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 心脏(肥胖 心脏增大)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肥胖毁掉的不止是形象,同时也是心血管的“健康杀手”

俗话说,“一白遮百丑,一胖毁所有。”相信大家都知道肥胖并不是一件好事,可是在大多数人眼中肥胖可能只是影响外貌,其实他们忽视了肥胖对于身体的危害,那么肥胖除了影响形象以外,还会对身体产生哪些危害呢?

一直以来,肥胖与心血管疾病的众多危险因素相关,肥胖人群高血压、高血脂的发病率比体型正常或偏瘦的人群更高,而且肥胖会增加心脏负荷,导致心脏泵血能力减弱,甚至引发心衰的可能,那么,肥胖究竟对人体有哪些危害呢?

肥胖导致血脂异常

肥胖者,特别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表现为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肥胖者容易患高脂血症的原因目前还不十分清楚,可能的原因有如下几点:一是进食脂肪多,二是体内脂肪储存多,三是高胰岛素血症可增高血脂,四是血脂的清除有问题。

肥胖增加脑血管病变

肥胖者容易患高血压、血脂紊乱及糖尿病,而有高血压、血脂紊乱和糖尿病的肥胖者,大脑更容易出问题。首先,这种人容易发生大脑动脉粥样硬化,他们的大脑血管又硬又脆,容易在高血压的作用下发生破裂,引起危险的脑出血,甚至危及生命。其次,肥胖者血液中的组织纤溶激活抑制因子也比普通人高,这种因子使血栓一旦生成,就难以溶解,所以肥胖者容易发生脑血栓,也就是脑梗死。

肥胖增加患高血压的概率

肥胖与高血压密切相关。在40—50岁的肥胖者中,高血压的发生几率要比非肥胖者高50%。一个中度肥胖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机会是体重正常者的5倍多,是轻度肥胖者的2倍多。

肥胖增加心脏负荷

有人发现,肥胖者心绞痛和猝死的发生率提高了4倍。这说明肥胖肯定会增加心脏的负担,造成心脏损害。正常人体的心脏就像一个水泵,不停地收缩和舒张,维持着血液的循环流动。肥胖者由于血液中储存了过多的脂肪,所以血液总量也相应地增加了很多,心脏就会相应地增加收缩的力量。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它就无法再有效地泵血,就造成血液积聚在心血管系统的状态,重者甚至出现明显的心功能衰竭。

综上所述,肥胖不仅仅毁掉的是形象,对心脏、血管的危害同样不容小觑,因此,积极减肥不仅仅挽救的是形象,更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

那么,如何才能健康而有效减肥呢?

一句话:减肥一定要“迈开腿、管住嘴”,每餐不应该吃的过饱,以8分饱最为适合,尤其是晚餐,切忌晚餐吃的太多,饮食上应该以瘦肉、蛋白质和富含纤维的食物为主,这样能够增加胃肠消化系统的蠕动,利于健康。

肥胖的危害是比较大的,不仅会加重心脏的负担,还会引发脂肪肝等,因此对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应该重视自己的体重问题,及早采取措施进行体重管理,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版权声明:图文无关,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

沉重的心脏——肥胖对心脏会产生多大影响?

医脉通编辑整理,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82岁老年女性患者,患有射血分数保留型心衰(HFpEF)伴糖尿病、慢性肾病、房颤、肥胖,表现为呼吸困难、水肿加重。

住院

超声心动图显示射血分数57%,左心室重量正常,左心房轻微增大,下腔静脉扩张,肺动脉收缩压48 mmHg。注射利尿剂和抗生素,但症状恶化。这是她在过去的12个月内的第八次住院,患者选择姑息治疗,4天后死亡。

尸检

尸检结果显示,从胸部取出时她的心脏总重量为758g,周围有明显的心外膜脂肪沉积(如图1)。

图1 尸检后获得的患者心脏解剖

除去心外膜脂肪后,心脏重415g(预估重量)。因此,心外膜脂肪占心脏总重量的46%(343g)。死亡原因确定为脓毒症合并充血性心力衰竭。

总结

这一病例解释了HFpEF肥胖表型的多种典型特征,包括多发病、显著的容量超负荷、心脏肥大、心外膜脂肪增加和严重的右心衰。心腔僵硬度增加和心外膜脂肪组织对心脏的束缚增加导致心脏充盈压力和心室相互作用的显著变化。这些变化加重了充血,甚至可能导致肾功能恶化风险增加。这一阶段的肥胖相关HFpEF患者的治疗很困难,本案例强调了早期干预预防和减少心脏及周围多余脂肪的重要性。

HFpEF的主要生物学过程包括系统性炎症、心外膜脂肪组织堆积、脂肪细胞分泌炎性细胞因子等,导致左心室损伤和主动脉扩张(尤其是伴随有肾功能损害和钠潴留时),尽管射血分数相对保持不变,仍可以引起心脏充盈压升高和劳力性呼吸困难。

图2 HFpEF发病机制:心外膜脂肪组织和炎症的作用与潜在治疗策略

心外膜脂肪组织可能成为新型心血管病药物治疗靶点,靶向药物治疗可能恢复EAT的正常功能。已经证实EAT对噻唑烷二酮、胰高血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二肽肽酶及他汀类药物有良好的反应性。药物诱导的棕色脂肪组织效应提示增加能量消耗可能是一种治疗策略。

另外有研究指出,肥胖与心外膜脂肪含量增加有关,而心外膜脂肪在肥胖与房颤的关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其可能的机制是脂肪细胞渗透进心房肌,导致传导减慢或异向性传导;脂肪细胞分泌的脂肪因子引起了心房纤维化;白介素(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等促炎症因子的分泌。

参考资料:

1.Borlaug BA, Maleszewski JJ. The heavy heart of HFpEF. Eur Heart J. 2020 Sep 21; 41(36): 3447.

2. 廖玉华, 杨杰孚, 张健, 等. 舒张性心力衰竭诊断和治疗专家共识.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 2020; 36(1): 1-10.

3. Epicardial Fat and Atrial Fibrillation: Current Evidence, Potential Mechanisms, Clinical Implications, and Future Directions. Eur Heart J 2016;Mar 1:[Epub ahead of print].

心脏会变得又肥又大

人在发胖时,全身上下都会随之长肉,那心脏是否也会由于生理性肥胖而变大呢?

人发胖主要是脂肪细胞增多,而人的心脏由心肌细胞构成,且心肌细胞不可再生,所以发胖时心脏是不会增大的。但经常有患者问:“医生,我体检报告提示心脏肥大,这是怎么回事?”首先,我们需要了解一下什么是心脏肥大?正常心脏就像一个四居室,共有四个腔,分别为左心房、右心房、左心室和右心室,由心肌包绕分隔构成。“肥”指的是心肌肥厚,“大”指心脏扩大。如果用房间打比方,心肌肥厚就是房间的墙壁增厚了,心脏扩大是房间的空间扩大了。

临床发现,有6种疾病会引起心脏发生病理性扩大。

高血压。它之所以会使心脏扩大,是因为血压长期得不到有效控制而处在高值,心脏外周血管阻力增加,心脏必须努力泵血,时间长了就会让左室变得肥厚。就像我们锻炼可以增加肌肉,心脏长期“锻炼”的结果就是心肌肥厚。部分高血压患者在血压得不到控制的后期,可能会出现左心房、左心室扩大以及室间隔肥厚,进而导致心肌缺血,长期可影响心脏功能。

冠心病。冠心病患者的心脏一般情况下不会出现肥大,但当疾病发展到严重程度,发生心肌梗死后,疾病后期就会逐渐发展成缺血性心肌病,导致心脏出现不规则扩大。

心脏瓣膜病。心脏最大的功能是泵血,每次工作时瓣膜也会随之开放和闭合。若瓣膜关闭不全,泵血后血管里的血会有一部分回流到心脏。心脏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就会代偿性变大。如果瓣膜狭窄,如二尖瓣狭窄,左心房血液在流入左心室时不畅,时间久了,左心房内的血液会增多,心房压力增大,左心房就会变大。

心肌病。这类心脏病本身就表现为心室肥厚或扩张。肥厚性心肌病,多表现为左心室心肌肥厚;扩张性心肌病表现为全心扩大。

先天性心脏病。这是一种先天畸形,心脏扩大是最常见的表现。

快速性心律失常。此类患者的心率每分钟超过120次甚至更多,长此以往心脏可能会扩大。

确诊为心脏扩大的患者,应保持良好心情,避免劳累,补充营养,注意预防呼吸道感染,戒烟限酒,定期到医院复查,保护或改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若出现心慌、气促、胸闷、乏力等表现,应及时到医院就诊;女性患者不宜妊娠;如果出现严重呼吸困难,平卧时加重、大汗淋漓,可能为严重心功能不全,应让病人取坐位或半卧位,打电话向急救中心求助,或以最安全、平稳、快速的交通工具送往附近医院;上呼吸道感染是加重心脏扩大的常见原因,因此预防感冒特别是流感格外重要;平时做到劳逸结合,充分休息能减轻心脏负担,促进心肌恢复;有充血性心衰时,除了合理限制活动,还应严格限制盐的摄入量,低盐饮食的标准是控制在每天5克以下,病情严重者控制在每天1克以下。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心脏肥大”代表心脏已经出现器质性病变,这类患者发生心衰、心脏性猝死等疾病的风险远高于正常人,不能掉以轻心。心脏肥大需要检查血液指标、心电图、胸片和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还需要做冠脉CTA、冠脉造影、心脏MRI、心肌核素显像等检查,明确疾病后再根据病因进行针对性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