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帮(肥胖帮助代谢)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为什么会越来越肥 帮你分析了这5个原因

肥胖是当下人们存在的较为常见的问题,容易导致人们出现亚健康甚至疾病,比如脂肪肝、冠心病、糖尿病、高血压等。随着人们生活条件的提高,生活方式的便捷,生活节奏的加快,导致肥胖的群体越来越庞大,其引发的不良后果也越来越明显。

那么肥胖是怎么引起的?

1、遗传问题

肥胖遗传是一种先天性因素,其主要表现为如果父母中有一人或者两人均肥胖的情况下,那么其子女肥胖的可能性是较大的,而且也可以认为其子女较常人更容易肥胖,所以如果有家族遗传肥胖的情况下,你的肥胖可能会比常人要更容易。

2、饮食问题

由于生活条件的提高,在解决温饱问题之后,大家对于美食的标准不断上升,而且经过了饥荒年代后,很多长辈对于下一代的营养问题格外关注,在没有专业指导下,很容易出现营养过剩等问题,所以导致肥胖问题也越来越年轻化。

3、心理因素

心理因素也是引发肥胖的主要因素,这主要是现在大家生活的压力很大,为了缓解不良情绪,很多人选择暴饮暴食来疏解烦恼。所以想要减肥的朋友,建议在情绪不好时,选择健身、爬山等方式来消除烦恼,而不是通过饮食,这不仅会使人肥胖,最可怕的是暴饮暴食背后的隐患。

4、运动问题

随着大家生活方式的便捷,需要消耗能量的运动越来越少,与过去相比,大部分人消耗热量的机会越来越少,而摄取的能量却日渐增多,从而引发肥胖及相关疾病的发生,而肥胖的发生也会导致运动的懈怠,从而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增加减肥的难度。但是运动是减肥一个重要手段,只有消耗的能量大于吸收的能量时,人才会减肥成功,所以想要减肥的群体可以根据自身的情况,增加运动量。

5、疾病因素

某些疾病也会导致肥胖的发生,比如内分泌紊乱、抑郁症、肝功能异常等,这些疾病的存在是导致肥胖的间接因素,如果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从原发疾病下手,先治疗原发疾病,再解决肥胖问题,但如果肥胖程度严重的话,可能也会造成原发疾病病情的加重。

以上几点是引发肥胖的常见因素,随着目前肥胖人群的增加,及肥胖所引发的诸多健康问题,减肥已经成了老生常谈的话题,但想有效、健康的减肥,最好了解一下肥胖的原因。

来源: 华商网

广州一三甲医院开了“减肥专科”!记者帮你问到了科学减肥方法

来源:广州日报

针对目前肥胖症发病的严峻形势,通过对超重或肥胖患者进行合理诊疗,为减重者设计个体化体重管理方案,全程追踪,让患者轻松、有效、科学地减重,预防或治疗代谢性疾病,提高生活质量。近日,番禺区中心医院正式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番禺区中心医院正式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一对一营养师随时网络跟进管理

该院体重管理门诊采用多科干预模式,通过减重前评估,分析肥胖原因,针对不同原因实施个性化的干预方案,对于符合非药物体重管理者,纳入既安全又有效的非药物减重的膳食管理和生活方式重建,通过高蛋白、低碳水化合物饮食干预,辅以适当的渐进式运动、行为及心理辅导,一对一的营养师随时网络跟进管理。

番禺区中心医院正式设立体重管理门诊。

通过减重,最大的收获,不是减下来的脂肪,而是学会自我膳食管理,明白体重管理的重要性,感染到家人和周围的人,将健康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遵循一生。

体重管理流程是怎样?

体重管理流程是怎样?据了解,依次流程为:

1、按照适应证筛选符合标准的患者。

2、进行减重前评估,主要包括一般资料、安全性指标及查体指标。一般资料包括人口学资料 (年龄、性别、身高、体质量、民族、职业等) 、一般临床资料(病程、治疗史、合并疾病及药物使用史等) 、膳食调查和心理评估;安全性指标及查体指标包括血生化(肝功能、肾功能、血脂) 、血常规、体脂成分分析、肝胆胰脾超声检查等。

“体重管理门诊”中的监测器材

3.强化干预期:根据患者情况个体化饮食指导。监测体重、腰围、体脂成分分析、尿酮、血糖、血脂、肝功能、月经情况等,必要时营养素测定、骨密度。不良反应的记录与处理: 与患者交流主观感受,包括食欲、不适症状等。减重者每天早上要测体重、测尿酮,将数据登记到减重APP上,跟营养师沟通成绩是否达标,一般为2-3个月,每月一次返院复诊。

4.制定过渡期与恢复期方案,最终回到普通饮食。

5. 随访2年,继续进行膳食管理,以维持体重在不反弹水平(反弹的概念:2年之内体重回升不超过当时所减体重的40%),减少再发肥胖。

焦点:肥胖是病吗?

肥胖,的确是病!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召开首届全球肥胖大会,明确指出"肥胖本身就是一种疾病"。

2013美国医学会也指出:"肥胖是一种涉及多重病理生理学因素的疾病状态",并强调"需要一系列干预方案的来治疗和预防"。美国《保健食物》杂志报告,中国人的腰围增长速度将成为世界之最。

那么,肥胖容易引起什么症状?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冠心病、脂肪肝、高尿酸、痛风等代谢综合病,而一些非代谢性疾病也与肥胖息息相关,如骨关节受损(脊柱、膝关节疾病)、胆囊炎、胆结石、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心理疾病等。不仅如此,肥胖还会影响受孕;母亲超重或肥胖会影响孩子智力,父亲肥胖也会影响孩子社交、互动能力,另外肥胖父母往往对下一代的行为习惯有着不良影响。

体重减下来什么用?

高血压人群平均体重下降5-10 kg,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

改善脂肪肝,减轻脂肪肝导致的肝功能损害,是治疗非酒精性脂肪肝的有效武器。

显著降低II型糖尿病患者餐后血糖水平,减少血糖波动,改善胰岛素抵抗,降低血浆胰岛素水平。

减少基础体重的5%-10%都能对血脂异常现象有很大改善。

能有效恢复多囊卵巢综合征排卵周期及妊娠。

常见的减重有哪些误区?

1.太多人减重都在关注体重秤上数字,忽略了腰臀围的关注,更忽略了这过程中减少的是不是脂肪。

2.减重等于不吃肉或不吃米饭,多吃青菜和水果?不吃晚餐,不吃早餐?其实都是错误的,往往导致基础代谢降低,损害健康,变成易胖体质,也就是反弹厉害。

3.体重太大想通过运动来达到减重的目的往往是弊大于利的,运动的方式和运动后饮食也是有讲究的,最好在专业人士的知道下进行。

4.除了白开水和茶水,吃下去东西都有能量,水果也不例外,而且水果吃多了,尿酸也可能会高,你知道吗?

便民提示

门诊地点:番禺区中心医院门诊楼4楼健康管理中心4区

门诊时间:周二、周四下午2:30-5:30

咨询电话:

020-34858876(周二、周四下午2:30-5:30)

020-34858237(周一至周五上午8:00-12:00下午2:30-5:30)

可通过医院公众号、民生卡自助机、现场挂号等方式挂号,门诊名称为体重管理门诊。

迈开腿,不能帮肥胖人群减肥?三甲医生解读《细胞》子刊最新研究

查证专家:@康复Therapy|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姜波

8月29日,热搜榜单上出现了一则题为#研究发现越胖运动减肥越难#的新闻。

科研人员通过研究发现:“与小体重人群相比,大体重人群运动减肥效果更差”

简单说就是:“肥胖的人,即使迈开腿也难瘦”!

该消息发布后,立刻引发广泛讨论,截至发稿时阅读量已突破6.9亿。

更令人难过的是,一些原本希冀于用运动减肥的朋友,笃信的理论体系一下子崩塌了。

说好的运动可以瘦呢?运动也瘦不了,索性不动了!与其浪费时间,我还不如多躺会.......

看到这些评论,辟谣君觉得必须要出来发声了,因为目前网络上的部分言论,已经曲解了这个研究的本意。

为此,辟谣君邀请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医学科姜波。从专业角度为大家科学解读这篇文章,并对已出现的谣言进行辟谣。

运动不减肥,那索性别运动了?

片面,运动是科学减重必不可少一环,但别神化。

严格意义上,运动不减肥并不是什么新观点

早在几年前,BBC等海外媒体和专家就提出了相关观点,为此BBC还专门拍摄了相关纪录片。

但无论是哪派都并没有否定运动减肥,及运动对健康的正面意义。

事实上,肥胖不只是一种身体状态,更是一种代谢疾病。饮食、睡眠、运动、压力等因素都会导致体重变化。

回到这个研究,研究人员做这个研究的目的,并不是想否定运动对减肥的帮助作用。相反研究人员想通过探索适合不同人群的运动方法,帮助人们快速减肥。

这篇研究于2021年8月27日发表于《细胞》旗下刊物《当代生物学》上。

科研人员找到了1754名成年人进行研究,这些参与研究的成年人,初始体重各不相同。

既有身体质量指数(越大越胖)为12.5的偏瘦人群,也有高达61.7的巨型肥胖人群。

小于18.5体重过轻、18.6~24.9体重健康、25~29.9超重、30~34.9肥胖、>35极度肥胖

经过对数据不断地演算,研究人员发现:在剧烈运动之后,原本应消耗大量的能量,但我们的身体会想办法减少能量消耗,这种特殊的能量转化模式,称为能量补偿。

为了实现能量补偿,身体会想法“开源节流”。一方面,想尽办法让人多吃点。为此身体会调动各种激素分泌,使人们在运动后饿得更快。

另一方面,身体会降低基础代谢,让身体的消耗变得更低。

唯一的区别是,前者还多少可以靠主观意志来控制,而后者却是身体自己说了算,没什么人为操作的空间。

据该研究显示,对于体态偏瘦的人(最瘦的10%),身体在运动后会通过降低基础代谢的方式,节省27.7%的能量消耗。

而对于体重基数较大的人(最胖的10%),身体补偿的效应会更强,女性在经期的时候,身体的基础代谢率可以减少到50.8%!

要知道,这对于一个希望通过运动减肥的人来说是毁灭性的打击。因为通过运动消耗的能量,远比基础代谢降低,节省的能量少。

综上所述,从运动与基础代谢关系角度,这个研究确实成立。

但它也只能说明,疯狂运动并不是肥胖人群最好或唯一的减肥方式。

而且,现代医学已经证明,适度运动可以帮助强健骨骼,缓解压力。

据权威研究显示,压力激素皮质醇会导致肥胖。我们常说的过劳肥,有很大部分就是因为压力过大或睡眠不好,导致皮质醇过量分泌导致的。

适度运动则运动可以帮助释放压力激素皮质醇,从激素角度,辅助减肥。

所以,该运动还是要运动,只不过要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适度运动。

那对于肥胖人群怎么才算适度运动?

看心率,看强度。

动感单车?打球?高速跳绳?其实这些剧烈运动,并不适合肥胖人群。一方面强度过大,会导致心肺压力增大。

另一方面,剧烈运动会导致肥胖人群出现肾衰竭。

这并不是什么个案,其实每年夏天急诊科都会遇到类似的患者,由于短期内大量剧烈运动,导致肌肉受到损伤,出现了横纹肌溶解,进而发生了肾衰竭。

除此以外,肥胖人群久疏战阵的肌肉和关节,还容易出现肌肉酸痛和关节疼痛。

那有没有适合肥胖人群的运动呢?

有的,目前来说主要的运动减肥方式包括两种:

1.中低强度长时间持续性运动减肥。

看看这名字是不是挺长挺难理解,但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你天天都在做:有氧运动。

这种运动方式以中低强度为主,同时要保持长时间(40分钟~1小时)的持续运动,这一套下来就可以消耗大量能量。

如果能配合适当的力量训练,并且进行柔韧性练习减肥效果就更好了。

这里一定要注意一下运动的强度,通常我们可以用测量心率的方式来判断运动强度,最大心率的60%~80%时,就非常适合减肥。

可是最大心率怎么算呢,教你一个简单方法:最大心率=220-实际年龄。

运动时间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设定,目前学术界其实是存在争议的,并没有统一下来,不过这里建议大家每周进行3~5次运动,每次运动30分钟以上是比较合理的。

但是也要小心,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来调整运动量和运动时间,千万别逼自己。

2.大强度间歇性运动减肥。

日常生活中,我们一般会用HIIT简称它。目前对于这种运动方式的研究是很多的,大家都觉得这种运动方式对减肥非常有效。

毕竟耗时的有氧运动,对于时间紧张的现代人来说太奢侈了。不论是时间问题还是地点问题,大家都坚持不下来,所以这种HIIT运动模式也就更受人追捧。

而且,HIIT还可以让深层的肌肉发挥作用,短时间内快速消耗肌肉中的糖原,大量地消耗能量。

同样的大强度运动到底有多大呢?大到什么程度呢?其实目前人们还在探讨,并没有具体结论。不过,仍然可以给您一个参照。

根据《ACSM运动测试与运动处方指南》建议,达到最大摄氧量的40%~60%是比较合理的运动强度,这一般是气喘吁吁大口呼气的状态。

这种运动每次只要坚持2~3分钟就够了,太多的话身体也承受不住。另外,这里多嘱咐一句,如果体重过大,在做HIIT前最好充分活动关节,有条件的话最好找专人指导,以免发生运动损伤。


以上就是今天的内容,单一的某一个研究,还不足以彻底颠覆“管住嘴,迈开腿”这个亘古不变的道理。

虽然在迈开腿的道路上有很多险阻,但是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运动并没有那么友好。

可是运动本身并没错,该运动的时候还是要运动的。和长时间久坐相比,哪怕是散步这种运动都是对身体有利的。

另外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方式和强度很重要,不论是哪种强度的运动,都要看看自己的身体同不同意。希望大家可以更加重视运动,减少肥胖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Careau V, Halsey LG, Pontzer H, et al. Energy compensation and adiposity in humans [published online ahead of print, 2021 Aug 26]. Curr Biol. 2021;S0960-9822(21)01120-9.

[2]刁雯蕙,李晨阳. 运动减肥,为何越胖越难[N]. 中国科学报,2021-08-30(001).

[3]DONNELLY J E,SMITH B K.Is Exercise Effective for Weight Loss with ad Iibitum Diet Energy Balance,Compensation,and Gender Differences[J].Exerc Sport Scirev,2005,33 ( 4) : 169-174.

[4]张莹,焦怡琳,陆凯,何广学.中国成年人超重肥胖影响因素meta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15,31(02):232-235.

[5]杨献南.现代运动减肥方法研究进展[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2015,33(03):84-90.

[6]AMERICAN COLLEGE OF SPORT MEDICINE.ACSM's Guidelines for Exercise Testing and Prescription.9th ed[M].Philadelphia( PA) : Lippincott Williams&Wilkins,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