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湿阻肥胖(湿热型肥胖)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不同肥胖者饮食调养重点不同

中医将肥胖分为四种类型。不同肥胖者,饮食调养重点也不一样。

脾虚湿阻型 表现为倦怠乏力、腹胀、大便溏薄。饮食方面可多吃些扁豆、赤小豆、冬瓜。

脾肾两虚型 表现为少气懒言、动而喘息、头晕畏寒。饮食忌生冷,可偏温一些,多吃点羊肉、枸杞、核桃仁。

胃热湿阻型 表现为爱吃肥甘厚味、口臭口干、大便秘结。饮食宜清淡,可常吃些白菜、萝卜、苦瓜。

气滞血瘀型 表现为烦躁易怒、口干舌燥、头晕目眩、失眠多梦。这类人平时可喝点玫瑰花茶。(摘自三九健康网)

来源: 今晚报

从爬楼气喘到健步如飞,防己黄芪汤改写肥胖人生

在中医理论里,肥胖的成因与人体的气血运行、脏腑功能紧密相连,且有着细致的分型。常见的肥胖中医分型主要有以下几种:

脾虚湿阻型:这类肥胖人群多因脾胃功能虚弱,无法正常运化水湿,导致水湿在体内停滞积聚,进而引发肥胖。外在表现常为肢体困重、身体浮肿、舌苔白腻、舌体胖大有齿痕等。李大姐就属于这一类型。

胃肠实热型:主要是由于过食辛辣、肥甘厚味,使得胃肠积热,胃火亢盛。表现为食欲旺盛、容易饥饿、大便干结、口臭、舌苔黄腻等。

肝郁气滞型:多因情绪长期抑郁、焦虑,导致肝气郁结,进而影响气血运行和脏腑功能。症状包括胸胁胀满、情绪波动大、月经不调(女性)、肥胖多集中在腹部等。

脾肾阳虚型:肾阳为人体阳气之根本,脾阳又依赖肾阳的温煦。当脾肾阳虚时,身体的运化和代谢功能减退,水谷不能充分转化利用,就会形成肥胖。常伴有畏寒怕冷、四肢不温、神疲乏力、腰膝酸软等症状。

《黄帝内经》曾记载 “谷气盛而血脉衰,故善肥” ,揭示了肥胖多由饮食不节制,摄入过多油腻、高热量食物,致使脾胃运化功能不堪重负所致。脾主运化,承担着将食物转化为水谷精微,并输布至全身的重要职责。一旦脾虚失运,水谷便无法正常代谢,进而化为痰湿、脂膏在体内堆积。同时,气血运行不畅也会导致痰湿凝滞,加重肥胖程度。

今天就来说说患者李大姐,她身形臃肿,脚步沉重,脸上满是疲惫与无奈,显然被肥胖困扰已久。

示意李大姐坐下,开始详细问诊,从饮食习惯、作息规律,到过往病史,每个细节都不放过。问诊结束后,为她把脉,感受到浮而无力的脉象,按之绵软,如同轻触漂浮在水面的棉絮。接着,我请她伸出舌头,只见舌苔白腻,舌体边缘布满清晰的齿痕,这是典型的脾虚湿盛之象。结合这些症状,我判断李大姐属于脾虚湿阻型肥胖,根源在于体内湿气过重,脾脏运化功能失调,导致摄入的食物无法有效转化为营养被身体吸收,反而堆积成脂肪。

我向李大姐详细阐述了中医对肥胖的认知、不同分型以及她的具体病情,她听得十分专注,眼中满是焦急与期待,迫切渴望找到解决办法。根据李大姐情况开一副防己黄芪汤,这副经典方剂对改善李大姐情况很有帮助。

【防己黄芪汤】

黄芪、防己、炙甘草、白术、大枣、生姜。用水煎服,每日2次。

方中,黄芪,它就像身体的‘能量补充剂’,具有强大的补气固表功效,能让你充满活力,提升精气神;防己好似一位勤劳的‘清道夫’,专门负责将体内多余的水湿排出体外,让身体恢复清爽;白术 是调理脾胃的‘专家’,擅长健脾祛湿,帮助脾胃恢复正常的运化功能,使食物能被充分消化吸收,不再转化为赘肉;炙甘草起着‘协调者’的作用,调和诸药,让各种药材协同发挥最佳疗效;还有生姜和大枣 它们既能散寒养血,又能巧妙地改善药汤的口感,让你服药时不那么抗拒。”

李大姐眼中虽仍有疑惑,但还是选择信任我,决定按方抓药。

再次见到李大姐时,她一进门便满脸喜悦。她兴奋地分享自己的变化:“大夫,喝了您开的药,我现在上楼梯轻松多了,体重也在慢慢下降。” 看着她的改变,我内心充满成就感,随后耐心提醒她,除了坚持服药,还要继续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这样才能更好地巩固疗效,彻底摆脱肥胖的困扰。

注意:方剂中没有标明具体克重,因一人一方个体化差异,不可按方照搬,一定要在专业的医师指导下使用。

国人最虚的不是肾而是脾

一说到“虚”,许多人的第一反应是“肾虚”。然而,中医大数据显示,中医方面甚至有“十人九脾虚”的说法。为什么中国人“脾虚”的这么多?普通人该如何给自己“长脾气”?

国人天生脾虚

脾是人体对食物进行消化、吸收并输送营养的重要脏器。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副教授赵艳介绍,国人天生脾虚。中国是农业大国,部分现代人经历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足”的巨变,饮食过饱或经常吃煎烤油炸、辛辣甜腻、过咸过凉之品,增加了脾的负担,导致脾失运化,形成脾虚。另外,中国人肌肉力量较弱,肌肉过劳和过逸都会影响脾。过去中国人靠劳作为生,过劳是常事,自然消耗脾气。现代人体力活动锐减,又从过劳变成过逸,用进废退会削弱脾气,造成脾虚。此外,现代人压力大,思虑过度则伤脾,一定程度上也增加了脾虚概率。

脾脏虚不虚,看嘴就知道

在中医理论中,脾开窍于口,所以脾脏虚不虚要多看看嘴。一般而言,脾气强则食欲旺盛,想吃东西。而脾虚则无味,还会出现口腻、口苦等现象。此外,如果口中出现异味,多为脾虚造成。平时,如果想要自测是否脾虚,可以好好观察一下自己的嘴唇——如果嘴边发黑,那就是典型的脾虚湿盛的表现。正常来讲,脾气充足的人唇色红润有光泽,弹性好,如果口唇淡白无光则表示脾虚气亏。另外,经常出现口角生疮、嘴巴干裂脱皮等,也是典型的脾虚湿阻的表现。

生活中,很多人对肾虚比较关注,对脾虚则了解甚少。其实,脾虚的后果或许更严重。中医认为,一旦体内的“脾气”不够,全身的循环、供给系统都会受到阻碍,从而出现缺乏活力、免疫力下降、容易腹泻、突发肥胖、手脚冰凉、脱发严重等健康问题。

不同年龄有不同表现

针对不同年龄段的人,脾虚的常见表现也有所不同。

河南省中医院儿科主任医师李玮介绍,小孩出现少气懒言、食欲不振、面色萎黄、便秘等症状时,多是脾气虚的表现。

中年人脾气虚的最常见表现是大肚腩。河南省中医院治未病科副主任吕沛宛表示,脾功能弱,就不能清理好身体的“垃圾”——湿气。一旦脾湿过重,无力将食物转化为营养,这些食物和“垃圾”就容易囤积为脂肪。

老年人脾虚的最明显表现是身上有“老人味”。“老人味”是形容一些老年人身上特有的异味,从中医的角度来看,这些“老人味”都与脾虚有关。比如,脾胃衰老后,容易出现消化不良、饮食积滞等症,进而导致口气以及二便失调引起的体臭等。此外,脾虚还会造成老年人体弱气虚、体倦乏力、动则汗出或夜间盗汗、周身黏腻等,这些也会导致人体散发出难闻的气味。

调理方面各有侧重点

既然各年龄段的脾虚表现不同,那么日常调理方面也应各有侧重点。

儿童应保证营养均衡。有的小孩水果吃得较多,蔬菜吃得却很少,这种做法非常不可取。建议家长多给孩子调配营养餐食,最好做到谷类、杂粮、蔬果、鱼肉、豆制品皆有,变着花样做,保证营养。

中年人多揉腹。中年腹部肥胖者可每天摩腹,方法是双手叠掌沿着脐周顺时针摩腹,力度要轻柔缓慢。日常调理可常喝莲子山药粥。取莲子30克,山药80克,粳米50克。锅中放入洗净的粳米、莲子和山药丁,加足量水,大火煮开后转小火,慢煲成粥即可。

有“老人味”的人不宜盲目进补,以免出现“虚不受补”的情况。一般来说,老年人脾胃功能已衰退,这时可先用怀山、白术、大枣等性质平和的食材先健补脾胃一段时间,然后再配合一些药膳食疗进行调理。在健脾胃一段时间后,可以选用薏苡仁熬水当茶饮用。

(摘自《武汉晚报》《广州日报》)

来源: 今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