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懒肥胖

央广网 0
文章目录:

越胖越懒是真的!胖子不爱运动有原因

央广网北京5月27日消息 俗话说,想要好身材,就要管住嘴、迈开腿!可对于肥胖人群来说,“迈开腿”似乎比“管住嘴”要更难。

为何越胖越懒?

想减肥又不爱锻炼,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减肥失败。他们可能面临的因素包括身体不适、缺乏自信、懒惰、时间不充足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进入一种心理状态,不愿意体恤自己和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抵触和不合理的心理,对运动习惯产生或多或少的抗拒。这种状态往往会导致更多的健康问题,限制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临床营养门诊专家李永进指出,我们应该关注肥胖人群的健康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地参与到公共健康工作中,实现自我赋能,找到健康与幸福的平衡点。

肥胖者的运动心理障碍表现 每个人略有不同

1.焦虑:有些肥胖者会因为体型原因而感到焦虑。在运动过程中,他们会对自己的表现过于关注,担心被别人评价或嘲笑,进而产生压力和自卑心理。

2.自我效能感降低:一些肥胖者认为自己无法进行有效的运动,缺乏自信心。这种感觉常常会影响他们进行正常的身体训练或户外活动,出现运动上的不适应。

3.身体疼痛:肥胖者因为体重过大,容易导致关节、肌肉等部位疼痛,这种疼痛会使肥胖者在运动时感到痛苦和不适。

4.健身的困境:肥胖者往往不能快速地达到自己想要的运动结果,缺乏及时见效的动力和信心。往往会对自己的运动成果进行过度的幻想,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从而进一步降低自信和积极性。

5.不当的减肥方法:有些肥胖者会尝试不健康的减肥方法来控制自己的体重,如节食、用药、手术等。这些方法会让人陷入不健康的减肥循环中,进一步影响其运动心理和身体健康。

运动焦虑、自我效能感降低、身体疼痛、健身困境及不当的减肥方法,这些障碍会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针对每种障碍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如鼓励承认自身体形、逐步增加运动量或选择正确运动方式等。

越胖越懒,原因可能是这些

1.代谢率下降:身体越胖,代谢率也会逐渐下降。这意味着身体需要的热量也会减少,导致身体产生疲劳、倦怠和懒惰的感觉。

2.生理负担增加:身体肥胖会增加膝盖、腰椎等关节的负担,使运动时更受制约,可能会觉得运动吃力且痛苦,这也增加了肥胖者运动的心理障碍。

3.身体不适应运动:在进行运动时,身体不适应运动量、运动强度、氧气消耗量等因素会导致疲惫感和体力消耗较快,从而更不愿意参与运动。

4.心理压力:有些人会因为体形等原因遭受到来自外界的歧视和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从而使得他们宁愿选择待在家里而不愿外出锻炼。

5.网络和社会文化因素:当前的社会和媒体往往把瘦作为美的象征,促使肥胖者产生身体不良自我评价的心理,以及害怕和羞愧的情绪,导致避免运动。

6.糟糕的生活习惯:肥胖者的生活习惯一般都较差, 包括饮食不健康、缺乏睡眠、多烟少运动等等。这些习惯无法给身体带来足够的能量,使他们更容易疲惫,从而更懒惰。

肥胖者运动心理问题的发生机制包括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心理、行为因素、物理因素和医学因素等多方面,这些因素在他们身上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更复杂、更多元的因素系统。因此,针对肥胖人群的运动心理问题需要制定多方位的整合性解决方案,如提高心理素质、改变错误观念、建立正面的行为习惯、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方式等。

不愿运动,对身心健康危害大

1.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肥胖会使身体机能下降,血压、胆固醇、血糖等指标易超标,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时还会引发中风、冠心病等疾病。

2.加重情绪障碍:一些人会因为肥胖产生身体不适、外貌自卑等障碍,而心理健康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身体健康的恢复和预防。

3.导致职业和社交障碍:一些肥胖人群缺少自信和动力,使得他们在工作和社交领域的能力相比于正常体型的人要差一些,有时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心态,而且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4.促使忧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缺少运动和自信,容易产生忧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从而使得身体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因此,了解和预防肥胖的运动心理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均有重要意义,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

肥胖者运动心理的干预评估

1.目标制定:制定清晰具体的目标,如减重5公斤、每周进行3次体育锻炼、保持健康饮食等,以便衡量干预效果。

2.干预措施: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干预措施,如心理治疗、运动指导、饮食控制等,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3.干预时间:针对不同的干预措施,需要制定不同的时间,如心理治疗需要多次会诊、运动指导需要持续几个月等。

4.干预效果评估:及时评估干预效果,建立相应的记录和报告,以评估干预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

5.费用和收益评估:评估干预所需的费用和所带来的收益,衡量干预是否经济和可行。

在干预评估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干预的措施和具体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以确保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身体和心理状况,尽可能量身定制干预方案,以尽量减少干预方式的负面影响。

肥胖者运动心理障碍的应对措施

1.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健康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治疗、运动行为干预等方式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恢复身心健康。

2.采取科学的饮食控制措施:通过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等高卡路里食品消耗,增加蔬果、全谷类、蛋白质等食物的摄入,合理饮食以达到减肥效果。

3.适量锻炼:锻炼是有效的减肥方法,能够减少体内脂肪、改善体能和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建议从适当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开始,逐渐加强锻炼强度和时间。

4.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交和个人活动:参加有意义的社交和个人活动,能够减轻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提高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水平。

5.合理安排休息和工作时间:养成合理的作息规律,减轻生活和工作压力,有助于身体休息和恢复,降低发生运动心理障碍的风险。

应对肥胖者的运动心理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情绪干预、科学饮食、适量锻炼、参与社交活动、合理安排休息等。同时,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制定具体的应对方案,跟进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及时调整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研究发现:沉迷于手机会增加肥胖几率

据英国《镜报》报道,近日,一项针对1000多名学生的研究发现,每天至少使用手机五小时的人肥胖的几率要比正常人高出43%,沉迷于智能手机可能引发心脏病、糖尿病甚至癌症。此外,他们养成一系列坏习惯的可能性是常人的两倍,这些习惯会增加患心血管疾病和其他潜在致命疾病的风险。这些问题包括吃快餐、糖果和零食、狂喝碳酸饮料以及缺乏足够的锻炼。

研究报告的主要撰写者、哥伦比亚巴兰基利亚西蒙玻利瓦尔大学的物理治疗师Mirary Mantilla-Morron博士说,这些电子设备助长了人们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它们现在是生活和娱乐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对年轻人来说,手机让人变得懒惰。这也会导致肌肉和关节的疼痛状况,比如关节炎。

Mantilla-Morron博士说:“长时间坐在智能手机前会促进久坐行为,减少身体活动的时间,从而增加过早死亡、糖尿病、心脏病、各种癌症、骨关节不适和肌肉骨骼症状的风险。”

她的研究样本来自于该校700名女性和360名男性本科生,其平均年龄分别为19岁和20岁。她在哥伦比亚卡塔赫纳举行的美国心脏病学院的一次会议上说:“这项研究的结果使我们能够了解身体肥胖的主要原因之一,这也是心血管疾病的一个危险因素。我们还确定,一个人接触科技产品的时间,尤其是使用手机的时间——与肥胖的发展有关。”

超过四分之一(26%)的超重受试者和近二十分之一(4.6%)的肥胖受试者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超过5小时。Mantilla-Morron博士说:“尽管移动技术有很大的吸引力和很多用途,可以获得无数的服务、信息和娱乐的来源,但是它应该被用来改善习惯并增加健康行为。”她的研究人员分析了去年6月至12月的参与者,超过40%(43%)和近三分之二(64%)的女性超重或肥胖。

智能手机已经迅速传播,并被大众接受为主要的娱乐来源,尤其是年轻人。它们已经成为人类生活中固有的一部分。目前全球共有79亿部智能手机,超过了地球上的人口数量。

除了大学生不良的营养习惯外,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还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因素,从而成为一个公共健康问题。Mantilla-Morron博士呼吁开展一些项目,为学生管理智能手机的使用时间提供建议,并对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提出警告。

Mantilla-Morron博士:“在下载电影和其他娱乐节目时,他们会吃一些高脂肪、高糖、高盐的食物。手机用户似乎对自己的习惯浑然不觉,这让他们感到很幸福。如果他们知道自己面临的健康风险,也许他们会放弃这样做。我们只能希望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对美国近2.5万名青少年进行的一项规模更大的研究得出了完全相同的结果。

那些每天使用智能手机超过5小时的人发胖的几率也增加了43%。此外,他们每晚睡眠不足8小时,肥胖的可能性也要高出79%。缺乏睡眠会导致体重增加。

哈佛大学的研究人员对14至18岁的学生进行了两年的监控,发现20%的学生在平均上学时间内使用他们的设备超过5个小时。只有8%的人看电视节目,这与英国的一项研究相呼应,该研究表明,现在年轻人使用移动设备的次数远远超过看电视的次数。

哈佛大学的研究小组在《儿科杂志》上撰文说:“年轻人使用的屏幕类型变化很快。现在,智能手机的使用占了青少年屏幕参与度的大部分,大多数青少年,甚至更小的孩子,都有自己的设备。”

他们补充说:“新的智能设备可能对睡眠产生更大的影响,特别是因为青少年(和成人)可以轻松地将设备带进卧室,甚至可以将设备放在床边或床上。”专家建议家长每天限制青少年使用移动设备的时间,以防止他们变得肥胖。(中国青年网编译报道)

新研究表明,懒惰不是肥胖的原因而是结果

最近,笔者在浏览贴吧的时候发现了一个很有意思的话题。话题的发起者是一个二百多斤的胖子,她说自己太胖了想减肥,但又迈不开腿。她说自己仿佛是越胖越懒,以前体重一百多斤的时候还偶尔会想要打打网球,运动运动。可是,当自己的体重飙到了二百多斤的时候,连球拍子都懒得拿。她在网上求问网友,是越胖人越懒吗?这个话题引发了不少的网友讨论。有的人说,她肥胖的原因是她后来不能坚持运动了,所以才越来越胖,建议她坚持运动。也有不少网友表示自己也有同感,觉得人越胖就越懒。那么,到底是肥胖导致的懒惰,还是懒惰导致的肥胖呢?

常规认知——懒惰导致肥胖

说起为何肥胖,人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懒,不爱运动。其实,这个说法还是有很多理论依据的。肥胖是脂肪在体内过多堆积的现象。由于生活水平提高,人们用于维持日常生活的体力消耗的热能越来越高,又没有人为地增加运动去帮助平衡热量的摄入和支出,因而造成肥胖。运动本身增加能耗,可引起儿茶酚胺类的激素分泌增加,使脂肪组织的脂解作用增强。也有研究表明,步行、跑步、游泳等运动的能量消耗是静坐的几倍到几十倍。由此可见,运动可以消耗体内脂肪,减轻体重,而不运动则会造成体内过多的脂肪堆积,导致肥胖。

新研究——肥胖是运动的结果而非原因

正如这位网友所说,很多微胖的人还是能够比较积极的进行运动,但是一旦肥胖达到一定程度反而会运动兴趣大减。很多人想知道,为什么人越胖越不爱运动呢?胖人不爱运动,与肥胖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有关。最近,美国的一项研究发现,动物体重增加,变得肥胖时,大脑的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大脑深处,有一个叫作“纹状体”的结构,这个结构和人体的运动控制有关。在运动控制的过程里,纹状体中的多巴胺2型受体(一种蛋白质)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能够结合多巴胺分子并激活下游的信号传导。如果纹状体中特定的神经元上没有了这些受体,动物的运动能力就会下降。而肥胖会干扰纹状体内多巴胺信号的通路,从而导致运动兴趣降低。

也有研究显示,胖子不爱运动可能与遗传基因有关。肥胖症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与遗传和基因也有关,其中,遗传的作用约占2/3。研究人员发现,SLC35D3基因是人类肥胖症和代谢综合征的致病基因,该基因缺陷会导致“纹状体”中的多巴胺1型受体的膜运输受阻,使其信号通路受阻,导致运动量减少和能量消耗减少,从而引起肥胖症的发生。

其实,人类运动少而不肥胖的例子也有。有调查显示,日本人的运动量普遍偏少,但日本人有肥胖症的人却不多。当然,运动偏少却不胖,日本人的饮食相对合理可能也是其原因之一。

“因为懒,所以胖”是常规认知,而“因为胖,所以懒”也得到了一些研究支持,但目前相关研究较少,且为动物实验。未来或许有更多的研究支持后者,但对于糖友来说,应该立足当下,管住嘴,迈开腿,通过合理的饮食和运动来控制体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