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化(肥胖化验血能查出什么项目)
农村肥胖化猛于城市?法媒:元凶是它们
图源:巴黎人报
海外网5月10日电法国媒体援引新一期《自然》杂志发表的研究报告称,由于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的普及,贫困国家农村地区的肥胖问题日益严重。
据《巴黎人报》报道,这份报告发表在本月8日出版的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周刊。研究人员发现,与社会普遍认知相反,城市生活方式并非导致肥胖的元凶,农村居民肥胖化的速度高于城市。”伦敦帝国理工学院教授马吉德·埃扎蒂对此表示,这项研究成果意味着专家们必须重新考虑如何应对全球公共卫生问题。
这项研究汇编了2000多份报告,调研期从1985年至2017年,研究对象涵盖200个国家的1.12亿成年人。研究人员用身体质量指数(IMC)作为衡量标准,亦即用体重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平方得出的数字。成年人的身体质量指数在25以上,属于超重;指数在30以上,属于肥胖。
研究显示,32年间,女性的身体质量指数总体上升2%,男性总体上升2.2%,人均体重增加了5至6公斤。然而,其中55%的增长是在农村地区,更有80%的增长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专家认为,这项大规模研究的结果完全推翻了“全球肥胖化是由于城市生活影响”的既有观点。
专家分析认为,事实上,城市生活可以为人们提供更高质量的营养和更多的体育设施。相反,中等收入国家和贫困国家的农村地区,生产和生活条件近年有了很大变化,农业机械化的发展使得体力劳动减少,超加工食品和含糖饮料更加普及,这导致了从“一种营养不良”到“另一种营养不良”。目前在这些地区,人们需要的不再是充足的食物,而是高质量的食物。
《自然》杂志援引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营养学专家巴里·波普金的说法指出,到目前为止,公共卫生政策对于肥胖防治问题一直以城市为重点,例如倡导在城市步行和骑自行车等。而根据这项最新的研究成果,政策上应该更多地考虑贫困国家农村地区肥胖防治问题,他建议对超加工食品和苏打饮料增加征税,以减少人们对此类饮食的消费。
法国卫生部门曾于2017年6月13日公布一项关于法国人肥胖状况的调查报告,指出法国54%的男性和44%的女性超重,六分之一的人肥胖。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流行病学研究员桑德琳娜·利奥雷更指出“肥胖常涉及贫困人口”。调查显示,法国月收入不到450欧元的女性,肥胖比例为30%,月收入超过4200欧元的女性,这一比例为7%。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2016年全球约13%的成年人存在肥胖问题,其中包括11%的男性和15%的女性。如果这一趋势持续下去,到2045年,全球将有近四分之一的人口苦于肥胖。(海外网-法国-鲁佳)
本文系版权作品,未经授权严禁转载。海外视野,中国立场,登陆人民日报海外版官网——海外网www.haiwainet.cn或“海客”客户端,领先一步获取权威资讯。
越穷越胖,《自然》发布报告:全世界农村居民肥胖化的速度高于城市,只想吃饱的背后真相令人唏嘘
肥胖,在现代社会,是很多人心中之痛。
总有一批人想减肥,而更多人却是天天喊着要减肥却总是减不下来。
很多人以为,肥胖是自己的过错,怪自己贪婪的胃口停不下吃、怪自己没有规律运动做好身材管理;
殊不知,肥胖的背后,还有着令人唏嘘的社会根源。
顶级科学杂志《自然》周刊5月8日发表的一份报告显示,城市生活方式并非导致肥胖的元凶,农村居民肥胖化的速度高于城市。
这项研究汇编了2000多份报告,调研期从1985年至2017年,研究对象涵盖200个国家的1.12亿成年人。其中55%的增长是在农村地区,更有80%的增长是在经济欠发达国家的农村地区。
法国国家健康与医学研究所(INSERM)流行病学研究员桑德琳娜·利奥雷(Sandrine Lioret)更指出“肥胖常涉及贫困人口”。调查显示,法国月收入不到450欧元的女性,30%患肥胖症,月收入超过4200欧元的女性,肥胖比例为7%。
如此说来,难道贫穷也成了肥胖的根源了吗?
这份报告的内容,让人想起了美国的一部纪录片:《食品公司》。
这部纪录片,为我们揭示了“越穷越胖”背后社会经济原因。
和50年前比起来,超市里琳琅满目的食物,会让我们觉得生活富足了无数倍。
现在科技的发展,更是让蔬果不分季节的供应。可如果你知道了隐藏在那鲜红的西红柿、那剔骨干净背后不为人知的秘密,你可能就不想吃了。
你会发现,那自然健康的包装的背后,只是人们对乡村的幻想。
食品的背后,不是农场、不是牧场,而是一家家工厂。盖在食品行业头上的,是一层华美的面纱。
食品生产的产业化,起源于30年代快餐业的出现。当麦当劳兄弟开始提供免下车服务的时候,他们把工厂“效率之上”的那一套,搬到了食品加工上。
低成本让麦当劳一跃,成为美国最大的碎牛肉、西红柿、鸡肉、猪肉、生菜和苹果的采购商。为了满足快餐口味一致这一需求,供应商改变了食材的生产方式。
比如鸡肉。和50年代比起来,现在鸡的养殖速度快了一倍,而且鸡的体积也大了一倍。人们喜欢吃鸡胸肉,于是鸡胸肉被改造大了。为了让鸡长得又快又壮,鸡舍被遮起来,在全黑的环境下,将饲养密度提高到极限。
鸡们分不清黑夜和白天,紧挨在一起,这样它们不知道活动消耗能量,只知道吃喝长肉,再加上用高热量的谷物饲料配上抗生素,即使鸡没有办法承受快速生长带来的压力,但只要肉长厚实了,就可以拉出去宰了卖了。一上包装,就是香喷喷的炸鸡排。
可能你会说,你不吃快餐就可以了。
事实上,不吃快餐,你吃的也是这套食物体系下生产出来的产品。
你看到食品标签上写着不同农户,实际上,头部那几家大型食品公司控制着80%的市场。
超市90%以上的食品,其实主要成分是玉米、大豆,或者两者兼而有之。美国的玉米产量惊人,在政府农业补贴的政策下,价格超级便宜,它广泛应用于食品生产的各个环节,称之为美国食品体系的坚强基石并不为过。
美国饲养的绝大部分鸡、牛、猪,甚至是水产品,都以玉米为食物。玉米糖浆还大量渗透在糖果、软饮料、奶制品中。不管吃牛排、烤鸡、火腿还是熏三文鱼,甚至是喝可乐,其实你全都是在摄入玉米。
这种食物缺少营养,为了获得必须的营养,只好越吃越多,从而无法避免地陷入了恶性循环。
而且,由于吃玉米,动物体内的大肠杆菌产生了耐酸性,再加上动物集中营里,到处都是粪便,在看似清洁的加工流水线上,沙门氏菌和大肠杆菌,毫无阻碍地渗透到食物当中。
即使动物该吃天性应该吃的草,大肠杆菌就会减少80%,食品公司也不愿意这么干,他们会兵来将挡,建立灭菌体系,利用氨水对肉类进行消毒,即使经过层层消毒,每年还是有很多污染肉瘤进入市场。单是美国,每年就有上百吨碎牛肉被召回。
纪录片中受访者芭芭拉,她的儿子,两岁半的凯文,正是H7大肠杆菌的受害者。
从生病到过世仅仅12天,那天他们全家吃了三个汉堡,结果年幼的凯文就生病了,检测出肠出血性大肠杆菌,他的肾脏出现衰竭。凯文死后第16天,食品公司才开始召回那些污染肉。
导致这些惨剧的最大原因,是食品监管的缺失,1998年那会儿,美国农业部还有权力关闭大肠杆菌和沙门氏菌测试不合格的厂家。后来,肉类和家禽业协会起诉农业部,法院判决农业部没有权力关闭肉产。
“凯文事件”过后,民间发起推动“凯文法”的立法,旨在赋予农业部关闭不合格肉厂的权力。芭芭拉已经为此奋斗了7年,为了让其它家庭避免这样的不幸,她愿意一遍遍讲述儿子的遭遇。
在这种倾向于高热量的食品体系下,所谓健康饮食都是扯淡。
就比如片中提到一对养育一双儿女的典型美国中低收入中产阶级夫妇提到:
工薪阶层只能吃快餐,或者到超市买特价食品。比如这个四口之家,吃快餐全家都能吃饱,新鲜水果却买不起,一个汉堡的钱买不起一颗花椰菜。
丈夫得了糖尿病,50片药就要130美金,每个月工资买完药,就只能继续吃快餐,如此恶性循环。
扭曲的生产体系带来扭曲的市场食品供给,导致了平民大众长期饮食结构的营养失衡,最终恶化了他们身体健康,这会造成什么后果?又意味着什么?
食品公司的目标就是效率高、脂肪多、产量大、价格低,在这种目标驱使下,人们会利用违背自然的食品加工体系,甚至改造植物动物的基因,渐渐地,人们对动植物漠然远离,视而不见,长此下去,也会不尊重社会的其它个体甚至对其他人产生控制心理。
养殖公司就利用债务控制了养殖户,养殖户为了建一座养殖场需要20-30万美金,之后他们不得不升级新设备,通常有两座养殖场的,要借债50万美金以上,但他们每年只赚1万8千元美金,债务早已让他们变成了奴隶。
而屠宰场的员工,每天面对动物相同的部位,重复相同的切割动作,早已和人型机器无异。原本肉类加工厂工人也是很好的职业,随着快餐业的发展,为了效率,肉类加工工人已经成为美国最危险的行业之一。
雇主甚至雇佣从墨西哥来的非法移民,而这些非法移民原本在墨西哥种玉米,是北美自由贸易协定,让美国廉价的玉米融入墨西哥,让这批人失了业。
最开始,政府对食品加工厂招募非法移民睁一只眼闭一只眼,随着反移民运动,政府开始打击这些非法移民。
移民局在活动停车场抓捕非法劳工,这其实是食品加工厂和移民局的媾和,双方约定,加工厂每天流失一部分非法劳工,这样移民局不会对食品加工厂进行大规模的突袭,反正被捕的都是员工。
从肥胖,映射出社会贫穷的根源,而这些根源里,隐藏的又是各种利益的纠葛。
商业是一把双刃剑,既是畸形食品工业体系的缔造者,也能成为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
作为消费者的我们,可以身体力行地扭转被动消费的局面。
只要我们开始要求优质健康的食品,市场就会做出反馈。
我们可以通过自己的每一口食物,改变这个世界。
编辑:储舒婷责任编辑:顾军
来源:新欧洲、nature
肥胖元凶是能量过剩 多样化均衡化是选择食物金标准
有人认为,主食是肥胖的“元凶”。其实不然。肥胖的“元凶”是能量过剩。
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没有最好的食物,只有合理的选择。食物种类万千,营养特点各异,注重多样化、均衡化是选择食物的“金标准”。
吃米好还是吃面好?其实,米、面在食物类别中属于谷类,从营养价值来看,主要成分是碳水化合物,营养学称为“糖类”,但以多糖为主。谷类、薯类、杂豆等统称为“主食”,是中国人每日能量的主要来源,约占总能量的一半,亦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在能量充足的情况下,蛋白质、微量元素等才能发挥作用。所以,主食不能不吃。精加工后的米、面,从营养素含量上来说几乎没有差异。所以,吃米还是吃面,完全可以根据饮食习惯和个人喜好来决定。
减肥的原理是让能量摄入小于能量消耗。减肥时,蛋白质、水分、微量元素必须充足,以此保证新陈代谢和维持生命。另外,两种产热营养素“碳水化合物”和“脂肪”可以适量减少,但仍要满足最基本的能量需求。
主食除了富含碳水化合物外,人类每日所需的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蛋白质,一半的来源都是主食。粮谷类在精制加工过程中,B族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遭受了重大破坏和损耗。因此,粮谷类食物不能过分加工,日常饮食中,一定要做到“粗细搭配”,粗粮(未精制加工的全谷物、杂豆类、薯类)要占到主食总量的1/3到1/2。
人一天吃进去的食物,如果以重量来衡量,蔬菜是最多的,大约为1斤左右,但蔬菜热量低、体积大,富含膳食纤维、矿物质(钙、钾)、维生素和植物化学物。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16)》指出,深色蔬菜应占到蔬菜总摄入量的1/2以上。深色蔬菜包含深绿色蔬菜(西蓝花、菠菜、油菜、芹菜叶、韭菜等)、橘红色蔬菜(胡萝卜、西红柿、南瓜、红辣椒等)、紫色蔬菜(红苋菜、紫甘蓝等)。深色蔬菜中β—胡萝卜素(可转化成维生素A)和植物化学物(花青素、番茄红素等)的含量要高于浅色蔬菜。
水果的特点是水分丰富、味道甜美、可直接食用。直接食用可以最大程度地保留其中的维生素C。但水果中的糖以单糖为主,如葡萄糖、果糖等,过量食用会影响血糖和血脂,健康人每日200—350克为宜。
植物化学物在预防人类心脑血管疾病、防癌抑癌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中,类黄酮属于其中的多酚类家族,有较强的抗氧化、抑制微生物生长、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等作用。类黄酮物质是蔬菜、水果中重要的功能成分之一。我国学者将常见蔬菜、水果中的类黄酮类物质进行了测定,发现常见蔬菜中类黄酮类物质含量较多的为:洋葱、芹菜、西芹、藕、豆角、油豆角、红甜菜、甜椒、苦瓜;常见水果中类黄酮类物质含量较多的为:石榴、山楂、红提、草莓、巨峰葡萄、芒果、猕猴桃、龙眼、冬枣、布朗。
蔬菜、水果中营养素较多,多样化选择是保证营养素均衡摄入的前提。(作者为中日友好医院营养科副主任医师 石劢)
来源: 人民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