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胆不好肥胖(胆不好体重会下降吗)

民福康 0
文章目录:

身体易发胖怎么破 中医告诉你这么调

生活中,我们常说胖子没有春天;在本公子认为,胖子还没有未来!作为微胖界的“常驻大使”,每每想到如此,本公子也是无限哀伤,然后在心中默默发誓:吃完这顿,我一定好好减肥。很多人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再多也不胖?而我只是喝了点水,体重还稳如泰山呢?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你脾虚胆虚,消化吸收不好!中医认为,身体易胖多半跟脾虚胆虚相关,要想瘦首先得调理脏腑。具体怎么调呢?且听本公子来分解!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 多半是脾虚胆虚

“明明我只是喝了杯水,而她吃了那么多的米饭还有那么多的肉,为啥俺是个悲哀的胖纸,而她却是个窈窕的妹纸?”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瞬间感觉累觉不爱了有木有啊?

其实呢,身体易发胖是有原因的,除了我们熟知的饮食过量、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体质的原因是发胖的根本。如果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并进行有效的调理、建立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微胖界、胖子界顺利毕业,成为瘦纸将不再是梦想!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多半跟脾虚(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胆虚等密切相关。

“脾气不好”容易发胖

所谓“脾气不好”,在中医中称为脾虚,一个人若脾虚,很容易导致脾运化水谷的能力失健,从而导致消化不好、体内废水无法外排导致肥胖。在中医中,脾胃被称为酒囊饭袋,仓廪之官,其掌管人体的受纳运化之功能,脾喜燥恶湿,若脾被痰湿所困必然会造成脾阳受损,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四圣心源》里说到:脾升而善磨,即水谷入胃,全依赖于脾阳来运化,脾有多好运化能力就有多强。

关于脾虚致肥胖,主要有两点论述:

第一, 脾主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曾说打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里所说的肉主要指肌肉,其营养主要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的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若脾气足,则肌肉丰满,形体健美,如脾虚,则肌肉松弛,形体臃肿。

本公子友情提醒:对于爱健身的朋友来说,上午巳时(9:00-11:00)是最佳锻炼时机,此时脾经最旺,最利于锻炼肌肉!

第二,脾虚会导致水谷运化不利,而水谷运化不利包括水液运化不利和五谷运化不利。前者长期如此必造成体内湿气重,使得体内的废水不能排出,从而出现水肿;后者必然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不能够被分解,从而积聚体内、滋于肉下,造成肥胖。

脾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近些年来,中医临床上脾虚之症越来越高发,这主要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吃喝生冷之食是造成脾虚的主要原因。故调节脾虚多从饮食出发,因脾喜阳,所以脾虚者应该多吃温性食物,像冷饮、冷菜、凉茶、生冷瓜果、辣椒、油炸类等该戒的就戒了吧,该少吃的也要少吃。此外,推荐一款食疗粥,红豆薏米粥,常吃当饭吃不仅养脾除湿,还美容养颜,让你瘦到没朋友!

你这个胆小鬼,居然还是个胖子

很受伤有木有,人家胆子已经够小了,为何还是个胖纸,中医认为胆虚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胆是六腑之一,所谓肝胆相照,胆与五脏之肝互为表里,与肝相连,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官,,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而脾胃的正常受纳运化、消化吸收同样依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胆气足,则胆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强;反之,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相应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其受纳运化失健,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

另一方面,胆虚会致肥胖还与胆汁相关,胆囊分泌的胆汁是分解脂肪的第一战将,当人体进食后,胆囊就会外排胆汁如十二指肠,帮助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和吸收。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脂肪便得不到充分分解,滋于皮下,就会形成肥胖。还有我们常说肝胆相照,其实胆汁即是由肝的精气所化,且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当机体胆汁分泌出现障碍时,亦可反致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届此肝胆皆失衡,肥胖同时亦会出现头面浮油长痘。

胆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在临床上,很多人会切除胆囊,认为胆并非人体生存之根本,其实不然,这绝对是对自己生命的折减,因为五脏六腑这十二官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胆腑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谋断。不仅如此,其还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体表形象(如发质、肥胖)等密切相关。关于养胆腑,本公子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子时入眠,因为子时胆经当令,胆经最旺,此时入睡有助于养胆经,可使晨起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第二,杜绝宵夜,因为吃宵夜会阻碍胆汁的分泌,不仅容易长胖,还不利于养胆;第三,敲打胆经,通过敲打胆经上的重点穴位,可舒筋活血,防止少白头的产生。

结语:市面上的减肥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健康的少食多运动,还是不健康的节食吃减肥药,都拍死了很多减肥者。前者难以坚持,后者于身体不利,所以从机体体质进行调理才是根本,只有将身体的内环境塑造成为易瘦体质才能真正享“瘦”。

得了胆结石怎么办?吃油太少会引起胆结石,越不吃越重

饮食尽量少油,对于肥胖比例超过一半的现代人来说,是必须每天奉行的健康饮食准则。但看似健康的背后,其实如果油脂吃太少,也会让身体失去平衡,甚至会让你出现痛不欲生的胆结石。

油脂吃太少也会胆结石?

在过去的印象里,胆结石是喜欢吃高油食物的人才有的,所以想要避免胆结石,应该要少油。但其实身体的消化系统是一个平衡的状态,如果吃太多、吃太少,对身体都是一种负担。

胆汁每天会固定由肝脏分泌,经过胆管储存在胆囊内,而胆汁是负责消化脂肪的,所以在吃进大量油脂的时候,肝脏就会需要在短时间内大量分泌胆汁,制造出来的胆汁就会含有太多的胆固醇、变得又浓又黏,容易在胆囊里面堆积、形成胆结石。

但反过来说,如果都不吃油脂,消化的时候就不需要胆汁,胆汁就只能储存在胆囊里,久而久之因为储存太久,也变得又浓又黏,一样形成胆结石。每天正常的油脂摄取量应该是3茶匙左右。

胆结石的症状

在胆结石没有阻塞到通道的时候,基本上是没有症状的,但只要一挤压到,就会出现非常剧烈的腹绞痛,感觉很像拿着石头在刺胆囊;疼痛的位置除了在右上侧腹部之外,也会蔓延到右肩或是右后背,同时伴随恶心呕吐的症状。

另外,因为胆汁代谢可能出问题,也有人会出现黄疸的症状,皮肤跟眼睛会呈现黄色。

哪些坏习惯会导致胆结石?
  • 油脂吃太少
  • 油脂吃太多
  • 空腹时间太长
  • 不吃早餐
  • 胆固醇过高

除了油脂吃太多、油脂吃太少之外,其实进食时间也是会不会长出胆结石的重要原因。因为胆汁会每天分泌,但要在肠胃里有需要的消化时才会流出来,所以如果空腹的时间太长,也会导致胆汁储存在胆囊里太久。

除了空腹时间太长之外,不吃早餐也是一个危险因子。因为早餐跟晚餐相隔的时间太久,也会有空腹时间太长的问题;不过如果午餐有按时吃,而且吃得营养均衡,没有刻意少油或节食,就可以减缓不吃早餐带来的危害。

另外,如果血液中胆固醇过高,也会刺激肝脏制造比较多的胆固醇,容易让胆汁浓稠而产生结石,所以建议在吃油脂的时候,也要注意选择多一点高密度胆固醇的油脂,像是橄榄油、坚果等,减少相关的负担。

您还有哪些健康养生方面的问题,头条关注南方健康,三甲医院医生顾问持续为您提供专业的健康知识!

#清风计划##南方健康超能团##科学每一天#

宣武科普|胆囊息肉切不切?

文 / 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普外科主任医师郑亚民编 / 赵亚楠

【搜狐健康】体检时,很多人被检查出“胆囊息肉”,据说需要做手术甚至切除胆囊,还有人说不切有癌变风险。究竟胆囊息肉是什么病?到底是留还是切呢?我们来详细介绍下。

什么是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在不同地方也被叫做“胆囊息肉样病变”、“胆息肉”等不同的名字。

胆囊息肉并不是指一个病,而是一类疾病的总称。它是胆囊壁上生长的向胆囊腔内突出或隆起来的象“息肉”一样的病变。我们可以把它想象成山洞洞壁长出来的钟乳石。

胆囊息肉分成两种,一种性质是“好的”,叫非肿瘤性息肉,比如胆固醇结晶、组织发炎后隆起、胆囊囊壁受到刺激后增生等情况下形成的息肉,都是调皮的“好孩子”,他们很少发展成恶性肿瘤而危及生命。

另外一种息肉性质是“坏的”肿瘤性息肉,比如早期胆囊癌、腺瘤等。这些恶性肿瘤或能发展成恶性肿瘤的“坏分子”,最终会严重危及人们的健康,甚至生命,需要及时治疗。

为什么会长胆囊息肉?

胆囊息肉在国际上的发病率在3%—6%之间,国内的报道在4.5%—8.7%之间。在常规体检B超检查时,这是一个非常常见多发的疾病。由于胆囊息肉包括很多种具体的疾病,所以原因比较复杂,而且各不相同。

哪些人容易得胆囊息肉呢?男性发病率比例是女性的5倍,主要分布在30—60岁之间,最多见于40—50岁。如果你有高脂血症,特别是高胆固醇血症、体型肥胖、有脂肪肝、低密度脂蛋白密度也升高,那你得胆固醇性息肉的风险大大增加。

其他需要注意的人群包括乙肝患者、糖尿病患者和有胆囊结石的病人。还有吸烟喝酒、生活饮食不规律的人也需要注意胆囊息肉的发生。

胆囊息肉要治疗吗?

胆囊息肉很少有明显临床症状影响到人们的正常生活,少部分人有不典型的上腹痛、腹胀等症状,往往在体检发现胆囊息肉后才把这些症状联系起来。

胆囊息肉需要治疗的主要原因是针对那些“坏”的息肉。这些早期癌变或潜在癌变的“坏分子”,如果“放任自流”,最终会发展成胆囊癌。

一方面胆囊癌变的过程非常隐秘,并没有明显的症状,一般很难及时发现。常常等出现体重下降、上腹胀满疼痛、眼睛发黄等情况的时候,息肉已经发现到胆囊癌晚期,无法手术切除了。

另一方面,胆囊癌的治疗效果差,对化疗和放疗都不敏感,手术治疗是唯一的有机会根治性的治疗方法。一旦失去手术机会,往往错过了最佳的治疗时期,预后发展非常不好。

胆囊息肉需要手术吗?

胆囊息肉主要的治疗方法是手术切除病变的胆囊。

腹腔镜胆囊切除手术是当前治疗的“金标准”,效果和安全性都值得肯定,特别是“日间胆囊切除术”的开展,使得患者能够得到“快速康复”的体验。

患者超声随访中,胆囊息肉恶变率大约0.6%左右。关键的问题是把那些具有恶变风险的“危险的坏分子”找出来,进行手术切除。一般认为胆囊息肉的大小是决定是否性胆囊切除的一个最重要的因素,随体积增大恶变风险明显增加。

目前广泛采用的手术适应症标准是息肉直径大于10毫米。因为这类息肉恶变可能性增加数倍。对于小于10毫米的病变是否需要手术,还要考虑到影响恶变的其他风险因素,比如年龄大于50岁、体积逐年生长、形态为宽基底或无蒂的息肉。

所以发现胆囊息肉是否需要手术治疗,患者需要到普通外科、肝胆外科或肿瘤外科就诊,得到专业医生的治疗建议。

对于细小多发的胆囊胆固醇性息肉,可以尝试口服“胆酸”类药物,通过溶解胆固醇的机制进行治疗。这也建议大家咨询专业医师,进行适应症的判断,并制定治疗计划和跟踪复查治疗效果。

胆囊息肉如果不手术,怎样安排复查?

B型超声检查是发现、确诊胆囊息肉的主要医疗手段,也是随访复查的主要方法。但是对于一些特殊的病变,需要进一步的增强CT或增强核磁检查。比如患者胆囊息肉体积非常大有侵犯肝脏的表现,或胆囊结石患者发现新生的胆囊息肉,这些要考虑到恶性肿瘤的可能。

近年来发展起来的超声造影检查,可以更加清楚的明确的胆囊息肉的大小、血流情况以及基底形态,为确定治疗方案和随访计划提供更好的依据。

对于胆囊息肉大于10毫米的患者,一般有采取胆囊切除的手术治疗。对于5毫米到10毫米之间的胆囊息肉,如果不手术治疗,需要定期复查,监控息肉生长情况。开始需要每6个月检查一次B超,1年以后每年复查一次B超就可以。如果发现胆囊息肉的增长每年直径超过2毫米,建议手术治疗。对于小于5毫米的胆囊息肉,特别是多发息肉,一般恶变机会很小,每年的B超检查就足够了。

可见胆囊息肉并不可怕,大家不要过分紧张。咨询专业医生,对于高危息肉及时的手术治疗,可以获得很好的治疗效果。按照医生制定的计划定期B超检查,也可以很好的掌握胆囊息肉的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版权声明: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