
而食物中的脂肪除了为我们提供能量和机体脂肪的合成材料外,还能改善食物的色香味,便于消化吸收,增加饱腹感,提供脂溶性维生素。而且,有一些脂肪酸是我们人体不可缺少,但是又不能自身合成的。这种必需脂肪酸,只能通过食物获得。
脂类还是构成大脑、神经系统的主要成分,并且和人类的生育能力有重要关系。
2、减油的根本原因,是油的摄入量过高
带来危害的不是脂肪本身,而是不适宜的摄入量。
调查显示,我国居民每日烹调油平均摄入量为42.1克,远高于我们目前的推荐值,甚至有26%的居民每日烹调油摄入量超过了50克。
所以,我们不能全盘否定脂肪,甚至将它彻底清除出日常生活,而应该针对摄入量这个问题,科学地选择,有计划地减量,达到“健康成年人每天烹调油摄入量不超过25克”的要求。在保证机体需要的同时,又不会因超量而带来健康负担。
3、减油要理性,更要科学
减油不是盲目地“去掉”油,科学减油需要我们学习必要的减油知识,掌握必需的减油技能。让我们一起学习,科学减油吧!
学会使用控油壶控制烹调油摄入量
把全家每天应食用的烹调油倒入带刻度的控油壶,炒菜用油均从控油壶中取用,坚持家庭定量用油,控制总量。
多用少油烹调方法
烹调食物时尽可能选择不用或少量用油的方法,如蒸、煮、炖、焖、水滑熘、凉拌、急火快炒等。用煎的方法代替炸,也可减少烹调油的摄入。
少吃油炸食品
不吃油炸食品,或减少食用的频次,如炸鸡腿、炸薯条、炸鸡翅、油条油饼等;在外就餐时主动要求餐馆少放油,少点油炸类菜品。
少用动物性脂肪
建议减少动物性脂肪的使用数量和频次,或用植物性油代替;使用植物油时建议不同种类交替使用。
限制反式脂肪酸摄入
饮食中的反式脂肪酸大部分来源于人造奶油、起酥油、人造黄油等,藏身于我们日常中的西式糕点如奶油蛋糕、面包,烘烤食品如饼干、薄脆饼,油炸食品如炸薯条、炸鸡块,以及巧克力糖果、冰淇淋等加工食品中。建议每天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不超过2g。所以,上述食品要少吃。
不喝菜汤
烹饪菜品时一部分油脂会留在菜汤里,建议不要喝菜汤或食用汤泡饭。
关注食品营养成分表
学会阅读营养成分表,在超市购买食品时,选择脂肪含量低,且不含反式脂肪酸的食物。可以注意一下包装食品的配料表,如果里面有氢化油、人造奶油、起酥油等字样,就说明食物中含有反式脂肪酸。
小伙天天喝奶茶暴瘦20多斤!抽出的血里一半都是“油”
来源:羊城晚报、人民日报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
28岁的广州小伙阿强从事IT工作,工作日熬夜加班,夜宵不断,周末宅家从不运动,日常还靠奶茶、可乐“续命”……怎么看都是要长胖的节奏,可他却在三个月内暴瘦了20几斤。
在家人的催促下,阿强来到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就诊,检查结果惊呆了阿强一家人。
抽的血里竟有一半是“油”
阿强告诉医生,近三个月以来,自己不仅突然消瘦,还感觉口干、多饮、多尿,容易饥饿,经常加餐,但一直没当一回事,直到近期开始看不清东西了,才意识到自己可能生病了。
入院检查,发现阿强早已多病缠身,不仅早有三年痛风,还得了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血症、糖尿病酮症酸中毒、重度脂肪肝等,属于有多个代谢问题的代谢综合征。
最让阿强和家人惊讶不已的是,从他身体抽出来的一管血里,有一半是“油脂”一样的液体!
广医三院内分泌科张莹主任表示,“三多一少”,即“多饮、多尿、多食、消瘦”是明显的高糖毒性和酮症酸中毒的表现。
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是由于胰岛素严重缺乏和升糖激素不适当升高引起的糖、脂肪、蛋白代谢严重紊乱综合征,临床上以高血糖、高血酮和代谢性酸中毒为主要表现。这也是阿强目前最迫切需处理的病情。
2型糖尿病不再是老人病
阿强入院后,医生马上对他进行了胰岛素泵持续皮下胰岛素注射治疗,并予积极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同时予连续动态血糖监测。
经过一轮积极治疗之后,阿强的血糖逐渐稳定,血酮体转阴, 酸中毒纠正,血脂较前降低。住院期间完善相关检查后,医生表示,阿强得了2型糖尿病。
听到这一结论时,阿强及其家人表示无法理解:传统观念里,2型糖尿病属于一种中老年人才会发生的疾病,而阿强才30岁不到,为何也得了这种病?
张莹主任表示,近年流行病学调查显示:我国成人糖尿病患病率已经高达12.8%,成为名副其实的糖尿病第一大国,糖尿病的发病人群也可以明显观察到肥胖化、年轻化的趋势,这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生活方式的改变有关系。
“暴瘦”需警惕,可能是酮症酸中毒
张莹主任表示,阿强就诊初期的“暴瘦”,不是所谓的“减肥成功”,而是在高糖毒性状态下,胰岛素分泌功能不足,不能促进组织细胞利用葡萄糖,因葡萄糖利用受阻,引起脂肪大量分解供能,导致体重过快下降,同时代谢产物堆积,引发酮症酸中毒和明显的代谢失衡。
住院期间,经过积极治疗,阿强已经血糖达标。张莹建议,日常生活方式干预还须贯穿治疗全程,即改掉不良的生活习惯,配合必要的药物治疗,才能促进糖尿病及其他代谢性疾病的全面缓解。
为此,阿强戒掉了夜宵、高糖饮料,从以前的昼夜颠倒,变成了早睡早起,在饮食上遵循“早餐吃好、三餐有序,晚餐简约”的原则,开始懂得如何进行 “糖尿病饮食”了。
世界范围内,糖尿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我国更是全球发病人数最多的国家。防治糖尿病,最关键的是提高全社会对糖尿病的认知。什么人容易得糖尿病?糖尿病有哪些征兆?怎么做才能远离糖尿病?快来了解 ↓↓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来源: 浙江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