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脂肪密集型肥胖(脂肪密集什么意思)

央视科教 0
文章目录:

身体胖胖脸圆圆,嘴里是黏黏肚子鼓、晚上呼噜白天困!痰湿体质了解一下?

身体是胖胖的、脸是圆圆的、嘴里是黏黏的、肚子是鼓鼓的,晚上睡觉还打呼噜,这是典型的痰湿体质特征,太多要命的病与它有关,快跟着专家了解一下↓

倪诚 主任医师

北京中医药大学

中医体质与生殖医学研究中心

痰湿体质真可怕!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多囊卵巢综合征都爱找上它!

痰湿体质危害多!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肥胖、冠心病、心绞痛、脑血管疾病、脑梗塞等疾病都和痰湿体质密切相关!痰湿体质的男性易患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有猝死的危险!痰湿体质的女性易患多囊卵巢综合征,可能导致不孕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简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以夜晚打呼噜、呼吸暂停、白天嗜睡为典型表现。

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会引起夜间低氧的反复发作和高碳酸血症,不仅会导致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血管疾病等一系列并发症,甚至会引发猝死

痰湿体质的典型特征

油和腻:腹型肥胖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当脾脏的运化功能出现障碍时,进入人体的食物和水液因无法代谢就会堆积在腹部,形成腹型肥胖!

中医把胖人分为三种,其中膏人,也就是腹型肥胖的人,是典型的痰湿体质,其腹部肌肉较松软,轻拍时会产生“肉浪”

自测痰湿体质小方法:腰臀比

黏和腻

如果自查发现,平时就有,而且经常、总是有有形之痰和无形之痰症状,有可能是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诊断

望诊:望眼皮和舌象

眼睑肿胀;舌体胖大、舌苔白腻,则属于较典型的痰湿体质。

痰湿体质的治疗

第一招:健脾祛痰茶

改变痰湿体质,需要在减重的同时益气健脾!益气健脾,增加脾胃的运化能力,有助于清理身体当中的垃圾,帮助脂肪燃烧,减轻体重,调理体质。

推荐痰湿体质,血脂偏高的人,服用健脾祛痰茶。

茯苓健脾和胃、利水渗湿;炒薏苡仁健脾利水;荷叶升清泄浊、利湿消脂;陈皮理气化痰、健脾和胃;山楂活血化瘀,此方专家建议选用生山楂;肉桂补火助阳、暖脾开胃。用这六味药制成代茶饮,可化痰泄浊、健脾祛湿。

第二招:穴位保健

痰湿体质真可怕,

大小病症绕身烦!

单纯减重不管用,

益气健脾功效好!

健康提示:请出门戴口罩、勤洗手、多通风、少去人群密集处。

健康之路

《解锁你的体质密码》(四)

播出时间:3月18日 18:05

更多相关精彩内容

当归补血效果好!但是用身还是尾?这是个问题!丨健康之路

乳房自检到底怎么”摸”?这是小仙女们每个月的必修课丨健康之路

慢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胃溃疡背后都见它!你的胃还好吗?丨健康之路

过敏性鼻炎只是鼻子难受?错!还可能会重度抑郁!丨健康之路

监制 / 闫东 主编 /刘铭 黄丽君

编辑 / 邹雅如 郭晓霞

肥胖者、2型糖尿病患者都要注意了!范建高教授最新解读:脂肪性肝病,诊疗有方!

说起脂肪肝,是让人咬牙切齿又有点无奈。有人完全吃素,结果居然脂肪肝的问题很严重。

胖人出现了脂肪肝可以理解;瘦人同样也会得脂肪肝吗?控制饮食了,也锻炼了,结果为什么居然还有脂肪肝?

脂肪肝已经超越病毒性肝炎成为我国第一大慢性肝病,其患病率仍在不断升高,且发病年龄日趋低龄化。

下面要划重点了!

随着超重、肥胖和2型糖尿病在我国流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逐步成为我国最常见的慢性肝病以及健康查体肝酶异常和脂肪肝的主要原因。

这些高风险人群需

进行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筛查

探索脂肪肝的科学防治之道!

2024年5月,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正式发表《代谢相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防治指南(2024年版)》,其后欧洲肝病学会、欧洲糖尿病学会和欧洲肥胖症学会联合发布了最新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临床管理实践指南》。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消化内科主任范建高教授作为中国指南的主要执笔专家和通信作者之一,对中欧两部指南进行了详尽的阐述和解读。

什么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一项或多项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且无过量酒精摄入的脂肪性肝病。

范建高教授指出,能量密集型饮食、久坐少动的生活方式及其所导致的肥胖、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是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主要的且可以预防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的致病作用几乎等同于病因。

因此,建议对肥胖者、2型糖尿病患者、具有代谢综合征组分的人群以及无症状性转氨酶增高者等高风险群体进行脂肪肝和肝纤维化的筛查。

诊断: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三个标准

针对疑似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的系统评估,范建高教授从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及辅助检查等多个维度进行了全面而细致的总结。

范建高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要兼顾排他性 肯定性诊断标准。

中国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与欧洲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相同,都是主要基于以下三个标准:

一是通过影像学诊断出脂肪肝,或肝活检显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占比≥5%;

二是存在至少一项代谢综合征的组分;

三是排除了过量饮酒、营养不良、肝豆状核变性等其他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原因。

而对于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诊断,两个指南都认为,要符合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诊断标准,并且肝活检显示肝细胞大泡性脂肪变性占比≥5%,并同时伴有气球样变和小叶内炎症或门管区炎症。

与欧洲指南不同的是,中国指南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可以与其他原因的脂肪性肝病合并存在,合并肥胖或2型糖尿病、酒精性肝病、肝豆状核变性等脂肪肝患者需考虑并存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也就是两种及以上病因共同导致的脂肪性肝病。

欧洲指南则沿用2023年脂肪性肝病更名的多学会声明,仅在满足酒精性肝病诊断的饮酒阈值但并非大量饮酒时才根据是否合并1项及以上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分为单纯的酒精性肝病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合并酒精性肝病。

此外,中国指南在国际上率先将“代谢相关肝纤维化或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纤维化”作为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重要临床类型,认为可以通过非侵入性试验无创诊断进展期肝纤维化和肝硬化。并且淡化了需要借助肝活检才能区分的代谢相关单纯性脂肪性肝和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临床分型。

治疗:生活方式干预 现有药物或手术治疗

中国指南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的治疗需依托多学科团队的协作,要从两大方面展开:一是生活方式干预,二是现有药物或手术治疗的合理选用。

治疗策略聚焦于减轻体重和腰围、改善胰岛素抵抗、预防并控制代谢综合征和2型糖尿病、缓解脂肪性肝炎及逆转肝纤维化。

针对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同时存在的代谢和心血管危险因素,在改变生活方式的基础上,应优先考虑使用那些对心血管、肾脏和肝脏均有益的药物来治疗肥胖症、血脂异常、高血压和2型糖尿病等疾病。

在治疗方面,新版指南更强调多学科团队协作,重视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代谢心血管疾病和肝脏炎症、纤维化的治疗与管理。

欧洲指南建议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病患者同样应调整生活方式,具体包括减轻体重、提升饮食质量、增加体育活动,并避免吸烟和饮酒,同时明确了这些干预措施的长期目标。

此外,欧洲指南还指出,应积极处理患者的合并症以及肝脏相关并发症,比如在治疗2型糖尿病或肥胖时,可考虑使用基于肠促胰素的治疗药物,例如司美格鲁肽、替尔泊肽。对于处于非肝硬化阶段的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患者,指南有条件地推荐采用新药治疗。

而欧洲指南则关注肝硬化、肝移植等复杂病症及新型药物治疗上,依然强调代谢相关脂肪性肝炎的诊断。

范建高指出,我国指南的可操作性更强。与欧洲新版指南相比,我国新版指南融合了现有亚太指南与欧美指南的优点且去除了其不足之处,并且结合我国临床实践制定,更加简明实用。然而,基于中国的循证依据仍有待加强临床试验和前瞻性队列随访而不断提高。

审核:上海新华医院消化内科 范建高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打破肥胖认知错位,专家呼吁展开个性化、规范化诊疗

中国肥胖患病率高发,且成人及青少年儿童患病率处于上升趋势。随着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的日益严峻,慢性病负担持续加重,肥胖症作为一种被长期误解的严重慢性疾病,正持续获得社会广泛关注。

对此,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内分泌科陈燕铭教授表示,肥胖是慢性全身性疾病,并发症广泛影响身体各系统,因此实施分层管理策略、多学科协作开展规范诊疗显得尤为重要。

“对于超重但尚未达到肥胖标准的个体,临床建议可能较为宽松,鼓励通过生活方式调整进行干预。然而,对于重度肥胖(BMI分度中的二度及以上),特别是三度以上患者,则必须前往正规医疗机构接受规范诊断与治疗。”陈燕铭教授进一步指出。

肥胖症认知存在错位

目前,我国居民超重肥胖问题不断凸显,慢性病患病或发病仍呈上升趋势。根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各年龄段居民超重肥胖率继续上升,有超过一半的成年居民超重或肥胖。此外,6-17岁、6岁以下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分别达到19%和10.4%。

陈燕铭教授介绍称,肥胖症其实是一种被误解的、进展性的严重慢性疾病。早在1997年,世界卫生组织(WHO)首次将肥胖定义为疾病。

据该定义,肥胖是一种慢性且复杂的疾病,肥胖症是一种可能导致健康损害的脂肪过量沉积。肥胖不仅显著提升了罹患2型糖尿病与心脏病的几率,还会影响到骨骼健康和生殖系统,并增加罹患某些癌症的风险。此外,肥胖还广泛干扰了个体的生活质量,具体体现在对睡眠质量的负面影响以及限制日常活动能力方面。

陈燕铭教授进一步指出,肥胖与超过200种疾病存在关联,“一胖生百病”并非夸大其词。具体而言,肥胖可累及多个系统,包括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肾脏、内分泌系统等,严重情况下还可能影响生育能力。肥胖已经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重要公共卫生议题。

为应对这一挑战,国家层面持续发力,不断完善肥胖防控政策体系,《“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国防治慢性病中长期规划(2017—2025年)》《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等密集出台。此外,国家卫健委开展了为期三年的“体重管理年”活动,力争三年时间形成全民参与、人人受益的体重管理良好局面。

体重管理是一个全面、系统的过程,涵盖了全过程、全场景、全要素、全周期。在具体实践中,需要进行人群细分,针对不同人群特点实施差异化的体重管理策略。

肥胖管理个性化、专业化

在肥胖已成为世界性公共卫生问题之际,如何开展肥胖管理受到大众关注。

陈燕铭教授介绍称,生活方式干预被视作肥胖的一线治疗手段,如饮食管理、运动干预等。但最新的医学营养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只对某些减重饮食和体力活动的证据进行了评分,未提供如何实施生活方式干预的细节。此外,目前中国尚缺乏公认的生活方式干预方案以广泛用于肥胖管理。而且单纯生活方式干预效果欠佳,且由于代谢适应,容易出现反弹。

另据临床专家观察,肥胖症患者往往对体重管理的长期性缺乏充分准备。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医学中心陈图锋教授指出,在从体重管理意愿转化为实际行动的阶段,患者受多种因素影响,往往治疗意愿强弱不一。

关于肥胖症规范治疗路径,早有多项相关研究指出,生活方式干预是肥胖治理的基石,减重手术是肥胖的最有效治疗手段,药物治疗也在肥胖的管理中发挥着愈发重要的作用。

据了解,肥胖患者(或伴有并发症的超重患者)初始体重控制目标是在起始的6个月内减重5%至15%,以达到在肥胖相关危险因素和并发症上获得具有临床意义的改善。

“药物治疗被认为是生活方式干预失败时的另外一种治疗选择,在美国和欧洲使用颇为普遍。在中国,减重药物治疗较为保守,可选择的药物单一。不过,现在逐步有创新药物推出来,给临床治疗提供更多种选择。”陈燕铭教授进一步指出。

此外,减重药物可以在代谢减重手术治疗前后发挥作用。陈燕铭教授表示,除了作为代谢手术的替换方案外,减重药物能在术前帮助减轻患者体重,从而降低手术风险。在术后长期管理阶段,减重药物可以维持减重手术疗效,改善减重手术未达到的减重效果,预防或改善体重反弹。

目前,各地已有专业减重医学中心,推动肥胖管理规范化。例如,中山大学附属第三医院减重医学中心首创“3 N”多学科联合精准诊疗模式治疗重度肥胖症,将营养、运动与心理三方面的生活方式干预,进一步与内分泌科、中医科、针灸科与胃肠外科等学科诊疗手段结合。

陈图锋教授进一步介绍称,一般而言,患者来到减重中心后,会经历以下诊疗流程:首先,医生会详细询问病史,了解肥胖发生的时间、伴随症状及疾病情况;其次,进行基本体征测定,包括体重、腰围、臀围等,以判断肥胖类型;再次,开具相关检查,如血糖、血脂等代谢指标检测,以初步判断肥胖原因;最后,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计划,包括生活方式干预、药物治疗及手术等。

“长期体重管理的总目标是实现个体化最佳体重并长期维持,以谋求心血管结局、全因死亡等远期结局的改善。我们推荐患者到规范门诊去诊断,采用精准的治疗方法。”陈燕铭教授指出。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