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肥胖怎么减肥(长期肥胖怎么减肥最快)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
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 专家:亟待系统干预与长期管理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广州3月2日电 (蔡敏婕 刘馨龄)长期以来,“管住嘴、迈开腿”的观念主导着公众认知。“但有研究显示,通过节食和运动等行为干预,仅有1%的肥胖者能够成功减肥。”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减重中心教授王存川表示,“肥胖不是简单的‘多吃少动’,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仍难控制体重的患者,‘早诊早治’显得尤为重要”。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年的主题是“改变系统,更健康的生活”。王存川指出,肥胖成因具有高度复杂性,涉及遗传、环境、生活方式等多重因素。他以南北差异为例分析:北方居民饮食中常见大份量主食、高频率饮酒及含糖饮料摄入,而南方人群餐前喝汤习惯、蔬菜比例较高及餐具容量偏小,客观上减少了热量摄入。
值得注意的是,东亚人种基因特点导致腹部脂肪堆积比例更高,这与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饮食结构,和晚餐后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腹型肥胖是一种更危险的肥胖类型,使得胰岛素抵抗风险倍增,直接推高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代谢性疾病发生率。
针对“肥胖源于懒惰”的社会偏见,王存川直言这是对肥胖群体的误解与歧视。“当体重严重超标时,人体的饥饿素、瘦素等激素调节系统已发生不可逆改变,仅凭意志力减肥的成功率微乎其微。”
他援引最新研究数据称,行为干预对重度肥胖患者的有效率不足1%,且存在显著反弹风险。医学界近年提出的“肥胖终身管理”理念,强调分层干预策略:超重人群可通过饮食运动调节,轻度肥胖者需结合药物治疗,而重度肥胖或伴有代谢疾病的轻中度肥胖患者则需考虑减重手术等综合手段。目前,双靶点GIP/GLP-1类新药为患者带来希望,也推动着临床肥胖治疗的理念和模式发生积极改变,但如何提升全民的科学减重观念仍是现实挑战。
面对严峻的肥胖流行趋势,王存川提出系统性防治建议:首先需加强公众教育,消除将肥胖简单归咎于个人责任的认知误区;其次应完善政策支持,包括增加社区运动设施覆盖率、强制推行食品营养标签制度;最后需推动优质医疗资源下沉,通过远程会诊、基层医生培训等方式提升全民科学减重服务的可及性。
他特别提醒,体重管理须遵循医学指导,极端节食或过量运动可能引发电解质紊乱、关节损伤等次生健康风险,对于已出现行动障碍、睡眠呼吸暂停等症状的患者,应尽早就医接受专业评估与医学减重治疗。(完)
长期肥胖不掉秤,三个方法降下来!比吃减肥药还管用!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仅供大家参考。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别忘了点赞转发给家人朋友,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
你是不是也有这样的困惑:明明每天少吃多动,体重却纹丝不动,甚至还往上蹿一蹿?**就像银行卡里的余额,怎么省都不见涨,反倒是账单越积越厚,压得人喘不过气。肥胖这件事,真是让人心累。
有些人尝试了各种方法,节食、运动、甚至吃减肥药,可就是瘦不下来。这到底是怎么回事?难道身体也学会了“赖账”,不愿意消耗脂肪了吗?
今天,我就站在医生的角度,给你讲清楚“长期肥胖不掉秤”的真相,并送上三个比减肥药还管用的方法,让你的体重真的降下来。
讲个真实案例:一位40岁的男性患者,身高175cm,体重接近100公斤。他试过节食,每天只吃蔬菜和水果,甚至连续几天只喝水,但体重一开始掉得很快,后面怎么都下不去。
后来他尝试跑步,每天5公里,坚持了一个月,体重依旧纹丝不动。最后,他开始服用市场上的减肥药,结果体重没降多少,反而出现了心悸、失眠、胃口失控的问题,最终不得不来医院求助。
这并不是个例,很多人都经历过类似的减肥“瓶颈期”。从医学角度来看,人体并不是一台随意操控的机器,而是一个复杂的生物系统,它有自己的“生存策略”。
当你长期处于极端节食或高强度运动的状态,身体就会误以为遭遇了“饥荒”,于是开启“自保模式”——降低基础代谢,减少能量消耗,甚至增加脂肪储存。
简单来说,你的身体觉得:“你不给我吃的,我就少花点能量,甚至囤点脂肪以备不时之需。”这就是为什么很多人越减肥,身体反而越顽固地保持体重。
肥胖不仅仅是“吃多了,动少了”这么简单,它涉及到多种因素:
- 基础代谢下降:年纪越大,身体燃烧热量的效率就越低,像一辆老旧的车,油耗越来越高,但动力却越来越差。
- 胰岛素抵抗:长期高糖饮食会让胰岛素变得“迟钝”,导致糖分无法有效利用,转化为脂肪储存。
- 慢性炎症:肥胖本身会引发低度炎症,导致身体分泌更多的皮质醇(压力激素),它会让脂肪更加顽固。
- 睡眠不足:睡不好,瘦不了。研究表明,睡眠质量差的人,更容易肥胖,因为缺觉会让饥饿激素飙升,让你忍不住吃更多高热量食物。
所以,减肥不只是“少吃多动”这么简单,而是要调整身体的代谢状态,让它愿意主动燃烧脂肪。
三个方法,让你的身体主动“放弃”脂肪
第一招:调整饮食结构,激活脂肪燃烧机制如果你还在靠节食减肥,那就大错特错了。节食只会让身体更节能,甚至让你掉肌肉,基础代谢越来越低,最终进入“喝水都胖”的恶性循环。
正确的方法是调整饮食结构,而不是单纯减少热量。
怎么吃?
- 减少精制碳水化合物(白米饭、白面包、糖果、甜饮料),改吃全谷物、糙米、燕麦、藜麦。
- 增加优质蛋白质(鸡蛋、鱼肉、瘦牛肉、豆类),蛋白质不仅能增加饱腹感,还能提高基础代谢。
- 控制好脂肪的种类,多吃健康脂肪(牛油果、坚果、橄榄油),减少反式脂肪(油炸食品、加工食品)。
- 多吃蔬菜,膳食纤维能帮助稳定血糖,减少脂肪堆积。
这样吃,不仅不会让你饿,还能让身体“误以为”自己过得不错,自然不会拼命囤积脂肪。
第二招:高效运动,而不是死磕有氧很多人觉得减肥就该拼命跑步、跳绳、做瑜伽,结果练了半天,体重没掉多少,关键在于你选错了运动方式。
最有效的减脂运动是力量训练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
为什么?
- 力量训练可以增加肌肉量,而肌肉是“燃脂机器”,肌肉越多,基础代谢越高,即使你躺着不动,也能消耗更多热量。
- 高强度间歇训练(HIIT)能在短时间内激活身体的燃脂机制,让你在运动结束后,仍然持续燃烧热量。
怎么练?
- 每周3~4次力量训练(深蹲、硬拉、俯卧撑、引体向上)。
- 每周2~3次HIIT训练(波比跳、跳绳、冲刺跑)。
- 每天保持6000~10000步的日常步行,增加日常消耗。
这样练,不仅燃脂效果好,还不会让身体进入“省电模式”。
第三招:调整作息,优化激素水平睡眠不足,是肥胖的隐形杀手。研究发现,每天睡眠少于6小时的人,肥胖风险比正常人高55%以上。
为什么?
- 睡眠不足会影响瘦素和饥饿素的分泌,让你更容易感到饿,特别是对甜食和高热量食物欲望更强烈。
- 长期熬夜会让皮质醇(压力激素)升高,它会让脂肪更容易囤积在腹部。
- 睡得好,代谢才会好,身体才能更高效地燃烧脂肪。
怎么调整?
- 每天尽量在晚上11点前入睡,保证7~8小时的高质量睡眠。
- 睡前减少蓝光(手机、电脑、电视),可以用冥想、阅读代替。
- 规律作息,避免熬夜、昼夜颠倒。
体重管理不是短期任务,而是长期的生活方式调整。减肥的关键,不是让自己“饿瘦”,而是让身体愿意“主动瘦”。
- 调整饮食,减少精制碳水,增加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 高效运动,结合力量训练和HIIT,提高基础代谢。
- 改善作息,优化激素水平,让身体更愿意燃烧脂肪。
瘦下来,不是靠意志力硬扛,而是让身体回归健康的自然状态。当你真正掌握了这些方法,体重的下降,只是时间问题。
参考资料: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与代谢综合征研究报告》
《睡眠与体重管理的关系》中国医学科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