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肥胖
还在夸孩子“胖”?那可能是在害孩子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儿童营养不良的现象有了明显改善,但营养过剩的问题却越来越引起了大家的关注,2017年《中国儿童肥胖报告》显示:超重、肥胖人数超过3400万人。
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一样,都会影响免疫功能,降低免疫力。
那怎么判断宝宝是不是营养过剩呢?
在这里我教大家一个简单的方法,初步计算宝宝的参考体重。
1-6月龄,此时宝宝参考体重的公斤数大概是:宝宝出生时的体重 月龄*0.7公斤;
7-12月龄,此时参考体重的公斤数大概是:6 月龄*0.25公斤;
1岁不满3岁,正常体重的公斤数大概是:年龄×2 8。比如一位2周岁的宝宝,参考体重就是2*2 8=12公斤。
实际上,儿童的体重并不是匀速增长的,除了借助以上公式简单估算外,我们还可以参考儿童生长曲线综合评估。如果宝宝的体重远远超过正常值,比如高出了20%以上就要警惕存在肥胖可能了,最好让医生再评估一下,看看是否肥胖或者肥胖的程度,同时有没有儿童高血压、糖尿病等基础问题,制定综合干预方案。
“胖宝宝”一般都处在幼儿园或者小学阶段,饮食上可以试一试以下方法:
第一,早餐首选低脂牛奶、杂粮蔬菜。
推荐每天早上喝一杯低脂牛奶,或者脱脂牛奶,隔天吃一个煮鸡蛋,保证优质蛋白的摄奶。如果孩子不喜欢喝牛奶,或者有牛奶蛋白过敏等问题,浓度淡一些的豆浆,也是不错的选择。
同时,建议早餐选择杂粮类的食物,比如绿豆粥、玉米、高粱米等,热量相对较低,还可以增加饱腹感。另外,你还可以给宝宝搭配一些可以生吃的蔬菜,比如黄瓜、西红柿、生菜等,这样口感丰富一些热量也低,还能补充身体需要的维生素。
第二,晚餐前吃个苹果、喝点儿水,然后慢慢吃。
从学校回家后,孩子一般都会觉得有点饿,家长会让他先吃一些饼干、糕点类的加工食品。这样做是不对的。你可以先让他喝杯白开水补充水份,然后吃上小半根黄瓜或者半个苹果,缓解饥饿感。提醒孩子细嚼慢咽、慢慢吃,这样一来既不会觉得太饿,吃晚饭时也不会狼吞虎咽吃得太多。
另外,吃饭时最好先吃蔬菜、喝点汤,蔬菜的食用量可以占全部晚餐食量的1/2,然后再吃肉类和主食。瘦肉的量一般控制在50克以内,也就是不超过1个鸡蛋的重量。主食还是推荐杂粮为主,尽量不吃或者少吃馒头、包子等精米精面。
以上是给超重、肥胖宝宝的一些饮食建议。
接下来,我们聊一聊,体重正常的孩子如何避免营养过剩。
第一,不建议给4个月以内的小婴儿过早添加辅食。
一般来说,给宝宝添加辅食的年龄是4到6个月,而且需要循序渐进的添加。有的家长担心母乳营养不足,在宝宝3个月、4个月不到的时候就提前添加辅食了。一方面,小婴儿消化功能不完善,提前添加辅食容易引起消化不良、食物过敏等问题;另一方面,婴儿消耗小,过早添加辅食,比如米粉等高热量食物,摄入大于消耗自然就容易增长过快,也会增加学龄期,甚至成年后的肥胖风险。
除此之外,早期选择的辅食太多,油脂太高、糖分太高,也容易造成营养过剩。正确的做法是,宝宝满4到6个月后,从一种泥糊状食物开始添加,比如强化铁的婴米粉、肉泥等,然后逐渐过渡到半固体或者固体食物,比如烂面、肉末、碎菜、水果粒等,循序渐进的添加。
第二,少给宝宝吃加工食品。
所谓加工食品,也就是通过工业流程和化学配方来制作的食品,是现在很流行的市场化产物,这些食品往往含有大量的糖、脂肪反式脂肪酸、钠盐和各种食品添加剂,对宝宝的免疫力都有不同程度的伤害。
比如薯片、披萨、奶油爆米花、夹心饼干、巧克力、冰淇淋、火腿肠、果脯、果汁饮料、果冻等。口味很好,宝宝也喜欢吃,这是因为这些食品都添加了大量的糖份和脂肪,含量可能达到正常食材的数倍之多,热量自然不少。如果宝宝长期接触这些食物,多余的热量不能被身体消耗,堆积成脂肪从而引起各种健康问题。
再比如,炸薯条、甜甜圈、脆皮面包等加工食品,一般都是用反式脂肪酸制作的。对食品厂家而言,与正常的植物油相比,人造反式脂肪酸具有耐高温、不易变质、口感好、成本低等优势,但是对宝宝的健康却是有百害无一益的,长期食用容易肥胖,出现血脂血糖异常等健康风险。除此之外,加工食品中的各种添加剂,对宝宝健康和免疫力的不利影响还有很多。
我们只需要记住,让宝宝少吃这些食品就对说到这儿,你可能会问:“孩子确实喜欢吃,有时候大人也会馋一口,吃多少才算少吃?”这个没有绝对的安全标准,首先每天都吃肯定是不行的。其次,对绝大多数健康的宝宝而言,每周接触1-2次,或者每月才接触1-2次,少量吃应该没有太大问题。
第三,还是要强调膳食均衡。
避免营养过剩,指的是每一种营养物质的摄入量应该在合理范围类,而不是减少营养物质的丰富性。比如,对于肥胖宝宝而言,你可以在医生指导下,在一定程度上控制“饭量”,但并不意味着要减少食材的“多样性”。宝宝的免疫系统需要蛋白质、氨基酸、微量元素、矿物质等各种营养物质,提高免疫力一定离不开均衡的膳食。
按照《中国居民膳食指南》的建议,成人每天最好接触12种以上的食物,每周不少于25种。我觉得,1岁以上的宝宝也可以参考这个标准,毕竟食物种类越丰富,摄入的营养也更全面。具体来说:
主食及谷物杂粮类,平均每天可以吃3种以上,每周不少于5种;
蔬菜、水果、菌类,平均每天可以吃4种以上,每周不少于10种;
鱼蛋肉禽类,平均每天可以吃3种以上,每周不少于5种;
奶类、大豆、坚果,平均每天可以吃2种以上,每周不少于5种。
宝宝肥胖这样吃,补充营养还不长肉
一周岁以内的宝宝如果胖嘟嘟的,会让人觉得很可爱,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小胖墩”这个称号可就不是褒义词了。给小宝宝减肥并不代表不能吃肉,长期不吃肉会导致宝宝免疫力降低,因为人体所需要的B族维生素、钙、铁、锌等元素多存在于各种肉中。猪瘦肉中还有的脂肪其实并没有那么多,猪瘦肉搭配能消脂减肥的冬瓜、薏米,既补充营养还不长肉!
今天就给大家分享这道营养丰富不长肉的冬瓜薏米瘦肉汤~
准备食材
瘦肉300g
薏米40g
冬瓜500g
操作步骤
1、冬瓜切块,不去皮
2、锅中不要放水和油,把薏米炒至微黄
3、把薏米和冬瓜一起放入高压锅中,煲汤键煲至薏米开小花
4、猪肉切成小块(不需要添加任何调味料),加入锅中煮至猪肉软烂
最后根据宝宝的饮食情况加些盐和胡椒调味即可,美味营养还不长胖的冬瓜薏米瘦肉汤,宝宝一口气喝了一大碗!
小贴士:虽然炒过的薏米寒性降低,但是也不要经常给宝宝喝哦~建议一周给宝宝喝一次就好啦!
女婴2个月内体重暴增,脸硬得像石头……测评博主:婴儿霜有问题!当地卫健委:涉事产品下架
最近,网络测评博主“老爸测评”
又曝光了一起疑似“大头娃娃”事件
让全网的宝爸宝妈看了震惊
▽▽▽
婴儿霜有问题?
女婴两个月内长成大头娃娃
据“老爸测评”曝光
原本漂亮可爱的两个月女婴
在短短的两个月里就成了“大头娃娃”
在婴儿关键的成长期
两个月里没有长身高
反而是体重两个月涨了6斤
紧接着额头开始长汗毛
又黑又密
孩子父母称
因为孩子生下来后只吃母乳
孩子的父母也感到疑惑
是不是孩子母亲身体出了什么问题
可是从母乳检测报告来看
一切正常
在给孩子节食减肥一个月后
父母发现小婴儿的发育情况更糟了
不会翻身、发育迟缓
甚至整个面部摸起来都是“硬硬的”
婴儿父母把孩子带到
更加权威的医院进行体检
刚进门就有护士看出端倪,问:
“你们有没有给宝宝涂什么东西”?
医生在看了之后也怀疑
宝宝是涂了什么激素药膏导致的
所有的疑点都集中到了
宝宝日常使用的婴儿霜上
在随后的全身体检中
婴儿的检查结果一切正常
这反而让医生更加坚定了原来的猜测
“婴儿霜有问题”
据婴儿父母说
在婴儿停用婴儿霜的当天
当晚睡觉就不哭不闹
给孩子检测的主任说
“这个婴儿霜里面一定有东西”
还特别叮嘱家长停用婴儿霜之后
一定要随时盯住孩子
激素进入宝宝体内
也很难排出体内
“可能小学二年级就来例假”
激素含量疑似超标!
老爸测评:实在看不下去
为了搞清楚这个婴儿霜里
到底有什么
老爸测评发布者魏文锋
将“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
及同厂家的另一款婴儿霜“开心森林”
送给专业机构检测
据魏文锋介绍,在过去五年里,他曾经测评过几百款化妆品,一般来说检测出零点几毫克的激素,就已经是超标了的。而这款婴儿用的婴儿霜,含量直接达到30多(mg/kg)的激素(氯倍他索丙酸脂),更是让他感到震惊。
五个月大的婴儿长期用这种婴儿霜,很有可能就会出现“停止发育、多毛、满月脸”等情况,严重点甚至会“患上骨质疏松、肾结石等疾病”。
在这两款婴儿霜的产品说明书上,还写着这两款婴儿霜可以用于日常护理。
婴儿家长说,像他们家孩子这种状况,肯定不止他们一家。而很多婴儿发育异常的情况,即使在医院做检测,也是无法查出来哪里有问题。“能不能发现是婴儿霜的问题,真的完全是靠医生的经验”。
更让魏文锋惊讶的是,这款婴儿霜还是网红产品。在母婴店里,只要跟店员咨询孩子身上起红点,店员都会立刻推荐这款产品。
不过商家一直坚持,自己的产品“不含激素”。还警告女婴父母不要乱讲。
看到这里,不少网友已经非常愤怒了,希望对这款产品进行严查。
还有自称“母婴护肤品从业者称”,这种激素产品成本十几块,售价一两百。
还有网友认为孩子父母心太大了,“脸都肿成这样了才去检查”。
漳州:已责令召回涉事产品
商家:产品下架检测,怀疑家长炒作
根据公开信息,“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等产品的生产厂商为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该公司注册地为福建漳州。
2019年5月7日,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公司曾在其官方微信号上公布一份“权威检测报告”。
根据2019年3月6日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出具的多份委托检查报告,其中“欧艾牌抑菌霜”、“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检测结果正常,该公司称“结论:嗳婴树产品不含激素、抗生素”。
1月8日,福建漳州市卫健委发布通报称,卫健部门已责令涉事企业召回涉事产品,涉事企业已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
据封面新闻报道
涉事厂家曾回应称
自家产品没问题
怀疑家长系利用短视频平台炒作
▽▽▽
企业负责人回应称:“去年12月企业拿产品去检测未查出激素,此次事件纯粹是网上炒作吸粉,因为这个宝宝本身就是出生一段时间后出现了肥胖,出现了淹脖子湿疹,过后去使用不同厂家的药膏,最后再使用该企业曝光的产品,总共前后才使用不到十天,后来演变成说是用产品变成大头,存在很大的造谣传谣成分。”
对于网络上产品评测账号检出激素超标一事,该企业负责人回应称:“现在就是说我们不知道他们送测的是什么样的机构,产品是怎样得到的,现在就不好说。”
据了解,目前漳州市卫健委已经在该企业调查了两天,企业负责人也表示,正通过卫健委再次送检权威机构,“检测结果周期一般要等半个月,那时候会进行澄清辟谣。”
目前各大平台纷纷下架该产品,“对有疑问的产品我们先撤了。”该企业负责人称,“我们之前也联系上了家属,已经了解到对方是为了吸粉卖东西,所以后续我们也会采取相应措施。”
此外,患儿短视频平台账号在1月8日便处于封禁状态,原因不明。
警惕“纯天然”又效果好的产品
对于此次事件,有医生、微博大V@杨希川教授-皮肤科医生在微博提醒,激素(糖皮质激素)是皮肤科的常用药,用好了是有效果的,能抗炎、抗过敏、抗休克、调节代谢等,但滥用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长期使用会有很多不良反应。
杨医生称,一般来说,正规的药品都会标明成分,在说明书也会详解使用方法和不良反应。然而因为激素的效果显著,经常会被不法商家违法添加到化妆品和消字号产品中,特别是所谓纯植物的产品中会偷偷添加激素,还有一些小品牌的“美白”、“除皱”产品和湿疹膏、宝宝霜更是“激素”的重灾区。
杨医生强调,凡是打着纯天然零激素的产品,使用以后效果又特别好的,一定是偷偷添加了激素。
本文综合自澎湃新闻、封面新闻、上游新闻 等
来源: 上观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