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命
将军罗炳辉:外号“罗大肚子”,因肥胖患上高血压,牺牲在建国前
1938年,抗日战争正如火如荼进行之际,皖南新四军第一支队副司令员罗炳辉的心中却有着一个不小的烦恼:
外号“罗大肚子”的他,因为腰腹实在圆圆,竟然连一条能用的皮带都找不到,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他行军打仗!
彼时,正在中国青年记者学会工作的陈同生,因为要参与编辑《全民抗战》三日刊而来到了部队,与罗炳辉相识。二人闲聊间,罗炳辉便对着这个朋友长叹道:我这大肚子,想要找到一条能用的皮带,好难啊!
陈同生仔细观察了一番说:这好办!随即便将罗炳辉拉到一家皮带摊,让老板给罗炳辉量尺寸,自己则在所有牛皮中扒出来一张最大的,专门给他定制了5根加长皮带。
这皮带有多长?话说有一次新四军开联欢会,四师师长张爱萍的夫人借了罗炳辉的腰带,接着,她又去连队借了两个身姿苗条的姑娘,三个人往皮带里面一钻竟还留有一些空隙!
这一举动直闹得整个新四军官兵哄堂大笑,也再一次坐实了罗炳辉“罗大肚子”的称号。
但不管怎么说,罗大肚子的腰带问题终于得到了解决,他终于可以毫无后顾之忧地带兵打仗,与小日本痛快厮杀了!而这5根腰带,也伴随着罗炳辉度过了那段艰辛的战争岁月。
罗炳辉曾为中国革命作出过巨大的贡献,但最终却牺牲在了新中国成立前。
从军31年以来,罗炳辉未尝败绩,他参加过土地革命揍过地主、走过漫漫长征路,砍杀过日本鬼子。周恩来将他带领的战队称之为“战略骑兵”,毛泽东说他“作战经验丰富,有军事才能,很会打仗”,是“牵牛鼻子的小能手”。
但谁能想到,四十多岁肚子圆圆,堪称作战奇才的罗炳辉,小的时候还是奴隶身份,经常吃不饱饭。在那个缺吃少粮的年代,一向艰苦朴素的罗将军,又是因为什么导致肥胖的呢?
罗炳辉本名罗德富,1897年12月22日出生在云南省彝良县大河乡阿都村偏坡寨的一户汉族农家。罗炳辉的父亲罗守青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一家几口人只靠着从地主家租赁土地过活,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不是在精心侍弄庄稼,就是在准备精心侍弄庄稼。
眼看着父母每日早起劳作,很晚才归家,经常累的腰都直不起来,华发早生,脸也在风吹日晒中变得黢黑无比,但一年辛劳下来,留下来的粮食却都不能让一家人吃饱肚子。而地主家的孩子却顿顿大鱼大肉,小小年纪的罗炳辉心中有多心疼父母,就有多恨那些剥削贫农的地主。
可怜天下父母心,尽管家境贫寒,但这并不意味着罗父罗母就不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在家里人都吃不饱肚子的情况下,他们依然还是选择咬紧牙关,将罗炳辉送入私塾接受教育——哪怕识得几个字,未来不做农民,做个账房先生什么的,也比像他们这样辛苦一辈子,却一直都在给地主做活强啊!
然而仅仅上了三年的私塾,生活已经无以为继,十岁的罗炳辉不得不从私塾退学,未来不出意外的话,将会走上和父母一样的老路——当个一辈子被地主压榨的贫农。
但罗炳辉生性倔强,11岁的时候,他就有胆量与肆意压榨农民的劣绅争论。他与老实巴交,被地主剥削一辈子却只会认命的父亲罗守青,最大的不同之处就在于,面对剥削的压迫,他会生出一股反抗的心思,并付出行动。
他很快也等来了这个机会。
1909年,罗炳辉已经是一个12岁的小小少年。他个头窜得快,站在常年劳作已经累弯了腰的父亲身边时,两个人的个头已经大差不差。
一天,当地街上的一个恶霸闯入罗炳辉的家中,想要招收更多所谓的“保护费”。罗家一年劳作下来连吃饱饭都够呛,哪里还有多余的闲钱交给恶霸?
但这个恶霸在整个村子中都是人憎人怕的,当地的百姓都不愿也不敢招惹,情愿破财消灾。
罗炳辉的父亲自然也是抱着这个想法,可罗家没有钱,于是这个可怜而又老实巴交的男人,只能跪在地上,一遍一遍请求对方宽恕几天。
罗炳辉看看父亲没有尊严地跪着,再看看一脸不耐烦的恶霸,当即心头火起,对着恶霸便破口大骂起来。恶霸也是欺软怕硬的人,一时之间倒真被罗炳辉的气势镇住,半天说不出话。罗炳辉见此,骂完人之后,便继续外出工作了。
但年纪轻轻的他压根想不到,自己一时的口舌之快,会酿出多大的祸患。
罗炳辉走后,恶霸便将火气又发在了罗守青身上,将他推到大街上扇了几个大耳光,还在罗家大肆打砸一番,这让本不富裕的罗家更是雪上加霜。
罗炳辉回到家之后,看到家中乱七八糟的样子,父亲瘦削的脸庞高高肿起,罗炳辉心中愤恨,还有没有王法了?他直接便跑去县衙,状告恶霸。
但他哪里能想到,所谓官官相护,警匪勾结啊!恶霸能在村子里面横行霸道多年无人管束,可不正印证着他背后有人?
最后,罗炳辉非但没有为父亲讨回公道,反倒被官员勒令对恶霸赔礼道歉!血性的罗炳辉自然不愿,回到家之后,一直沉默寡言的罗守青罕见地抄起物件对着罗炳辉便招呼过去,还将他给关在了房间中,让他好生反省。
儿子不愿意道歉,一家人还要在村子里生活,能怎么办?罗守青只能找到恶霸,再三赔礼道歉,恶霸这才算揭过了这一篇。
这件事情之后,罗炳辉的人生发生了不小的变化。父亲罗守青秉持着老一辈的传统思想,想着男人成家之后,就会变得稳重起来,于是便开始为才13岁的罗炳辉张罗起婚事。
可成了亲之后,罗炳辉并没有如父亲所期盼的那样,变得“成熟稳重”起来。对地主,对这不公平的命运,反抗的心思,一直沉沉地埋葬在他的心底,只等一个契机便会彻底爆发出来。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隔年中华民国成立,新的社会体系正在逐渐形成。但尽管如此,对身处云南山村的罗炳辉家来说,生活与过去并没有太大区别。他们依然受地主压榨,依然过着受人欺压的生活。
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下,罗炳辉看到村中一个寡妇家当兵的儿子回来了,从那之后村子中的地头蛇再也没敢像过去那样欺压寡妇一家。
罗炳辉由此生出了参军的想法:当了兵,家里人便可以扬起头来生活了!父母妻子在知道他的想法之后,都不赞同,当兵,那是要将脑袋别在裤腰带上讨生活的啊!不如在家待着,穷是穷了点,但好歹没有生命危险。
但罗炳辉自小便很有自己的想法,任别人怎么劝,都无动于衷。1914年,罗炳辉告别了家人,去往昆明,毅然决然踏上了他的从军路。
实际上,参军并不是他以为的那么简单。贫农出身的他,没有门路,没有人介绍,压根就进入不了军队。
为了生存下去,也为了寻找参军的机会,那一年中,罗炳辉什么行业都尝试过了。终于有一天,因为当马夫,他结识了部队的一名军官,这才算是拿到了进部队的门票。
1915年,18岁的罗炳辉终于成为了滇军唐继尧部炮兵营的一名战斗兵,开始了戎马生涯。
不久云南独立并开始组织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罗炳辉自然也加入进去。因为能吃苦耐劳,军事训练成绩也足够优秀,罗炳辉在担任唐继尧警卫大队长的龙云的推荐下,成为了唐继尧的随行军士,保卫唐继尧的人身安全。
但好景不长,1921年,滇军内部动乱,顾品珍、叶荃率军逼近省城,妄图用兵临城下这一招来逼迫唐继尧让位。唐继尧只能逃命,当时罗炳辉的职责是管理钱财,他便随着唐继尧一起流落到香港。
可在香港期间,罗炳辉又一次亲眼看着这些军官们的吃穿用度有多奢华奢华,生活糜烂,而这些钱都是搜刮过来的民脂民膏。
那一瞬间,罗炳辉脑海中第一次生出参军以来的疑惑:我当初想要加入的,就是这样一支军队吗?
他开始失望,开始觉得跟着这样的军队,救国救民简直就是痴心妄想。
于是,罗炳辉开始频繁向唐继尧请假,但对方也许知道了他内心的想法,一直没有应允。
罗炳辉见此,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丢下一封书信,趁着天黑便一个人悄悄离开了香港,离开了他好不容易才进入的军队。
从香港回到昆明之后,那些滇军势力并没有放过罗炳辉,他们以“唐继尧派来的奸细”一身份,将他下了大狱,最后还是在老上司刘安华等人的求情下在获得了保释。
但经过这次事件,罗炳辉开始对军阀势力彻底失望,他明白军阀绝对不是能拯救老百姓的人。于是几经思考后,他去往桂林投奔了孙中山,并受到了北伐军滇军总司令朱培德慰勉,编入军官将校队。
1922年,孙中山颁发北伐令,罗炳辉满心热血地加入了,在行军过程中,他以大元帅府拱卫军连长、少校营长等职,参加了平息陈炯明叛乱的作战。
1926年,国共政府合作以后,北伐战争彻底爆发。在这次战争中,罗炳辉身为农民之子,他一路行军,受到了不少农民的欢迎。然而他刚对国民党燃起希望,就被一泼凉水浇灭了。
北伐战争取得胜利之后,1927年4月,蒋介石却发动了反革命政变,大肆捕杀共产党人,而罗炳辉所在的朱培德部也投靠了蒋介石。理所当然地,罗炳辉成了“剿共”的一份子。
朱培德本以为他投靠了蒋介石,接下来便会飞黄腾达了,但他没有想到的是,老蒋会给他来一招整编非嫡系地方军。由于朱培德出身滇军,不是蒋氏嫡系,在蒋介石的排挤下,势力越来越小,所部面临被遣散的后果,而罗炳辉便在被遣散的范围之内。
就这样,罗炳辉无奈地去了江西。因为被“遣散”过,所以罗炳辉此时依然还是逃脱不了周围人异样的眼光。滇军旧友许志明引荐罗炳辉去当高安县公安局局长,但高安县县长是一个看菜下饭的人,一直询问罗炳辉被遣散的缘由究竟是什么。三番四次下来,弄得罗炳辉烦不胜烦。
罗炳辉一气之下,警察局长这个职位我不要了,临走之前,他还给高安县县长留下了两个大耳光子当做礼物。打完之后,罗炳辉连夜赶回了南昌。那劳什子的地方,不待也罢!
听闻罗炳辉从江西高安回来了,滇军的一个参谋长又给罗炳辉介绍了一个工作,便是去吉安县担任靖卫大队长。
所谓的靖卫大队,实际上就是被国民党当枪使。在国民党眼中,这些人非嫡系,命大的还能在帮他们抓几个共产党之后全身而退,至于那些死了的,那就只能怪他们命不好了。
但罗炳辉在当上吉安县靖卫大队长之后,并没与立即就按照上方指示去剿灭共产党。在过去的几年中,他早就知道国民党在共产党手中没有讨到什么便宜。所以这一次,他要先弄清楚国民党为啥总是失败,然后再开始“剿共”。
但罗炳辉没想到,对共产党越调查,他越觉得事情不对劲。
共产党红军那么穷,没钱没粮没设备,怎么还能打败装备精良还富有的国民党军队?于是,罗炳辉先是偷偷考察了一下吉安县,随着调查的深入,他发现当地的百姓都非常拥护红军,拥护共产党。所以共产党胜利的秘诀就在于,人民能在共产党身上看到希望。
打走了土豪,分得了田地,人人有田可种,有粮可食,有衣可穿,不再受压迫......美好的生活指日可待。
当发现共产党与国民党的区别之处后,那天晚上,罗炳辉迟迟不能入睡。他想起小的时候父母亲被封建地主剥削压迫毫无尊严可言,想起加入军队之后,亲眼所见国民党军阀部队的腐败。
而他此刻在干什么?现在不正是为国民党服务,压迫像自己从前一样,受苦受难的老百姓吗?
罗炳辉不由得惊出了一身冷汗,也就是在那一天,他的心开始倒向了我党。于是,他利用靖卫大队长的职位之便,行动了起来。
一天,靖卫队捉来了几个“共匪便衣”,罗炳辉稍微审问了一下说:抓错人了,便将对方放走了。这无疑引起了当地豪绅地主的不满。
共产党打土豪,是他们;共产党分的田地,是他们的。百姓将共产党当成了福音,但地主早已经将共产党当成了仇敌。
尽管没有足够的证据证明被释放的几个人就是共党,但他们依然还是不依不饶地将“通匪”这顶大帽子扣在了罗炳辉的头上。
县长一来质问,罗炳辉就呛声道:“要杀没饭吃的人,是杀不完的。把吉安的30万农民杀了,谁种田?如果抓到人不分青红皂白都杀,一定愈杀愈多!大家觉得我这样不好,我辞职!”
豪绅地主拿他没办法,只能就此作罢。就在这时,罗炳辉自己都没有想到,他的种种行为,引起了我党的注意。
1929年夏天,罗炳辉收到了一封信,信是他的一位名叫赵醒吾的滇军老友寄来的,说是有事约他面谈。
二人见面之后先是好生叙叙旧,聊着聊着,在赵醒吾的有意引导下,便聊到了对蒋介石国民党以及共产党的看法来。
当探讨出广大工农坚决拥护的共产党最终将会取得革命胜利的结论后,罗炳辉突然发现不对劲。
“你是共产党?”
眼见着罗炳辉发现了自己的身份,赵醒吾反倒是不慌不忙地承认道:“是,我是共产党员。”
原来,当初中央上在知道罗炳辉的种种行动之后,便有了派人与他接洽的打算。组织挑来挑去,挑中了与罗炳辉有交集的赵醒吾。
赵醒吾此时不慌不忙,罗炳辉却显得非常激动。就这样,1929年7月,在赵醒吾引荐下,罗炳辉秘密加入共产党。
事后,应中央上的要求,罗炳辉继续以“灰色”身份,潜伏在国民党军队,暗中保护共产党同志。
但没过多久,由于奸细告密,罗炳辉秘密加入共产党的事情被揭穿。遂在1929年9月,他便率领靖卫大队中对国民党同样心存不满的战士,发动了吉安起义,正式宣告加入红军的队伍。
起义那天,他摘下头上国民党的帽子,扔在地上,用脚狠狠碾压了几次,随即还大声喊道:从今天开始,我们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红军了!
不久,起义部队改编为中国工农红军独立团第5团,罗炳辉任团长。
十八九岁时,他曾梦想着以参军的方式来改变父母家人的命运。但在行军的那十几年中,他为国民党效力却处处受排挤。但现在,罗炳辉十几年的寻寻觅觅终于有了结果:坚定跟着共产党走!
从1930年到1933年,蒋介石在江西对红军发动了四次大规模的围剿,红军的每一次反围剿,都能看到罗炳辉奋战的身影。
1930年,罗炳辉担任红12军军长一职,在反围剿中,负责的主要任务就是诱敌深入,这当中哪怕出现一点差错,可能就会让红军置身于万劫不复的境地,说是身负重任真的一点都为过,但罗炳辉每一次都能出色完成。
1930年冬,蒋介石集结重兵,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建立了八百里的弧形围攻线,分路进攻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
根据毛泽东的指示,罗炳辉带领红12军第35师担负诱敌任务。
接了任务的罗炳辉在那十几天中,指挥红军且战且退,甚至故意丢掉一些物品,假装不敌溃败,最终成功地将敌军引入我军腹地。
随后驻扎在黄陂、小布附近的红军开始分两翼包抄,全歼敌第18师师部和2个整旅,并活捉敌前线总指挥兼第18师师长张辉瓒。
第一次反围剿成功之后,毛泽东对12军给予了高度的评价,罗炳辉因为指挥得当,成功将敌军引入我军腹地,而获赠毛泽东“牵牛鼻子小能手”的称号。
在之后的几次反围剿中,罗南辉继续发挥他牵牛子的特长,一次一次制造更有利于红军作战的作战环境。
“罗炳飞”、“神行太保”、“双脚骑兵”,各种饱含赞誉的美称一个个地挂在了罗炳辉以及他所带领的红11军战士身上。
1934年10月,王明博古左倾思想最终使得红军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被迫踏上了两万五千里的长征路。
当时的罗炳辉已经被中央任命为红9军团团长,他的任务是带领红军打开通道,掩护中央以及红军主力的转移。
在这个过程中,罗炳辉率领部下红军多次与敌军进行殊死搏斗。娄山关坚守阵地,多次击退敌军,成功阻止国民党四个师的南犯;老木孔设埋伏伏击敌人,成功俘敌1800名,收获大量战利品;智取长岩寨、飘儿井,攻占会泽,巧渡金沙江,通过彝民区.....
在脱离大部队单独行军的情况下,当罗炳辉与红军主力会和的时候,人员不仅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不仅如此,他还给中央送来了几十匹的骡马以及三万银元。周恩来称赞说:
“你们9军团单独行军这么长,在后面掩护党中央,掩护主力顺利北上,不但没有受挫折,还扩充了队伍,增加了钱粮。中央正缺马匹、钱粮时,你们就送来了,真是雪里送炭,你们干得好,有功劳。”
在行军的过程中,罗炳辉给所有人都留下了一种“拼命三郎”的印象。
在我军作战时期,罗炳辉休息的时间很少,糟糕的环境结合着不规律的作息,终于还是让这个外表看起来强健无比的男子倒下了。
那是在1935年6月红军飞夺泸定桥之后,因为连日以来的过度劳累,罗炳辉患上了重病,甚至连路都走不了几步,只能被绑在战马上艰难行军。
然而,红军当时的处境却非常不安全,前有天全河难以徒涉,后有国民党追兵紧紧相随。为此,罗炳辉不惜重病,星夜夺取天全城,以挽救危局。
但那时的罗炳辉已经到了呼吸都困难的地步,不止如此,由于身型过于肥胖,高血压也在随时威胁他的性命。
罗炳辉强撑着身体爬起来,率队立即出发。他在动员会上说:“我们要不惜任何代价,拿下天全,掩护红军主力通过天全……只要红军主力存在,中国革命就有胜利的一日,我们虽死犹生!”
在制定作战计划的时候,由于呼吸不畅的原因,罗炳辉说几句话就要休息一下,身边的参谋长非常担心他的身体,但是他却摆了摆手说:我没事,这个病到了战场就好的差不多了。
1935年6月4日晚,病重的罗炳辉拄着拐杖,指挥着红军由紫石关出发,从夹金山南麓无人区的崇山峻岭间穿越到天全河畔,借月光指挥部队涉水直插天全县城,给敌军来一个突袭。
在经过一番激战后,红9军团击溃敌部,5日中午攻入城内后,红军冒着被敌机轰炸的危险,找船去接渡红1、红3军团先头部队,接着又猛击天全两个旅逃敌。
亲眼见着红9军团完美地完成中央的任务,红军主力转危为安之后,罗炳辉终于将沉重的心思暂时放下,但随即,他自己也眼前一黑,倒了下去。
医护人员整整进行了三个小时的抢救,才算把罗炳辉的性命抢救回来,但自那之后,他身体似乎开始加速衰败,战士们再难看到他马上行军是那副意气风发的样,躺担架,绑马背的行军生活,开始贯彻他的日常。
抗日战争爆发之后,罗南辉尽管身体已经日渐虚弱,但在行事作风上,他却依然还是保持着和过去拼命三郎一样的作战模式。
尽管中央上的领导,包括毛泽东在内,都经常劝说他,要他多休息,但他却不敢休息,一直坚守阵地。尤其是抗日战争胜利之后,蒋介石积极准备全面发动内战,这就更让罗炳辉不敢轻易放松,更别谈休息了。
此前因为紧张的战斗,罗南辉曾多次出现晕倒不省人事的情况,组织上本来都已经做好让他将工作交接出去的准备,让他去往苏联看病,但在1月3日时,罗炳辉食管内血管突然劈裂,不得不在山东临沂休养。
这里就要说一下罗炳辉的肥胖了,很多人都有疑惑,那个年代物资匮乏,我军条件更是艰苦,就算想吃胖也做不到,为什么罗炳辉却这么胖?
其实罗炳辉的肥胖很好解释,因为甲状腺分泌不足,导致了他肥胖过度。但是这在当时的人看来,却不这么认为。
正是因为他的肥胖原因,很多人不解,所以当时就各种谣言四起。例如有人说“罗炳辉这样胖,因为每天要吃两个小孩”。
但就是这样一位“一天吃两个小孩”的人,把艰苦朴素发挥到了极致。
抗战时,罗炳辉成立了一个小鬼班,都是一些无家可归的流浪孩子,人数最多时有120人。罗炳辉教他们读书识字。但是由于当时我军当时物资不足,这一百二十人的吃饭就成了大难题。为此,罗炳辉不惜自己缺吃少穿,也不让这帮孩子饿肚子。
要知道罗炳辉体格庞大,需要的食物更多,但是他为了孩子,自己忍饥挨饿,身体也被一天天拖垮了。
除此之外,罗炳辉对自己要求近于苛刻。
罗炳辉指挥时要求自己“热不张戴,冬不着棉”。就是说夏天炎热,战士们如果有一位没戴帽子,他罗炳辉身为将领,自己也不戴。冬天寒冷,战士们如果有一个人没穿棉衣,他罗炳辉也不穿。
但就是这么一位爱兵如子的将领,却迎来了一个不幸的结局。
1946年4月,经过短暂的休养,罗炳辉的身体健康状况有所好转。中央军委随即任命罗炳辉为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但是罗炳辉知道,自己说不上哪一天,就要牺牲了。
6月,国民党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秘密完成了全面发动内战的准备工作,国民党军队开始不断向解放区前进。为了给国民党一个迎头痛击,保卫解放区,罗南辉拖着病体,发起了枣庄战斗。
在作战前,罗炳辉似乎知道自己已经时日无多,在亲自与战士们一起讨论作战方案,考察敌情,制定作战术法后,他最后分散出一丝精力,趁着烛光,给妻子张明秀和儿子罗新安写了一封信。
“我自从十六岁离家以后,始终驰骋在战场上,为人民革命事业贡献了我的一切……我毕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我牺牲以前,我还要再打一个胜仗,作为我对国家最后的一个献礼。”
6月9号晚7点,罗炳辉指挥第7师第20旅、21旅一部,第8师第23团第22团一个营向枣庄伪军王继美盘踞的据点发起进攻。
罗炳辉拖着病体,依然取得了枣庄战役的胜利,敌军王继美直接被毙命,3300余人被俘,并缴获轻重机枪95挺、各式大炮15门以及大量军需物品。
但也就像罗炳辉在家书中说的那样,这是他对国家最后一个献礼。
枣庄战役取得胜利之后,罗炳辉并没有就此退出前线会后方休养,而是和大部队一起留了下来,继续和相关单位研究枣庄的善后工作。
一直到6月18日,罗炳辉因为肠胃炎和反复不退的高烧,加上一直就有的高血压发作再一次陷入了昏迷的状态,但每当他意识稍微清醒的时候,他心中最牵挂的,依然还是战事。
“有电报吗?有没有什么消息?”
将士们看着这样的罗炳辉,心中充斥着担忧,不停劝说他回到临沂休养。罗炳辉眼看着自己的身体日渐衰落下去,深知自己如果继续待在前线,也大致帮不上什么忙了。
“我这病怕是几天也好不了了,打起仗来反而会成为前线的累赘,那就回后方去吧。”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害怕自己的身体会给战士们造成拖累的罗炳辉,才正正经经地和组织请了一回假。
战士们不仅心中没有意见,反而大大松了一口气。
6月21日,罗炳辉乘坐着一辆大卡车,启程回临沂。因为身体太过虚弱,他只能躺在担架上,由战士和医护人员抬着放进卡车。然而他这一躺,便再也没有了起来的机会。
临沂的休养之地尚且未到,卡车途径兰陵时,罗炳辉突发脑溢血,经抢救无效身亡,终年49岁。
罗炳辉的死讯传回临沂,中央上连夜召开紧急会议,成了罗炳辉治丧委员会。联合讣告中说:
“罗炳辉同志病逝,是中国人民解放事业的极大损失。”
是啊,1897年出生在云南的那一个奴隶小孩,经过了三十多年的戎马生涯,从茫然无措,到在实践中找到了谁才是他想要追随的那一支部队,从奴隶成长为了一个常胜将军,他的离世,对党和人民来说,是极大的损失。
罗炳辉遗体装棺之时,陈毅说:你未竟的事业,我们一定去完成。
未竟的事业是什么?是当初参军时抱着想要让一家人不再受地主欺辱,能有自己的田地种,是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后萌生的带着全国人民一起解放,建立一个更加和谐的社会.....但是这一天,罗将军再也等不到了。
戎马倥偬半辈子,硕果待熟之际,他倒下了。但欣慰的是,三年后,他忠爱的我党,实现了将军生前的夙愿。这夙愿的实现,是无数先烈前赴后继换来的,他们抛头颅洒热血,赢来了今天的繁荣昌盛。所以说,没有什么岁月静好,只是前人已经替我们承担了蹉跎。
体重330斤的安禄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暴虐的他死在儿子手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以一句高度概括了盛世大唐由盛转衰之点。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之一安禄山,在大家的印象中,只是有一个阴险狡诈之徒的形象。
只有深入历史,才能知晓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本来模样,而历史上真实的安禄山,是怎么样的?
在古代,有一种选民思想,即东西南北四方的异族是蛮夷之族,地位低下。
而在蛮夷之族里地位更低的,则是“杂胡”,也就是混血儿,安禄山就是一个“杂胡”。
安禄山的父亲是粟特人,母亲则是突厥人,粟特人很有商业头脑,安禄山的父亲极有可能是来到突厥做买卖时邂逅了安禄山的母亲。
安禄山小时候的名字叫做轧荦山,这是音译,在粟特语中意为光,而在突厥语中叫做军神,也有战争之意。
传说安禄山出身的直说,天有异象:满月之夜,赤光傍照,群兽四鸣,土地开裂,后来大家就把他作为神人加以崇拜。
安禄山之所以改姓安,是因为生父死亡,母亲改嫁。
虽然继父已经很有权势,但是安禄山的血脉依然是混血种,这是无可改变的。
所以想要在一个非常排斥“杂胡”的地方立足下去,安禄山从小就长了一副机灵的脑子。
在我们的历史中,总是传他如何狡猾残忍、善于察言观色,是奸猾又有计谋的人。
虽不否认,但他也有可怜之处。
对此,他或许有所不平。
狡猾、奸智换句话说就是头脑明晰。
他在年少时已是才华横溢的男子,精通六国语言,筹谋着各种计略,平步青云,这种手腕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与其说是天性,倒不如说是经历所导致。
浪迹天涯的孤独生活,乖戾的杂胡,难以对付的商人们,这就是他每日的生活。
不过,这也不足以为他的残暴开脱。
安禄山仗着至少会说六种蕃语,在营州做起了买卖,成为诸蕃互市牙郎,所谓牙郎,与现在对外贸易的翻译、代理或者中介相似。
童年的经历,养成了安禄山奸诈残忍的性格,贸易的经历令他变得事事用心,手段多端,唯利是图,善揣摩人意,深刻了解人性贪婪无度的阴暗一面。
为了生存,他不惜采用任何手段,投机取巧、偷鸡摸狗之类的坏事没有少做,而粗鲁骁勇、憨厚耿直的外表,却又给人留下率真可靠的假象。
一次,他路过农舍,见左右无人,便顺手偷走一只羊,结果,羊咩咩的叫声惊动了主人,安禄山被当场捉拿,根据当时法律,罪当棒杀。
见差役高举大棒,正要打下,安禄山不甘心如此送命,便大声叫道:“你们不是要消灭奚、契丹吗,怎么来杀我!”
他的大喊大叫,引起了审判官范阳节度使张守理的注意,于是命人带上前来。
一看有转机,安禄山立刻使出当牙郎练就的三寸不烂之舌,急忙辩解,一-会儿捶胸顿足悔恨交加。
小小盗羊贼居然喊出只有官府才会关心的消灭奚、契丹人的豪言壮语,喊出要戴罪立功的决心,让审判官张守珪颇为诧异,他不由得上下仔细地看了看安禄山。
仔细看来,觉得此人大胆奇特,加上身材魁梧、皮肤白皙,这让同样经过挫折成长起来的张守珪产生了恻隐之心,不忍就此断送一个勇猛豪气的男子汉,想到现在边疆仍然频繁遭受奚、契丹进犯,此人正可为我所用,于是下令释放,留在军前驱使。
一件坏事让安禄山使了一下手段就变成了他上位的垫脚石,可见安禄山的心思是多么的狡诈缜密。
不过,对于安禄山的上位史,还有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谁能够想到这样一个五大三粗的异族汉子,居然是靠跳舞上位。
安禄山跳的是胡旋舞。
“胡旋”是唐代最为盛行的一种民族舞蹈,据史籍记载因西域康居国献胡旋女而传入中原。
自从胡旋舞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后,很多中原人都学跳这种舞蹈,流行之盛时,中原人甚至跳得比西域人跳得还好。
其实,康国属于“昭武九姓”,原居地在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后迁徙中亚,所以“胡旋”很可能是河西绿洲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会了中亚乐舞而形成的。
胡旋舞最显著的特点是左旋右转、急速如风。
安禄山本就有胡人的血统,成年后,有曾经做过突厥边境互市的经纪人,所以他善跳胡旋舞自有种族天性的成分在,其中也更有为讨好唐玄宗而苦加练习的缘故。
唐玄宗非常喜爱胡旋舞,而且在唐玄宗时期康居国的胡旋舞不仅在民间风行,就连内宫妃子宫女中间也流行跳胡旋舞,特别是贵妃杨玉环尤其痴迷,天天在长生殿上练习胡旋舞。
后来,在官场上也流行起胡旋舞,胡旋舞成了长安城里最受欢迎的舞蹈形式。
到了天宝末年,朝中的纲纪愈发地败坏,奢靡之风盛行,朝中王公大臣也跳起了胡旋舞。
当时,安禄山已经很得唐玄宗的恩宠了,但这还完全不够。
安禄山知道,唐玄宗最宠爱杨贵妃,于是他平日里很会阿谀奉承讨得杨贵妃欢心,还被杨贵妃认作义子。
本来杨贵妃就很擅长胡旋舞了,现在再加上一个安禄山,两人的胡旋舞跳得非常出色,唐玄宗更是龙颜大悦。
白居易曾有诗曰:“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杨贵妃跳起胡旋舞来风采动人,是可以想见的,毕竟唐朝以胖为美,杨玉环又是绝顶风姿,美人跳舞怎么会不好看呢?
为此,唐玄宗还曾为她量身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但任谁也想不到,安禄山一个大腹便便、体重达三百三十多斤的超级胖子,竟然也能在玄宗面前翩翩起舞,光是想想那个画面,就已经感到有些不忍直视。
但这都是《旧唐书》中真实记载的内容。
安禄山天生有胡人混血,跳胡旋舞是源自血液中的西域人能歌善舞的基因,晚年安禄山虽然胖得不行,但也是一个灵活的胖子,只要跳起舞来马上判若两人。
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安禄山不遗余力地大跳胡旋舞。
史书记载,跳舞时的安禄山一改平常的肥胖臃肿形象,只见他身体灵巧动作流畅,不说身轻如燕起码也是旋转如飞疾如风电,而胡旋舞最大的特点就是左旋右转,急速如风,安禄山做这些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跳完了一曲,场上的文武百官都看得目瞪口呆,很难不对安禄山感到由衷的佩服。
平常那个走几步路都要气喘吁吁停下来歇一会儿的人,和现在在场上灵活跳着胡旋舞的人,真的是同一个安大人吗?
为了能够拍上唐玄宗的马屁,安禄山真可谓是豁出了老命,大家心中都对他拍马屁的功夫感到鄙夷又钦佩。
安禄山穿衣服时,必须要有一个小厮用脑袋顶起他的肚子,另一个小厮才能服侍他把衣服穿上;走路时安禄山要使劲提起两个肩膀,这样才能迈开脚步,不至于让肥胖的肚子拖到地面。
据说玄宗皇帝看到安禄山的肚子曾笑问:“你肚子这么大,里面都装的什么呀。”
安禄山是何等样人,他知道怎样哄皇帝高兴,就恭恭敬敬地回玄宗的话:“回皇上,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玄宗听了龙颜大悦感慨不已,此后对他更加信任,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祸端。
安禄山骗过玄宗的信任后,背地里招兵买马扩充队伍,伺机谋反。
其实,对着唐玄宗溜须拍马这个本事,安禄山练的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本来在边境的商市里摸爬滚打就练就了他这一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功夫,等到要派上用场的时候,肯定是卖力表现的,这一点在他第一次见唐玄宗的时候就有体现。
天宝二年,这时的安禄山摸爬滚打多年,终于可以进京面见皇上了,他知道,自己必须好好地抓住这个机会,向皇帝大表忠心,能不能留在富贵迷人眼的京城,成败就在此一举。
于是安禄山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
进入了朝堂大殿之后,安禄山不敢抬首多看,立马俯下身子恭恭敬敬地给唐玄宗叩首跪拜,然后便抬头开始向他汇报边疆的情况。
其实,安禄山在汇报的时候,一直在偷偷地观察唐玄宗的表情,以盘算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发挥溜须拍马的功力,一击即中,避免他心情不好,马屁拍到马腿上。
看到唐玄宗面带微笑,心情很好的样子,安禄山知道,时机成熟,可以开始了。
于是安禄山汇报中开始塞进了自己的私货,十分恳切地说道:
“在去年七月份,臣的辖区内发生了紫方虫吃禾苗的自然灾害。臣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日夜地焚香祷告,在菩萨面前,臣诚恳地想着,如果是自己不行正道,事主不忠,就让紫方虫吃掉臣的心;如果不欺正道,事主竭诚,那么请让紫方虫自行消失。”
“刚刚才祷告完,外面就就有许多大鸟飞了过来,它们的头是红色的,长着青色的身子,迅猛地飞下来,把紫方虫全部都吃光了。这是上天显灵啊,皇上您一定得把这件事情载入史册。 ”
安禄山说得煞有介事,其实他是在表白自己对皇帝的一片忠心。
这看起来如此不靠谱的事情,但唐玄宗却听得越来越信,还觉得眼前这个憨厚肥壮的汉子特别地可靠,对自己忠心耿耿。
随后,玄宗不但同意了安禄山的请求,而且还封他为骠骑大将军,这真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但其实这也不能怪唐玄宗,因为安禄山确实擅长表演,而且,他很懂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出身胡族的特点,肥硕憨厚的外貌配上直白粗俗的表达方式,别有一番味道,和满朝文武文绉绉的语言相比,显得更加坦率真诚,直接打动人心。
虽然未必打动百官,但是,只要能够打动唐玄宗的心就可以了,这是安禄山要全力争取的最大靠山。
从一个“杂胡”到能在皇帝面前跳舞的宠臣,没点手段是不行的。
安禄山溜须拍马的功夫不是一日养成,纵观他的发迹史,几乎就可以看做是溜须拍马的修炼手册,而且他很会揣摩人心,从他搭上张守珪那件事便可看出一二。
而安禄山这种手段,如果跳出他奸臣的身份,想必知道的人都会对这人善于隐忍和察言观色、以及懂得为自己寻找上位机会的能力感到佩服。
巴结上了张守珪之后,因为安禄山出身突厥,精通各种语言,善骑骁勇,熟悉这里风土人情,张守珪让他当捉生将,也就是专门侦察和擒拿敌人的下级军官。
安禄山似乎天生就是捉生将的料,他干起来如鱼得水,驾轻就熟。
安禄山走马上任不久,就多次带着手下四五骑,巧妙地生擒活捉数十个来犯的契丹,令张守珪喜出望外,渐渐增加他的领兵数量,委以重任。
安禄山没有辜负张守珪的希望,每次出巡边防,或者伏击来犯,都生擒数倍于己的敌人,战功显赫。
不久,张守珪把他提拔为自己的副手。
张守珪一方面治军严厉,另一方面则是爱兵如子,他见安禄山身材魁梧,食量甚大,担心他在军中吃不饱,就心疼地将他收为养子,好让他放开肚皮吃饱喝好。
不久又提升他为员外左骑卫将军,充任衙前讨击使,成为能够领兵出征的将军。
被张守珪收为养子后,安禄山更加频繁地出入张府,殷勤地围着义父忙前忙后,十分乖巧。
一天晚上,安禄山为张守珪洗脚按摩,忽然他眼怔怔地盯着张守珪脚上的一颗黑痣,张守珪见状,笑着说:“就你一个人看到我的这颗黑痣,这可是我的富贵之相,你有吗?”
安禄山答道:“孩儿出身卑贱,不巧两只脚都有这样的黑痣,而且又大又黑,上面还有文,不知是什么征兆?”
说着,他脱去鞋袜将脚伸给养父看,脚上的黑痣果然奇特。
张守珪见到安禄山的黑痣以后,越发把他当作异人,着重栽培。
可以说,安禄山是抓住了每一次能够让自己青云直上的机会。
安禄山溜须拍马的一大招数就是利用自己的胡人出身作为掩护,装扮成一副天真的样子,让大人物放松警惕。
此前的张守珪被他骗过,唐玄宗更是被他骗得团团转,而且深深地吃他这一套。
一次,安禄山奉命拜谒太子,但是到了地方安禄山却不向太子行礼。
当侍从在一旁惊慌地提醒他时,安禄山却一连茫然的说:“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
安禄山是真不知道吗?他可太知道了!这一切都是他的表演。
唐玄宗为他说明了之后,安禄山仍然不拜,一脸真挚地对唐玄宗说,臣愚钝,向来只知道陛下一个人,不知道还有储君这回事。
其实这完全就是安禄山在故弄玄虚,大唐国力强盛,其官制也早就传遍四方,安禄山不知道?这怎么可能。
他只是在演戏罢了,本来皇太子对安禄山就极其厌恶,还曾经几次进言唐玄宗想要除掉安禄山,他这一下就是仗着自己的胡人身份不给皇太子面子。
另一方面,还对唐玄宗强调了自己朴素的忠诚,简直是一石二鸟,偏偏唐玄宗还真就信了他这一套。
还有一次,唐玄宗欲向安禄山表示亲厚,于是就召集群臣在勤政楼设宴。
当时安禄山已经自请为杨贵妃的养子。
进席之后,安禄山先是无视了唐玄宗而先拜了杨贵妃,这可惹得唐玄宗一脸惊讶,急忙问他为什么。
座下的百官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天子在不先拜天子,不仅失礼,而且更是大不敬啊!
谁知安禄山确实气定神闲,老神在在,一本正经地开口回答:“胡人先母而后父。”
此话一出,惹得满座哄堂大笑,唐玄宗也笑得直不起腰来,杨贵妃更是笑得花枝乱颤,如此一来,唐玄宗也没有追究他的罪过。
其实,这样的谐谑更是体现出了安禄山的狡猾。
他是真的不懂汉族人的礼仪吗?当然不是。
这都是他的精心计划,凭借胡人的无教养,特意地把胡人粗野的一面展现出来,通过赤裸裸的表现来夸示自己的纯真无邪。
通过彻底地展现自己的卑屈,以此来引起侮蔑胡人的汉人的感情,让他们更加放下对自己的戒心。
这样,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就可以悄无声息,无人察觉地堂而皇之地隐匿在这一副纯真不知礼的粗野的胡人面孔之下了。
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狡猾,而且善于伪装成一副天真的样子,体重330斤的安禄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暴虐的他死在儿子手里这就是历史上那个狡猾的安禄山。
在朝堂上,他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刻板的,对皇帝卑躬屈膝,对臣下嚣张跋扈的奸臣,安禄山的人格是复杂的,也是多面的。
一切描述都不是“洗白”,而是呈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安禄山。
其实安禄山一直都是在伪装自己,他装作天真无知,让汉人放下戒心。
由于安禄山的精彩表演,其实以唐玄宗为首的朝廷重任已经是完全放下警惕了。
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在唐朝来说出身卑贱的“杂胡”,才能够将一个国力强盛的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唐代边塞诗与西北地域文化》第130页
《安禄山的发迹史》新民晚报
《安禄山 皇帝宝座的觊觎者》
肥胖是种病,将军肚要你命
世界卫生组织已将超重/肥胖定义为一种慢性病,同时它也是高血压、糖尿病、肿瘤、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中间危险因素。
肥胖的危害
1、80%的糖尿病人有肥胖或超重历史,肥胖还影响糖尿病的治疗效果,肥胖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肥胖加速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和进展;
2、70%的长期肥胖者可发生血脂异常、心血管疾病,肥胖常见心血管疾病有冠心病,心肌梗死,脑中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和猝死;
3、女性闭经后如体重增加过快,患乳腺癌和子宫颈癌的危险性增加,超重和肥胖女性患癌症的几率是正常女性的1.5倍;肥胖也与直结肠癌的发生有关。
如何判断肥胖
体质指数BMI=体重/身高的平方(国际单位kg/㎡)
体质指数(BMI)<18.5为偏瘦;
体质指数(BMI)18.5~23.9为正常;
体质指数(BMI)≥24 为超重;
体质指数(BMI)24~26.9为偏胖;
体质指数(BMI)≥27~29.9为肥胖;
体质指数(BMI)≥30为重度肥胖;
体质指数(BMI)≥40.0为及其重度肥胖。
无论男女,中心性肥胖患者患高血压、糖尿病、心血管疾病、癌症的危险性更大。
请注意:中心性肥胖糖尿病患者胰岛素抵抗明显,药物治疗效果差。
叶勇
作者简介:主任医师、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医医院健康养生部(体重管理、药膳方向)学术、科带头人,急诊科/重症医学科主任。擅长超重/肥胖、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尿酸血症、痛风等慢性病防治;擅长急危重症救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