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谢组学肥胖检测(代谢组检测)
告别盲减!精准检测身体代谢,为您定制专属瘦身方案
我国成人超重肥胖问题日益严峻,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高达34.3%和16.4%,且这一数字仍在攀升。预计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将达到惊人的65.3%,这意味着每10个成年人中将至少有6人面临体重超标所带来的困扰,需要寻求科学有效的方法进行减重努力。
然而,许多人在减重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盲目节食、过度运动不仅效果不佳,甚至损害健康。究其根本原因,是对自身身体状况缺乏科学、客观的了解,缺乏专业的医学减重指导。
寻找导致自己体重增加的关键因素是科学减重的第一步。梅奥诊所将肥胖的诱因分为4种类型,分别为脑饥饿型、胃肠饥饿型、情绪性进食型和低代谢型,不同的类型,需要采取不同的减重方法。作为“减重国家队”,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减重与代谢外科,积极响应国家卫生健康委《“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为帮助更多人科学减重,特推出“精准享瘦”百人免费代谢检测活动,为前100名报名者提供免费身体代谢检测。
1
为什么精准测量身体代谢如此重要
就像买衣服要量体裁衣一样,减肥也需要“量身定制”。每个人身体素质和基础代谢率都不同,同样的饮食和运动计划,在不同人身上效果可能天差地别。通过精准测量代谢,我们可以了解您的身体“燃油”消耗速度,从而为您制定最适合的减肥方案,避免盲目跟风,事半功倍。
例如,如果您每日能量所需是2000千卡,而您每天摄入2500千卡,那么每天就会多余500千卡的热量,长期积累就会转化为脂肪储存在体内。通过精准测试,我们可以清楚地知道您的身体需要多少能量,并根据您的年龄、身高、健康状况等因素,由营养、内分泌、外科等多学科专家团队为您制定个性化的减重方案,无论是通过调整饮食和运动,还是必要时的药物或手术干预,都能帮助您科学有效地减重。
2
如何将代谢量测得精准?
身体代谢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譬如年龄、身高、体脂量、肌肉量、心肺功能等,身体素质和代谢的测定需要借助专业的仪器设备,并充分考虑不同的影响因素。
3
如何参加“精准享瘦”百人免费代谢检测活动?
BMI大于30kg/㎡的朋友可通过北京友谊医院服务号挂号,选择以下门诊参与活动:西城院区仅限周一上午,挂号“专家专病门诊-代谢疾病减重治疗专家门诊(张鹏主任医师)”;通州院区可参考以下医生出诊时间。就诊后由专科医生评估,需要进一步进行代谢检测的朋友,可免费提供一次营养代谢仪检测,以及代谢疾病减重治疗健康指导。名额有限,先到先得!
患者服务平台小程序
扫描二维码进入小程序,可进行预约挂号、报告查询、互联网诊疗等门诊、住院相关线上服务流程。
欢迎关注 北京友谊医院新媒体矩阵
微信订阅号
提供友谊医院医疗服务相关资讯。
微信服务号
提供预约挂号、报告查询、在线咨询等移动服务。
新浪微博
微信视频号
快手短视频
抖音短视频
喜欢我们的内容
重新定义肥胖:从BMI到健康风险,肥胖的诊断标准是否需要变革?
肥胖是全球范围内日益严重的健康问题,但如何定义肥胖却一直存在争议。长期以来,体重指数(BMI)一直是诊断肥胖的主要工具,然而,随着医学研究的深入,越来越多的专家认为BMI标准存在局限性,可能无法全面反映肥胖对健康的影响。本文将结合相关内容,为您解读肥胖定义的现状与未来方向。
BMI标准:简单但不够全面
BMI是目前最常用的肥胖诊断工具,计算公式为体重(kg)除以身高的平方(m²)。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标准:
- BMI≥25 kg/m²为超重;
- BMI≥30 kg/m²为肥胖。
尽管BMI简单易行,但其局限性也逐渐显现:
- 无法区分脂肪与肌肉:肌肉发达的人(如运动员)可能因BMI超标被误判为肥胖;
- 忽略脂肪分布:内脏脂肪(堆积在腹部器官周围)比皮下脂肪对健康的危害更大,但BMI无法反映这一差异;
- 代谢健康的“肥胖悖论”:部分BMI超标者代谢指标正常,而一些BMI正常者却存在代谢异常。
重新定义肥胖:从体重到健康风险
近年来,医学界提出将肥胖定义为**“脂肪组织异常或过度堆积导致健康损害”**,强调以健康结局为导向的诊断模式。这一新定义的核心在于:
- 关注代谢健康:除BMI外,还需评估腰围、血压、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
- 识别高危人群:例如,腰围超标且合并高血压、糖尿病的个体,即使BMI未达到肥胖标准,也可能面临较高的健康风险;
- 引入新技术:生物电阻抗分析(BIA)、双能X线吸收法(DXA)等可更精准测量体脂率和分布。
例如,一项研究发现,约30%的BMI超标者代谢指标正常,而15%-20%的BMI正常者却存在代谢异常。这表明,仅依赖BMI可能遗漏部分高危人群。
重新定义的意义:个体化治疗与去污名化
更新肥胖定义不仅是学术问题,更关乎临床实践和患者权益:
- 精准医疗:识别“代谢性肥胖但体重正常”(MONW)人群,早期干预代谢异常;
- 减少污名化:强调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而非单纯的“自律失败”,推动社会理解;
- 优化资源分配:高危人群优先获得减重手术、药物等治疗资源。
例如,美国糖尿病协会(ADA)已建议将腰围和代谢指标纳入肥胖评估,欧洲肥胖研究协会(EASO)则提出“肥胖分期系统”,根据并发症严重程度制定治疗策略。
争议与挑战
尽管新定义更具科学性,但实施仍面临障碍:
- 诊断成本增加:代谢检测和体脂测量可能加重医疗负担;
- 标准不统一:不同机构对“代谢健康”的定义尚未达成共识;
- 文化差异:部分族群(如南亚人群)在较低BMI时即出现代谢异常,需制定地域化标准。
未来方向:从诊断到系统性干预
肥胖的重新定义,标志着医学界从“体重管理”向“健康风险管理”的转变。未来研究需进一步探索:
- 生物标志物:如炎症因子、脂肪细胞激素(如瘦素)在肥胖分型中的作用;
- 基因与环境交互作用:为何有些人“天生难瘦”?肠道菌群、表观遗传如何影响肥胖风险?
- 政策支持:将新定义纳入公共卫生指南,推动医保覆盖肥胖相关诊疗。
结语
肥胖定义的革新,是医学进步与社会认知的共同需求。它不仅是数字游戏,更是对疾病本质的深度理解。正如专家所言:“我们需要停止用体重评判患者,而是关注他们的健康。”唯有如此,才能真正帮助数亿肥胖者走出困境,实现从“减重”到“护健康”的跨越。
两周减重16斤!湘雅三医院肥胖代谢病综合门诊“首战告捷”
#长沙头条##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不吃减肥药,不做减肥手术,仅通过合理饮食和低强度运动,两周减重16斤”——1月24日,接受减重管理14天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肥胖代谢综合门诊(下称“肥胖门诊”)患者李先生的“减肥大战”取得初步胜利。
“肥胖门诊”由湘雅三医院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和健康管理医学中心“强强联手”组建,整合各学科优势资源,为肥胖患者制定个性化的综合减重方案,并提供全程健康管理服务,于2025年1月9日开诊。李先生是“肥胖门诊”首位患者,良好的诊疗效果意味着“肥胖门诊”首战告捷,也为门诊的后续工作注入一剂“强心针”。
1月9日,李先生挂号后,按照医生指导在健康管理医学中心进行了相应的检查。结果发现,李先生患有原发性肥胖,内脏脂肪等级严重超标,脂肪肝程度为“重度”。更让人担心的是,肥胖已引起高血压、高尿酸血症、胰岛素抵抗、血脂异常、血糖升高等多种问题,心血管病风险极高。
结合李先生的检查结果、生活方式等情况,“肥胖门诊”的多位专家会诊,为李先生进行详细的医学评估并制定了个性化的综合干预方案。
饮食方面提供饮食原则、一日三餐分配原则以及食物“白名单”和“黑名单”,在健康的大原则下尽量保证患者选择食物的自由度,并做到基本“吃饱”。
考虑到李先生的血压高达173/113 mmHg,专家组建议其每天服用降压药,开出的前期运动处方则以低强度有氧运动为主,不举铁不跑“马拉松”,只需每日步行1.2万步,待运动能力提升后再适时提升运动强度或增加抗阻训练。
同步建立专属“多对一”VIP服务群,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和健康管理医学中心多位专家在群里随时“待命”,提供及时、专业的指导意见和建议,监督、保证患者保质保量执行方案。
与此同时,专家组以周为单位出具体重干预阶段性总结及建议,并根据患者打卡的各项指标,及时指导其调整药物剂量、运动强度及饮食细节。
1月10日,李先生按照干预方案开始“打卡”。一周后,李先生的减重效果远超预期:体重从131kg下降至125kg,血压从173/113 mmHg下降至140—150/80—88 mmHg;心率从108次/分下降至80—88次/分。干预两周后,李先生的体重进一步下降至123kg,血压和心率则降至正常范围。惊人的指标改善,让李先生和专家组都备受鼓舞。
但李先生的“减重之旅”才刚刚启航。接下来,肥胖代谢综合门诊专家组将为李先生“量身定制”强化版干预方案,助力其将减重进行到底,并为李先生的身体健康提供专业守护。
湘雅三医院国际医疗部肥胖代谢病门诊特色:
1、多学科团队
汇聚减重代谢外科、内分泌科和健康管理医学中心对肥胖症诊疗经验丰富的专家。采用中心化管理、一站式挂号,不用东奔西跑,享受贴心服务。
2、个性化方案
根据身高体重、人体成分分析、工作生活特点等,量身定制个性化的每周三餐食谱、运动处方及药物处方。
3、全程监督
就诊后的两周,提供全程监督服务。拥有专属VIP管理群,专职健康管理师根据阶段性体重管理目标和方案调整需求,安排多次门诊就诊。
湖南医聊特约作者: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 胃肠外科Ⅱ科 李鹏洲
关注@湖南医聊,获取更多健康科普资讯!
(编辑Y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