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人群比例(肥胖人口数量)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

【最新调查:6亿中国人超重和肥胖,成人中该群体比例首次过半】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最新数据,目前中国的成人中已经有超过1/2的人超重或肥胖,成年居民(≥18岁)超重率为34.3%、肥胖率为16.4%。这是全国性调查报告中首次出现超过1/2这样一个数字。同时,1/5(19%)的6-17岁儿童和青少年、1/10(10.4%)的6岁以下儿童存在超重或肥胖。按照绝对的人口数来计算,全国已经有6亿人超重和肥胖,这个数字在全球是第一位。近日,《柳叶刀-糖尿病与内分泌学》(The Lancet Diabetes & Endocrinology)发表了中国肥胖专辑( Obesity in China Series)。目前该专辑上线了两篇文章《中国肥胖流行病学和决定因素》以及《中国肥胖临床管理和治疗》。专辑作者、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的潘安教授在对《柳叶刀》解读时作出上述表示。(澎湃新闻;CK)

来源: 每日经济新闻

肥胖人群占40% 美国成经受肥胖困扰人数最多的国家

中新网10月14日电 据外媒报道,美国医学统计中心的一份报告显示,根据对所有资料的研究,美国成为经受肥胖困扰人数最多的国家,肥胖人群已经占全体居民的40%。

根据这份报告,与199年至2000年的资料相比,2015至2016年之前,美国境内经受肥胖困扰的人数增长了30%。

2岁至19岁的美国年轻一代也遇到了肥胖问题,这个年龄段中18.5%的美国人都正在经历肥胖问题,15年来,这个数字增加了33%。

但与2013年至2014年的资料对比,这一指数的增长幅度并不大,当时,39.6%的成年人与17%的儿童都患有肥胖症。

根据这一报告,患有肥胖症的男性和女性所在组别中所占的比例几乎相等。40岁至59岁组中的女性和男性肥胖比例都比20岁至39岁组之中更高。

据悉,这一研究中的资料是从美国全国的身体健康状况巡回研究中心获得的,这些研究中心对美国公民的BMI指数(身体质量指数)进行了计算,这一指数被发达国家认为是能够确定人是否超重的标准体重。

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达50.7%,减肥药并非“躺瘦”秘籍 | 世界肥胖日

今天是世界肥胖日。肥胖正影响着全球超10亿人口。在我国,超重和肥胖患病率已达50.7%,预计到2030年这一比例将提升至70.5%。

肥胖的成因有哪些?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有何不同?靠“减肥神药”是否真能躺瘦?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又该如何管理体重?沪上医学专家日前接受本报记者采访,回应大众关切。

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

“肥胖的本质是体内脂肪的积累增加。脂肪是一种能量储存形式,能量的储存取决于能量摄入与能量消耗之间的平衡。换句话说,如果摄入的热量大于消耗的热量,脂肪就会在体内逐渐积累。”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内分泌科教授李小英表示,现代社会食物丰富,能量摄入过多,而能量消耗减少,导致肥胖问题日益突出。

肥胖的成因不仅与遗传因素有关,还与生活方式、饮食结构、能量消耗减少、生活节奏紊乱等环境因素密切相关。

李小英同时提到,中国人的肥胖特点与西方人存在差异。按照BMI(身体质量指数)来看,当国人BMI≥28kg/m则可视为肥胖,而西方人则是BMI≥30kg/m;超重的BMI标准中国是≥24kg/m,西方是≥25kg/m,“这种差异是根据肥胖导致的危害和相关并发症来判断的。”

当然,还有一部分人虽然BMI达到肥胖标准,但各项指标并没有异常。这部分人群被称为“临床前期肥胖”,即他们虽然肥胖,但还没有出现明显的并发症。“当BMI≥28kg/m且伴有至少一项肥胖相关并发症或代谢异常时,则已经处于‘临床肥胖症’。”李小英说,目前,肥胖是否是疾病的定义正处于逐渐清晰、达成共识的阶段。

如果用腰围来判断,中国男性腰围≥90厘米,女性≥85厘米,即可判断为中心性肥胖(腹型肥胖)。统计数据表明,中国人群体脂分布更趋向于腹腔内积聚,近三成中国成年人为腹型肥胖。腹型肥胖是一种危害更大的肥胖类型,腰围过大往往反映了内脏脂肪过多,更易引发代谢紊乱及心脑血管疾病。

用减肥药物后,生活方式管理依然是重要基础

目前,医学界已将肥胖定义为一种进展性、易复发、可治疗的慢性疾病,已知肥胖与200余种疾病的发生有关,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血脂异常、冠心病、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等。

如何有效减肥?在李小英看来,日常活动是能量消耗的一个重要部分,每个人日常活动量不同,这部分大约消耗总能量的30%。进食本身也会消耗一部分能量,大约占摄入能量的10%。而能量消耗的最大部分来自基础代谢,占60%。换句话说,一个人的体重主要由基础代谢决定。

那么,运动是否能增加能量消耗?李小英表示,答案是肯定的,但运动增加的能量消耗非常有限。即使进行剧烈运动,也只能在日常活动消耗的30%基础上增加10%到20%。可以说,单纯依靠运动来减重是非常困难的。

近年来,一些创新药物的出现,尤其是创新双靶点GIP/GLP-1类药物,为肥胖治疗带来了显著改变。

“这类药物可以使肥胖患者的体重下降比例达到20%,甚至更多。这从根本上改变了肥胖治疗的现状,使药物成为体重管理的有效工具。”李小英提醒,有了减重药物并不意味着可以“躺瘦”,生活方式的管理依然是重要基础,否则减重效果有限。

体重管理是一个需要长期坚持的过程

眼下,肥胖管理理念已从传统的以症状为中心转向以并发症、健康和患者为中心的个体化管理模式。越来越多肥胖患者开始有意识寻求医疗帮助,沪上医院也纷纷设立减重门诊,通过多学科协作(MDT)模式,全面评估患者多维度的健康指标,为患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当然,肥胖不仅是一个医学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提升全民体重管理意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并改善部分人群体重异常状况。

李小英提醒,大众在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BMI、体脂率和腰围等数据判断自己是否肥胖。如何进行长期体重管理,良好的生活方式仍是关键。在饮食方面,不推荐极端低碳水化合物或生酮饮食。建议保持饮食平衡,控制总热量摄入。如果做到每天进食七分饱,对体重管理会有很好的长期效果。

此外,生活作息要有规律,熬夜人群往往更容易发胖。另外,无论是工作压力还是生活压力都可能导致肥胖,要警惕“压力肥”。如果使用药物,需要在医疗机构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长期用药也需特别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