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与心理(肥胖与心理健康有关吗)
肥胖与心理健康:体重背后的 “情绪黑洞”
在即将迎来的国际肥胖日这个特别的日子里,我们聚焦肥胖这一话题,会发现它不仅关乎身体外形,更与心理健康紧密相连,体重数字背后,或许隐藏着一个深深的 “情绪黑洞”。
生活中,肥胖者常常是他人异样眼光和不友好评价的承受者。国际肥胖日旨在引起人们对肥胖问题的重视,可现实中,肥胖者在大街上遭遇的指指点点,社交场合中面临的隐晦嘲笑,依旧屡见不鲜。这些都像锋利的小刀,一次次割着他们的自尊心。久而久之,自卑情绪如藤蔓般滋生。他们觉得自己不够好,在人际交往中变得畏缩,不敢自信地展示真实的自己。
肥胖带来的行动不便,也极大地限制了他们的生活体验。别人能轻松奔跑、跳跃,参与各类活动,而肥胖者却力不从心。这种差距带来的强烈挫败感,在国际肥胖日所倡导的关注肥胖健康的背景下,依然可能累积成抑郁情绪,让他们对生活失去热情,曾经喜爱的事物也变得索然无味。
更值得警惕的是,情绪与体重之间存在着恶性循环。在心情低落时,很多人会选择高热量、高糖食物来寻求安慰,肥胖者尤甚。可这短暂的满足换来的是体重的进一步增加,从而导致情绪愈发糟糕。
国际肥胖日提醒着我们,肥胖就像一根导火索,引发了一系列负面情绪,而这些情绪又如同黑洞,吞噬着人们的快乐与自信。但我们要明白,肥胖绝非定义一个人的标签,每个人都有独特价值。无论身材如何,都应在国际肥胖日所倡导的关注与理解中,被温柔以待,都有追求心理健康和幸福生活的权利。我们需正视两者联系,才能更好地驱散阴霾。
本文仅作健康科普,不用于任何商业广告目的,且不提供诊疗建议,也不能替代医院的检查和治疗。如有相关疾病,请及时去正规医疗机构就诊,谨遵医嘱。
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原标题: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黎浩
6月19日,37岁的昆明市民马代伟来到昆明市红塔集团体育中心,在“减重·云之南”健康行系列公益活动上咨询减肥的问题。自从21岁开始,他渐渐长胖,体重最高峰时达到130公斤,为此,他尝试了不同的减肥方法,但体重往往降下来一点又反弹回去,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减肥成功。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超重人群已经达到了2亿,肥胖人群也突破了9000万。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痛风经常困扰着我,我必须把体重降下来,把指标降下来。”马代伟说。
有同样困扰的还有44岁从事旅游行业的曹岚,体重最重时达94公斤。“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生活中觉得负重很累,不管做什么很容易喘息,爬山等运动已经停止了,不敢运动了。”曹岚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减重与糖尿病外科MDT团队负责人吴边介绍,针对体重基数大的人群来说,本身心肺功能已经存在一定损伤,如果再去做强烈的体能训练,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减肥要找准科学的方法,体重基数大的人群应该考虑医学手段介入,来完成持续有效的体重管理。
“我们在平时接诊时注意到,肥胖除了会带给人身体上一些损伤外,还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形体上的困扰、给身体带来的不便、其他人异样眼神的困扰。”吴边说。
对此,马代伟深有体会,“朋友不经意间的开玩笑,也会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医生指导的方法,他的体重已经降了12公斤。“希望能够将体重降至70公斤,让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生活。”马代伟说。
“女士比较爱美,以前胖的时候买衣服不方便。”曹岚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做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目前体重已经下降了27千克,血压和血糖恢复正常,走路也不喘了。“现在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都能跟上朋友的脚步,整个人更自信了。”
吴边表示,肥胖并不是因为人们懒惰或缺乏管理造成的,而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症状,肥胖不应被污名化对待,而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重视,全社会应该关爱肥胖人群,关注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反对肥胖歧视,也希望超重和肥胖人群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
来源: 工人日报客户端
警惕肥胖人群心理问题,医生呼吁科学减肥反对肥胖歧视
6月19日,37岁的昆明市民马代伟来到昆明市红塔集团体育中心,在“减重·云之南”健康行系列公益活动上咨询减肥的问题。自从21岁开始,他渐渐长胖,体重最高峰时达到130公斤,为此,他尝试了不同的减肥方法,但体重往往降下来一点又反弹回去,反反复复一直没有减肥成功。
据了解,目前中国的超重人群已经达到了2亿,肥胖人群也突破了9000万。超重和肥胖引发的2型糖尿病、高血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严重威胁人们健康。
“肥胖导致高血脂、高血糖、高尿酸,痛风经常困扰着我,我必须把体重降下来,把指标降下来。”马代伟说。
有同样困扰的还有44岁从事旅游行业的曹岚,体重最重时达94公斤。“血压增高,血糖增高,生活中觉得负重很累,不管做什么很容易喘息,爬山等运动已经停止了,不敢运动了。”曹岚说。
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减重与糖尿病外科MDT团队负责人吴边介绍,针对体重基数大的人群来说,本身心肺功能已经存在一定损伤,如果再去做强烈的体能训练,可能对身体造成损伤,减肥要找准科学的方法,体重基数大的人群应该考虑医学手段介入,来完成持续有效的体重管理。
“我们在平时接诊时注意到,肥胖除了会带给人身体上一些损伤外,还会带来一些心理问题,比如形体上的困扰、给身体带来的不便、其他人异样眼神的困扰。”吴边说。
对此,马代伟深有体会,“朋友不经意间的开玩笑,也会自己心里很不舒服,压力很大。”不过,通过医生指导的方法,他的体重已经降了12公斤。“希望能够将体重降至70公斤,让自己能够回归到正常生活。”马代伟说。
“女士比较爱美,以前胖的时候买衣服不方便。”曹岚告诉记者,今年2月,她做了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目前体重已经下降了27千克,血压和血糖恢复正常,走路也不喘了。“现在和大家一起出去玩,都能跟上朋友的脚步,整个人更自信了。”
吴边表示,肥胖并不是因为人们懒惰或缺乏管理造成的,而是由于多种复杂原因共同造成的一种症状,肥胖不应被污名化对待,而应该受到所有人的尊重和重视,全社会应该关爱肥胖人群,关注肥胖人群的心理问题,反对肥胖歧视,也希望超重和肥胖人群选择科学的减肥方法,养成良好的生活饮食习惯。(记者 赵黎浩)
来源: 工人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