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手臂上的肥胖纹(手臂上的肥胖纹怎么淡化)
胖到长出膨胀纹,网红药膏能解决?专家:不可逆,外涂效果有限
极目新闻记者 陈凌燕
通讯员 李晗 贝兰
肉来如山倒。人一旦长胖,烦恼不止是衣服变小、气质变油,还包括身上长出膨胀纹。手臂、大腿、腰腹……那些麻花花的纹,让人头疼。
敏锐的商家果断推出不少产品,眼下天气走热,各种外用油、涂抹膏、按摩腰带等网红产品,都号称能让你松垮的皮肤恢复弹性,让皮肤上撑出来的花纹变浅消失。
江城皮肤、医美专家告诉极目新闻记者,膨胀纹并不能逆转,外涂的产品或按摩仪器只能在早期有一定改善作用,其作用仅止于此。
胖就胖吧,大腿还长出纹路了
45岁的李女士是汉口一家公司的中层,一直很重视保养。去年起工作量急增,她忙到飞起,经常加班熬夜,疏于运动健身和做美容。由于工作压力很大,她开始爱上甜食,开始是一块巧克力,后来是一杯奶茶,再后来爱上奶盖茶、芝士蛋糕等香甜的甜品。不到一年间,她体重狂增了12.5公斤,身高1.60米的她,如今已近70公斤重。
胖了让她烦恼,除了衣服变小,越来越不爱照镜子之外,今年初她在洗澡时突然发现,自己大腿上出现一些暗红色的长短不一的花纹,伸手一摸,还高高低低的。这让她无法接受,觉得这片纹越看越扎眼。她跑去就医,医生告诉她,她这是长了膨胀纹,原因在于发胖。
“膨胀纹是由于皮肤受到较大机械力牵拉的时侯,如体重迅速增加或青春期生长高峰导致的条索状萎缩。激素水平变化如长期使用类固醇药物或库欣综合征也会出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整形美容科主治医师王敏介绍,怀孕期间的妊娠纹就是膨胀纹中的一种,妊娠纹则既有皮肤的机械牵拉又有激素内分泌改变。李女士这种情况,就属于快速长胖导致的皮肤纤维断裂问题。
湖北省第三人民医院(省中山医院)皮肤科主任杨松也表示,膨胀纹是因为真皮层弹性纤维撕裂导致,体重快速增、减都可能导致。膨胀纹不影响健康,但也不会消失。
涂抺按摩,很难收获实质效果
李女士一直自认为皮肤很棒,她不能接受自己“长花了”。发现腿上的膨胀纹后,她上网狂搜,并购买了一款据说可以让膨胀纹快速消失的油脂类产品,涂了半个月后,她发现纹路仍在,这让她很气馁,于是又换了朋友推荐的一款油膏,试了一段时间还是觉得效果不明显,此后她稍有空就在寻找、购买、寻找……昨日,她大致估计了一下,仅近三个月来,她已经为此花费了千余元,但并没有收获到哪怕一点点效果。
“绝大部分膨胀纹都是不可逆的。”王敏介绍,通过一定治疗手段可以让它们淡化、减少,但完全消除是很困难的。
至于五花八门的网红产品,她介绍,外用涂抺类的部分产品有一定预防作用,“也就是说,在膨胀纹出现前或出现初期使用,并且要长时间坚持。一旦纹路形成作用就不大了。”部分产品号称长时间用可以淡化膨胀纹的颜色,王敏说,其实膨胀纹最初生成时颜色比较深,一般1年后会自行淡色成银白色,颜色改变主要是膨胀纹的自然演变过程,并非外涂产品的功效。
极目新闻记者发现,还有不少按摩类产品也号称能紧致皮肤、淡化膨胀纹、修复形体。杨松表示,按摩只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皮肤松弛的问题同,其实适度运动也可以让皮肤代谢加快、肌肉紧致起来,这些方式对改善形体外观或有一定效果,但是“如果想靠按摩或运动去掉膨胀纹,可能性极小。”
专家们提醒,人们想避免膨胀纹,就要管住嘴迈开腿,健康饮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如果是怀孕人群想减轻妊娠纹,在选择相关产品的时候要安全第一,可请专业医生对其配方、成份做出判断。眼下,医学治疗手段是对抗膨胀纹仅有的安全办法,“但是治疗时机非常重要,宜早不宜迟。我们以半年为一个节点,半年内采取医学治疗效果最好,超过半年的效果会打折,超过2年的就收效更低,超过5年的就疗效甚微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极目新闻”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24小时报料热线027-86777777。
长高了、长胖了身上出现一道道纹是什么,能去掉吗?
坚持了几个月减肥有所成
终于开始露胳膊露腿了,
结果胳膊大腿、肚子等
露出几道“肥胖纹”,
却怎么也挥之不去......
为什么会出现“肥胖纹”?
减肥过程中又该如何避免?
肥胖纹产生原因?肥胖纹、妊娠纹、生长纹统称“皮肤扩张纹(stretch mark)” ,通常发生在皮肤快速扩张又消退、恢复正常的部位。根据相关资料显示,产生肥胖纹路这类状张纹路的原因,是因为皮肤面积快速扩张(例如皮下脂肪变多或是因胎儿长大撑大腹部),真皮组织中的胶原蛋白和弹性蛋白赶不上皮肤扩张的速度而断裂,当皮肤恢复正常时,断裂处也会愈合最后在皮表产生波浪型的纹路。
皮肤扩张纹大都出现在以下情形:
- 青春期快速成长导致的生长纹
- 怀孕
- 快速增重或减重
- 过胖
- 密集肌力训练导致肌肉快速增长
且研究发现,女性比男性更容易有皮肤扩张纹。
当肥胖纹产生时,纹路一开始会是红色、紫色或深咖啡色,并且会有点凸起或可能有点搔痒。随着时间过去,颜色坏开始变淡最终变成白色,纹路会逐渐抚平,甚至会有点凹陷。
肥胖纹、妊娠纹、生长纹都是皮肤扩张纹,不过除了皮肤快速扩张,导致妊娠纹的原因还可能是荷尔蒙引起的。另外这3种纹路形成的部位也不尽相同:
肥胖纹:腰部、臀部、大腿
妊娠纹:大腿、腹部、胸部
生长纹:胯下、腋下、臀部、腰侧
肥胖纹会消失吗?肥胖纹不会自己消失。肥胖纹虽然算是一种疤痕,但和一般受伤的疤痕相比,肥胖纹的疤痕是产生在真皮层,而一般受伤是在表皮,愈合后疤痕大都会消失,但真皮层的胶原蛋白愈合后,容易形成排列凌乱的组织且不容易消失。
肥胖纹之类的纹路无法随时间消失,顶多颜色慢慢变淡,但透过一些药物、乳液或医美的方式,还是可以让肥胖纹更淡,同时减缓搔痒等问题。
肥胖纹会随著时间慢慢变淡,虽然不会完全消失,但也不会造成任何生命风险,因此一般不需要特别处置,不过若因为外观因素,还是可以透过外用乳液/外用药或是医美的方式近一步淡化肥胖纹。
一、乳液/外用药
使用含有A酸或A醇的产品:A酸必须经过医师处方才能取得,A醇则是可以添加在各种外用保养品中。如果是孕妇或是计划怀孕的女性,要特别注意这类成分的使用,最好使用前先咨询医师。
玻尿酸乳液:研究显示,在肥胖纹早期使用玻尿酸,可以让纹路更淡。
一般乳液:一般乳液可以减轻搔痒感,不过美国皮肤科医学会指出,尽管有人指出乳液可以帮助淡化肥胖纹,但目前还没有确切证据。如果想要尝试,可以遵循以下建议:
1.肥胖纹刚产生时就使用,如果已经形成很久了效果不佳。
2.使用乳液时可以适度按摩,让乳液成分能进入皮肤。
3.每天使用,如果有效,数周后就可以看到效果。
二、医美
由于肥胖纹这类皮肤扩张纹是因为胶原蛋白断裂,因此透过医美的方式促进胶原蛋白再生,或是直接使肥胖纹更淡:
1.染料雷射
2.化学焕肤、微晶磨皮
3.飞梭雷射
4.电波或音波拉皮,可以使皮肤紧致、促进胶原蛋白再生
5.微针:使用超微细的针穿刺,能刺激胶原蛋白再生。
失控的体重
“看,好多肥胖纹。”小李抬起右胳膊,用左手去捏因松弛而掉下来的皮肉,上面布满了网状纹路。脂肪把皮肤撑开,当脂肪被减掉后,肥胖纹就是一个人曾经胖过的痕迹。
2019年5月,小李为了把飙升的体重降下来,控制住失控的血糖,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以下简称“协和医院”)胃肠外科接受了“袖状胃切除术”的手术。两年过去,身高1.9米的他,体重从370斤减到250斤。小李同样有布满脂肪纹的腹部,还有4个小小的疤痕,那是在用腹腔镜切胃时,手术器械进腹中操作的入口。切除一部分胃,缩小胃容量,从而强制性地减少进食,以达到减重和改善由肥胖带来的代谢问题。今年10月1日上午,35岁的小李向参加协和医院减重俱乐部游园会的20余位肥胖病友讲述了他手术减肥的过程。
小李
用手术控制狂奔的体重
小李是眼睁睁看着自己胖起来的。
13岁时,小李成为一名皮划艇运动员,每天训练10个小时,食量是同龄孩子的3倍以上。练了4年,他因身体条件不适合搞运动,离开了。第二年,他满18岁,去参军,这时小李个头长到了1.9米,运动员时的进食量也被他带到了部队,但人没发胖,“部队的训练量也不小”。
他发胖是入伍两年后退役回来时开始的,整整一年窝在家里,“每天就是吃喝玩”。一年后,小李到物流公司上班,干的是管理。从那时起,他落下了“大胃王”的名头,别人吃一份,他要吃两到三份,每天还必须消夜。
小李体重的增速是“每年10斤”,疾病也随之而来,血压、血糖、血脂、尿酸没有一项不高。年纪轻轻的小李一面吃降压降糖降尿酸的药,一面吃减肥药。他也尝试着节食,但“饿得受不了,实在坚持不下来”。因为太重,没有可选的运动项目,且运动起来吃力,关节也难以承受。
到了2019年,小李的体重达到370斤,要控制一路狂奔的体重,只剩下手术这一条路了。
手术台上,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夏泽锋教授将一根支撑胃管插进小李的胃里,把他的胃撑起来,然后将手术器械从腹壁上打的4个孔中伸进去,沿着支撑胃管撑起来的边缘部分切除小李的胃。
人的胃像一个葫芦,这样切掉部分胃后,小李的胃就从“胖葫芦”变成了一个“细袖套”,大约切掉了80%。这也是这个手术名称“袖状胃切除术”的由来。在外科手术里,这属于四级手术,是级别最高的手术。
大李
运动停下后又放开了吃
小李拿着话筒展示他胳膊上的肥胖纹时,38岁的大李向新加入俱乐部的胖友们解释:“原来肉把皮肤撑开了,现在瘦回去了,皮肤回不去了。”
坐在那儿,大李更像一个圆锥体。1.86米的他,体重290斤,他打算今年年底也像小李这样切胃减肥。他说:“我又怕了。”
大李第一次害怕是在他29岁的时候。他晚上起夜,总是感到口渴、喉咙冒烟,去医院看病,发现空腹血糖数值到了24——这是由肥胖引起的暴发性糖尿病。大李当时的体重为355斤。
大李的妈妈因为糖尿病生活已经不能自理。大李感到害怕:儿子才1岁多,自己要是失去劳动能力,怎么把儿子抚养大?“害怕就是我减肥的动力。”
大李拒绝吃药,减肥心切的他在医生开的节食+运动的处方上加量:每天只吃鸡蛋,饿了能扛就扛,扛不下去就吃含糖量低的水果,如黄瓜、西红柿,再到家旁边学校的操场跑5公里。
这样坚持了一年半,大李的体重从355斤降到了195斤,“终于能在商场买到衣服了。”
这种近乎残酷的减肥方式,损害了大李的关节,腿部关节因为长时间负重(体重重)运动被磨坏了。运动停了下来,大李在吃的方面也放开了。
协和医院胃肠外科医生汪赓看过的一份文献中介绍,重度肥胖的人群有更强的嗜糖嗜油的饮食习惯。节食的时候,这种不能获得糖分和油脂的痛苦会像“烟瘾”一样折磨人,这也是节食减肥失败的重要原因。
代价
切胃减肥存在并发症风险
余下的20%左右的胃,帮助小李控制饮食,“稍微吃多点,就会顶着喉咙管”。曾经有两次,小李顶不住食物的诱惑,忍着顶住喉咙管的不适,多吃了一些,立马就吐了。手术两年多了,小李的体重保持在250斤左右。
18岁的小晗,被大李和小李亲切地称为“妹妹”。去年夏天,小晗也接受了“袖状胃切除术”的手术。
谈起女儿,小晗妈妈未语泪先流,在整个家族里,她是唯一支持女儿用手术的方式减肥的人。作为母亲,她要拼尽全力拉回女儿正被肥胖改变的人生。
小晗是从5岁时开始发胖的,父母常年在外打工,爷爷奶奶按着“体格壮实就是健康”的标准养育着她。11岁初潮后,小晗的月经极不正常,就医后被诊断为“多囊卵巢综合征”。之后又被查出患有2型糖尿病。
去年8月,高二时的暑假,小晗在协和医院接受了胃部分切除手术。1个月后,小晗的血糖指标正常了,不用再打胰岛素了;再往后,月经也正常了,尿酸、血脂也都正常了。今年9月,小晗考上了一所职业技术学院的护理专业,体重也由手术前的220斤降到160斤。
医学上肥胖分为两种:一种是继发性肥胖,就是由如脑垂体瘤等疾病引起;一种是原发性肥胖,主要原因是长期摄入高热能、高脂肪的食物,造成过多的脂肪存储在体内。协和医院胃肠外科主任陶凯雄教授介绍,在我国继发性肥胖很少,占比不到10%,大多还是原发性肥胖,只有中重度原发性肥胖才能通过手术解决。
夏泽锋教授说:“手术就是从胃的角度管住嘴,胖胖们自己管不住,我们来帮他管住。”同时,这个手术还改善了肥胖患者的代谢,从而使他们常见的脂肪肝、糖尿病、高血脂等代谢性疾病得到治疗。
小李和小晗用失去约80%的胃的代价,强行阻挡了不断飙升的体重和由肥胖带来的疾病。在协和医院做减重代谢手术的主要是20—40岁的中青年,以女性居多。夏泽锋教授解释,这可能是女性对肥胖更在意一些。这不仅是因为肥胖毁了她们的外形,更重要的是包括月经不调在内的对女性生活影响极大的诸多疾病是由肥胖引发的。
夏泽锋教授介绍,我国的减重代谢手术起源于二战之后的欧美国家。在我国医疗指南中,“袖状胃切除术”和“胃旁路手术”是减重代谢手术的两种方式,前者占多数。数据显示,我国的减重代谢手术近几年增长迅速,2019年突破10000例,2020年达到14000例。在武汉地区,华中科技大学附属同济医院、协和医院和武汉大学中南医院、人民医院均在开展,年手术量近300台。
作为一种医疗手段,减重代谢手术与其他手术一样存在着并发症风险。这可能是胖友们为恢复健康要付出的代价。少一部分肥胖患者手术后近期会出现如进食哽咽感、漏、出血等并发症,远期会出现如营养不良、胃食管反流等并发症。这些并发症多数都能够通过相应的手段缓解。
认识
肥胖其实是一种慢性病
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全国流行病学、内分泌学、卫生经济学等领域专家,对我国的肥胖问题从流行病学、临床治疗和公共卫生策略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梳理和研究,相关成果今年上半年集中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柳叶刀》上。
研究显示,过去40年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迅速攀升。2015—2019年全国最新患病率数据统计,按照我国标准6岁以下儿童超重率为6.8%、肥胖率为3.6%;6—17岁儿童和青少年超重率为11.1%、肥胖率为7.9%;成人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我国成人超重和肥胖患病率首次超过50%。
研究发现,超重和肥胖是2019年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中国肥胖的增长源于不健康饮食和体力活动缺乏。
过去几十年,我国居民的饮食和营养发生了巨大变化,已经从传统的以粗粮和蔬菜为主的植物性饮食转变为西式饮食模式。体力活动减少是我国肥胖的另一个主要危险因素。我国成年人的生活方式日趋久坐不动。
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正式宣布肥胖是一种慢性疾病。在我国,通常不认为肥胖是一种疾病状态。肥胖管理在多数情况下会被降阶为形体问题在美容院、健身房进行处理。目前的医疗机构极少有与肥胖相关的门诊,与肥胖相关的医疗行为,也不在医保报销范围。
作为我国肥胖问题研究的组成部分,西安交通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王友发教授等人发表在《柳叶刀》上的《肥胖问题对中国公共卫生的影响和政策应对的启示》一文预测,2030年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将达4180亿元,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2%,实际要付出的代价可能会更大。(记者田巧萍)
来源: 武汉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