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合并肥胖(高血压合并肥胖用氢氯噻嗪可合并什么药物)
为什么肥胖患者更容易合并高血压?
肥胖是很多慢性疾病的“引路者”,比如三高、脂肪肝、多囊卵巢综合征、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胃食管反流、幽门螺旋杆菌、下肢静脉血栓等。
高血压在肥胖患者中很常见,血压和肥胖之间还有一个“234理论”:超重患者高血压患病率增加2倍,如果达到肥胖高血压患病率增加3倍,腹部肥胖型身材高血压患病率增加4倍。
目前有很多研究都提示肥胖引起的高血压和胰岛素抵抗相关,高糖高脂食物摄取之后,会刺激身体分泌大量胰岛素,进而刺激血管收缩,血流运行阻力增大,血压升高。
另一方面,还有水钠潴留的问题,肥胖患者体重大,导致相同血管容积下血容量要增加,血管压力增大,血压升高。长期高血压还会导致动脉硬化,增加血管阻力,也会让血压升高。长此以往形成一个恶性循环。
老年人肥胖且伴有高血压会更危险,高血压发病十几年后,如果合并动脉硬化、动脉狭窄,在一些急性诱因下,可能会出现一些恶性的心脑血管事件,比如脑卒中、心梗等。
对于肥胖人群,通过减肥将体重调整到正常值,血压也有可能发生逆转,因肥胖引起的相关疾病也能得到更好的治疗。
资料来源:BTV养生堂
为什么肥胖的人,血压和血糖都会升高?本文告诉你真正的原因
朋友小刚跟华子诉苦,说他刚刚体检完,结果血压也高,血糖也高,问华子怎么办。华子看着他二百多斤的身躯,告诉他真的应该减肥了。高血压与高血糖有一个共同的“土壤”,叫做“胰岛素抵抗”,而肥胖正是根源。
一、肥胖同时影响血压和血糖1、血糖超标的人血压多半也会高:在血糖超标的人群中(包括确诊为糖尿病或是糖耐量受损者),超过一半人同时血压也超标。在高血压和高血糖同时作用下,这类患者的血管病变,以及器官损害进展速度更快,也更严重。
2、发生“双高”的多为肥胖者:在发生血压、血糖“双高”的患者中,肥胖者占了大多数。事实上,即使没有发生高血压,肥胖者的血压也会高于非肥胖者。
二、“胰岛素抵抗”是病根对于这种现象,医学专家们做了大量的观察试验,结果发现这一类人群中,血中的胰岛素水平高于正常人,造成血压和血糖双高的共同病根,是“胰岛素抵抗”。
1、什么是“胰岛素抵抗”:胰腺分泌的胰岛素控制着人体中糖、脂肪、蛋白质等营养物质的代谢,可以把剩余营养转化为脂肪储存起来。当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下降时,人体就要分泌出更多的胰岛素才能进行正常的代谢。这种现象,就称为“胰岛素抵抗”。
2、为什么会发生“胰岛素抵抗”:遗传、疾病与肥胖都可以引起“胰岛素抵抗”,其中肥胖是最大的原因,尤其是腹部脂肪堆积的中心性肥胖。肥胖会造成游离的脂肪酸增多,反馈给大脑“脂肪过多”的信息,大脑就会降低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以减少营养物质转化为脂肪。
可是血中的无法正常转化成脂肪的营养物质又会刺激胰腺分泌更多的胰岛素,超量的胰岛素把血糖合成脂肪后,又使得血糖降得过低,增加了人进食的欲望,结果就形成了恶性循环。本意是想减少人体脂肪合成的“胰岛素抵抗”,反而成为了人体发胖的祸首。
3、“胰岛素抵抗”的后果:胰腺会过度分泌胰岛素,引起高胰岛素血症。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造成心率加快;引起远端小动脉收缩造成血流阻力增加;会促进肾小管对钠的重吸收增多,造成水钠潴留;会促使钙离子进入血管平滑肌细胞,使之兴奋收缩,所有的一切都会导致一个后果,就是血压上升。
而胰腺分泌胰岛素的能力有限,当发生持续的“胰岛素抵抗”后,胰腺在高负荷的工作状态下就会“累垮”,逐渐丧失分泌胰岛素的功能,人体内的血糖就会急剧上升,引起糖尿病。
三、如何应对“胰岛素抵抗”当人出现“将军肚”之后,无论血压与血糖是否正常,“胰岛素抵抗”都已经发生了,只是在于程度的不同。所以要趁着血压受影响不大,胰腺还没被“累垮”的时候,积极应对,消除“胰岛素抵抗”。
1、控制体重:对于肥胖者,降低体重是预防疾病最有效的方式。标准的体重指数(BMI)应当在20~24之间,对于超胖者如果达到24以下较困难,可以控制在27以下。
体重指数(BMI)的计算方法:体重的公斤数,除以身高米数的平方。
2、增加运动量:建议有氧运动与力量锻炼同时进行,每天进行30分钟至1小时的中度强度有氧运动,不仅可以促进脂肪代谢,减轻体重,还可以增加组织细胞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是对抗“胰岛素抵抗”最有效的方式。而力量锻炼可以促进肌肉增长,肌肉是“吃糖大户”,即使在休息状态,肌肉组织也在消耗大量血糖。
快步走是简单可行,安全有效的有氧运动。如果所处地区环境污染不大,建议户外运动,大步快速行走,身体出汗以略有潮湿感为宜。如果外界环境不适合运动,也可以室内跑步机练习,每次运动30分钟至1小时。力量锻炼可以做平板支撑、深蹲、俯卧撑等运动,注意量力而行,避免受伤。
3、调整饮食:控制盐摄入每天在3~6克之间,脂肪摄入每天不超过25克。可以多食蔬菜、杂粮、粗粮、水果等食物,其中富含纤维素,既能产生饱腹感,又可以减少热量摄入,还可以在肠道中吸附脂肪和胆固醇减少吸收,降低血压及血糖。
运动量大的人,可以多食用优质蛋白,如瘦肉、鱼类、豆类等,以补充运动中身体蛋白的损耗。肾功能没问题的人,可以多食用含钾高的蔬菜,或是食用含钾的低钠盐,钾离子可以对抗钠的升压作用,帮助降低血压。
4、调整心态:愤怒、忧郁、紧张、焦虑等心理状态会使人处于“应激状态”,造成交感神经张力增加,使腺体分泌增强,使人易于饥饿,从而进食更多的食物造成肥胖,有个名词叫做“压力性肥胖”说的就是这种现象。交感神经张力增加,还会使心率增加,外周小动脉收缩,血压升高。
所以多与人交流、进行户外活动,或是听音乐,调整自己的心态,保持乐观,会帮助自己更好地控制血压和血糖。
综上所述,肥胖的人一定要尽早的减肥,才能更好地预防疾病。当然了,如果已经确诊为高血压和糖尿病,而且通过增加运动、调整饮食都无法控制时,就需要尽早寻求医生的帮助了。要注意的是,如果需要用药,一定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才能安全使用。我是药师华子,欢迎关注我,获得更多的健康知识。
高血压+肥胖,1+1=?
近年来,我国的肥胖发病率与日俱增,在青少年身上尤为多见。而高血压患者的大军里也出现了一支名叫“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突入部队,引起了大家的关注。究竟是什么在肥胖和高血压两者间建立了联系呢?
肥胖与高血压:1 1=2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重要特征为高血压的发生与肥胖密切相关,控制体重就能有效降低血压。对于高血压与肥胖发生的时间关系,目前临床上并未予以明确区分,既可以是肥胖发生先于血压升高,也可以是血压升高先于肥胖,统称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
近20年来,全球范围内肥胖和高血压的患病率均呈显著上升趋势,两者常合并存在。肥胖既可以增加高血压患者血压控制的难度,也可促进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的聚集,加重心脑血管损害。
中国人群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组分为肥胖合并高血压和血脂异常(占53.7%),其次为肥胖合并糖代谢异常和高血压(占30.5%)。超重和肥胖及其相关糖脂代谢紊乱已成为中国高血压患病率快速增长的主要原因之一。
超过理想体重20%或更多的人,发生高血压的概率是正常体重者的10倍;高血压男性患者和女性患者中分别有75%和65%存在超重和肥胖。由此可以看出,高血压、肥胖往往呈现“结伴而行”的趋势。
肥胖与高血压:1 1>2
那么,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究竟是如何发生的呢?
中枢性盐喜好性增加有研究显示,肥胖会导致中枢性盐喜好性增加。肥胖往往伴随着盐味觉改变和盐摄入量增加,高盐很有可能是导致肥胖发生的重要独立危险因素。这提示我们,肥胖可能会导致中枢性盐喜好性增加,促进盐的摄入,进而增加高血压的患病风险。
脂联素的作用脂联素水平能预示2型糖尿病和冠心病的发展,并在临床试验中表现出抗糖尿病、抗动脉粥样和炎症的潜力。低脂联素血症患者易出现血管损伤,使高血压更容易发生。
瘦素不能发挥功效瘦素受体广泛存在于人体的下丘脑、肝脏、肾脏、心脏、肺和胰岛细胞等器官和组织的表面。瘦素最主要的作用就是使我们瘦,通过与下丘脑受体结合,发挥抑制食欲、减少能量摄入、增加能量消耗和降低体重等作用。瘦素的外周作用包括调节糖代谢的平衡、促进脂肪分解和抑制脂肪合成、参与造血及免疫功能的调节、促进生长等。许多肥胖患者的瘦素水平很高,但却没有发挥出抑制食欲、增加产热的功效,这可能是因为他们的身体出现了瘦素抵抗现象(指身体对瘦素的反应减弱或无反应),从而导致瘦素的功效大打折扣。
内脏脂肪堆积如果内脏脂肪发生病变,人体就会产生更多的抵抗素、肿瘤坏死因子-α等。其中,抵抗素可以对抗胰岛素的作用;肿瘤坏死因子-α可以降低胰岛素的敏感性,诱导高胰岛素血症,使得交感神经激动,进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认为,脂肪组织的堆积与高血压的发生有直接关系。
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下降大量研究已证实,在体重增加的过程中,压力感受性反射的敏感性是下降的。这就导致压力感受性反射无法及时获取动脉压力升高的信息并将之传递出去,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血压。
肥胖与高血压:1 1<2
尽管体重控制策略已成为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综合干预的重要基础,但目前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的体重控制仍面临着两个方面的困境:一是如何安全有效、长期稳定地控制体重?二是怎样才能把控制体重转化为远期心血管风险降低?这两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阐明。
总之,生活方式的干预和药物治疗对控制高血压和减轻体重十分重要,但效果有限。虽然外科治疗是目前最有效的减肥手段,但仅局限于重度肥胖且对生活方式改善和减肥药物无效者。外科治疗属于有创性治疗,不宜在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中广泛开展。
持之以恒的生活方式干预,基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抑制剂的抗高血压治疗方案,再联合针对性的代谢调节药物,可能更适合肥胖相关性高血压的综合干预。
肥胖相关性高血压患者往往合并多重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故对其的干预应兼顾血压控制、体重控制和改善代谢紊乱三个方面,且治疗策略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贯彻综合干预和个体化治疗的原则,特别要注意生活方式的改善。
比起单纯的肥胖或高血压,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在药物选择上,必须保证降压和改善代谢紊乱并重,必要时还要考虑进行减肥手术以控制体重。
也许“事倍功半”的治疗会让患者感到迷茫和无助,但要相信,面对已发生的肥胖相关性高血压,只有保持积极的治疗,才能“亡羊补牢,为时不晚”。
内容来源:
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高血压防治——科学证据解读》
本书主编: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主任医师 陈思娇
陆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教授 刘道燕
声明:本材料仅供疾病认知教育使用,无意提供任何医疗建议或推荐具体治疗方案,与您个体疾病状况有关的任何治疗方案或其他医疗相关问题,请咨询您的主治医生。
(人卫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