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界(肥胖界定标准)

21世纪经济报道 0
文章目录:

中国过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亟需多学科协作推进规范诊疗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武瑛港 北京报道 “对肥胖的治疗一定是多学科、多维度、全社会共同参与才能完成,需要动员政府、个人、社区以及医疗从业人员等全领域人员,共同努力、合作和融合,才有可能降低肥胖患病率,更好地防治肥胖。”近日,在由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北京)、中国肥胖大会主办,中国社会工作联合会支持,南方财经全媒体集团、广东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承办的“中国肥胖大会沟通会暨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会”上,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表示。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内分泌科主任纪立农教授也指出,从全国层面来看,中国肥胖诊疗领域还有太多空白,只在少数大三甲医院有治疗肥胖的专业团队,部分医院也会有通过减重手术治疗肥胖的诊疗模式,但在全国层面上还没有建立起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等在内的完善的肥胖诊疗体系。“现在国内对肥胖的诊疗出现了一些‘点’,但还没有形成‘面’。”

多学科协作才能促进规范诊疗

近年来全球肥胖人数持续上涨,已成为全球重要公共健康问题,同时我国的肥胖问题也愈发严峻。《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显示,当前中国50%以上的成年人和约20%的学龄儿童超重或肥胖,在部分城市中,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达40%。在过去的20年间,中国超重率、肥胖率以及相关慢性病的患病率迅速攀升。

另据最新发表的研究预测,至2030年,中国成年人的超重/肥胖合并患病率将达到65.3%,在学龄儿童及青少年(7~17岁)中将达到31.8%,在学龄前儿童(≤6岁)中将达15.6%。

需要注意的是,肥胖并非属于单一疾病问题,而是需要多学科甚至全社会的共同协作。

在上述大会中,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张鹏教授分析称,对于肥胖及相关疾病的诊疗涉及多个专科,例如高血压、高血脂属于心血管内科,胰岛素抵抗、2型糖尿病属于内分泌科,多囊卵巢综合征属于妇产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属于耳鼻喉科,压力性尿失禁属于泌尿外科,同时还会涉及消化内科、骨科等,所以肥胖诊疗横跨多个专科。“在此背景下我们一定需要整合多学科的力量,让公共卫生学、代谢生物学、临床营养科、内分泌代谢科、减重与代谢外科学、心血管内科等多领域专家共同面对肥胖问题。”

张忠涛教授也指出,肥胖本身是疾病,但同时还带来很多相关疾病,然而目前肥胖病人都分散在各个专科接受治疗,所以要更加强调以病人为中心,把患者作为整体来看,多学科联合起来治疗肥胖。

值得关注的是,在上述举办的大会中,“中国肥胖联盟”宣布正式成立,该联盟以提升全人群的体重健康水平为使命,通过多学科融合及全社会参与,促进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转化研究和医学诊疗。

“让不同学科专家在一起开展专业的医学会议很不容易,成立中国肥胖联盟后就能够集合更多资源,除了各医学领域的专家,还可以有媒体界、企业界、行政卫生管理部门以及各种学术组织等,最终希望这一联盟能够动员全社会的力量解决肥胖问题。因为肥胖不只是需要专业界力量,比如对于民众的健康素养有待提高、对肥胖认知不全面等问题,都需要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共同面对,以做到全社会、全生命周期的健康体重管理。”张忠涛教授强调。

张忠涛教授进一步介绍,中国肥胖联盟的使命就是通过多学科联合和社会广泛参与来开展肥胖防治。一方面通过多学科的相互合作和融合,来促进肥胖的标准诊疗或者规范诊疗,让真正需要通过减重改善健康的肥胖患者能够得到规范的诊疗和管理,最终改善其健康;另一方面,肥胖防治并非简单的医学问题,还需要在公众层面,通过公共卫生、大众健康教育和健康素养培养等来预防肥胖和控制体重。

专业人才培养难题

除了多学科协作问题,相关领域人才培养似乎也是肥胖防治所面临的挑战之一。

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教授在上述大会上提出,在多学科融合的诊疗模式中,以营养和运动为核心的生活方式管理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不管是药物治疗还是手术治疗,最终都需要回归健康的生活方式。

但是目前临床营养学科的人才培养似乎存在一定挑战,陈伟教授曾指出,过去三十年来,临床营养学科历经从无到有,从青涩到成熟的高速发展,每一步都需要人才的支持。“未来人才培养主要有两条路径,第一是加强医学院校的学历教育和校园教育,培养医学生对营养的理解,第二则是继续教育,例如通过国家组织的技能教育培训和考试对相关工作人员的营养知识考核,或者由行业协会牵头进行培训和认证。”

其实不只是营养领域,整个肥胖诊疗都面临着人才培养的问题。

张鹏教授指出,目前中国肥胖诊疗相关的临床专家多是“半路出家”,减重外科专家可能之前是胃肠外科或者肝胆外科医生,更多是治疗营养不良,虽然基础知识健全,但是和临床实践之间还需要衔接,需要接受系统化的继续教育培训,但目前国内依然缺失针对肥胖的理论知识和临床诊疗技术的系统化培训。“所以我们目前正在这方面发力,例如设计一系列课程,对已经具有多年临床实践的资深医生进行强化培训,帮助其加速转型为肥胖相关领域医师,对青年医生进行更为深入全面的系统培训,帮助其直接成长为肥胖相关领域专科医师,更希望未来在医院里能出现整合了多学科的肥胖诊疗科。”

《中国居民肥胖防治专家共识》也建议相关学术机构完善肥胖防控人才培养体系,培育建设专业人才队伍,为医护人员、中小学和幼儿教师提供继续教育培训,提升肥胖防控能力。并积极开展跨学科研究,推进肥胖防控政策研究和干预应用研究,同时加强国际交流合作。

张鹏教授进一步表示,对于国内医学院校的教育体系,已经开始有越来越多的医学院在本科教育或者研究生教育阶段试图开展肥胖诊疗相关课程,因为疾病谱在发生变化,生活方式性疾病越来越普遍,“三高”的核心问题就是肥胖,国内医学院校目前在肥胖教育领域有些脱节,应该准入相关课程。希望中国肥胖联盟成立以后,将致力于推进从医学院校教育到青年医师毕业后教育培训和资深专科医生继续教育的立体化的肥胖医学培训和教育体系。

张忠涛教授进一步向21世纪经济报道指出,“其实国内已经有很多肥胖治疗相关的培训课程,包括讲课式培训、动物实验培训等,而且现在很多手术都是通过腹腔镜和手术机器人操作,所以现在的年轻医生其实有很多机会和途径去接触培训,如果能再参加一些培训班可能效果会更好。”张忠涛教授表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已成世界「第一胖」的中国人,不能再陷入BMI「陷阱」

最新研究表明,糖尿病风险相关的BMI肥胖临界值,会由于人种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就提醒临床医生,不要使用一概而论的BMI临界值,来筛查和预防2型糖尿病,此外,也不应将BMI临界值,作为定义肥胖治疗指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减重代谢手术中。

为什么中国人成为世界「首胖」?从传统怀孕习俗,到鸡娃,都与中国儿童肥胖存在关联性。而对于成人来说,在一项全国性调查中,超过一半的中国超重或肥胖成人,倾向于认为自己体重不足或体重正常。

中国人,已是世界「首胖」。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成人的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超重/肥胖成年人已过半。

按照绝对人口数来计算,中国已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显然,这个数字在全球排名第一。

医学上,肥胖是一种慢性、易复发、进行性疾病状态,是指可能损害健康的异常或过多身体脂肪蓄积。

但肥胖也不是一无是处。从临床意义上来讲,肥胖从某种程度上可以帮助我们判断,采取疾病干预措施的时机,从而预防致死性并发症的发生,尤其是常常伴随过度肥胖的糖尿病。

体重增加,是公认的糖尿病危险因素。据统计,肥胖人群糖尿病发病率为14%到20%。

所以,准确定义肥胖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而判断是否是肥胖,常用到的衡量指标就是BMI(身体质量指数)。

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将BMI作为界定个体是否肥胖的标准,是有漏洞的。

通过水下称重、双能量X射线吸收法、CT或MRI等技术,脂肪可得到准确测量,但这些技术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缺乏实际应用。

不断受到挑战的BMI,是一个产生于近200年前的概念,1832年,由比利时通才盖特勒提出,出发点是建立一个用于公众健康研究的统计工具,也就是当医生不确定某一疾病是否由肥胖引起时,可以把研究对象的身高及体重换算成BMI值,再找出病发率和BMI值之间,是否有线性关联。

1993年,在世界卫生组织一项量化BMI和死亡率关系的研究中,提出将BMI≥25.0 kg/m2定义为超重,BMI≥30kg/m2定义为肥胖。自此,BMI成为国际最权威的肥胖判断指标——但那项研究,只是以白人为研究对象。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则建议,对于成人来说,设定BMI≥24kg/m2为超重,BMI≥28 kg/m2为肥胖,而最近在50多万研究对象中开展的中国慢性病前瞻性研究的证据,也支持这一「中国标准」。

BMI计算公式为:体重(kg)÷身高(m)的平方。例如某贾姓女明星,体重90kg,身高1.66m,那么她的BMI是90÷(1.66×1.66)=32.66kg/m2

2021年6月1日,来自华中科技大学的中国学者,在国际知名医学期刊《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上,发表了「中国肥胖症研究三部曲」系列的第一篇研究《中国肥胖症的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

文章指出,根据2015-2019年中国最新患病率数据估计,如果按照WHO标准,中国已是儿童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成人肥胖人数仅次于美国;如果按照中国标准,中国可能已经是世界上肥胖人数最多的国家。

数据表明,在中国儿童和青少年中,男生的超重和肥胖率高于女生。而超重、肥胖率的城乡差距,也在不断缩小。

不同种族,BMI临界值标准不同

2021年5月,《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发表了一项2型糖尿病风险种族特异性BMI临界值的研究,研究对象是英国的多族裔人群。

研究发现,世界卫生组织(WHO)和英国国家卫生与保健研究所(NICE)推荐的BMI临界值,并不适用于所有人。研究者建议,修订不同人群BMI的临界值,准确定义肥胖,以优化2型糖尿病的预防、早期诊断和早期管理。

研究中,英国牛津大学学者分别报告了4个种族肥胖临界值的BMI,与白人在30 kg/m2发展成为糖尿病的风险相当。

实验数据来源于近150万基线未患2型糖尿病的参与者(即入组时没患有糖尿病),其中绝大部分的人,是在1990年到2018年间,在英格兰全科医生医疗网络有过电子健康记录的,而且在就诊后,有至少1年的随访记录(平均随访6.5年)。大部分参与者是英国本地人,中国人群占研究人数的0.7%。

调整为同样的年龄段和性别设定后,发生2型糖尿病的BMI临界值,中国人是26.9 kg/m²,白人是30 kg/m²,而南亚人的是23.9 kg/m²,黑人是28.1 kg/m² ,阿拉伯人是26.6 kg/m² 。

可见,与白人相比,在同等风险情况下,在少数种族人群中发现,其BMI临界值更低,为25 kg/m² (超重的传统阈值)。几个种族的数据也显示,同等风险肥胖的BMI临界值,孟加拉人最低,为21.2 kg/m²。

换言之,中国人的BMI在26.9kg/m²的时候,患糖尿病风险,就与BMI为30kg/m²的白人相同了。此前,在2013年,英国某医学机构就曾将中国人的BMI预警值降低到27.5,以提醒中国人更早地关注体重和筛查糖尿病。

总的来说,不同的种族BMI临界值不尽相同。当然,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可能也会影响这些结果。然而,这项研究在对社会地位、经济实力和吸烟状况进行调整后,并没有改变BMI的临界值。

(图源:图虫创意)

本次研究的优势,在于巨大的样本量,不仅仅局限于白人。研究中,如果入组者都住在英国,或许能够降低环境和地理因素的影响,但是不同种族的人,其祖籍是不同的,可想而知,这些影响巨大。虽然研究者已经尽可能的扩大与其相关人群的研究,但还是远远不够,更大的群体和更多的种族,都应该被纳入研究中来。

本次研究自然也有局限性,主要表现在具有种族特异性的BMI临界值。研究只应用于评估2型糖尿病的疾病进程的风险,而没有应用在其他肥胖相关的并发症、心血管疾病风险因素、癌症或者死亡率。

在本次实验中,大部分人群是英国本地人口,而中国人群(占研究人数的0.7%)和阿拉伯人群(占研究人数的0.2%)所占比例非常小。

与其他具有大样本量的种族相比,这些人群的小样本,或许就已经注定了糖尿病相关的BMI临界值的不准确。

此外,因为糖尿病和肥胖受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影响,所以在英国,以糖尿病风险为基准的BMI临界值,也会由于种族不同,而呈现不同的标准。因此,这项研究确认的BMI临界值,或许不能类推应用到,生活在其他国家的相同种族人中。

尽管有这些局限,这项研究也有重要意义:糖尿病风险相关的BMI肥胖的临界值,会由于人种不同而有所差异,这就告诫了各国的临床医生,不要使用一概而论的BMI临界值,来筛查和预防2型糖尿病。

「严格来讲,不应将BMI临界值作为定义肥胖治疗指征的唯一标准,尤其是在减重代谢手术中」这一观点,也得到了这项研究的支持。因为保险公司会硬性使用BMI临界值,作为是否支付手术费用的指标,所以这个研究也表明,如此操作,可能存在对中国人等非白人群体的不公平。

越来越明确的是,不管是把肥胖作为很多疾病的风险因素,还是把肥胖作为疾病本身来讲,BMI作为衡量肥胖的标准,都存在严重不足。

如果不同种族、不同的BMI临界值,发展成为糖尿病的风险等效,那么其他肥胖相关的疾病,也应当被同等对待。因此,如果肥胖被认为是其他疾病的风险因素,那么BMI是否具有临床意义?是否可以作为疾病诊断的依据?是否可以完全用BMI来定义肥胖?这引人思考。

《中国肥胖症的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一文中,指出BMI无法反映身体脂肪分布,而腰围被广泛推荐作为中心性肥胖和异位脂肪的替代测量指标。

在相同的总脂肪量水平下,中国人群的内脏脂肪含量似乎高于白人。国际糖尿病联合会建议,中国人群的中心性肥胖临界值,设为男性腰围90厘米和女性腰围80厘米。但是考虑识别代谢综合征其它组分(不包括中心性肥胖)的能力,男性腰围临界值90厘米、女性腰围临界值85厘米应用,更为广泛。

在论述中国肥胖增长背后的社会和文化规范时,该研究指出,中国肥胖流行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成人对体重的认知错误,很普遍。

老一辈中国人,将体格壮实视为财富和健康的象征,儿童膘肥体壮,常常被许多长辈和家长误认为是健康的成长。而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教育导致课业和家庭作业负担沉重,这与中国儿童肥胖存在关联性。

此外,中国传统习俗中,经常鼓励孕妇在怀孕期间及产后摄入过量食物,保持久坐、减少活动从而导致孕妇体重增加,分娩巨大儿。在一项全国性调查中,超过一半的超重或肥胖成人,倾向于认为自己体重不足或体重正常。

参考资料:

[1] Caleyachetty, R., et al., (2021). Ethnicity-specific BMI cutoffs for obesity based on type 2 diabetes risk in England: a population-based cohort study.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DOI: https://doi.org/10.1016/S2213-8587(21)00088-7

[2] 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 ISSN: 2213-8587, Vol: 9, Issue: 7, Page: 408-409

[3]WHO.Physical status:the use and interpretion of anthropometry.1995.Accessed

来源:@健康界原创

作者:刘雪丽

#肥胖症##糖尿病##非常病例#

世界防治肥胖日:你的BMI是多少?达到这个值你就进入“微胖界”了......

如今,大家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体重也随之急速飙升,“水桶腰”、“将军肚”随处可见。不少人都念叨着要减肥,可有时越减越肥,到底该怎么办呢?今天(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我们听听专家怎么说。

“一胖毁所有”,到底怎样才算是肥胖呢?记者从专家处了解到,用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的平方计算出体重指数,在我国数值超过24就属于超重了,超过28就定义为肥胖。一般来说,超重就已经属于不健康的范畴了。不过一些健身人士,体重指数可能超标了,但因为主要是一些肌肉,体脂率达标,不属于肥胖。南京鼓楼医院减重代谢科主任医师孙喜太介绍,“肥胖属于代谢综合征的一个表现,除了体型改变外,更多的是内在健康影响,包括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女性还可能引起多囊卵巢,月经不调”。

专家称,看似肥胖不是什么大病,但它与各种疾病都密切相关,甚至与肿瘤也有关系。目前,我国的肥胖人群以“苹果型”肥胖为主,表现为上半身胖,肚子大,内脏脂肪多。从原因上来看,除了遗传因素外,大多数人肥胖都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摄入量太多,而消耗太小。孙喜太说,“减肥尽可能控制饮食的量,还有一个就是加大运动的量。如果有明显和肥胖相关的并发症的时候,就要来医院采取手术方法进行减重,体重指数35以上了,毫不犹豫建议做减重手术”。

“管住嘴,迈开腿”,是控制体重的一个基础方法。但有些人这么做了,结果却越减越肥。孙喜太解释说,“为什么越减越肥呢?有的人减了几斤十几斤,加上运动二十几斤都有,但一旦放开,往往体重会反弹到原来甚至会更高”。

因此,控制体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平时生活中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科学饮食,保持运动,不要寄希望于阶段性的运动加节食来减肥。尤其是特别肥胖的人群,盲目运动减肥反而会造成身体伤害,要到医院及时就诊。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18:20江苏城市频道播出的《零距离》栏目,有线电视南京地区27频道。

(来源:《零距离》记者/刘舒 编辑/贝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