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 超重(肥胖 超重 生殖)
最新政策!国家出手!事关中小学生超重肥胖→
近日,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以下简称《导则》)。《导则》提出哪些内容?儿童青少年减重应该怎么吃?一起了解↓↓
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
最新政策来了!
超重、肥胖影响中小学生健康,亟需加强干预。《导则》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三级预防策略,旨在通过科学、系统的综合防控措施,有效预防和控制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导则》提出了一系列具体措施,将全面、系统地推进我国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
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网站截图。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促进健康饮食,做到少盐、少油、少添加糖;
●详细提示科学干预方法,鼓励学校配备有资质的专兼职营养指导人员;
●保证身体活动,促进运动日常化,鼓励学校每天开设1节体育课;
●筛查建档,结合健康体检等工作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家长反馈体检结果;
●发布《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部署家校在专业机构指导下通过计算自测评估表总分,开展评估预警。
国家出手教娃减肥!
适合中国孩子的减肥食谱
吃多少?
《儿童青少年肥胖食养指南(2024年版)》建议
应依据儿童青少年的
生长发育特点和平衡膳食原则
尽可能使食物选择多样化
注意荤素搭配、粗细搭配和色彩搭配
怎么吃?
1
东北地区
东北地区居民饮食
以米面、畜禽肉及奶类(牧区)为主
烹饪方式以炖菜为主
肥厚实在、味重色浓
东北地区儿童青少年
要控制油、盐、 糖的摄入
↓滑动查看东北地区儿童青少年减重食谱↓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2
西北地区
西北居民喜面食
主食以小麦、玉米等为主
肉类以牛、羊肉为主
瓜果丰富,绿叶蔬菜相对较少
西北地区儿童青少年
要保证新鲜蔬菜水果、全谷物和杂豆摄入
少用烧烤等烹调方式
↓滑动查看西北地区儿童青少年减重食谱↓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3
中部地区
中部地区居民日常主食以米、面为主
蔬菜种类多样,水果丰富
喜欢吃腌制的肉类
烹调多用蒸、煨等方式
汤品繁多,普遍嗜辣
易伴随高油、高盐摄入
中部地区儿童青少年
要控制油、盐的摄入
↓滑动查看中部地区儿童青少年减重食谱↓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4
西南地区
西南地区居民主要以大米和糯米为主食
肉类以禽畜肉为主,口味重
大多喜辣、麻、酸
虽然西南地区儿童青少年
肥胖在我国处于低流行水平
但近年来逐年增加
更强调儿童青少年肥胖预防
↓滑动查看西南地区儿童青少年减重食谱↓
向下滑动查看更多
5
东南地区
东南地区居民以大米为主食
新鲜蔬菜品种多,喜食水产品
整体饮食偏清淡
口味以清、鲜、嫩、爽为主
其中,粤、港、澳居民
有喝早茶、吃宵夜及喝汤的习惯
汤料常采用食药物质
东南地区儿童青少年
肥胖率在我国相对较低
儿童青少年要少吃宵夜和甜点
↓滑动查看东南地区儿童青少年减重食谱↓
综合《新闻直播间》、国家疾控局、健康中国微信公众号、央视一套微信公众号
来源: 广西新闻网
肥胖是病!过度肥胖会引起这4大后果,医生提醒:科学减肥很重要
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越来越好,餐桌上的食物种类也越来越丰富,虽然不用再担心饥饱问题,但因为碳水,脂肪摄入过多,肥胖也会随之而来。但近年来,随着肥胖人数的逐年增长,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将肥胖视为常态,认为肥胖只是一种“可能会影响健康”的生理表现。
但这里要告诉大家的是,肥胖一直都是病!早在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列为生理代谢疾病的一种,且根据相关研究显示,大约有50多种并发症与肥胖症相关,肥胖也因此一跃成为并发症状最多的生理疾病。
为什么说肥胖是病呢?还请提高警惕
我们不妨从疾病和肥胖的共同点开始讲起:
一般来说,大部分疾病,都是以损伤身体健康为前提进行发展的,在疾病恶化的过程中,患者大多会出现身体虚弱,生活自理困难,心理压力大等相关症状。
而肥胖人群同样也会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因此肥胖者体重较大,因此身体骨骼,器官等承受的压力大,生理功能下降,身体就会变得虚弱;
而过度肥胖者,无论是起身或是弯腰等行为都很难做到,因此生活自理也会出现相应的影响。
还有例如因体型、肚腩的外形原因导致滋生自卑,社恐的情绪,增加了肥胖者的心理压力等。综上所述,疾病和肥胖所造成的身体健康,生活以及心理方面的问题如出一辙,因此说它是疾病,真的一点都不假。
不仅如此,正如文章开头所提到的,肥胖一直都是并发症状最多的生理表现,这也是肥胖被列为疾病范畴的原因之一,尤其是这5种健康的负面后果,更值得各位肥胖的朋友“敲响警钟”。
长期肥胖,身体可能会承担这4大严重后果
【呼吸道疾病】
肥胖者的一大显著特征就是脂肪堆积,而大量的脂肪也会长期堆积在咽喉,下颚等部位,受到脂肪的挤压,呼吸道也会因此变窄。
因此肥胖者大多会有呼吸困难,喘不上气的情况,长期如此,呼吸道受到压迫而毛细破损,炎症的风险增加,极易引起气管炎,咽血,结节一类的疾病症状。
【消化系统隐患】
肥胖者的脂肪大多会堆积在腹部,因此腹腔的空间会因为脂肪的挤占而变小,因此处于腹腔中的肠胃压力会增大,继而出现反酸,胃食管反流等一系列消化疾病症状。
不仅如此,肝脏也是消化系统的一部分,肥胖者脂肪占比较大,肝脏也会因为代谢能力减弱而被脂肪浸润,增加脂肪肝等慢性疾病风险。
【内分泌紊乱】
肥胖是代谢症状的一种,同样也会影响到人的内分泌,激素分泌水平也会因此受到影响。
尤其是对女性来说,长期激素异常,容易造成月经紊乱,子宫肌瘤等一系列妇科疾病。
【骨骼负担增加,骨病隐患提高】
因为脂肪储备增加,肥胖者的体重也很大,骨骼作为支撑身体的结构,同样也会受到非常大的压力,尤其是膝盖,关节等部位,承受的压力和磨损更严重,出现潜在的关节炎,膝盖积液等症状的隐患也会更大。
不仅如此,大量的脂肪游离在身体环境内,还会阻碍钙质的吸收,钙质是生成骨质,提高骨骼密度的重要营养物质,肥胖者身体的骨质不断流失,骨质疏松也会加速出现。
综上所述,肥胖之所以归属疾病的范畴,不仅仅是因为它和疾病的相似度,更和这些因肥胖引起的并发症脱不开关系,身体长期存在上述症状,持续恶化,甚至还会诱发糖尿病,高血脂,慢性炎症,甚至是肿瘤等更严重疾病,还请肥胖的朋友一定要重视起来,积极且科学的减肥,才能护佑身体健康。
对于肥胖者而言,怎样才能科学地减肥呢?
不少肥胖者意识到了肥胖的危害性,从而选择去减肥,但如果用错了方法,比如盲目的绝食,过量运动,或者借助减肥药,抽脂等方式,不仅不能有效减脂,甚至还会对身体造成进一步的伤害。
因此,想要科学减肥,还请牢记以下2点原则:
①要有坚持的信念
坚持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短时间的一时兴起,根本无法起到减肥的效果。
所以各位有心减肥的朋友,首先就要坚定自己的信念,要有坚持下去的决心,这才是减肥成功的基础。
②降低碳水的摄入
很多人觉得,只要不吃肉就是减肥了。但其实不是这样,碳水才是引起肥胖的真正原因,科学降低碳水摄入,才能真正起到减肥效果。
常见的碳水比如米饭、馒头、面条等。但需要注意的是,减少碳水摄入,并不代表不吃碳水,可以利用“粗粮代替细粮”的方法,用升糖更低,膳食纤维丰富的粗粮,比如玉米,红薯等来部分代替米饭,面食,通常替换占比在三分之一左右相对科学。
综上,肥胖真的是一种疾病,不容小觑,合理科学地减肥,才能真正帮助肥胖者找回健康。仍需重申的是,科学减肥的前提,需要根据自己具体的身体情况来制定计划和目标,拥有坚持不懈的决心,才能真正看到减肥成功的曙光。
参考资料:
[1]翟屹, 赵文华. 肥胖疾病负担的研究现状[J].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2007, 28(1):3.
[2]郝莉莉, 穆西珍. 关于肥胖与疾病[J]. 世界最新医学信息文摘(电子版), 2016.
我国超过一半成年人超重或肥胖!如何保持健康体重?
肥胖
三减三健,健康体重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指出,我国≥18岁居民超重或肥胖人数占比已经超过一半,超重与肥胖是我国最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近日,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等学术组织发布的《超重或肥胖人群体重管理流程的专家共识(2021年)》(以下简称《共识》)指出,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是超重或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础治疗手段。
01
我国超过一半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此前,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潘安等在《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6月刊上发表了关于中国肥胖的系列文章。文章指出,《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显示,
我国超过1/2的成年人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
6岁以下儿童中,
1/10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6.8%和3.6%;
6—17岁青少年中,
近1/5超重或肥胖,
超重和肥胖率分别为11.1%和7.9%。
作者认为,如果按照我国的诊断标准,我国的肥胖人数可能已经是世界第一了。
过去40年期间,我国的超重和肥胖率快速上升,我国居民的体重指数、腰围均在逐渐增加。基于前瞻性队列研究的证据表明,超重和肥胖与心血管病、2型糖尿病、癌症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和早死风险增加密切相关。
科学合理的体重管理是超重或肥胖及相关慢性疾病防控的基础治疗手段。饮食、运动及行为的生活方式干预是超重或肥胖的首选治疗方式。
02
如何保持健康体重?
01
饮食有节
要做到少坐多动、作息规律,少吃高糖、高脂肪、高盐食物,少下馆子,不暴饮暴食,多饮水,慢饮食,饮足水,寻求家里人和社交圈支持,必要时接受专业指导。另外,要注意控制每日总能量的摄入。
02
规律运动
建议选择有氧 阻抗运动,最好在专业医师或运动教练指导下制订合理的运动计划。必要时可进行心肺功能测定及运动平板心电图检查,以助确定最大运动耐受心率。
运动量的增加要循序渐进,以达到每周3~5天,总计≥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每6次训练增加5%的强度,直到达到65%最大负荷。还要隔日进行一次抗阻肌肉力量训练,每次10~20分钟。高强度间歇训练也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减重策略。
03
心理方面也应保持健康
增强自信,缓解压力与抑郁、焦虑情绪,提高减重效果和生活质量。对于通过生活方式难以实现减重的人群来说,可以考虑药物治疗或手术治疗。
迈开腿,管住嘴
坚持规律饮食,切忌暴饮暴食
运动要多样化,锻炼融入到生活当中:
上下班路上多步行、多骑车、少开车
工作时少乘电梯多走楼梯,
时常做做伸展运动,减少久坐
居家时间多做家务、多散步,
转自:保健时报
来源: 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