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让孩子远离肥胖(怎样远离肥胖的资料)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专家建言综合施策守护儿童远离肥胖

“每逢佳节胖三斤。”寒假期间,很多孩子不免开启了“吃喝模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日前,在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联合相关机构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儿童肥胖的成因、现状及防控措施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6岁至17岁和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儿童期的健康,往往还会持续到成年期,对个体一生的健康带来影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健康发展处营养专家常素英博士指出,造成儿童超重肥胖的原因包括生物学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致肥胖环境不应被忽视。

常素英介绍,致肥胖环境包括选择健康食物、身体活动的机会,以及与身体活动、膳食选择相关的一些活动规范,涵盖物理、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层面,“社会上一些‘孩子胖不是胖是壮’‘长大就会瘦下来’等错误认知,都属于致肥胖环境,会增加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

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从《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到《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对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和肥胖防控作出部署。

与会专家表示,防控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政策等综合施策、共同努力,选择符合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

为了选择有效的儿童肥胖防控策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联合国内外多名专家组成工作组,进行了中国儿童肥胖防控措施成本-效益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限制向儿童促销不健康食品、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干预、医生提供营养咨询等干预措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健康与发展处处长石艾黎博士认为,食品配方、食品商标和食品营销等,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健康,需要国家政策进行规范和引导。

“食品标签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并做出消费选择的重要渠道,目前中国的食品标签一般在包装背面等不明显位置,消费者较难看到具体信息,从而更容易购买到不健康的食品。”石艾黎说,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预包装食品采取了红绿灯标签、营养评分标签等措施,中国也应强化对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规范,帮助消费者选购健康食品。

学校是中小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老师的话对孩子的指导意义相对较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张倩表示,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儿童肥胖的防控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需要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

“学校应通过专门的课程和活动加强营养宣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同时,强化家校医联动,把营养健康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管理延伸到家庭;学校发现了超重肥胖的孩子,应及时转诊到医院进行临床干预。”张倩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等专家则提出加强支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公园等公共场所增设运动器材、步道或自行车道等,都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运动量。通过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个人行为改变,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链条有效干预儿童肥胖这一公共卫生问题。”(温竞华、王卓月)

来源: 新华社

家里孩子肥胖,家长快愁疯了,医生教你科学育儿,别溺爱孩子

在这个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我们的生活可谓日新月异。走进超市,货架上琳琅满目的食品令人目不暇接,不仅种类繁多,而且营养丰富。然而,伴随着生活水平的节节攀升,一个令人担忧的现象也悄然出现 —— 肥胖的孩子越来越多。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小儿肥胖症的发病率正呈明显的上升态势。男孩的发病率从原本的 10.1% 一路攀升至 12.8%,女孩也从 4.9% 增长到了 5.8%。这一个个数字,就像敲响的警钟,提醒着我们关注孩子的健康问题。

小儿肥胖症:究竟是什么

小儿肥胖症,主要盯上了婴儿期、学龄前期以及青春期的孩子。它就像一个隐藏在孩子生活中的 “健康小怪兽”,由于孩子食欲过于旺盛,整天不爱运动,还常常挑食偏食,使得体内脂肪不受控制地过度堆积,体重也超出了正常范围,从而引发了这种疾病。

小儿肥胖症并非单一类型,它分为单纯性肥胖和病理性肥胖。病理性肥胖大多是由内分泌系统疾病或者肿瘤等因素引发。不过在临床上,最为常见的还是单纯性肥胖。这种肥胖还能按照程度分为轻、中、重度三种类型。

你瞧那些肥胖的孩子,一眼望去,最明显的就是体重超标,体态圆滚滚的,浑身透着一股 “丰满劲儿”。他们的皮下脂肪特别丰厚,尤其是面颊、肩部、乳房(女孩较为明显)、腹壁这些地方,脂肪堆积得格外突出。严重的孩子,稍微动一动就气喘吁吁,平时食欲好得惊人,可就是不喜欢活动。而且,肥胖症患儿往往反应也比较迟钝,记忆力也不太好。在性发育方面,有的孩子可能会出现性早熟的情况,男孩子甚至还可能出现小阴茎、小睾丸等症状。

肥胖症带来的危害:不容小觑

小儿肥胖症带来的危害可不少,就像一串 “多米诺骨牌”,一个接着一个影响孩子的生活。

首先,身体上的肥胖让孩子活动变得极为不便。你看他们在学校里,跑步时气喘吁吁,上下楼梯也比别的孩子费劲,就连做一些简单的游戏,都可能因为体重的拖累而难以尽兴。这种身体上的负担,直接影响了孩子的学习、生活和游戏体验。

其次,肥胖还容易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创伤。在学校或者生活中,孩子们往往比较单纯直接,肥胖的孩子可能会因为体型问题被其他小朋友嘲笑。这种嘲笑就像一把利剑,一次次刺痛孩子的心,久而久之,容易让孩子产生心理障碍,变得自卑、孤僻。

再者,肥胖对孩子的发育也有不良影响。它可能会让孩子身高生长和骨龄发育提前,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很可能导致孩子成年后长不高。同时,性早熟也是常见的问题,这不仅会影响孩子的生理健康,还可能给孩子带来心理上的困惑。

另外,从长远来看,小儿肥胖症还像是一颗 “定时炸弹”,为孩子成年后的健康埋下隐患。肥胖的孩子长大后,患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动脉粥样硬化、脂肪肝、胆结石、胆囊炎等疾病的风险大大增加。想象一下,原本应该活力满满的人生,却因为小时候的肥胖问题,早早地被各种疾病纠缠,那该是多么令人痛心的事情。

如何诊断小儿肥胖症:两种实用方法

小儿肥胖症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肥胖,那怎么才能准确判断孩子是不是得了肥胖症呢?这里有两种简单又实用的方法。

目测法

这种方法非常直观,也比较简单,而且准确性还挺高。家长们凭借自己的肉眼观察,就能对孩子的体型有个初步判断。要是孩子看起来明显比同龄人胖很多,身体各个部位尤其是上述提到的那些地方脂肪堆积明显,那就要提高警惕了。不过,目测法虽然方便,但只能作为一个初步的判断依据,想要更准确的结果,还得借助其他方法。

身高体重法

这可是儿科医生们常用的办法,一般适用于 12 岁以前的孩子。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孩子的身高来对应标准体重。比如说,如果一个男孩身高 72 厘米,按照标准,他的体重应该是 9 公斤。要是这个孩子的体重超过了 10.8 公斤,也就是超过正常体重的 20%,那就可以判断为肥胖了。要是体重达到了 13.5 公斤,超过正常体重 50%,那就是重度肥胖。通过这种方法,家长们可以更科学、准确地了解孩子的体重状况。

预防单纯性小儿肥胖:家长需上心

对于单纯性小儿肥胖,我们完全可以通过一些措施来预防,这就需要家长们多费点心啦。

树立正确观念

家长首先要给自己 “洗脑”,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和健康意识。可别再觉得孩子胖嘟嘟的就是健康,也别总觉得孩子多吃点没关系。要知道,过度喂养可不是爱孩子,反而可能给孩子的健康埋下隐患。平时给孩子准备食物,要注重营养均衡,合理搭配。

坚持母乳喂养

能母乳喂养就尽量母乳喂养。你可能不知道,人工喂养、不科学的断奶方式以及不正确的早期喂养方法,都有可能把孩子推向肥胖的边缘。近年来的研究发现,吃母乳的孩子,长大后肥胖发生的概率相对较低。这其中的奥秘就在于母乳里含有一种叫瘦素的物质,它就像一个 “小卫士”,能固定大脑对饮食的反应。婴儿吸收了母乳中的瘦素,就好像在大脑里设定了一个 “饮食程序”,成年后不容易出现过度饮食的情况。所以,妈妈们为了孩子的健康,一定要尽可能坚持母乳喂养。

培养良好习惯

从孩子小时候起,就要培养他们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现在的孩子很多都喜欢看电视,一坐就是半天,这样可不好。家长要鼓励孩子多活动,多做游戏,不仅可以去户外玩耍,室内的活动也不能忽视。比如,陪孩子一起玩搭积木、做简单的室内运动等,让孩子动起来,远离肥胖。

关注关键时期

要特别留意肥胖的几个关键时期,像妊娠后期,妈妈在这个阶段就要注意合理饮食,别让胎儿营养过剩。孩子生下来 0 - 3 个月时,喂养方式很重要,要科学喂养。3 - 4 岁这个阶段,孩子开始接触各种食物,饮食习惯逐渐形成,家长要引导好孩子。还有女孩青春早期,这个时期孩子的身体发育变化大,营养摄入也要格外注意。在这些关键时期,把握好营养摄入问题,能有效预防小儿肥胖症。

孩子肥胖了怎么办:饮食与运动双管齐下

要是发现孩子已经患有肥胖症,家长们也别慌,小儿肥胖症的治疗主要从饮食和运动两方面入手。

饮食治疗

饮食治疗的关键,就是培养孩子正确的进食习惯。吃完饭可不能让孩子立马就坐着或者躺着,要鼓励他们适当运动。在饮食上,像甜点、饮料这些高热量的食物,要严格控制孩子的摄入量,晚餐也不能让孩子吃得过多。总的原则就是,要保证孩子生长发育所必需的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微量元素等营养物质的摄入,在满足孩子营养需求的同时,避免过度摄入热量。

运动治疗

运动治疗可不是随便让孩子动一动就行,得考虑到安全性、可行性、有效性和可接受性。选择适合孩子年龄和身体状况的运动项目,比如可以让孩子去学游泳,既能锻炼全身肌肉,对关节的压力又小;也可以陪孩子一起骑自行车,享受亲子时光的同时,还能达到运动的目的。运动强度要循序渐进,让孩子逐渐适应,这样才能真正达到治疗肥胖症的效果。

专家建言综合施策守护儿童远离肥胖

“每逢佳节胖三斤。”寒假期间,很多孩子不免开启了“吃喝模式”,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问题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话题。日前,在由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联合相关机构举办的研讨会上,与会专家围绕儿童肥胖的成因、现状及防控措施等进行了深入交流。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6岁至17岁和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儿童肥胖不仅影响儿童期的健康,往往还会持续到成年期,对个体一生的健康带来影响。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儿童健康发展处营养专家常素英博士指出,造成儿童超重肥胖的原因包括生物学因素、行为因素和环境因素。其中,致肥胖环境不应被忽视。

常素英介绍,致肥胖环境包括选择健康食物、身体活动的机会,以及与身体活动、膳食选择相关的一些活动规范,涵盖物理、经济、社会文化、政策等层面,“社会上一些‘孩子胖不是胖是壮’‘长大就会瘦下来’等错误认知,都属于致肥胖环境,会增加儿童超重和肥胖的风险。”

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从《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到《营养与健康学校建设指南》……近年来,我国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对儿童青少年营养健康和肥胖防控作出部署。

与会专家表示,防控儿童肥胖的发生发展,需要个人、家庭、学校、社会和国家政策等综合施策、共同努力,选择符合成本效益的干预措施。

为了选择有效的儿童肥胖防控策略,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联合国内外多名专家组成工作组,进行了中国儿童肥胖防控措施成本-效益的研究和分析,提出了限制向儿童促销不健康食品、以学校为基础的儿童肥胖干预、医生提供营养咨询等干预措施。

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驻华办事处儿童健康与发展处处长石艾黎博士认为,食品配方、食品商标和食品营销等,都潜移默化影响着儿童健康,需要国家政策进行规范和引导。

“食品标签是消费者了解产品并做出消费选择的重要渠道,目前中国的食品标签一般在包装背面等不明显位置,消费者较难看到具体信息,从而更容易购买到不健康的食品。”石艾黎说,英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对预包装食品采取了红绿灯标签、营养评分标签等措施,中国也应强化对预包装食品标签的规范,帮助消费者选购健康食品。

学校是中小学生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的重要环境,老师的话对孩子的指导意义相对较强。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张倩表示,以学校为基础开展儿童肥胖的防控具有很好的成本效益,需要卫生部门和教育部门的密切配合。

“学校应通过专门的课程和活动加强营养宣教,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营养观念。同时,强化家校医联动,把营养健康的知识技能和相关的管理延伸到家庭;学校发现了超重肥胖的孩子,应及时转诊到医院进行临床干预。”张倩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慢病中心副主任周脉耕等专家则提出加强支持环境建设的重要性,“在公园等公共场所增设运动器材、步道或自行车道等,都有助于增加孩子的运动量。通过政策推动、产业升级和个人行为改变,全社会共同努力,全链条有效干预儿童肥胖这一公共卫生问题。”(温竞华、王卓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