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赛克去除肥胖(马赛克去除肥胖的方法)
“含糖量”最高的国家:印度是中国2倍,欧美人肥胖是有原因的
我们通常理解中的“糖”是一种具有甜味的东西,所以在若干年前的很长一段时间里,不少人直接将“糖”与“果糖”划上等号。
实际上,除了果糖,还有葡萄糖、玉米糖浆、蜂蜜、蔗糖等等多种形态和成分的糖,它几乎存在于任何食物当中,所以,“糖”最准确的概念应该是一种碳水化合物,它可以为人们提供能量。
当然,“糖”为人类提供能量最直接的物品就是食糖了。世界上的食糖几乎全部来源于两种植物,一种是生长在热带和亚热带气候下的甘蔗(约占80%),另一种是生长在北半球的温带地区的甜菜(约占20%)。目前地球上有超过110个国家可以生产食糖。
在2022/2023作物年度(农业产品从当年收获季节到下一年收获季节之间的时间间隔称之为一个作物年度),全球食糖产量预计为1.82亿吨,比上年增加170万吨。
前五大食糖的生产国如下:
1. 巴西
巴西土地肥沃,气候适合农作物生长,尽管他们绝大多数的农田被用来种植大豆和玉米,但是并不妨碍其成为世界上第一食糖生产国。根据该国公布的数据,预计在2022-2023作物年度其蔗糖产量将增加100万吨达到3620万吨。
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巴西蔗糖的生产量和加工量几乎增加了两倍,世界排名也由第五名一直上升到了第一名。
2. 印度
印度在食糖生产方面与巴西相差不远,事实上在2020年之前,这个南亚国家一直都是世界第一食糖生产国。
预计2022-2023作物年度,印度食糖总产量将下降3%至3580万吨。
3. 泰国
因为气候有利,甘蔗是泰国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虽然在2020-2021作物年度,该国因为遭受严重的旱灾,甘蔗产量大幅下降,但目前已经完全恢复过来。预计2022-2023作物年度,泰国食糖产量将达到1050万吨,比上年略有增加。
泰国大部分食糖用于出口,它是世界第二食糖出口国(仅次于巴西)。不过,由于泰国国内食糖消费量正在逐年增加,所以其食糖的出口量也在慢慢减少。
4. 中国
2022-2023作物年度,中国的食糖产量预计将增加40万吨至1010万吨。不过由于我们人口众多,所以长期以来都是食糖的净进口国。
5. 美国
美国预计2022-23作物年度,食糖的总产量将达到820万吨。与其他食糖生产大国产品主要来源于甘蔗不同,美国的食糖生产原料中,甜菜贡献了55%,而甘蔗只贡献了45%。
有意思的是,美国除了食糖之外,其玉米糖浆的产量并不落下风,该国2022年生产了760万吨的玉米糖浆。最高峰时的2012年,玉米糖浆产量达到了910万吨,超过食糖产量。玉米糖浆通常用作饮料、乳制品和加工食品行业中的糖替代品。
如果将欧盟作为一个独立国家的话,它将成为世界第三大食糖生产国,仅次于印度和巴西。在2022/2023作物年度,欧盟预计将生产1630万吨食糖,比上一作物年度少了25万吨,这是因为欧洲农民选择了将农田的使用从甜菜转向其他利润更高的农作物。
在这个市场全球化的时代,任何商品的产量和产地其消耗量存在的联系越来越弱,也就是说,产量高的地区消耗量不一定高。
食糖也是如此。
如果按照一个国家的食糖总消费量来排名的话,2021年度前四名的经济体如下:
印度为2980万吨,是全球最大的食糖消费国;
第二名是欧盟的1700万吨;
中国以1520万吨排在第三;
第四名为美国的1130万吨。
从这组数据我们可以看出,印度的食糖消费量将近中国的两倍,由于这两个国家的人口相差无几,这算回来,印度人均食糖消费量也大约是中国的2倍。
说来也奇怪,印度这个喜欢吃咖喱这种偏辣口味食物的国家,为什么也对甜食如此青睐,“含糖量”竟然比我们中国高出这么多。
当然,食糖的总消费量高,不一定代表着一个国家的人食糖量就高,因为每个国家的人口规模不一样。就好像印度和我们中国,如果平均到每个人,含糖量也就那么回事了。
实际上,如果说对甜食真正情有独钟的,还要数欧美国家的人民。他们每天食物中摄入的糖(不仅仅是食糖,还包括其他形式的糖,比如美国的玉米糖浆),要比亚洲人高得多。
按照WorldAtlas的统计,人均糖摄入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如下:
根据世卫组织的建议,要保持健康每日糖摄入量最佳值约为11克,或大约不超过每日卡路里摄入量的5%,如果超过25克,便是过量摄入糖分。
从上面图表中,我们看到,排名第一的美国,人均每天糖的消耗量高达126.4克,是最佳推荐值的11.5倍。这是因为他们喜欢吃西式快餐、喝碳酸饮料和食用加工食品,这些食品中含有极高的糖分,特别是玉米糖浆。
欧洲国家大多都喜欢吃甜食,比如德国对于来自巴伐利亚地区的甜点毫无抵抗力,荷兰和爱尔兰人一定会在咖啡和茶中加入奶酪或食糖,比利时人爱巧克力,英国在很多场合都会吃蛋糕。
这些饮食习惯导致了欧洲人每日的糖摄入量都达到推荐值的9倍左右。
加拿大、澳大利亚和墨西哥,这些虽然不是欧洲国家,但是他们的饮食习惯和欧洲国家相似度极高,所以每日糖分的摄入量同样居高不下,远远超出健康水平的标准值。
大家知道,糖分摄入过多很容易使人发胖,所以欧美人肥胖率这么高不是没有理由的。
除了有肥胖症风险之外,高糖饮食还会增加心脏病、糖尿病、牙齿健康不良、高血压、高胆固醇等风险。因此,大家要加强自律,健康饮食,才能更好保护自己,远离疾病。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肥胖率最高的国家:前五来自同一大洲,欧洲美国无一进前10
一直在想一个问题:经济收入和肥胖程度有没有必然的联系?
之前总觉得答案是“正相关”,毕竟收入上去了,生活水平提高了,营养才能跟上,甚至才可能有多余的钱财去暴饮暴食或者食用高热量的“垃圾食品”。
特别是欧洲人看多了,自己对于这一答案的认可度越来越高。
那么,这个结论是否正确呢?
不一定!
不信的话,我们来看看世界卫生组织发布的一份调查报告。
在报告中采用了“体重指数”(BMI)这一国际上认可的指标去定义肥胖,计算方式为:人的体重(以公斤为单位)除以身高的平方(以米为单位)。一般来说,BMI在18.5到24.9之间视为健康,低于15视为偏瘦,高于30视为肥胖。
这个指标有一个缺陷,那就是无法区分肌肉和脂肪。这意味着一个肌肉发达的人可能会根据他们的BMI超重被归类为肥胖,但他们实际上身体状况很好。
不管怎么说,在没有找到其他更好的替代指标之前,我们姑且使用这个一指标和这一报告。另外,为了使数据更加具有警惕性,报告剔除了本身肥胖率相差不大的非成年人,仅仅计算成年人的肥胖占比。
排名具体如下:
1、汤加
成年人肥胖率:77.1%
大洋洲国家汤加,由170多个小岛组成的国土,意味着他们的收入和食物来源都离不开“靠海吃海”。20世纪之前,这个岛国主要的食物为鱼类、根茎类蔬菜和椰子。这个时候,他们的国民还很瘦,甚至有些营养不良。
直到有一天,他们发现新西兰有一种叫“羊肉皮瓣”的高脂肪食品非常符合他们的胃口。于是乎,他们便全力去捕捉那些昂贵的鱼类,出口到西方国家,还钱到新西兰买羊肉皮瓣。就这样,卡路里在这个国家开始疯狂肆虐,该国国民的体重也在不断狂飙,一发不可收拾。
2、图瓦卢
成年人肥胖率:62.2%
同样是太平洋岛国,人口刚刚过万。一望无际的棕榈海滩和金色闪闪发光的日落意味着这是一片健康和放松的土地;但62.2%的肥胖患病率打破了这种幻想。
图瓦卢人的饮食非常重口味:高糖、高盐、高脂肪。
这也导致他们除了肥胖之外,高血压和心血管疾病也是见怪不怪,因此,这个国家不仅成年人短寿,婴儿重疾和死亡率也极高。
3、瑙鲁
成年人肥胖率:58.1%
大洋洲岛国瑙鲁有两个绝对的支柱产业:磷酸盐开采和旅游。
磷酸盐让他们发了财,便进口高热量加工食品取代传统饮食,而且吃成了习惯。所以哪怕是现在这个国家磷酸盐接近枯竭,失业率高居不下,依然选择廉价的高热量食品作为主食。
肥胖率高加上医疗保健系统不足,使得瑙鲁居民肾功能衰竭相关疾病越来越多,甚至达到了申请国际医疗支援的程度。
4、萨摩亚
成年人肥胖率:55.8%
从老照片可以看到,之前的萨摩亚人非常瘦弱。后来,这个国家引进了西方快餐店,于是国民的身材便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正如一位法国记者所说:它(指西方快餐店)过去可能拯救了这些岛民,但现在可能正在杀死他们。
5、基里巴斯
成年人肥胖率:45.6%
这还是太平洋岛国,由于海平面上升,加上土壤盐度上升,严重阻碍了当地的粮食生产。因此,该国越来越依赖进口食品,热量丰富,但必需营养素含量低。一项侧重于孕产妇和幼儿营养的目标指标显示,该国“正在”防止负面统计数据进一步增加。不过,由于这是全球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因此,公共部门也没有足够的财力去做出有效改变。
经过上述国家都非常冷门,但是地理好的小伙伴们,一眼就能看出,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都属于大洋洲岛国。
是不是感觉很奇怪,为什么在经济极为发达的北美两大国、欧洲、澳大利亚、新西兰和日韩,都没有一个国家上榜前五?
实际上,别说前五了,就是前十名也没有这些国家。肥胖率第6-10名的国家分别是:圣基茨和尼维斯(45%,北美洲)、马绍尔群岛(44.1%,大洋洲)、科威特(43.75%,亚洲)、巴哈马(43.7%,北美洲)、安提瓜和巴布达(43.1%,北美)。
从经济发展水平来看,排名前十的国家中,没有一个是发达国家,相反,他们当中绝大多数都属于贫困国家。
这就是为什么说肥胖率和经济发展水平为正相关并不正确。当然,这两者之间也不是反相关,因为肥胖率最低的国家几乎都集中在非洲、南亚和东南亚等物质缺乏,经济落后之地。
欧洲发达国家的成年肥胖率绝大部分都处于20%-30%之间,排名在80-110之间。在发达国家中,有一个国家出乎很多人意料,那就是日本,它们的成年肥胖率仅仅只有4.5%,排在全球第163位。我们中国的肥胖率为6.51%,排在第153位;美国肥胖率42.7%,排在第11位。
本文就跟大家分享到这里,欢迎点击关注!
“戏说金融”原创作品,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热搜第一!一女子的检查报告吓坏网友
来源:扬子晚报
12日,一条“阿姨吃3年酵素肠子表面像蛇皮”的话题登上微博热搜第一,不少网友被相关报道中肠道表面的颜色吓到了,有网友称:“密集恐惧症都犯了。”
据钱江晚报报道,浙江杭州63岁的王阿姨便秘多年,三年前开始吃酵素以后通畅了很多。近日,在一次结肠镜检查时,医生发现王阿姨的肠子布满了棕黑色的花纹,像“蛇皮”一样,患上了结肠黑变病。
(部分图片已打马赛克,慎点大图)
今年7月,上海市同仁医院也介绍过一例相似病例,30岁的白领小刘常久坐缺少运动,受便秘困扰多年。做无痛结肠镜检查的结果显示:全结直肠黏膜豹纹样褐色素沉着,诊断为“结肠黑变病”。
小刘认定是长期便秘带来的“宿便”污染了她的肠子。而内镜专科的医生却告诉小刘,“宿便”是一个伪科学概念,任何正规的医学教科书上都没有这个词。她的肠子之所以会变黑,反而是那些打着“清宿便,排肠毒”、“排毒养颜”、“通便减肥”保健品惹的祸。
正常结肠黏膜
结肠黑变病黏膜
结肠黑变病和酵素、泻药有什么关系?
长期滥用蒽醌(ēn kūn)类的泻药(包括番泻叶和大黄等)是造成结肠黑变病的主要原因。回顾性研究发现结肠黑变病人群中,疾病的严重程度与服用泻药时间、剂量显著相关。动物试验中,大黄长期灌胃法成功在豚鼠体内重现了结肠黑变病模型。
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打着“健康草本”旗号的保健品,包括芦荟、决明子、麦冬、黄芪、何首乌等植物同样含有蒽醌类化合物。
而一些酵素类产品若要达到宣称的效果,通肠排便,就可能添加一些泻药成分。还有些排毒、养颜、通便的产品“底细”不明,也建议大家不要盲目相信。
结肠黑变病是否会增加肿瘤的发生?
目前相关研究的结果并不一致。大多数学者倾向于结肠黑变病与后两者的发生没有直接关系。另一方面,由于结肠腺瘤或息肉不着色,小病灶在黑色背景下反倒更容易显现,更易被检出,这也可能是某些学者认为结肠黑变病增加结肠腺瘤发生的原因。
正常结肠黏膜
结肠黑变病背景下的小息肉病灶
肠子黑了还能恢复吗?
结肠黑变病是一种良性疾病,目前尚没有治疗的特效药物,但通常停用上述泻药后可逐渐恢复。有研究报道,该疾病通常在服用蒽醌类泻药5个月内发生,停用6到12个月后逆转,因而及时停用相关蒽醌类药物是关键。
吃泻药不如尝试合理膳食 运动
日常造成便秘的原因是因为饮食结构不合理。摄入过多高蛋白、高脂肪食物,如肉类、蛋类、油炸烧烤类等,胃肠道不堪重负,造成便秘。此外像长期久坐、加班、熬夜,工作压力大,长期精神紧张、生活不规律、缺乏运动。也会使胃肠蠕动功能减弱,时间久了也会导致便秘。
长期便秘会使人体新陈代谢紊乱、内分泌失调,出现肥胖、口臭、皮肤暗沉、长斑、毛发枯干等症状。
出现便秘应先调整饮食结构。多喝水,多吃水果蔬菜以及全谷物、杂豆和薯类等粗粮增加膳食纤维的摄入,刺激肠道蠕动。同时可以根据自身情况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每周进行3到4次不低于30分钟的锻炼,来预防和改善。
如果以上这些方法,还不能缓解便秘症状,那就需要及时去正规医院就医。
小知识:
据了解,我国有70%以上的人肠道年龄普遍大于实际年龄10岁。对照自测,你的肠道几岁了?
测试结果:
0项:肠道年龄比实际年轻,理想健康状态
1-4项:肠道年龄=实际年龄 5岁,肠道年龄稍高,需注意肠道健康
5-10项:肠道年龄=实际年龄 10岁,肠道老化,注意调整饮食及作息习惯
11-14项:肠道年龄=实际年龄 20岁,老化严重,需彻底改变饮食及习惯
15项以上:肠道年龄=实际年龄 30岁,肠道状况糟糕,需及时寻求帮助。
来源 | 新华社客户端、钱江晚报、上观新闻、北京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