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懒(肥胖懒人快速减肥动作)

央广网 0
文章目录:

越胖越懒是真的!胖子不爱运动有原因

央广网北京5月27日消息 俗话说,想要好身材,就要管住嘴、迈开腿!可对于肥胖人群来说,“迈开腿”似乎比“管住嘴”要更难。

为何越胖越懒?

想减肥又不爱锻炼,由于种种原因最终导致减肥失败。他们可能面临的因素包括身体不适、缺乏自信、懒惰、时间不充足等等。在这些情况下,他们往往会进入一种心理状态,不愿意体恤自己和自己的身体,产生了抵触和不合理的心理,对运动习惯产生或多或少的抗拒。这种状态往往会导致更多的健康问题,限制他们的身体和心理健康发展。

对此,北京儿童医院顺义妇儿医院临床营养门诊专家李永进指出,我们应该关注肥胖人群的健康状况,给予他们更多的支持、理解和鼓励,帮助他们逐渐克服心理障碍,积极地参与到公共健康工作中,实现自我赋能,找到健康与幸福的平衡点。

肥胖者的运动心理障碍表现 每个人略有不同

1.焦虑:有些肥胖者会因为体型原因而感到焦虑。在运动过程中,他们会对自己的表现过于关注,担心被别人评价或嘲笑,进而产生压力和自卑心理。

2.自我效能感降低:一些肥胖者认为自己无法进行有效的运动,缺乏自信心。这种感觉常常会影响他们进行正常的身体训练或户外活动,出现运动上的不适应。

3.身体疼痛:肥胖者因为体重过大,容易导致关节、肌肉等部位疼痛,这种疼痛会使肥胖者在运动时感到痛苦和不适。

4.健身的困境:肥胖者往往不能快速地达到自己想要的运动结果,缺乏及时见效的动力和信心。往往会对自己的运动成果进行过度的幻想,无法满足自己的期望,从而进一步降低自信和积极性。

5.不当的减肥方法:有些肥胖者会尝试不健康的减肥方法来控制自己的体重,如节食、用药、手术等。这些方法会让人陷入不健康的减肥循环中,进一步影响其运动心理和身体健康。

运动焦虑、自我效能感降低、身体疼痛、健身困境及不当的减肥方法,这些障碍会影响身体和心理健康,因此需要针对每种障碍采取相应的缓解措施,如鼓励承认自身体形、逐步增加运动量或选择正确运动方式等。

越胖越懒,原因可能是这些

1.代谢率下降:身体越胖,代谢率也会逐渐下降。这意味着身体需要的热量也会减少,导致身体产生疲劳、倦怠和懒惰的感觉。

2.生理负担增加:身体肥胖会增加膝盖、腰椎等关节的负担,使运动时更受制约,可能会觉得运动吃力且痛苦,这也增加了肥胖者运动的心理障碍。

3.身体不适应运动:在进行运动时,身体不适应运动量、运动强度、氧气消耗量等因素会导致疲惫感和体力消耗较快,从而更不愿意参与运动。

4.心理压力:有些人会因为体形等原因遭受到来自外界的歧视和嘲笑,这会造成心理上的负担和压力,从而使得他们宁愿选择待在家里而不愿外出锻炼。

5.网络和社会文化因素:当前的社会和媒体往往把瘦作为美的象征,促使肥胖者产生身体不良自我评价的心理,以及害怕和羞愧的情绪,导致避免运动。

6.糟糕的生活习惯:肥胖者的生活习惯一般都较差, 包括饮食不健康、缺乏睡眠、多烟少运动等等。这些习惯无法给身体带来足够的能量,使他们更容易疲惫,从而更懒惰。

肥胖者运动心理问题的发生机制包括社会文化因素、个体心理、行为因素、物理因素和医学因素等多方面,这些因素在他们身上相互影响,形成了一种更复杂、更多元的因素系统。因此,针对肥胖人群的运动心理问题需要制定多方位的整合性解决方案,如提高心理素质、改变错误观念、建立正面的行为习惯、采取适当的体育锻炼方式等。

不愿运动,对身心健康危害大

1.增加心血管病发生的风险:肥胖会使身体机能下降,血压、胆固醇、血糖等指标易超标,增加了心血管疾病的风险,严重时还会引发中风、冠心病等疾病。

2.加重情绪障碍:一些人会因为肥胖产生身体不适、外貌自卑等障碍,而心理健康状态在很大程度上影响身体健康的恢复和预防。

3.导致职业和社交障碍:一些肥胖人群缺少自信和动力,使得他们在工作和社交领域的能力相比于正常体型的人要差一些,有时不仅影响到个人的心态,而且会影响到个人的生活和事业。

4.促使忧郁症、焦虑症等心理健康问题:缺少运动和自信,容易产生忧郁症、焦虑症等问题,从而使得身体健康状况进一步恶化。

因此,了解和预防肥胖的运动心理对于个人身心健康均有重要意义,需要采取积极的措施和行动。

肥胖者运动心理的干预评估

1.目标制定:制定清晰具体的目标,如减重5公斤、每周进行3次体育锻炼、保持健康饮食等,以便衡量干预效果。

2.干预措施:根据个体情况,选择不同的干预措施,如心理治疗、运动指导、饮食控制等,以改变不良生活习惯。

3.干预时间:针对不同的干预措施,需要制定不同的时间,如心理治疗需要多次会诊、运动指导需要持续几个月等。

4.干预效果评估:及时评估干预效果,建立相应的记录和报告,以评估干预是否取得了预期效果。

5.费用和收益评估:评估干预所需的费用和所带来的收益,衡量干预是否经济和可行。

在干预评估的过程中,需要针对不同干预的措施和具体对象,采取不同的策略和方法,以确保干预方案的有效性和实用性。同时需要充分考虑身体和心理状况,尽可能量身定制干预方案,以尽量减少干预方式的负面影响。

肥胖者运动心理障碍的应对措施

1.积极的心理干预:通过健康咨询、认知行为疗法、支持性治疗、运动行为干预等方式来帮助患者改善病情、恢复身心健康。

2.采取科学的饮食控制措施:通过减少高热量、高脂肪、高糖分等高卡路里食品消耗,增加蔬果、全谷类、蛋白质等食物的摄入,合理饮食以达到减肥效果。

3.适量锻炼:锻炼是有效的减肥方法,能够减少体内脂肪、改善体能和心肺功能,提升免疫力。建议从适当的运动强度和时间开始,逐渐加强锻炼强度和时间。

4.积极参与有益的社交和个人活动:参加有意义的社交和个人活动,能够减轻焦虑、抑郁、自卑等负面情绪,提高个人的心理状态和身体健康水平。

5.合理安排休息和工作时间:养成合理的作息规律,减轻生活和工作压力,有助于身体休息和恢复,降低发生运动心理障碍的风险。

应对肥胖者的运动心理问题需要采取综合性的措施,包括情绪干预、科学饮食、适量锻炼、参与社交活动、合理安排休息等。同时,要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制定具体的应对方案,跟进患者的病情治疗过程,及时调整方案,提高康复效果。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肥胖不等于懒惰和贪吃,百余机构共同呼吁:停止对肥胖污名化

肥胖就意味着懒惰、贪吃或是缺乏自制力吗?事实上,当前科学证据表明,体重调节并非完全受个人意志控制,生理、遗传和环境因素是导致肥胖的关键因素。

3月4日,顶级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上的一份共识声明呼吁停止对肥胖的污名化,号召医疗人员、学术单位、公共卫生机构以及媒体等对肥胖提出一种新的公开表述。

声明提到,当下流行观点认为肥胖是一种选择,可以通过少吃多运动来完全扭转,这使得超重或是肥胖人士通常被认为是懒惰和不自律的。他们在面临严重并发症风险的同时,也要承受工作、教育和医疗环境中的一些歧视和误解,职业发展以及获得高质量医疗护理和教育的机会也受影响。

此外,外界对肥胖的歧视也会使他们的身心皆受伤害。其中,心理状况不佳会持续造成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缺乏运动,导致体重进一步增加,某些情况下还会发展成进食障碍等。

为此,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生命科学学院糖尿病系教授Francesco Rubin等36名专家组成了一个国际专家组,对体重污名的原因及影响的现有证据进行了重新审视,并联合发布了一份共识声明,建议消除对体重的偏见。100多个机构、单位、社团和期刊签署了这份声明,包括美国糖尿病学会、世界肥胖联盟和自然科研期刊等。

Francesco Rubin表示,“对肥胖的污名化是一个公共健康问题,损害了相关人士的人权和社会权利,是对抗肥胖症流行的主要障碍。”他提到,这一声明的目的是召集专家学者和科学组织,一致谴责体重歧视,并揭露引起体重偏见的一些错误观念。

声明中提出了终止肥胖污名化的13条建议,包括承认肥胖是一种慢性病并予以治疗,提高临床环境中医务人员对污名的意识,增加对肥胖和Ⅱ型糖尿病的研究经费等,同时还呼吁媒体对肥胖进行公正、准确和非污蔑性的描述。公共卫生和政策层面,声明建议有关部门加强肥胖相关政策的科学性,并建立强有力的公共政策,禁止基于体重的歧视和不平等。

对于一些常见误解,声明也予以解释。比如,传统观点认为肥胖主要是由于暴饮暴食和久坐不动的生活方式引起,但现在有更多证据表明,遗传、昼夜节律紊乱、心理压力以及药物等多种因素都会影响体重,“暴饮暴食、缺乏锻炼可能只是肥胖的症状,而不是其根本原因”。

同样,声明认为,“通过自觉少吃多运动,严重肥胖通常可逆”的观点也没有证据支撑。体重和脂肪量由许多生理机制调节,仅靠控制食物摄入和体育锻炼来减重并不可行。大量临床证据表明,对于严重肥胖症患者而言,少吃多动对其体重影响并不大。

中年发福并非代谢率下降,而是“懒”

很多人都认为,随着年龄增加,肌肉量会逐年衰减,代谢率有可能会下降,体重控制会比以前难,自然就发胖了。然而,最近发表在知名学术期刊《科学》上的一篇研究文章揭示,中年易胖的原因不是代谢变慢,而是懒。

中青年时期,能量消耗是最稳定的

由近百个国际团队共同参与的研究显示,在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周期中,代谢规律呈现为“升高—下降—稳定—缓慢下降”的模式,而不是我们既往认知中的“年轻时代谢率高,中年之后代谢下降”。

研究人员发现,婴儿期代谢率在全生命阶段是最高的,其次是幼儿期。9—15个月龄的婴幼儿每天消耗能量的速度比成人快了50%。

此后,代谢率以每年约3%的速度减缓直到20多岁,随后便稳定下来:青春期并不会让代谢率有明显改变;20多岁至50多岁,也就是青中年时期,能量消耗是最稳定的;孕期女性能量需求的升高,只是因为体重增加,而非代谢率上升。

60岁以后,代谢率才真正开始缓慢降低,下降速度约为每年0.7%;到90多岁时,老年人每天需要消耗的能量只有中年人的74%。

不得不忙≠不得不懒

很多人的“懒”并非主观想要懒,而是真的难有精力或时间勤快起来。职场中年之“懒”首先来自工作、家庭的压力,晚睡早起、三餐不律。而压力、熬夜晚睡、各种情绪都会使“发福”雪上加霜。

其次,缘于社会生活方式的改变,例如没空做饭,叫外卖;出门太难,叫快车;工作太多,久坐。

再加之外出就餐成了释放压力、放任身心的主要形式,一顿饭随随便便就能吃进不少于八九百大卡的热量,外加小酒或饮品,胖是个必然结局。

虽然发福的中年人有很多“不得不”的理由,但这些并不意味着可以为“懒”找借口。不要忘记胖是慢病之源,慢病会让人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和财力,使生活失去很多乐趣。

每餐饭适当“克扣”摄入量

热量摄入大于能量消耗是有人总去健身房挥汗如雨,却依旧瘦不下来的原因。

对于体重基数较大、亟待减肥的朋友,给大家一个参考饮食热量:女性每天摄入1200大卡能量,男性1500大卡。

要想达到这个目标,先减少含糖饮料和甜点的摄入量,从每天摄入减为每隔一天或两天一次,直到每周只选一天“甜蜜日”;每天下午吃一个新鲜水果或一杯低糖、无糖酸奶,可以有效防止晚上吃得太多;放慢吃饭速度,每口食物多嚼一会儿,把吃饭时间放慢到20—30分钟吃完;每天增加半斤蔬菜的摄入;改变吃饭顺序,先吃配菜,把配菜吃到1/2—2/3,再开动主食;饭菜太油可以在热水里涮涮再吃。

此外,还可以每周选一到两天,把全天热量摄入适当“克扣”一些。

别小看日常的能量消耗

健身房辛苦锻炼一小时,最多能消耗500—600卡热量,很多常去健身房或日常跑步5—10公里的朋友,碎片活动量却不足。

碎片活动,指的是擦桌子、洗碗、扫地、叠衣服、洗脸刷牙、爬楼梯、养花浇水、抱猫遛狗、步行出门、排队等车、逛街购物等不起眼的细碎活动,甚至连打喷嚏伸懒腰都算。

别小看这些“碎事儿”,看上去能量消耗很小,其实积少成多的总能量消耗是相当可观的。

除了利用碎片时间,还可以在每天晚餐后,多走1000步,溜达也行、快走更好,以帮助消耗多余热量。

(作者系北京和睦家医院注册临床营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