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致死的名人(肥胖猝死的名人)
体重330斤的安禄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暴虐的他死在儿子手里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白居易的《长恨歌》中以一句高度概括了盛世大唐由盛转衰之点。
而这一切的始作俑者之一安禄山,在大家的印象中,只是有一个阴险狡诈之徒的形象。
只有深入历史,才能知晓一个真实历史人物的本来模样,而历史上真实的安禄山,是怎么样的?
在古代,有一种选民思想,即东西南北四方的异族是蛮夷之族,地位低下。
而在蛮夷之族里地位更低的,则是“杂胡”,也就是混血儿,安禄山就是一个“杂胡”。
安禄山的父亲是粟特人,母亲则是突厥人,粟特人很有商业头脑,安禄山的父亲极有可能是来到突厥做买卖时邂逅了安禄山的母亲。
安禄山小时候的名字叫做轧荦山,这是音译,在粟特语中意为光,而在突厥语中叫做军神,也有战争之意。
传说安禄山出身的直说,天有异象:满月之夜,赤光傍照,群兽四鸣,土地开裂,后来大家就把他作为神人加以崇拜。
安禄山之所以改姓安,是因为生父死亡,母亲改嫁。
虽然继父已经很有权势,但是安禄山的血脉依然是混血种,这是无可改变的。
所以想要在一个非常排斥“杂胡”的地方立足下去,安禄山从小就长了一副机灵的脑子。
在我们的历史中,总是传他如何狡猾残忍、善于察言观色,是奸猾又有计谋的人。
虽不否认,但他也有可怜之处。
对此,他或许有所不平。
狡猾、奸智换句话说就是头脑明晰。
他在年少时已是才华横溢的男子,精通六国语言,筹谋着各种计略,平步青云,这种手腕是常人难以企及的。
与其说是天性,倒不如说是经历所导致。
浪迹天涯的孤独生活,乖戾的杂胡,难以对付的商人们,这就是他每日的生活。
不过,这也不足以为他的残暴开脱。
安禄山仗着至少会说六种蕃语,在营州做起了买卖,成为诸蕃互市牙郎,所谓牙郎,与现在对外贸易的翻译、代理或者中介相似。
童年的经历,养成了安禄山奸诈残忍的性格,贸易的经历令他变得事事用心,手段多端,唯利是图,善揣摩人意,深刻了解人性贪婪无度的阴暗一面。
为了生存,他不惜采用任何手段,投机取巧、偷鸡摸狗之类的坏事没有少做,而粗鲁骁勇、憨厚耿直的外表,却又给人留下率真可靠的假象。
一次,他路过农舍,见左右无人,便顺手偷走一只羊,结果,羊咩咩的叫声惊动了主人,安禄山被当场捉拿,根据当时法律,罪当棒杀。
见差役高举大棒,正要打下,安禄山不甘心如此送命,便大声叫道:“你们不是要消灭奚、契丹吗,怎么来杀我!”
他的大喊大叫,引起了审判官范阳节度使张守理的注意,于是命人带上前来。
一看有转机,安禄山立刻使出当牙郎练就的三寸不烂之舌,急忙辩解,一-会儿捶胸顿足悔恨交加。
小小盗羊贼居然喊出只有官府才会关心的消灭奚、契丹人的豪言壮语,喊出要戴罪立功的决心,让审判官张守珪颇为诧异,他不由得上下仔细地看了看安禄山。
仔细看来,觉得此人大胆奇特,加上身材魁梧、皮肤白皙,这让同样经过挫折成长起来的张守珪产生了恻隐之心,不忍就此断送一个勇猛豪气的男子汉,想到现在边疆仍然频繁遭受奚、契丹进犯,此人正可为我所用,于是下令释放,留在军前驱使。
一件坏事让安禄山使了一下手段就变成了他上位的垫脚石,可见安禄山的心思是多么的狡诈缜密。
不过,对于安禄山的上位史,还有更加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谁能够想到这样一个五大三粗的异族汉子,居然是靠跳舞上位。
安禄山跳的是胡旋舞。
“胡旋”是唐代最为盛行的一种民族舞蹈,据史籍记载因西域康居国献胡旋女而传入中原。
自从胡旋舞通过丝绸之路传到中原后,很多中原人都学跳这种舞蹈,流行之盛时,中原人甚至跳得比西域人跳得还好。
其实,康国属于“昭武九姓”,原居地在河西走廊南侧的祁连山后迁徙中亚,所以“胡旋”很可能是河西绿洲地区少数民族民间舞蹈融会了中亚乐舞而形成的。
胡旋舞最显著的特点是左旋右转、急速如风。
安禄山本就有胡人的血统,成年后,有曾经做过突厥边境互市的经纪人,所以他善跳胡旋舞自有种族天性的成分在,其中也更有为讨好唐玄宗而苦加练习的缘故。
唐玄宗非常喜爱胡旋舞,而且在唐玄宗时期康居国的胡旋舞不仅在民间风行,就连内宫妃子宫女中间也流行跳胡旋舞,特别是贵妃杨玉环尤其痴迷,天天在长生殿上练习胡旋舞。
后来,在官场上也流行起胡旋舞,胡旋舞成了长安城里最受欢迎的舞蹈形式。
到了天宝末年,朝中的纲纪愈发地败坏,奢靡之风盛行,朝中王公大臣也跳起了胡旋舞。
当时,安禄山已经很得唐玄宗的恩宠了,但这还完全不够。
安禄山知道,唐玄宗最宠爱杨贵妃,于是他平日里很会阿谀奉承讨得杨贵妃欢心,还被杨贵妃认作义子。
本来杨贵妃就很擅长胡旋舞了,现在再加上一个安禄山,两人的胡旋舞跳得非常出色,唐玄宗更是龙颜大悦。
白居易曾有诗曰:“中有太真外禄山,二人最道能胡旋”。
杨贵妃跳起胡旋舞来风采动人,是可以想见的,毕竟唐朝以胖为美,杨玉环又是绝顶风姿,美人跳舞怎么会不好看呢?
为此,唐玄宗还曾为她量身创作了著名的《霓裳羽衣曲》。
但任谁也想不到,安禄山一个大腹便便、体重达三百三十多斤的超级胖子,竟然也能在玄宗面前翩翩起舞,光是想想那个画面,就已经感到有些不忍直视。
但这都是《旧唐书》中真实记载的内容。
安禄山天生有胡人混血,跳胡旋舞是源自血液中的西域人能歌善舞的基因,晚年安禄山虽然胖得不行,但也是一个灵活的胖子,只要跳起舞来马上判若两人。
为了讨玄宗的欢心,安禄山不遗余力地大跳胡旋舞。
史书记载,跳舞时的安禄山一改平常的肥胖臃肿形象,只见他身体灵巧动作流畅,不说身轻如燕起码也是旋转如飞疾如风电,而胡旋舞最大的特点就是左旋右转,急速如风,安禄山做这些动作行云流水一气呵成,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跳完了一曲,场上的文武百官都看得目瞪口呆,很难不对安禄山感到由衷的佩服。
平常那个走几步路都要气喘吁吁停下来歇一会儿的人,和现在在场上灵活跳着胡旋舞的人,真的是同一个安大人吗?
为了能够拍上唐玄宗的马屁,安禄山真可谓是豁出了老命,大家心中都对他拍马屁的功夫感到鄙夷又钦佩。
安禄山穿衣服时,必须要有一个小厮用脑袋顶起他的肚子,另一个小厮才能服侍他把衣服穿上;走路时安禄山要使劲提起两个肩膀,这样才能迈开脚步,不至于让肥胖的肚子拖到地面。
据说玄宗皇帝看到安禄山的肚子曾笑问:“你肚子这么大,里面都装的什么呀。”
安禄山是何等样人,他知道怎样哄皇帝高兴,就恭恭敬敬地回玄宗的话:“回皇上,没有别的,只有一颗赤诚的心。”
玄宗听了龙颜大悦感慨不已,此后对他更加信任,也为后来的安史之乱埋下祸端。
安禄山骗过玄宗的信任后,背地里招兵买马扩充队伍,伺机谋反。
其实,对着唐玄宗溜须拍马这个本事,安禄山练的已经不是一天两天了。
本来在边境的商市里摸爬滚打就练就了他这一身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功夫,等到要派上用场的时候,肯定是卖力表现的,这一点在他第一次见唐玄宗的时候就有体现。
天宝二年,这时的安禄山摸爬滚打多年,终于可以进京面见皇上了,他知道,自己必须好好地抓住这个机会,向皇帝大表忠心,能不能留在富贵迷人眼的京城,成败就在此一举。
于是安禄山做了十分充足的准备。
进入了朝堂大殿之后,安禄山不敢抬首多看,立马俯下身子恭恭敬敬地给唐玄宗叩首跪拜,然后便抬头开始向他汇报边疆的情况。
其实,安禄山在汇报的时候,一直在偷偷地观察唐玄宗的表情,以盘算自己什么时候才能发挥溜须拍马的功力,一击即中,避免他心情不好,马屁拍到马腿上。
看到唐玄宗面带微笑,心情很好的样子,安禄山知道,时机成熟,可以开始了。
于是安禄山汇报中开始塞进了自己的私货,十分恳切地说道:
“在去年七月份,臣的辖区内发生了紫方虫吃禾苗的自然灾害。臣被吓得不知如何是好,只能日夜地焚香祷告,在菩萨面前,臣诚恳地想着,如果是自己不行正道,事主不忠,就让紫方虫吃掉臣的心;如果不欺正道,事主竭诚,那么请让紫方虫自行消失。”
“刚刚才祷告完,外面就就有许多大鸟飞了过来,它们的头是红色的,长着青色的身子,迅猛地飞下来,把紫方虫全部都吃光了。这是上天显灵啊,皇上您一定得把这件事情载入史册。 ”
安禄山说得煞有介事,其实他是在表白自己对皇帝的一片忠心。
这看起来如此不靠谱的事情,但唐玄宗却听得越来越信,还觉得眼前这个憨厚肥壮的汉子特别地可靠,对自己忠心耿耿。
随后,玄宗不但同意了安禄山的请求,而且还封他为骠骑大将军,这真是让人觉得啼笑皆非。
但其实这也不能怪唐玄宗,因为安禄山确实擅长表演,而且,他很懂得扬长避短,充分发挥自己出身胡族的特点,肥硕憨厚的外貌配上直白粗俗的表达方式,别有一番味道,和满朝文武文绉绉的语言相比,显得更加坦率真诚,直接打动人心。
虽然未必打动百官,但是,只要能够打动唐玄宗的心就可以了,这是安禄山要全力争取的最大靠山。
从一个“杂胡”到能在皇帝面前跳舞的宠臣,没点手段是不行的。
安禄山溜须拍马的功夫不是一日养成,纵观他的发迹史,几乎就可以看做是溜须拍马的修炼手册,而且他很会揣摩人心,从他搭上张守珪那件事便可看出一二。
而安禄山这种手段,如果跳出他奸臣的身份,想必知道的人都会对这人善于隐忍和察言观色、以及懂得为自己寻找上位机会的能力感到佩服。
巴结上了张守珪之后,因为安禄山出身突厥,精通各种语言,善骑骁勇,熟悉这里风土人情,张守珪让他当捉生将,也就是专门侦察和擒拿敌人的下级军官。
安禄山似乎天生就是捉生将的料,他干起来如鱼得水,驾轻就熟。
安禄山走马上任不久,就多次带着手下四五骑,巧妙地生擒活捉数十个来犯的契丹,令张守珪喜出望外,渐渐增加他的领兵数量,委以重任。
安禄山没有辜负张守珪的希望,每次出巡边防,或者伏击来犯,都生擒数倍于己的敌人,战功显赫。
不久,张守珪把他提拔为自己的副手。
张守珪一方面治军严厉,另一方面则是爱兵如子,他见安禄山身材魁梧,食量甚大,担心他在军中吃不饱,就心疼地将他收为养子,好让他放开肚皮吃饱喝好。
不久又提升他为员外左骑卫将军,充任衙前讨击使,成为能够领兵出征的将军。
被张守珪收为养子后,安禄山更加频繁地出入张府,殷勤地围着义父忙前忙后,十分乖巧。
一天晚上,安禄山为张守珪洗脚按摩,忽然他眼怔怔地盯着张守珪脚上的一颗黑痣,张守珪见状,笑着说:“就你一个人看到我的这颗黑痣,这可是我的富贵之相,你有吗?”
安禄山答道:“孩儿出身卑贱,不巧两只脚都有这样的黑痣,而且又大又黑,上面还有文,不知是什么征兆?”
说着,他脱去鞋袜将脚伸给养父看,脚上的黑痣果然奇特。
张守珪见到安禄山的黑痣以后,越发把他当作异人,着重栽培。
可以说,安禄山是抓住了每一次能够让自己青云直上的机会。
安禄山溜须拍马的一大招数就是利用自己的胡人出身作为掩护,装扮成一副天真的样子,让大人物放松警惕。
此前的张守珪被他骗过,唐玄宗更是被他骗得团团转,而且深深地吃他这一套。
一次,安禄山奉命拜谒太子,但是到了地方安禄山却不向太子行礼。
当侍从在一旁惊慌地提醒他时,安禄山却一连茫然的说:“臣胡人,不习朝仪,不知太子者何官?”
安禄山是真不知道吗?他可太知道了!这一切都是他的表演。
唐玄宗为他说明了之后,安禄山仍然不拜,一脸真挚地对唐玄宗说,臣愚钝,向来只知道陛下一个人,不知道还有储君这回事。
其实这完全就是安禄山在故弄玄虚,大唐国力强盛,其官制也早就传遍四方,安禄山不知道?这怎么可能。
他只是在演戏罢了,本来皇太子对安禄山就极其厌恶,还曾经几次进言唐玄宗想要除掉安禄山,他这一下就是仗着自己的胡人身份不给皇太子面子。
另一方面,还对唐玄宗强调了自己朴素的忠诚,简直是一石二鸟,偏偏唐玄宗还真就信了他这一套。
还有一次,唐玄宗欲向安禄山表示亲厚,于是就召集群臣在勤政楼设宴。
当时安禄山已经自请为杨贵妃的养子。
进席之后,安禄山先是无视了唐玄宗而先拜了杨贵妃,这可惹得唐玄宗一脸惊讶,急忙问他为什么。
座下的百官都为他捏了一把汗,天子在不先拜天子,不仅失礼,而且更是大不敬啊!
谁知安禄山确实气定神闲,老神在在,一本正经地开口回答:“胡人先母而后父。”
此话一出,惹得满座哄堂大笑,唐玄宗也笑得直不起腰来,杨贵妃更是笑得花枝乱颤,如此一来,唐玄宗也没有追究他的罪过。
其实,这样的谐谑更是体现出了安禄山的狡猾。
他是真的不懂汉族人的礼仪吗?当然不是。
这都是他的精心计划,凭借胡人的无教养,特意地把胡人粗野的一面展现出来,通过赤裸裸的表现来夸示自己的纯真无邪。
通过彻底地展现自己的卑屈,以此来引起侮蔑胡人的汉人的感情,让他们更加放下对自己的戒心。
这样,安禄山的狼子野心就可以悄无声息,无人察觉地堂而皇之地隐匿在这一副纯真不知礼的粗野的胡人面孔之下了。
为了上位不择手段,狡猾,而且善于伪装成一副天真的样子,体重330斤的安禄山,生活完全不能自理,暴虐的他死在儿子手里这就是历史上那个狡猾的安禄山。
在朝堂上,他并不是人们印象中的那种刻板的,对皇帝卑躬屈膝,对臣下嚣张跋扈的奸臣,安禄山的人格是复杂的,也是多面的。
一切描述都不是“洗白”,而是呈现一个历史上真实的安禄山。
其实安禄山一直都是在伪装自己,他装作天真无知,让汉人放下戒心。
由于安禄山的精彩表演,其实以唐玄宗为首的朝廷重任已经是完全放下警惕了。
正是因为这样,这个在唐朝来说出身卑贱的“杂胡”,才能够将一个国力强盛的王朝搅得天翻地覆。
《唐代边塞诗与西北地域文化》第130页
《安禄山的发迹史》新民晚报
《安禄山 皇帝宝座的觊觎者》
胖将军罗炳辉:因过度肥胖患上高血压,牺牲新中国成立前
在我国有这样一位一位将领,他位居将军,战功赫赫,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过突出的贡献。但他却还没来得及看到新中国成立的那一天就去世了,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这位年仅49岁因为高血压而英年早逝的传奇人物-罗炳辉。
罗炳辉的一生可谓是传奇无比,从农奴华丽蜕变为将军,参加过无数场残酷的战役却都全身而退而且几乎没受过伤。大家都说他有佛祖庇佑才会如此好运,但估计只有他自己知道这都是熟能生巧,刻苦训练的结果。
罗炳辉原名罗德富,1897年出生于云南省彝良县一个普通农村家庭,父母亲虽然都是种地的粗人,但还是坚持让罗炳添上了学。奈何农民出身的父母也是有心无力,最后罗炳辉在10岁的时候还是不得已辍了学,帮父母分担家务。
罗炳辉从小就刚正不阿,一身正气,年仅11岁就敢和横行霸道的地主据理力争,后来还把地主告上了法庭,但是那个时候官官相护,所以罗炳辉并没有得到想要的公平和正义。
都说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罗炳辉就是这样,从小他就明白了生活的艰辛。罗炳辉一直想打倒称霸一方的地主,但是自己力量有限,可是有一次他看到两个士兵打了地主之后没有受到任何惩罚,地主也没有追究之后,他才开始意识到,地主害怕军人,所以自己也因此萌生了当兵的念头。
有想法就实施,罗炳辉擅自离开了家,打算去参军,但是离开家几天以后他就又渴又饿,走不动了,到了一户人家歇脚 。另一边家里人正在到处找他,遍寻无果正打算放弃却意外遇到了罗炳辉并将他带回了家,第一次离家当兵的计划就这样破裂了。
但罗炳辉依然一心想离开家参军,家里人为了让他断了这个念想就给他定了一门亲事,希望用这种方法可以挽留住他。罗炳辉虽然不喜欢这种包办婚姻,但也只能接受,而让他坚定离开想法的是他的弟弟。他的弟弟经常联合一些豪绅地主来欺负他,他实在忍无可忍了,也对自己这个弟弟很失望,终于在16岁的时候成功逃离了这个家。
他先是来到了昆明,参加了云南抚镇守使的炮兵队,他在这里一切发展得都很顺利,职位也在一直高升。但是渐渐地他发现领导唐继尧是一个不合格的军人,他的军队每天只知道吃喝享乐,从来不关心百姓疾苦,每天过着骄奢淫逸的生活。罗炳辉知道跟着他们有违自己的初心,所以便毅然决然地离开了。
罗炳辉紧接着参加了滇军朱培德的军队,还有幸参加了北伐战争,为了及时把消息传递给朱培德,罗炳辉连续赶了差不多200多里的路程,因为消息及时,朱培德的部队没有受到什么损失。而罗炳辉把消息报告完之后就直接累得昏死了过去。
罗炳辉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但是在大是大非面前他还是很拎得清的。国民党内部的风气让他觉得并不能发展长久,罗炳辉从俘获的红军嘴里得知共产党是为国为民的忠义之师,也被朱德将军的讲话深深触动,他的内心开始发生了动摇。
罗炳辉抓到红军却又偷偷放了他们,他的做法引起了红军的注意,觉得罗炳辉可以争取一下,有望成为我们的人。从1929年起,罗炳辉就秘密地加入了我党,为我党效力。蒋介石下令围剿红军,罗炳辉就带着部队佯装抵抗,实则向后撤退,还在路上扔东西作为记号。就这样一点点地把国民党引入到了共产党的包围圈内,为红军反围剿成功贡献不小。因为这次战役,罗炳辉被毛泽东表扬为是"牵牛鼻子的能手"。
第二次围剿,罗炳辉轻装上阵,只带了少数的几个士兵,他们在国民党部队之间来去自如,弄得敌人摸不清头脑。因为人少,所以行进速度异常之快,罗炳辉也因此被调侃称为“罗炳飞”
但三次围剿,罗炳辉依旧以少敌多,利用各种障眼法弄得敌人真假难辨,敌人一度以为自己遇到的是一只人数庞大的队伍,就这样为共产党的反击准备留足了时间。
罗炳辉的枪法也是出奇的好,面对毛主席的问话:"听说你的枪法非常准,能打到飞鸟?"罗炳辉毫不犹豫就举枪射击,一只小到几乎看不见的鸟就从空中掉下来了,枪法如此之准,令人佩服。很快,罗炳辉神枪手的称号就家喻户晓了,以至于后来无论走到哪里都会被当地群众要求表演打鸟的才艺。
谁也没想到这个才艺有一天竟然还帮了他一个大忙,1935年,在长征途中,罗炳辉带部队经过彝族的聚居地时被当做了侵犯的敌人,就战争一触即发之时,罗炳辉主动要求与彝族头领进行谈判协商。罗炳辉先是晓之以理,表示:红军不是有意侵犯,只是想路过此地,借个道而已,没有任何不轨之心。如果彝族不通情理一定要开战,红军也不会退缩,半个小时就可以拿下他们。
彝族头领也是一个出色的猎手,面对如此挑衅的言语自然不服气,随即要求与罗炳辉进行比试。百米开外的位置点上了三炷香,罗炳辉二话不说掏枪就射,此时头顶上方正好飞过一只鹰,罗炳辉手起鹰落,一旁观看的彝族人忍不住拍手叫好。彝族首领也后知后觉,对罗炳辉的身手佩服不已,当即就要拉着罗炳辉结拜,就这样红军没费一兵一卒顺利通过了彝族。
罗炳辉一路上部队的人数不减反增,路上的很多人都被他们的精神所感动所以自愿加入。还收到了许多物资,周恩来见到他们时连连称赞他们是雪中送炭,解决了中央物资短缺的燃眉之急。罗炳辉接到中央夺下天全城的消息后,不顾自身身体不适,拼死带着部队完成了任务。
可任务结束后的罗炳辉就晕倒了,整整三个小时后才苏醒过来,他太累了,长征的路上一直在连夜赶路根本没有休息的时间。每天只有吃饭睡觉打仗这几件事,因为过度劳累,所以病情也越来越重。
1939年7月,罗炳辉受命在皖东地区建立根据地。罗炳辉的游击战术在当时可以说是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了。日本人对罗炳辉也是非常的忌惮,著名的"梅花桩战术"也是罗炳辉在这里发现的。这种战术就是只要你进入了包围圈内就别想出去了,而且灵活机动,可以随时变换,只要此战术一使用几乎是战无不胜。
罗炳辉平时对待训练也是非常严格,他觉得只有经过过严厉的训练才有资格上战场,平时松懈,战场上就会付出惨重的代价。罗炳辉平时训练部队的时候都是真刀真枪的实操,演练次数也非常多。他还擅长总结分析每次对战后的得失,吸取经验教训,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为下次对战做准备。罗炳辉的部队里都是善战的人才,他训练出来的士兵战术素养可以说是非常之高。好的士兵加上好的战术,罗炳辉曾一度成为敌人的噩梦。
罗炳辉不仅部队管理得井井有条,和百姓的关系也是十分的亲近,因为他自己就是农民出身,所以对百姓的疾苦有着切身的体会。他把皖东地区的百姓当做亲人一样,做什么事都从他们的立场上出发,深受百姓拥戴。在罗炳辉的努力之下,皖东地区的军民亲如一家,罗炳辉也被亲切地称为"罗青天"。罗炳辉还受到过刘少奇的表扬,说他工作做得好,部队也很正规,各种抗日救亡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
罗炳辉虽然战功赫赫却从不张扬,从来都只是一身朴素的灰布军装,就因为这身衣服罗炳辉还受到过国民党军官的轻蔑。罗炳辉不卑不亢,表示共产党可不像国民党一样,水深火热中还喝百姓的血,国民党军官被怼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离开了。
但罗炳辉也有一个烦恼的事情,那就是自己的体型过于肥胖,行军的时候骑一只骡子不能太长时间,还要两头交替着骑。他的肚子也非常的大,使用的腰带都要比普通人粗很多,但是这种粗腰带却很难找。1938年,罗炳辉结识了青年记者陈同生,罗炳辉向他抱怨找到一条好用又足够长的皮带好难啊!陈同生带他去了一家杂货店,让老板为他量身定做了一个皮带,还一次性做了五根。
在新四军联欢会的时候,罗炳辉的皮带还被女战士用来表演节目,只见这条皮带容下三个女战士还有余地,逗得台下士兵哈哈大笑。罗炳辉的身体状况虽然带给了大家无限的欢乐,但是肥胖和长期跋涉却使他的身体状况令人堪忧,他患有严重的胃病和高血压。
但是因为国内战争不断,所以他根本没有时间休息,1945年,受病痛折磨的罗炳辉已经处于卧床昏迷迷状态了。但是一听到日本人投降的消息,罗炳辉就像被打了鸡血一样,整个人精神抖擞,振奋不已,病痛仿佛也不存在了。罗炳辉依然想去部队参加战争的扫尾工作,在1946年,组织考虑到他的身体状况,勒令他在医院接受治疗。虽然人在医院里,但是灵魂早已经漂到了外面,时刻关注国内形势,在医院的罗炳辉也闲不住,还在不停地研究战法战术,可真是学无止境啊!
虽然日寇被驱逐出去了,但是国内形势依旧不容乐观,1946年的4月,内战再起。罗炳辉再次穿上军装,带病担任新四军第二副军长兼山东军区副司令员,在枣庄和国民党进行了一场大战,这场战役取得了胜利,成功歼敌数千人。这是罗炳辉军旅生涯中的最后一战,他的战争生活也因此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其实罗炳辉是了解自己的身体状况的,他自知身体状况已经经不起任何折腾了,在作战的过程中也多次晕倒。但军人的骨气和不认输的性格让他不能退缩,他知道自己快活不成了,所以不想给自己留下任何遗憾,他把这场仗当成自己的最后一仗,也算是对自己戎马一生的交代。
6月末,罗炳辉在返回临沂的途中脑溢血突然发作,送往医院后经抢救无效而死亡,年仅49岁。苏皖边区的政府为了感谢罗炳辉对该地区所做出的贡献,专门将东的天长县从此改名为"炳辉县"还在这里开设了纪念馆,以便后世可以永远铭记罗炳辉的功德。
1950年,陈毅将军还为罗炳辉在山东临沂重新修建了陵墓,中央的一些举足轻重的领导都纷纷为其悼念题词,包括周恩来总理,朱德和刘少奇同志。
1979年上海拍摄的一部影片名为《从奴隶到将军》,里面的主人公就是以罗炳辉为原型塑造的,生动还原了罗炳辉从奴隶到将军辉煌无比的一生。罗炳辉去世的时候自己的儿子只有两岁半,在还不认识自己父亲的情况下就永远地失去了他,虽然父亲不会出现在他以后的记忆里,但是父亲的精神会一直伴随影响着他。
在1989年中共中央军委公布的33位军事家名单里,罗炳辉就名列其中。罗炳辉的一生虽然只有短短的50年,其中一半以上的时间都奉献给了革命事业。他身上有着老一辈革命者与生俱来的坚毅和勇敢,从受尽地主欺凌的寂寂无名的普通农奴到威风凛凛的将军,罗炳辉的一生可谓意义非凡。虽然没有坚持到建国那一刻的来临,没有亲眼看到黎明的曙光,但想必他在天堂知道了嘴角也必定是含着笑的。
微史记 | 这些古人不是死于肥胖,却因肥胖而死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随着全球肥胖问题日益严峻,世界卫生组织将“肥胖”确定为十大慢性疾病之一。在审美上,胖和瘦具有不同的美感,都有人欣赏;但从健康的角度,心脑血管疾病、肺部疾病等,与肥胖有密切的关系。而对古人来说,肥胖不光带来健康问题,还能为他们带来杀人之祸。
肥胖的确能要人命
史书上记载的肥胖故事有很多。
这两年古装电视剧很受欢迎,其中有不少角色的原型就比较肥胖。前两年的清宫剧,傅恒圈了一大波粉。事实上,傅恒也是个大胖子。《啸亭杂录》记载,乾隆倚重傅恒,每每晚间召见他。有一天傅恒“踉跄而入”,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侍卫就说他:“相公身肥,故尔喘吁。”太胖了才会跑得气喘吁吁。
有些讲述明代宫廷故事的古装剧,就很好地还原了明仁宗的形象。明仁宗朱高炽的确肥胖,不要说骑马射箭,走路都要两个太监搀扶,夜里翻身都得有人帮忙。他的后代中,明神宗朱翊钧也比较肥胖,给太后请安,因为太胖,走不动道,要“膝行前进”。
唐代的安禄山,“晚年益肥,腹垂过膝,自秤得三百五十斤”。进京觐见,驿站都得专门为他买马,先要“以五石土袋试之,能驮者,乃高价市焉”,不经此考验的马,根本驮不动。马鞍前还要置一小鞍,以承其腹。即便这样,还得在两个驿站之间“筑台以换马,不然马辄死”。这样特别健壮的马匹竟跑不完一个驿站的距离。
东晋大司马桓温之子桓玄,篡位登基时,“啪嚓”,把龙床坐塌了。完全是大型社死现场。还好,有心腹殷仲文帮着说话。“皇上,您的仁德如此厚重,连大地都承载不动啊!”这话说的,和珅听了都要伸出大拇指,真是千古第一马屁。
这些都是历史上有名的人物,在日常生活中的肥胖又是怎样的呢?
夜深交颈效鸳鸯,锦被翻红浪。雨歇云收那情况,难当,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元·王和卿《小桃红·胖妓》。
这是元代作家王和卿写的一首曲,其中写到,胖妓半夜翻身,“一翻翻在人身上。偌长偌大,偌粗偌胖,压扁沈东阳”。沈东阳是南朝齐梁间诗人沈约,曾官东阳太守。因多病而腰围瘦损。这里用来借称瘦弱男子。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唐朝以肥为美,六朝却不那样。沈昭略与王约二人互开玩笑,说王约“何肥而痴”,王约回敬沈昭略,说他“何瘦而狂”。沈昭略就说,瘦已胜肥,狂又胜痴,总之比你强。
在史书上,肥胖不光影响健康,还能致人于“死地”。
金哀宗完颜守绪最惨,被元兵困在蔡州城后,他想突围出去,但因为太过肥胖,几次被扶上马,又都坐不稳,掉了下来。无奈之下,只好传口谕,将皇位禅让给一个身手敏捷的宗亲。希望对方能跑出去,保住皇脉不会断绝。之后他便自缢而死了。
还有曹操的父亲曹嵩。陶谦杀上门来的时候,曹嵩同小妾一同逃走,“穿后垣,先出其妾,妾肥不时得出”,“后垣”,就是后墙。这句话有两种理解,一是墙上有窄缝,小妾穿墙穿不过去;一是小妾爬翻后墙爬不过去,总之,因小妾肥胖的缘故,曹嵩拉着小妾“逃于厕,与妾俱被害”。
与他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南朝宋时的贵族谢晦。谢晦起兵反叛朝廷,最终失败,带着弟弟谢邂以及侄子等七个人逃跑,可谢邂有些肥胖,骑不了马,只能跟在大家后面走。谢晦舍不得这个弟弟,只能骑一段路,便下马等一会儿弟弟,结果被一网打尽,送往南京处斩。
古人怎么减肥
过于肥胖既然能造成这样的惨剧,那么,古人有没有想过“减肥”呢?
想过的。
在古代医书中,有许多关于肥胖的记载:“肥贵人”“肌肤盛”“肥人……”等等。
关于引起肥胖的原因,古代医家多认为是“过食肥甘膏粱厚味”,以及“久卧、久坐、少劳”所致。像对明仁宗的肥胖,宫廷御医也是这么判断的。
原因找到了,又该如何减肥呢?古代医学家认为,“凡食之道,无(勿)饥无饱”,要“饮食有节,节劳而不倦”。少吃肉,多食饭及蔬菜,“食毕当行步”。
管住嘴,迈开腿,亘古不变的道理。
除了少吃多动,古人还发明了“物理疗法”以及减肥茶饮。
宋代女子为了保持身材,发明了毛巾擦身法。就是用冷毛巾搓擦身体各个部位约20下。到了元朝,这个方法得到了改进,他们改用鬃刷。鬃刷软中有硬,用它反复刷遍全身,直到皮肤微红发热。这相当于现在的减肥按摩仪。
明代戴元礼写过一本医书,名为《证治备要》,那里记载了一个瘦身的茶饮方子:
荷叶、山楂、决明子、桑叶以及罗汉果,各取适量煎煮,可除湿利尿,从而瘦身。
另外,《肘后方》《千金药方》也都有桃花茶减肥的方子。
以茶饮减肥,到现在也是非常流行的。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臧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