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诊断肥胖的标准是什么(诊断肥胖的标准BMI)

环球网 0
文章目录:

柳叶刀发布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 中国肥胖联盟中国专家开展深入讨论

来源:环球网

1月17日上午,由中国肥胖联盟和广东省二十一世纪教育基金会共同主办的关于《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中国专家研讨会(以下简称:研讨会)在京召开。重大报告中提出了新的肥胖症诊断模型,创新性地提出了“临床肥胖症”、“临床肥胖前期”两种肥胖症的分类及诊断标准。此次研讨会则对这一定义及诊断标准进行深入探讨,邀请来自多学科领域的专家学者、政府代表及媒体代表共同参与,对”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给临床和政策完善等方面带来的深刻影响进行研判,对中国肥胖症防治开展深度讨论和思考。

会议现场(主办方供图)

《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重大报告“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于1月16日在全球范围内发布,该报告由临床肥胖诊断标准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Francesco Rubino教授牵头,汇集58位国际顶尖专家共同制定和审议。报告明确指出,目前使用的肥胖症测量指标无法实现准确的疾病诊断,因而妨碍了该疾病的治疗和防控政策的实施;并提出了全新的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将其视为一种由过度脂肪直接引起的慢性疾病,解决了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的持续争议,该定义和诊断标准得到了全球75个医学组织的支持。同时,报告呼吁,所有肥胖人士都应在不受污名化和指责的情况下,依据临床肥胖症和临床肥胖前期的分类,获得所需的干预及治疗建议和健康照护。

中国肥胖联盟作为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重要学术平台,发布关于支持《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临床肥胖症”定义和诊断标准的立场声明,对这一国际重大报告表示支持,并呼吁医学界和社会各界共同关注。北京友谊医院副院长张忠涛教授指出:“该报告基于肥胖以过度脂肪累积为主要特征,创新性地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以及临床肥胖前期的定义、诊断路径和治疗原则,明确了临床肥胖症是一种独立的慢性疾病,临床肥胖前期是一种肥胖状态的概念。基于此,二者有着不同的干预措施,为临床医生提供更为明确的治疗决策依据,为政策制定与完善提供重要依据。同时,新理念的提出,促使我们去审视和思考更多问题。希望中国肥胖联盟的专家们能基于国际前沿视角,引领肥胖领域深度思考,传递中国学术声音。”

作为慢性疾病中的独立病种及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肥胖症已成为我国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是我国第六大致死致残主要危险因素。2024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正式印发的《肥胖症诊疗指南(2024年版)》指出,近年来,我国超重和肥胖人群的患病率呈持续上升趋势。成年人的肥胖症患病率达16.4%。研究预测,到2030年我国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归因于超重肥胖的医疗费用可能为4180亿元人民币,约占全国医疗费用总额的21.5%。肥胖症防控已刻不容缓。

报告指出,目前在诊断肥胖症时,主要依赖体质指数(BMI)这一单一的身体测量学指标,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诊断的敏感性和特异性。为了克服这一局限性,报告提出了基于证据的临床肥胖症定义,并建立了专家共识一致的疾病诊断框架,并首次将肥胖分为“临床肥胖症(clinical obesity)”和“临床肥胖前期(pre-clinical obesity)”两种状态。报告建议采用一种更精细、更全面的诊断方法,列出了18条成年人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和13条儿童青少年临床肥胖症诊断标准,以更准确地诊断肥胖症并降低误分类的风险。该研究成果的发布,为中国肥胖症防治带来了新思路。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纪立农教授指出,以往以体重下降为终点的临床试验多在内分泌科开展,但未来,这种研究将拓展至与“临床肥胖症”相关的各个专业科室,如呼吸、心血管、骨科、神经内科等。这一转变意味着肥胖症的临床试验和治疗将不再局限于内分泌科,而是将更广泛地融入整个医疗体系。内分泌科和营养科在肥胖症治疗中的定位,将不仅关注肥胖症的治疗,还将致力于预防“临床肥胖前期”进展为“临床肥胖症”。这一转变有望推动肥胖症防治工作的全面开展,提高整体防治效果。

与会专家们表示:希望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完善这一标准,并结合不同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情况制定符合本土的诊断标准。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专家也在积极讨论是否应制定不同于其他地区的诊断标准,并期待更多临床证据来支持这一决策。

此外,研讨会提出,应联合多方力量,共同促进中国肥胖症防治事业的规范发展。此外,还需要关注肥胖症研究的多学科融合趋势,鼓励多学科共同参与肥胖症的研究和治疗,以提高整体防治效果。针对亚洲地区的人群,也应考虑制定符合本土实际情况的诊断标准,以更好地满足我国肥胖症防治工作的需求。

到底多胖才叫胖?新版国家指南说清楚了:BMI和体脂都重要

什么样的胖才是真的肥胖?最近,国家卫健委发布新版《体重管理指导原则》,界定了超重肥胖的标准。

南医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游娜介绍:“今年是国家体重管理年,其实从国家的层面发现,中国人群的超重肥胖比例是越来越高,那么什么是肥胖?到底我现在看起来有没有达到肥胖的标准呢?国家是有一个非常统一的标准,就是用自己的体重公斤数,除以自己的身高,米作为单位平方,来计算他的体重指数,如果超过24就是超重,如果超过28在中国就是肥胖。”

在内分泌科门诊,每天都有不少肥胖患者前来寻求帮助。在诊室里,记者见到了16岁的明明,妈妈说,明明在去年凭借优异成绩考入了知名大学的少年班,但一年的异地求学,体重也跟成绩似的“蹭蹭涨”,体重指数达到33.7。在给明明看诊的过程中,医生还发现,妈妈的体重指数接近28,按国家标准,也快到达肥胖范围。所以从医学上讲,母子俩都该减肥了。

明明妈妈陈女士说:“我们也告诉孩子,就是可能从我来讲,我没有减下来,但是我可以告诉你一千种失败的方式是什么,从而你可能挑选一个对你来说比较健康,或者合适的一个方式吧。”

如何减肥?大家公认的办法都是“管住嘴”,现在还有了各种网红概念,比如轻断食、戒晚餐、断碳水,甚至是过度节食。这些方式,其实明明妈妈都替大家试过。明明妈妈陈女士说:“减肥其实并不难,但难的就是保持,包括家长,成年人可能有一定的社交,这样的话其实保持是很难的一件事情。”

医生介绍,每位“胖胖”都是不同的胖法,减肥方式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来选择。科学减肥,应先经过专业医生评估,再选择是通过吃动平衡,还是用药打针,或是外科手术。比如明明,体重指数虽符合用药指征,但由于未满十八岁,饮食和运动管理仍是主要的减肥方式。

在新版指南中,体脂是另一个关键指标,如果您的体重指数并未超标,但体脂率显示异常,就是民间所称的“瘦胖子”,这种情况也要引起重视。南医大二附院内分泌科主任医师游娜表示:“我觉得自己不胖,确实我的体重指数也只有20,但是确实随着年龄的增长,从去年开始发现自己的体重增加了七八斤,我发现自己肚子的腰围一下子增多了,所以我从去年开始持续地进行就是简单的快走。”

医生也告诉记者,自“减重版”司美格鲁肽“诺和盈”上市以来,来咨询的市民非常多,都是希望通过药物实现“躺瘦”,要提醒的是,即便是超重人群,也需要经过严格的诊断评估,才可能获准用药。而想要实现体重控制的良性循环,最终都要结合对生活方式的干预,养成科学的饮食习惯,搭配合理运动。

(《零距离》记者/王华素 编辑/赵梦琰)

专家建议制定肥胖诊断新标准,区分“临床肥胖”与“临床前肥胖”

当地时间1月14日,《柳叶刀糖尿病和内分泌学》杂志最新发表了由全球56位专家参与制定的肥胖诊断新框架,称肥胖应分为两类,即“临床肥胖”和“临床前肥胖”。

全球估计有10多亿人患有肥胖症。专家表示,他们的目标是使诊断更加精确,有助于更好地利用医疗资源。

这一肥胖诊断框架得到包括美国心脏协会、中国糖尿病学会以及世界肥胖联合会等在内的全球76个国际医疗组织认可,它建议医生应该以不同的方式,依靠更广泛的标准对肥胖症进行诊断,并考虑该病症何时会影响健康。

目前,临床医生使用体重指数BMI来诊断肥胖症,这是一种基于人的体重和身高的计算方法。

根据专家最新的建议,临床肥胖包括体内脂肪过多,以及器官功能下降的症状(如呼吸困难或心力衰竭)或日常生活问题,并建议将其视为慢性疾病进行相应治疗。

临床前肥胖是指没有任何持续的疾病迹象、器官功能正常的肥胖或体内脂肪过多。专家表示,此类肥胖应被视为临床肥胖和糖尿病等其他疾病的风险因素,支持患者通过监测或积极治疗来降低这种风险。

“肥胖应该是一个范围。”制定该框架的专家委员会主席、伦敦国王学院教授Francesco Rubino表示,“由礼来和诺和诺德率先开发的治疗肥胖症的GLP-1类药物的出现改变了肥胖症治疗的格局。”他强调,尽管这些药物的使用并不是新框架的重点,但如果全球医疗保健系统采用更明确的诊断方法,可以帮助医生根据个人风险决定何时开出最佳处方。

专家委员会还表示,明确临床肥胖和临床前肥胖意味着医疗保险公司可能会考虑将治疗临床肥胖症的药物作为独立疾病来承保。目前,许多药物需要合并另一种相关疾病的风险,例如糖尿病才可进入保险。

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曲伸教授早在2015年就曾在《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发表题为《肥胖分类的重新思考与基于代谢的个体化诊断》的论文。其中指出,肥胖是一种代谢性疾病已成共识,肥胖的发生与基因、环境、生活方式及炎症关系密切,既往按体重指数作为唯一诊断标准的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临床对肥胖的诊治和治疗判断。

此后,在2021《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上发表的《基于临床的肥胖多学科诊疗共识》,也强调了中心化管理的理念。在最新发布的《肥胖的长期管理和药物临床应用指南 2024》中,进一步定义了肥胖是源于脂肪组织的慢性反复发作的代谢性炎性疾病,同时强调了BMI的局限性,并在国内首次提出了“腰高比”的概念,提出按临床肥胖尽早进行药物干预的理念。

“上述共识指南与后来发布的欧洲肥胖诊疗新框架以及《柳叶刀》最新的全球专家共识不谋而合。”曲伸对第一财经记者表示,“讨论肥胖是否是一种疾病已无意义,关键是要对肥胖的诊断标准进行确定,使之可行可治,肥胖的分型势在必行,是个体化诊疗的前提。”

他进一步向第一财经记者指出,肥胖的分类及个性化诊断在全球酝酿多年。“简单说就是我们常说的不以体重论轻重,肥胖的精准分类中的代谢正常性肥胖和代谢异常性肥胖和我们平时强调的中心化管理、个体化诊疗等在中国内分泌学会发布的指南中都有体现。”曲伸说,“但这次全球的专家提了个新名词叫‘临床前肥胖’,与糖尿病前期(糖耐量异常)的概念相对应。”

(本文来自第一财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