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回(肥胖回引起高血压吗)
- 1、《nature》:一旦胖过,身体就记住了!科学家发现,肥胖“记忆”会保留在细胞中
- 2、为什么吃过大餐后,体重总会上涨呢?给你支个招,很快就会瘦回去
- 3、《自然》:一旦胖过,身体就记住了!科学家发现,肥胖带来的脂肪表观遗传改变,在减重后短时间不会复原,或是减肥易反弹的原因
《nature》:一旦胖过,身体就记住了!科学家发现,肥胖“记忆”会保留在细胞中
尝试过减肥的人都知道,减掉重量难,减重完了维持体重更难。
减重往往失败于反弹,这或许可以归结于行为和饮食难以永远改变,但很多时候确实也怪不得减肥人做不到长期自律。
因为,身体,它会记住“胖”啊!
今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科研团队的论文,科学家们分析了一批成功减重者的脂肪组织,发现曾经肥胖带来的细胞转录变化竟然在减重2年后仍然存在。
在小鼠中进行的实验也发现,“胖过”的脂肪细胞会倾向于吸收更多的糖和脂肪,一旦接触高脂食物就会让小鼠以更快的速度“复胖”。
论文题图
研究中使用的人类脂肪组织样本来自MTSS、LTSS和NEFA三项减肥手术(BaS)相关的临床研究,有手术前(T0)和手术后2年(T1)两个时间点取得的皮下脂肪(scAT)和网膜脂肪(omAT)两种样本。纳入分析的所有参与者的BMI都至少降低了25%。健康体重者的数据作为对照组。
单细胞核RNA测序(snRNA-seq)结果显示,omAT样本中存在18个细胞簇,细胞组成在T0和T1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但许多在T0时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在T1时仍旧是失调的;scAT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
也就是说,肥胖诱导的脂肪组织细胞转录变化,在减重后也没能恢复原状。
进一步分析显示,肥胖期间的转录失调在脂肪细胞、脂肪细胞祖细胞(APC)和内皮细胞中最为明显。功能上,DEG中与脂肪细胞代谢和功能相关的通路下调,纤维化和细胞凋亡相关的通路上调。
身体真会记住肥胖?
研究者在小鼠中进行了实验,先给小鼠喂食高脂饮食(HFD)一定时间长胖,再将食物改回低脂,让它们在4-8周内减重至正常体重。
HFD有12周和25周两组
研究者检测了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耐量、空腹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瘦素水平等多种指标,总的来说,仅有少数代谢指标影响持续较久,多数肥胖导致的指标恶化在减重后都恢复至正常水平。
小鼠的体重变化
但小鼠的附睾脂肪(epiAT)细胞变化却并没有那么乐观。
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时小鼠epiAT中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减重后也没能回降,而且增加的主要是脂质相关巨噬细胞(LAM)和非血管周围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群的结构也有了一定变化。
与人类组织的测序结果一致,小鼠epiAT中肥胖导致的DEG在减重后仍持续存在。上调的包括溶酶体活性、细胞凋亡和其他炎症途径相关基因,表明存在内质网和细胞应激;下调的主要是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说明减重后仍存在脂肪组织的潜在功能障碍。
有趣的是,研究者注意到,在喂食HFD时间更长的小鼠中,没有任何DEG在减重后恢复正常表达,情况比HFD时间较短的小鼠更严重。研究者认为,这说明长时间的肥胖或相对更短的减重时间造成的“胖记忆”影响是更强的。
肥胖造成的DEG影响会持续到减重后
研究者对“胖记忆”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确定主要是表观遗传在作怪。减重后57-62%的下调DEG和68-75%的上调DEG都可以被表观遗传解释。
“胖记忆”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研究者分析了胖过的小鼠的epiAT,发现其葡萄糖和棕榈酸酯摄取显著增加。给小鼠再次喂食高脂饮食,可以发现它们“复胖”相较首次长胖的小鼠要更快。
目前,研究者还不能确定这种肥胖记忆能够持续多久,或许有一个时间窗,或许会一直持续……
据英国《新科学家》周刊网站11月18日报道,肥胖者在减肥后经常会体重反弹,这在一定程度上可能是由脂肪细胞内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持续变化所导致,这一发现或可带来新的治疗方法。
在减掉了至少十分之一体重的超重或肥胖者群体中,大约85%的人会在一年内恢复到原来的体重。
瑞士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的罗拉·卡塔里娜·欣特说,之所以会有这种情况,部分原因是人们很难长时间保持低热量饮食,尽管这一部分的作用相对较小。她说:“你无法都归咎于没有足够的意志力来维持减肥成果。”
研究还表明,大脑会将身体脂肪的急剧下降解读为危险信号并做出反应,令机体减少热量燃烧。
怎样防止反弹?
1、养成每天量体重习惯
虽然看到磅秤上的指针纹风不动很叫人沮丧,但它能起到提醒与警惕作用。体重只要稍有上升,就能及时节制、调整饮食生活,以防上升。据研究显示,每天量体重者的减肥成效,是不常量体重者的两倍。
2、衡量食物份量
买个小秤量食物份量,在家时多使用它。如此不但能避免超量,且习惯后在外用餐时,亦能目测食物份量,以免过量摄取。
3、寻找除了食物以外可以抚慰自己的事物
有些人把零食分成饼干一箱、洋芋片一箱,习惯借此来逃避内心的压力或痛苦。 试着找寻别的方法吧! 可以打电话给朋友,或者出门散散步也是??不错的方法。 最好勇敢去面对自己的心情,不是逃避想吃的食物,而是学习怎么去享受现在的食物是最重要的!
4、拥有长期目标
大部分的饮食过量都是冲动加上习惯的结果。 自己想要变成怎样的容貌、想要保持什么心态,自己思考看看吧。
资料来源:人民网、参考消息网、奇点网
(大众新闻记者 黄鑫 整合)
为什么吃过大餐后,体重总会上涨呢?给你支个招,很快就会瘦回去
很多减肥的人,都有过吃了大餐,第二天长体重的情况吧.....
享瘦芳姐每天写一篇文章,分享健康科学的减肥方法和技巧,希望你可以绕过减肥路上所有的坑!这篇希望对您有用......
都认为吃多了,长肉了,其实这是认知误区,大餐后之所以会涨秤,是“盐”吃多了,导致身体水潴留。
也就是说,长得体重其实就是水分。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这样的:
钠,主要存在于细胞外液。它与一些其他物质一起构成的渗透压,占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
因此,钠对细胞外液的容量和渗透压的维持,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样,细胞内液的钾也构成了渗透压,以维持细胞内水分的稳定。
也就是说,人体细胞外液中的“钠”与细胞内液中的“钾”含量,处于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是细胞内外水分恒定的根本条件。
如果吃大餐,吃进去了过量的盐,人体内钠的含量过多,细胞外液的渗透压也将随之改变。人体为了保持一定的渗透压,就会吸收大量的水分。从而造成整个细胞外液的容量增多,甚至会造成身体水肿。
也就是说,当盐吃多了,打破了“钠钾平衡”,身体就容易水潴留。
当我们限制了“钠”的摄入量,同时增加了“钾”的摄入量,纠正了“钠钾失衡”,身体就会把多储存的水,排出体外。
所以如果你大餐后,“补救”的办法是:
第一,第二天清淡饮食,限制盐的摄入量。
第二,第二天增加蔬果的摄入量,增加“钾”的含量。
你能做到这两点,体重也就会在接下来的3-4天左右还原的。
有的人减肥太急功近利,要懂得减肥的基本原理:
每日摄入的热量小于或等于基础代谢的热量,因此科学合理的限食是减肥瘦身必须要做的事。
健康减肥你可以这样做!
今天推荐一个减肥方法:
一、三餐规律饮食,不节食更不暴食。
养成每天吃三餐的习惯,其中早餐可以吃饱,午餐和晚餐吃到7分饱。
三餐外不吃任何的高热量零食,但是饮食间隔可以低升糖水果。
二、合理科学的运动。
想要又瘦又有型就要在规律三餐的基础上增加合理的运动。
每周可以运动三天,每次运动时间可以在30--40分钟。
三、高质量的睡眠习惯。
保证每天高质量的睡眠。这样不仅能让你变瘦,还能让皮肤和精神状况变好哦。
《自然》:一旦胖过,身体就记住了!科学家发现,肥胖带来的脂肪表观遗传改变,在减重后短时间不会复原,或是减肥易反弹的原因
*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尝试过减肥的人都知道,减掉重量难,减重完了维持体重更难。
减重往往失败于反弹,这或许可以归结于行为和饮食难以永远改变,但很多时候确实也怪不得减肥人做不到长期自律。
因为,身体,它会记住“胖”啊!
今日,《自然》杂志发表了一项来自苏黎世联邦理工学院科研团队的论文,科学家们分析了一批成功减重者的脂肪组织,发现曾经肥胖带来的细胞转录变化竟然在减重2年后仍然存在。
在小鼠中进行的实验也发现,“胖过”的脂肪细胞会倾向于吸收更多的糖和脂肪,一旦接触高脂食物就会让小鼠以更快的速度“复胖”。
怎么只记胖不记减肥的苦啊!
论文题图
研究中使用的人类脂肪组织样本来自MTSS、LTSS和NEFA三项减肥手术(BaS)相关的临床研究,有手术前(T0)和手术后2年(T1)两个时间点取得的皮下脂肪(scAT)和网膜脂肪(omAT)两种样本。纳入分析的所有参与者的BMI都至少降低了25%。健康体重者的数据作为对照组。
单细胞核RNA测序(snRNA-seq)结果显示,omAT样本中存在18个细胞簇,细胞组成在T0和T1之间并没有显著差异,但许多在T0时的差异表达基因(DEG)在T1时仍旧是失调的;scAT中也观察到了类似的结果。
也就是说,肥胖诱导的脂肪组织细胞转录变化,在减重后也没能恢复原状。
进一步分析显示,肥胖期间的转录失调在脂肪细胞、脂肪细胞祖细胞(APC)和内皮细胞中最为明显。功能上,DEG中与脂肪细胞代谢和功能相关的通路下调,纤维化和细胞凋亡相关的通路上调。
身体真会记住肥胖?
研究者在小鼠中进行了实验,先给小鼠喂食高脂饮食(HFD)一定时间长胖,再将食物改回低脂,让它们在4-8周内减重至正常体重。
HFD有12周和25周两组
研究者检测了小鼠的胰岛素敏感性、葡萄糖耐量、空腹血糖、高胰岛素血症、瘦素水平等多种指标,总的来说,仅有少数代谢指标影响持续较久,多数肥胖导致的指标恶化在减重后都恢复至正常水平。
小鼠的体重变化
但小鼠的附睾脂肪(epiAT)细胞变化却并没有那么乐观。
分析结果显示,肥胖时小鼠epiAT中巨噬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减重后也没能回降,而且增加的主要是脂质相关巨噬细胞(LAM)和非血管周围巨噬细胞,使巨噬细胞群的结构也有了一定变化。
与人类组织的测序结果一致,小鼠epiAT中肥胖导致的DEG在减重后仍持续存在。上调的包括溶酶体活性、细胞凋亡和其他炎症途径相关基因,表明存在内质网和细胞应激;下调的主要是脂肪代谢相关基因,说明减重后仍存在脂肪组织的潜在功能障碍。
有趣的是,研究者注意到,在喂食HFD时间更长的小鼠中,没有任何DEG在减重后恢复正常表达,情况比HFD时间较短的小鼠更严重。研究者认为,这说明长时间的肥胖或相对更短的减重时间造成的“胖记忆”影响是更强的。
肥胖造成的DEG影响会持续到减重后
研究者对“胖记忆”的成因进行了分析,确定主要是表观遗传在作怪。减重后57-62%的下调DEG和68-75%的上调DEG都可以被表观遗传解释。
“胖记忆”会导致什么后果呢?
研究者分析了胖过的小鼠的epiAT,发现其葡萄糖和棕榈酸酯摄取显著增加。给小鼠再次喂食高脂饮食,可以发现它们“复胖”相较首次长胖的小鼠要更快。
胖过一次,就会有无数次呀……
目前,研究者还不能确定这种肥胖记忆能够持续多久,或许有一个时间窗,或许会一直持续……
参考资料:
[1]Hinte, L.C., Castellano-Castillo, D., Ghosh, A. et al. Adipose tissue retains an epigenetic memory of obesity after weight loss. Nature (2024). https://doi.org/10.1038/s41586-024-08165-7
[2]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d41586-024-03614-9
本文作者丨代丝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