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误区(肥胖的危害及减脂的必要性)
肥胖人群怎样吃?可以吃药或手术减肥吗?健康减重这些误区要避免
央视网消息:记者从国家卫生健康委了解到,今年被确定为“健康体重管理年”。近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了《成人、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指南指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呈上升趋势,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快速上升,肥胖防控已刻不容缓。指南针对不同地区的不同肥胖人群提供了营养健康建议。
指南介绍,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肥胖率达16.4%,6岁以下儿童肥胖率为3.6%,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为7.9%,而1982年,我国7至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仅为0.2%。城市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较高,农村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增长迅速。有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指南建议,成人肥胖患者膳食应全面均衡多样化、限制总能量摄入,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严格控制脂肪、盐、糖以及酒精的摄入。儿童青少年肥胖患者应做到吃饭八分饱,提高鱼类、蔬菜、大豆及其制品的摄入量,零食提供的能量不超过每天总能量的10%,晚上9点以后尽可能不进食。减重过程中,建议肥胖儿童青少年的膳食能量在正常需要量的基础上减少20%左右。
指南指出,科学减重需遵照循序渐进的原则,使大脑思维、体脂肪、肌肉和各个器官适应新能量状态,逐步达到新平衡。减重速度并非越快越好,过快的减重速度易对机体器官组织造成损伤,甚至危及生命。较为理想的减重目标应该是6个月内减少当前体重的5%—10%,合理的减重速度为每月减2公斤—4公斤。
肥胖人群怎样吃?这些误区要避免
肥胖作为多种慢性疾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那么,怎样判断自己是不是肥胖呢?肥胖人群如何做到合理饮食、科学运动?
生活中,一些体重正常的人为了追求身材苗条盲目减肥。其实医学上对肥胖有明确的衡量标准——体重指数。它是基于身高和体重而计算出的指标,体重指数等于(=)体重(公斤)除以身高(米)的平方得出的数字。例如一位女性,体重60公斤,身高1.60米,她的体重指数是23.44。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称:“体重指数正常的范围是18~24,24~28是超重范围,要增加运动、控制饮食,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28以上,就应该积极干预了,包括药物治疗。特别是如果BMI(体重指数)大于30以上的这些人,比如说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脂肪肝等这些代谢性的问题出现以后,应该寻求手术治疗。”
减肥的原理就是让吸收的热量少于消耗的热量,运动是消耗人体热量的有效手段。肥胖人群应根据自身状况选择合适的运动项目,比如有膝关节病变的人可以选择游泳、骑自行车等项目,尽量减少负重或长时间健步走。减肥80%靠饮食,20%靠运动。专家提醒,光靠“迈开腿”减不了肥,关键要“管住嘴”。比如,一个中等身材的人在跑步机上匀速慢跑30分钟,消耗的热量只相当于喝一罐可乐。
然而,为了减少热量的摄入,一些人陷入了另一个误区:采取吃素食或者不吃主食的方法减肥。这虽然能让人在短时间内掉秤,但难以持久,同时会带来副作用。比如,长期不吃主食容易引发低血糖、肠道功能异常等症状。如果只吃素食不吃肉,容易出现缺铁性贫血、肌肉衰减等症状。另外,部分蔬菜的碳水化合物含量并不比米饭低多少,比如土豆、芋头、山药、莲藕,可能让你越吃越胖。
北京协和医院临床营养科主任医师陈伟:“肥胖的防治是个长期行为,我们强调的是营养均衡,应该尽可能地让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搭配合理,符合一个正常人的基础能量和蛋白质基础的需求。”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称:“如果是超重状态或者肥胖状态,营养管理也是什么东西都要吃,但是对总的热量要进行控制,也可以进行一些食物搭配的改变。比如说蛋白质类食物稍微多一点,碳水少一点,肥肉这些饱和脂肪酸少一点。”
减肥需长期坚持 减肥药不能滥用
不论是饮食还是运动,减肥都是一个长期坚持的过程。然而,生活中一些人希望走捷径,通过吃药来实现减肥。近年来,一种被称为“减重神药”的司美格鲁肽被人们追捧。
在我国,司美格鲁肽目前是用于2型糖尿病患者控制血糖、减重的处方药,然而现实生活中却存在超适应症滥用的情况,一些并没有糖尿病的人用这种药来减肥,其原理是通过增加胰岛素分泌、延缓肠胃蠕动,降低人们对食物的需求。这似乎不需要付出多少成本,无需经历任何痛苦就可以实现理想的身材。
司美格鲁肽作为处方药,虽然医院管控严格,但线上购买却比较容易。在某电商平台,记者发现,仅需对个人信息进行实名制,选择确诊2型糖尿病,并点击“已线下就诊并使用过该药物且无不良反应”的确认键,即可开方购买。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有关药物滥用的问题是非常普遍的,尤其现在大家都想减肥,从我们的观察来看,就是真正整天把减肥挂在嘴边的人并不是说肥胖的人,反倒是一些体重正常的人或者稍微重了一点的人整天去喊减肥,他们就希望用一个很简单的方法去减点肥,所以就用药。”
医生介绍,从国外的临床数据来看,司美格鲁肽确实有减肥的功效,并已在英国、美国、日本等国家作为减肥药上市。但是,这种药的“减肥版”在我国还没有获批。即使“减肥版”在国内获批上市,因为是处方药,所以注射前也应当到专业减重中心或医院做相关检查评估,并在专业医生指导下合理调整剂量,从而以更小的副作用取得更好的获益。
张鹏医生称:“我们国家对司美格鲁肽批准的适应症目前只限于肥胖型二型糖尿病治疗,单纯用二甲双胍的时候,血糖控制不好,它可以是二线治疗,同时要求BMI(体重指数)超过25。如果没有达到用药指征,不要瞎用药,其实用药所带来的风险远远超过受益。”
医生提醒,使用司美格鲁肽可能发生低血糖、急性胰腺炎等不良反应。
张鹏提醒称:“司美格鲁肽不良反应一个就是作用到中枢,我们就会担心长期刺激中枢受体会不会引起除了不想吃饭,还会引起一些情绪的问题,比如说抑郁,它让胃肠道蠕动减弱,甚至不蠕动,是不是又会担心造成胃瘫、肠瘫、肠梗阻的问题。”
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超35000例
一些人在运动、饮食和药物干预效果不理想的情况下,希望通过手术达到减肥的目的。据不完全统计,去年我国实施减重代谢手术超过35000例。哪些人适合手术减肥?是否会对健康产生影响呢?记者探访了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病房。
在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病房,记者见到来自黑龙江的李女士,她本身就是一位口腔科医生。身高160厘米的她,从青春期开始发胖。这些年来,先后尝试过节食、吃减肥药、参加减肥训练等方法减肥,但都反弹了,现在体重飙升到了200多斤。
北京友谊医院普外科中心减重与代谢外科主任医师张鹏:“她是非常典型的一个以肥胖为核心的代谢综合症,包括血糖的增高、胰岛素增高、血脂增高、血压增高,同时合并脂肪肝,她关节有问题,然后晚上睡觉打呼噜,我们叫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
迫不得已,李女士决定通过手术的方式进行减肥。她选择的袖状胃切除手术是减重代谢手术中最常见的一种。通过腹腔镜微创手术,切除四分之三左右的胃,留下的部分大小如香蕉,形状像袖子,因此称为袖状胃。手术前,主治大夫张鹏与李女士充分沟通,包括手术的风险、副作用等等。
医生介绍,减重手术属于微创手术,一般来说患者只需住院一周,回家休息一周就可正常工作了。减重手术有严格的指征要求,只有在运动、饮食和药物干预效果都不理想的前提下才考虑手术。
去年,北京友谊医院一共做了445例减重手术。张鹏医生说,他经常会遇到一些并不肥胖的人为追求苗条要求做减重手术。
医生提醒,减重手术只是解决由肥胖带来的健康威胁,后续还得靠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来保持。
来源: 央视网
吃的少却还是发胖?若能避开这三个饮食误区,你可能会越吃越瘦
一,主食吃得太多了
在我们国家,越是往北,饮食中“主食”占的比重越大,包括各种面食,烙饼,饺子等,当然这些主食中所含的碳水化合物较多,当然也就更容易引起肥胖。
二,油盐摄入量过高
北方人的饮食习惯偏向于重口味饮食,也就是典型的“盐多、油大”。
但是长期的高盐、高油饮食,不仅会引发肥胖,还容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等三高疾病和多种心脑血管疾病。
而且相对于南方人的清淡饮食,我们北方人会在炒菜的时候放入一些辣椒,胡椒,花椒等刺激性的调味品,这些东西会刺激我们的味蕾,让大脑产生更多的饥饿信号,不知不觉中让人吃得更多。
三,你可能吃了“假蔬菜”
生活中很多减肥的人,都会吃“蔬菜餐”,认为蔬菜类的食物是不会发胖的,这样会让很多人产生很多误区,类似于酸辣土豆丝、干锅娃娃菜、蔬菜沙拉等菜品,虽然是以蔬菜为原材料,但是在烹饪的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油脂和热量,这样就变成了碳水丰富、淀粉含量大的“假蔬菜”,吃这类食物也是会发胖的。
真正的有益蔬菜有“2多,2少”的标准:
“2多”指的是所含水分多,维生素多
“2少”指的是所含的能量少,糖分少
生活中要小心“隐形饥饿”,缺少了这两种物质,你就是易胖体质
所谓“隐形饥饿”,不是说吃的食物有多少,而是指身体中某些元素摄入的过少,有数据表明:有70%如高血压、糖尿病、肥胖症等代谢类疾病,都是身体中缺乏某些元素所导致的。而针对减肥来说,想要加快新陈代谢,快速分解体内脂肪,轻松瘦下来,就需要我们补充两种重要的物质。
1、左旋肉碱
左旋肉碱是一种能够有效减少脂肪堆积的物质,有些人胃口大,吃的多,但是又不喜欢运动,就可以通过补充适量的左旋肉碱来达到减肥的目的,当然要控制用量,正常来说,成年人摄入50-150mg,就可以满足身体需求了。
2、锌
锌是我们人体所必须的一种微量元素,可以帮助我们促进能量的代谢,减少体内脂肪的堆积,想要减肥的朋友可以有针对性的多吃一些含锌丰富的食物,包括蛤蜊、扇贝、生蚝等。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肥胖的8大误区,很多人被误导了
2022年8月,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称,关于肥胖悖论、代谢正常的肥胖或体重正常的肥胖,我们或多或少存在认识误区。
健康时报 图
1. 肥胖是富态?错!是慢性疾病!生活中,很多人将“肥胖”当作一种生活条件好、富态的表现,甚至把“胖”当成一种“可爱”。世界肥胖联盟将肥胖视为慢性病,世界心脏联盟将它视为慢性状态。声明指出,肥胖有三大特性:复发性、进展性和异质性。研究分析显示,肥胖与心血管病死亡、主动脉瓣疾病、心力衰竭(心衰)、深静脉血栓形成、高血压性心脏病、外周动脉疾病和心房颤动等多种疾病有关。2. 体重正常就不胖?也可能肥胖!过去很多人认为自己胖不胖,去称一下体重就好,或者简单地算一下体重指数(BMI)就行。但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的声明中却指出,体重正常、体重指数正常的人,也可能是肥胖!比如有些人体重正常,但仍可能存在肌肉质量减少、脂肪占比增加的肌少症,但仍可能被认为是体重指数正常。若同时存在腹型肥胖,心血管病风险更高。腰围和腰臀比是脂肪分布和中心性肥胖的更好预测指标,与病态肥胖关系更密切。3. 肥胖的人活得更长?不存在!“胖子可能活得更久”“肥胖可能让人更加长寿”,这些言论并不是荒诞可笑的玩笑话,而是大名鼎鼎的“肥胖悖论”!有很多研究显示,肥胖的人反而死亡率更低!这是因为低体重者或体重逐渐减轻者死亡率更高,这可能是由于吸烟、慢性病、肺病、癌症等疾病等混杂因素,让患者体重减轻。所以,肥胖的人反而死亡率更低?活得更长?不存在!4. 肥胖但身体代谢却健康?错!很多人虽然处于肥胖状态,但却没有给他带来其他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等健康问题。于是便将这种肥胖称为“代谢正常的肥胖”,或者是“代谢正常健康肥胖”。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称,代谢正常的肥胖,纯属误导!代谢健康肥胖是指体重指数>30,但无心脏代谢异常。基于大量研究,与瘦人相比,这些人会更快地出现心血管危险因素。5. 肥胖是吃得多动得少?错!很多人肥胖,仅仅是认为自己是因为“吃得多,动得少”,于是节食、运动,但往往没有什么效果。世界心脏联盟和世界肥胖联盟联合发布声明指出,很多肥胖还和激素分泌异常性或其他疾病有关。声明指出,激素分泌异常性疾病经常与肥胖同时存在,并与心血管风险相关。50%~80%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患有肥胖症,其中30%~35%患有糖耐量受损,高达95%的肥胖的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存在胰岛素抵抗,这无疑增加了心血管疾病风险。6. 肥胖不会直接导致心血管病?错!以往认为,肥胖通过其他危险因素或其他慢性病间接增加心血管病死亡,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可直接增加心血管病死亡。肥胖可导致睡眠呼吸暂停和血栓栓塞疾病,也与高血压、血脂异常和2型糖尿病密切相关。比如,超重/肥胖人群的总血容量和心排血量较高,导致心脏和血管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改变。7. 肥胖并不会影响心脏健康?错!《声明》强调尤其要关注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和冠心病。肥胖与心衰之间存在明确的关系。房颤是最常见的持续性心律失常,也是卒中和心血管死亡的常见原因。大约70%~80%的冠心病患者超重/肥胖,冠心病患者通常有多种肥胖相关的共病和不良并发症(如高血压、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8. 减肥手术降低不了并发症风险?错!生活方式的改变(如健康饮食、常规有氧运动和阻力性运动)会带来适度的体重减轻和长期的心血管益处。药物治疗方案对部分人群有益处。减肥手术已被证明能促进体重减轻,降低总体心血管病风险,严重肥胖的人可考虑减肥手术。
参考资料:①Obesity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 mechanistic insights and management strategies. A joint position paper by the World Heart Federation and World Obesity Federation. Eur J Prev Cardiol. 2022 Aug 25.
(健康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