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为什么(肥胖是为什么不能怀孕)
导致肥胖的3个主要因素
科普【导致肥胖的3个主要因素】遗传因素:遗传因素是先天的,父母肥胖则孩子肥胖的概率大。虽然遗传因素无法改变,但遗传因素往往是和其他两种因素一起作用的。生活方式因素:现代人从事体力劳动相对较少,也不再需要为食物短缺而苦恼,为了追求口感,饮食中精细加工食物的比例越来越高。另外,聚餐和朋友一起吃饭更容易吃多,所以经常聚餐也是容易肥胖的原因之一。心理因素:压力与进食、肥胖有密切关系。人体在应激情况下会分泌肾上腺素、胰高血糖素等激素。这些激素能帮助人应对压力,但慢性压力导致人体长期处于应激状态,内分泌也会发生相应改变,使人更容易饥饿,对食物的渴求增强。压力还可能导致瘦素分泌减少,促进脂肪堆积,进一步增加肥胖风险。(via 健康中国)
来源: 广东12320
7大“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夏天夏天悄悄到来胖的只有你,你闺蜜、你闺蜜瘦得像林黛玉……”听到这首歌,宅家少动却没少吃的你扎心了没?再告诉你个更扎心的消息,除了带来“三高”、慢病外,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别人不胖就你胖是怎么回事?今天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和健康教育所的专家,就来帮你找找原因。
肥胖可能让新冠肺炎病情加重
北京市疾控中心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常常和血脂异常、脂肪肝、高血压、冠心病、糖耐量异常或糖尿病等疾病同时发生,还可伴随或并发睡眠中阻塞性呼吸暂停、胆囊疾病、高尿酸血症和痛风、骨关节病、静脉血栓、生育功能受损以及某些癌症等疾病。肥胖可能是这些健康问题的诱因和危险因素,也可能与这些疾病有共同的发病基础。
而国外有研究者提出,肥胖甚至是新冠肺炎病情加重的危险因素之一,特别在年轻患者中更是如此。美国和法国的数据显示,在新冠肺炎患者中,肥胖与更高的入院和重症可能性有关。
别人不胖就你胖?原因在这里
北京市健康教育所的专家介绍,其实人类的肥胖有70%要归结于遗传因素,不过只有在精神、饮食、环境等因素的共同促进下,肥胖才会悄然发生。为啥别人不胖就你胖?看看下面7个“致胖因素”,你占了几个。
遗传因素
父母双方如果体重正常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只是8%~10%;双亲中一方肥胖,子女肥胖的概率是50%;而双亲都肥胖的话,子女发生肥胖的概率就到了80%。
精神因素
人体下丘脑内有两个分别管饥饿和饱食的中枢。研究发现,过度的精神刺激或是神经兴奋、疾病等因素,都可以让这两个中枢的功能紊乱,导致肥胖的发生。
内分泌因素
很多因素会促进胰岛素的作用不足或分泌过多,导致脂肪合成增加,导致肥胖。
饮食因素
首先,过食性肥胖是肥胖的主要类型,摄入的能量超过需求后就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从而导致肥胖;第二是喜欢吃甜食。研究人员发现,随着食糖量的增加,体重超标的人的比例和糖尿病患者的比例会逐步上升;第三是进餐次数。研究发现,吃两次饭比吃三次饭的人发生肥胖、糖代谢异常、脂代谢异常、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明显增加。适当地限制主食,将水果放到加餐里,这样会有利于能量的平衡,有利于胰岛素起效和代谢的进行。
运动不足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以车代步,导致越来越多的人活动少。比如,宅在家里,坐在椅子上,没有参加有效的户外运动,这无疑使能量消耗减少,促进了胰岛素抵抗、受体抵抗的形成,导致能量代谢障碍。
缺觉和生物钟紊乱
研究发现,睡眠不足7小时的孩子肥胖率会明显增加。此外,昼夜节律也会影响人体的能量代谢和糖代谢。
不良生活习惯
尽管吸烟对体重的影响不大,但是吸烟会导致严重的胰岛素抵抗,促使如糖尿病、高血压和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而饮酒,特别是在饮酒的同时吃大量的高脂类食物,也会导致肥胖。
别求快 每周甩肉一斤为宜
慢性病防治所专家介绍,肥胖开始于脂肪积聚,而脂肪积聚的原因是摄入的能量超过了消耗的能量。这也给了我们对抗肥胖的两个途径:减少热量摄入和增加热量消耗。简单说,就是“少吃多动”。
来自世界卫生组织的“甩肉”建议是:限制来自脂肪和糖的能量摄入;增加水果、蔬菜以及豆类、全谷物及坚果的食用量;定期进行身体活动(儿童每天60分钟,成人每周150分钟)。
此外,减重,不可急于求成。减重的速度不宜过快,减重目标不宜定得过高。在低能量膳食和适量增加运动的情况下,每周减重0.5公斤是健康减重的理想速度,一年之内比原有体重减少5%~10%会对健康有益。而且,要避免为追求“骨感美”而“减肥”,应将体重指数维持在正常水平(18.5~23.9kg/m2)。
早餐前 晨起空腹测体重比较好
吃完饭过秤、喝杯水过秤,甚至上完厕所也要马上称下自己“瘦”几两,说的是不是你?其实,测量体重并非越频繁越好,每周测量一次体重是比较理想的。慢性病防治所的专家介绍,体重在一周内有所波动,这属于正常现象。适当将测量体重的频率维持在每周一次,综合评估一个小周期的减重成果是相对准确的。
此外,测量体重应选择固定的时段。每次测量体重应选择在同一时段,身着相同的衣服,在相同的环境,并且身体健康状况没有很大差异时进行。如清晨起床后,早餐前空腹时是一个比较好的测量时段,这时受进食的影响较小,并且身体经过一夜的休整状况相对稳定。
文/记者 李洁
你为什么会长胖?有些人吃再多都胖不了?科学家的实验给你答案
你说气不气人,你喝口凉水都长肉,有人却天生吃不胖,有一群科学家就不信邪,非让瘦子大量摄入热量,就不信这人还能喂不胖,而实验结果却令人大跌眼镜。
增重也是难题关于胖瘦问题,我们总会不自觉地把重点放在胖人身上,这次终于有团队打算另辟途径,研究起瘦人吃不胖的原因,说不定真能找到你“总是减肥不成功”的原因。
研究人员找来十个人进行增肥实验,这十位志愿者就是那些“不易胖”的人。科学实验的操作也很简单,就是把“少吃多动”的真谛,反向操作,让他们“多吃少动”,看这一桌子琳琅满目的食物,这就是志愿者一天的食物总量,严格秉承“照猪养”的方针,不仅要求吃下平时摄入热量两倍多的食物,同时要求他们每天不能有超过5000步的活动量,目标是 增重15%,每一周都会做出统计。
志愿者本着为科学献身的态度,都很努力地保证每天的摄入,几乎从早吃到晚,甚至为了快速达到要求的热量,大量摄入巧克力,每一周结束,志愿者就回到实验室检测数据,这其中包括体重情况,还有代谢率的数据等等。就这样四周终于过去了,大家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重,但是没有一个人达到15%的目标,第一名增重是9.5%。连科研人员都懵逼了,那些吃下去的热量到底去了哪里?
不查不知道,一查吓一跳。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地增加了基础代谢率,虽然不尽相同,但是无一例外。但更神奇的要属一名亚裔男生,他虽然长了4.5公斤,但是体型上几乎没有任何变化,不像其他增重的志愿者,小肚腩出来了,裤子穿不上了。他的腰围变化非常小,多出来的肉去哪里了?
怎么都吃不胖的秘密就要被揭晓了,同样,你怎么都瘦不下来的根源也找到了。
瘦人的降维打击亚裔小哥一个月都在吃垃圾食品,却只增重不长胖,这引起了科研人员的关注。经过检测,他增重的部分是肌肉!还有天理吗?还有王法吗?天天吃高热量的垃圾食品,完全不锻炼,他居然长壮了。正是这些肌肉的增加,使得基础代谢直接增加30%,轻松消耗了多余的热量。还有两位志愿者也很神奇,他们增重比较少的原因,是在平常生活中,类似转转头,抬抬手臂的小动作,时刻消耗着热量,这对在跑步机上天天挥汗如雨的人来说,是多么的残酷。
还有两位志愿者遗憾地表示,自己在实验后期,根本完成不了每天的热量要求,无法摄入那么多食物,每一口的摄入都是煎熬,干饭时都是痛苦的表情,吃多了就会呕吐。
实验结束,他们这些瘦子并没有在“增重”的喜悦中沉浸多久,一个月后,他们全部都回到了原来的体重,以前的裤子也能穿上了,小肚腩也不见了。
原来机体在成年后,会有一个自己“认定”的正常体重,并且努力让我们维持在这个体重。正如这些瘦子想长期增重很困难一样,胖子想要减重,也不得不长期忍受机体的抗拒,简单来说,你想瘦,但是机体不同意!那么问题来了,这个机体刻在基因里的“体重数”,到底是怎么形成的?
经过研究,胎儿在母亲的子宫里,这一切开始铺垫了,母亲在怀孕时的体重、营养、年龄都会影响这种设定。还有在四五岁的儿童时期,建立起来的进食模式。通过实验,我们可以看到有些小朋友在吃饱的情况下,轻松就能抵抗甜食的诱惑,甚至说这根本不是什么“诱惑”,吃饱了就是吃饱了。但是我们大部分人都没有办法,尽管自己都知道吃得很饱了,但是再来杯奶茶也一样喝得下去。这是因为你体内有FTO基因变体,简单来说,就是对饱腹感非常不敏感。
总是苦恼自己属于易胖体质的朋友,不要沮丧,你们是人类真正的幸存者,放宽心,一旦遇到灾难岁月,也一定是瘦子先挂,所以天生瘦子的数量才会那么少。
脂肪有主意脂肪是人体的“应急能量库”,当人处于饥饿的状态,脂肪就会燃烧起来,帮我们度过饥荒的时期。纵观人类发展史,一直反复经历过富足期和饥荒期,那么拥有更多脂肪,就能顺利挺过饥荒期,其基因自然更容易保留下来,所以每个胖子,不仅仅是潜力股,还是人类的“天选之子”。
脂肪有多厉害,一个200多公斤的胖子可以在只喝水和补充维生素的情况下,整整一年都在禁食,最后身体健康,还瘦了100公斤。这种人体BUG,瘦子就没有。
既然长胖是天生的,又是天选之人,那大家甭减肥了,摆烂算了。但是吧,肥胖带来的健康隐患也是实打实存在的,所以我们要一点点减肥,让脂肪不要增幅,可以让机体慢慢重新“认定”你的合理体重,不要寄希望于,饿一个月就能瘦下来,再就是父母的健康状态,儿童期的饮食习惯等等都可以改变终生的胖瘦问题,这是告诉我们改变从现在开始。好了,今天就到这,欢迎各位踊跃讨论,我们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