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肥胖诊断标准(儿童肥胖诊断标准有哪些)
坚决不做“小胖墩”!教您3个方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
孩子肥胖危害大
坚决不做“小胖墩”
你家宝宝是不是“小胖墩”?宝宝胖嘟嘟的是很可爱,可是胖胖的真的健康吗?有些家长一定会说:“我家宝宝是壮,才不是胖呢!”
请注意,健壮与胖是有明显区别的。健壮的孩子充满活力,运动能力强,动作敏捷、协调,反应快。而肥胖的孩子一般缺乏活力,运动能力差,动作迟缓,肢体协调性差,缺乏自信。
那么该如何界定儿童肥胖?儿童肥胖有哪些危害?儿童肥胖又该如何防治呢?
如何判断儿童是否肥胖?
1.体质指数(BMI)法
体质指数(BMI)是国际社会推荐的评价儿童(≥2岁)超重和肥胖的首选指标,BMI=体重(kg)÷身高的平方(m2)。孩子每个年龄阶段的BMI是不一样的:1岁时BMI值最高,随后开始下降,到6岁~7岁脂肪重聚期开始出现反弹,此后逐渐升高至接近成年人的水平。2-5岁儿童参考“中国0-18岁儿童、青少年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BMI筛查界值,6岁及以上儿童参考中国行业标准“学龄儿童青少年超重与肥胖筛查”(WS/T 586-2018)界值点。
2. 身长的体重评价法
年龄 1),大于2个标准差为肥胖(Z评分> 2)。
3.腰围评价法
腰围是一个简单的评估腹部囤积脂肪的指标。7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的腰围界值可参考中国卫生行业标准“7岁-18岁儿童青少年高腰围筛查界值”(WS/T611-2018),儿童腰围≥同年龄同性别儿童腰围的P90作为高腰围的筛查界值,提示儿童可能存在向心性肥胖。
儿童肥胖的危害有哪些?
1、影响长高
骨龄的变化与雌激素密切相关,肥胖可能存在雌激素分泌过多的风险,从而导致骨龄加速,最终可能影响成年身高。
2、青春期提早发育
目前儿童早熟的发病率很高,尤其女孩子发育提前年龄更明显,这与肥胖关系密切。
3、增加患病风险
中重度肥胖可让孩子出现如高血压、血脂异常、高血糖、高尿酸、脂肪肝等传统观念中的“成年慢性病”。
4、出现心理问题
肥胖引起心理问题的儿童很常见。肥胖的孩子表现穿衣不自信,有自卑感,不喜欢人际交往及户外运动,害怕被人取笑,过于担忧自己形象。同时还会出现行为异常、性格缺陷、交往困难等问题,都会随着肥胖的程度和持续时间而加重。
儿童肥胖应如何防治?
肥胖一旦形成,干预治疗极其困难。儿童肥胖干预重在早期预防,在婴幼儿时期培养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在幼儿园和学校开展相关的健康教育和体育活动,从建立健康生活方式着手。
1. 从生命早期开始预防
建议妈妈从怀孕开始就注意合理膳食和科学营养搭配,防止孕期营养过剩。母乳的营养成分比例更为合理,母乳喂养行为本身也可调控婴儿母乳的摄入量,从而达到能量平衡,有利于控制远期肥胖的发生。
2.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饮食控制的目的不是节食,而是通过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正确的饮食方式使体重下降。家庭膳食推荐低能量、低脂肪、适量优质蛋白质和全谷物。增加新鲜蔬菜和水果在膳食中的比重。儿童还应尽量避免摄入含糖饮料和过多零食和点心。
3. 增强体育锻炼
制定合理可持续的运动方案,培养孩子爱运动的生活习惯。中国人群身体活动指南(2021)和世界卫生组织关于身体活动、静坐行为和睡眠指南中推荐:
(1)6岁以下儿童每天进行至少 180分钟的身体活动,鼓励多做户外活动(如户外的散步、玩耍、跑、跳等,全天分布,多则更好),每次静态行为时间(如操作手机、电脑、平板,看书报、电视,画画,玩玩具,演奏器乐等)或受限时间(例如在手推童车/婴儿车、高脚椅上,缚在看护者的背上)不超过1小时。
(2)6岁及以上儿童青少年每天累计至少60分钟的中、高强度身体活动(如快走、骑自行车、跑步、打球、跳绳、游泳、跳舞等,能使儿童身上发热、呼吸急促的活动),每周至少3天安排增强肌肉力量和强健骨骼健康的活动,每次静态行为持续不超过1小时,每天视屏时间累计少于2小时。
4. 重视儿童体格生长监测
儿童常规健康检查一般在婴儿期至少4次(分别在3、6、8、12月龄),1-2岁儿童至少每半年1次,3岁及以上儿童至少每年1次。家长可根据儿童健康状况和家庭情况适当增加健康检查频次。建议家长学会BMI计算方法,能使用生长监测图(表)监测儿童身高、体重和BMI的增长趋势,尤其对体重增长过快和超重肥胖的儿童,可采取家庭监测和机构监测相结合的方式进行,每1~3个月监测1次体重和身长(高)。
来源:中国疾控中心
流程编辑:TF022
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教你——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超重肥胖
莲湖区桃园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教你 ——
如何判断孩子是否超重肥胖
肥胖防控,从娃娃抓起
我国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儿童青少年的超重及肥胖率上升,目前正处于迅速上升期。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我国6至17岁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达到19%,也就是说,每100个孩子里就有将近20个“小胖墩”,这个比例是不是比你想象中更高?
那么你家孩子体重超标了吗?
西安疾控专家教你如何判断自己孩子是否超重肥胖:
6-17岁儿童青少年一般采用BMI作为肥胖的初筛指标,腰围、腰围身高比筛查中心型肥胖。
1
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BMI)
超重判断: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超重”界值点且小于“肥胖”界值点者为超重。
肥胖判断:凡BMI大于或等于相应性别、年龄组“肥胖”界值点者为肥胖。
例如,一个7岁2个月男孩,身高1.28m,体重30Kg,BMI= 30Kg÷1.28 m÷1.28 m =18.3(Kg /㎡),对照上表分类标准,BMI位于7岁龄男生组超重和肥胖临界值之间,即17.0-18.7,属于超重。
《中国中小学生营养状况评价盘》(男孩版)
2
腰围
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是指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周长,是间接测量腹部脂肪、评价中心型肥胖的指标。
一般将不同性别、年龄别儿童青少年腰围第75百分位数(P75)作为中心型超重的临界点,将腰围第90百分位数(P90)作为中心型肥胖的临界点。中心型肥胖与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和2型糖尿病的发生风险具有强关联性,是独立的预测因子。
3
腰围身高比
腰围身高比(waist height ratio,WHtR),即腰围除以身高,同腰围一样,是间接测量腹部脂肪、评价中心型肥胖的有效指标。
(来源:中国营养学会. 中国肥胖预防和控制蓝皮书. 北京: 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 2019:92.)
例如:糖糖身高160cm,腰围78cm,那么她的腰围身高比为76cm/160cm=0.49,属于中心型肥胖。
4
体脂肪率
体脂肪率(fat mass percentage,FMP)为人体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百分比,是判断肥胖的的直接测量指标。推荐将体脂百分比指标作为BMI判定肥胖的补充指标,对容易漏诊(多脂型体重正常)和误诊(肌肉型超重)的个体,进一步采用体脂肪率直接判定体脂肪量。
体脂肪量可通过直接测量和对人体外部特征的间接测量获得。常用的直接测量方法包括:水下称重法、气体置换法、双能X线吸收法、磁共振法、计算机控制断层扫描术(CT)和生物电阻抗法等。现实中采用生物电阻抗法技术测量体脂肪率较为普遍。
(来源:叶广俊. 现代儿童少年卫生学. 北京: 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 473)
供稿 | 学校卫生科
编辑 | 胡妮 李贺馨
2岁-18岁儿童青少年肥胖标准出来了!这些知识家长请收藏
根据《中国儿童肥胖诊断评估与管理专家共识》(2022年版),中国儿童2009--2019年超重率仍呈上升趋势,整体超重和肥胖人群基数继续扩大。而41%-80%的儿童肥胖可持续至成年,严重影响其身体健康。
那么如何判断孩子肥胖呢?
指南建议
年龄≥2岁的儿童使用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来诊断,BMI=体重(kg)/身高2(m2),2--5岁儿童可参考“中国0--18岁儿童体块指数的生长曲线”中制定的中国2--5岁儿童超重和肥胖的BMI参考临界值点;6--18岁儿童可参考“学龄儿童超重与肥胖筛查”中6--18岁学龄儿童筛查超重与肥胖的性别年龄别BMI参考界值点;在18岁时男女的BMI均以24kg/m2和28kg/m2为超重肥胖界值点,与中国成人超重、肥胖筛查标准接轨。
儿童肥胖除了环境、自身饮食和身体活动有关外,还和遗传因素有关,如越来越多与肥胖相关的基因位点被识别,绝大多数肥胖为多基因背景与环境因素共同作用所导致,但单基因变异所引起的极重度肥胖则比较罕见。
肥胖发生的年龄越小、越严重,遗传因素导致的可能性就越大;建议对5岁以前就肥胖,有遗传性肥胖综合征临床特征或有极端肥胖家族史的患儿进行遗传检查以排除肥胖相关遗传性疾病。
对儿童单纯性肥胖,也应进行并发症风险评估。
常见的肥胖并发症:
1)内分泌系统:可能出现糖代谢异常、性发育异常、高雄激素血症、多囊卵巢综合征等;
2)心血管系统:如高血压、血脂异常等;
3)呼吸系统:如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肥胖低通气综合征等;
4)消化系统:如非酒精性脂肪肝病、胆囊疾病等;
5)神经系统:如特发性颅内高压、偏头痛、多神经病等;
6)皮肤:如黑棘皮病等;
7)心理:可能会有自卑、抑郁或焦虑情绪等;
8)肌肉骨骼:可能会出现下肢关节疼痛活动障碍等。
孩子多重算肥胖呢?可以参考下面表格:
1)对6~17 岁儿童基于身高别体重、年龄别 BMI 标准差法进行超重与肥胖判定:
2)对 2~5 岁儿童基于身高别体重、年龄别 BMI 标准差法进行超重与肥胖判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