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mi肥胖标准(bmi肥胖标准表)
韩学者建议肥胖标准从BMI25提至27
据韩国《国民日报》13日报道,国民健康保险公团发布了一项追踪21年的研究成果。研究对2002至2003年接受一般健康检查的847万成年人进行观察,结果显示韩国现行肥胖标准可能需要调整。
超重和肥胖以身体质量指数(BMI)为衡量标准,即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该研究指出,BMI在25左右的死亡风险最低。而据韩国现行标准,BMI超过25即被视为“肥胖”。
《韩国先驱报》称,东国大学一山医院家庭医学教授吴尚宇表示,由于人们体型、生活方式和健康模式的变化,死亡风险最低的BMI值从过去的23上升到25。他建议,将韩国的肥胖标准从BMI 25提升至27,以更符合当前韩国人的健康状况。
报道称,韩国肥胖学会副会长金京坤认为,肥胖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相关,BMI超过23后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便持续上升。因此,肥胖标准的调整需慎重,以预防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
来源: 环球时报
超过这个数才算是肥胖 科学减重应该这样做
如今,肥胖已经成为了一个高流量词汇。同事聚会聊天,无论胖瘦,控制体重都是永恒的话题;搜索减肥,网络上提供各种各样的方法可达数百种;每个人心中,都有一条属于自己的减肥之路。但是,你是真的胖吗?今天就跟大家聊聊减肥这件事。
肥胖有哪些原因?为什么需要减肥?
肥胖的主要原因是摄入的热量大于了消耗的热量。摄入的热量太多,简单来说就是吃得太多了,实际所摄取的热量需要远远大于了机体正常所需,于是就变成“多出来”的体重储存下来。另外,由于现代交通工具的发展,现代职业和家务劳动量减轻,人类的活动量越来越少,消耗的少了,由此“省”下的能量也变成了“多出来”的体重。还有一些其他的因素,比如遗传因素,身体成分,情绪性格,环境温度等都对机体的基础代谢有所影响,从而对体重产生影响。
减肥,用医学的说法是肥胖的营养治疗。而什么是肥胖呢?书本上的定义是,体内的脂肪堆积过多或分布异常,体重增加,是一种多因素的慢性代谢性疾病。简单来说就是体重过重,体脂过多。调查发现,肥胖和死亡率会有着明显的关系,当同样身高下,人们的体重越重,死亡率就会越高,肥胖导致死亡率增加的原因就是肥胖会增加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和某些癌症的发病的危险性。所以,把体重控制在一个理想的范围,是维持身体健康的基本要素。
如何判断一个人是否肥胖?
在临床上使用BMI指数来判断肥胖,BMI指数的计算方法是:BMI=体重(kg)÷身高2(m2),比如小明身高1.6m,体重52kg,那么小明的BMI就是52÷1.6÷1.6≈20.3kg/㎡。那么,小明的BMI是20.3,他胖吗?在中国,对于肥胖的分级如下:
由表格可见,小明属于“不胖”的范畴。
减肥的方法有哪些?什么情况需要到医院进行医学减重?
减肥的方法是因BMI而异的,当BMI(kg/㎡)在24-28之间,或者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可以通过一些基础治疗方法来减重,具体包括饮食、运动、心理治疗、行为干预和健康教育五个方面。而当BMI(kg/㎡)在28-35之间时,基础治疗无效,则需要前往医院的相关科室,完善相关检查后根据个体情况采用药物治疗,当BMI(kg/㎡)≥35,并存在危险因素时,更可以进一步采用手术的方式治疗肥胖。
BMI正常代表不需要减肥吗?
其实也未然。我们还需要测量一些会影响身体健康的危险因素,当然这需要前往医院或者医疗机构做一个全面健康体检。常见的包括腰围,身体成分分析,空腹血糖,血脂,血压,肝肾功能,血常规等指标,然后会询问家里人的患病情况,有无遗传病以及自己平时的饮食,运动习惯,从而综合评估关于肥胖以及会不会得糖尿病及心血管病的风险。然后还要看看自己的意愿,对自己身体的要求,从而得出一个个体方案。
如何科学减重?
如果没达到前往医院减肥的标准,但还是觉得自己胖,应该怎么科学地控制自己的体重?
首先,先评估一下自己的生活习惯,规律的生活才能保证规律的进餐,规律的进餐才能保证一个健康的饮食习惯。改掉自己随心所欲进食的习惯,在每天固定时间进食,从而再固定地减少进食量。然后,养成一个定期体检的习惯,每年定期对身体做一个健康评估,看自己是否需要进一步的减重计划。最后,加强锻炼配合科学的饮食计划,可以有效减重。
在完全不控制饮食的情况下,想要达到真正“减重”,还是需要很大运动量的。距相关研究提示,想达到减重,需要每天运动消耗500kcal(女性)或者700kcal(男性),3个月左右才可以减重5%-7%。可以理解为,在跑步机上以10km/h(6mph)的速度跑1小时,对于体重50kg的人可以消耗500kcal,对于体重70kg的人可以消耗700kcal。另外,运动不仅可以减肥(减低体重),而且减少了减肥过程中肌肉的流失,可以让身体成分更健康。
如果不爱运动,又想苗条,可以在保证不影响自己的生活和工作的前提下,短期内采取低能量平衡膳食或者轻断食模式。
在2017年中国的肥胖率已经高达12%,肥胖人口自然也是全世界首位,青少年肥胖问题也日益严峻,但是,由于不科学减重导致患上抑郁、厌食症的患者也比比皆是,希望借由此文,能让大家对自己的体重管理有一个科学的认识。
本文主要参考文献:《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治疗专家共识》2016
你超了吗?体重标准来了!
体重是客观评价人体营养和健康状况的
重要指标
体重过高或过低都会对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肥胖是一种慢性、复发性和进行性疾病
是一项全球性的公共卫生挑战
中国的肥胖患病率也在迅速上升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报告(2020年)》
显示
我国成年人中超重或肥胖者已过半
已成为我国严重的公共卫生挑战
肥胖是多种并发症的公认危险因素,包括2型糖尿病、血脂异常、高血压、心血管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骨关节炎等。儿童期肥胖会影响儿童的运动能力和骨骼发育,对行为、认知及智力等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同时,儿童青少年肥胖可持续至成年期,增加多种慢性病的发病风险,加重医疗及社会经济负担。
按照现行标准
我国健康成年人的BMI应在
18.5~23.9 kg/m²
BMI=体重÷身高的平方
体重单位:千克
身高单位:米
BMI在18.5 kg/m²以下
则属于体重过低
消瘦是指人体因疾病或其他因素
出现体重大幅下降
低于标准体重的90%时
即称为消瘦
人体的脂肪与蛋白质减少,会出现明显的衣服变宽松、腰带变松、鞋子变大,及皮肤松弛、骨骼突出等表现。消瘦与生长迟缓、免疫功能下降、内分泌失调、骨量下降等相关,同样危害身体健康。
总之要牢记
体重过高或者过低都对健康不利
那怎样的体重才算是健康体重呢?
不同人群健康体重的标准
01
孕妇
对于孕妇来说,应在孕前维持适宜体重、孕期合理增重、产后减少体重滞留。妊娠前体重应保持在18.5 kg/m²≤BM<24.0 kg/m²。妊娠早期的体重增长值范围应保持在0~2.0kg范围内,中期和晚期应保持在0.26~0.48范围之内。
02
儿童青少年
对儿童青少年来说,可使用卫生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提供的不同年龄和性别相对应的BMI界值来判断。应确保孩子长高同时,控制体重增速,让体重与身高协调,所以,应更注重儿童青少年体重的动态管理。
03
成年人
根据我国成年人体重指数分类的建议:18.5~23.9kg/m²为BMI适宜范围,24.0~27.9kg/m²为超重,28.0 kg/m²以上为肥胖。
04
老年人
65~79岁的一般老年人BMI适宜范围为20.0kg/m²~26.9kg/m²,80岁以上高龄老年人的BMI可以略高,在22.0kg/m²~26.9kg/m²之间为宜。老年人不宜采取极端减重或增肥措施,关键在于通过合理饮食和适当运动来维持或增加肌肉和骨骼的健康。
看完这篇文章
算一算你的BMI在哪个范围吧~
记者建议大家
不要盲目追求减轻体重
而是要合理地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
转自:义乌市融媒体中心
来源: 义乌交通广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