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素肥胖后遗症(激素 肥胖)
滥用生长激素,可能会导致体重快速增加、血糖血脂异常
身高向来是大家关注的问题
尤其孩子的身高更是爸妈心头大事
总怕孩子长不高
尤其发现比同学矮半个头
家长就有些着急了
孩子还能长高吗?
需要去打生长激素吗?
家长能做点什么?
潘慧
北京协和医院
内分泌科主任医师
儿童滥用生长激素可导致严重后果
生长激素:通过现代基因重组技术和基因工程生产的一种肽类激素。其结构与人体内的生长激素几乎一致,可以促进软骨增长,从而助力孩子长高。
使用注意事项:
● 生长激素主要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症、特纳综合征等特殊疾病。
● 正常小朋友不建议使用生长激素,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快速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甚至出现肢端肥大等副作用。
● 使用生长激素前,务必明确孩子是否真的矮小,以及矮小的原因,然后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治疗。
一般来说儿童身材矮小是指:身高处于同年龄、同性别、同种族正常健康儿童生长曲线在第三个百分点以下或低于正常儿童平均身高的两个标准差。
中国7岁以下儿童生长标准(2023修订版)
另外,家长们在检测儿童身高是否达标时还需注意生长速率,如儿童生长速率出现下图情况,请及时就医咨询。
很多家长会因为孩子的身高过度焦虑,但实际上,很多情况仅仅是因为个体发育的差异。如果家长真的非常担心,建议带孩子前往医院就诊。专科门诊有严格的临床检查流程,能够科学评估孩子的生长发育情况。切记不要盲目给孩子注射生长激素或随意购买营养品,以免对孩子健康造成不利影响。
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
● 遗传:身高约70%受遗传影响,但后天努力也能让孩子追上遗传身高。
男孩遗传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 13)2
女孩遗传靶身高(厘米):(父亲身高 母亲身高—13)2
注意:计算出的结果属于最终身高的供参考范围,上下浮动4~5厘米也属于正常。
● 疾病因素:如频繁感冒、肝炎、贫血、营养缺乏、哮喘等疾病会影响孩子的身高发育。
● 营养不均衡: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会导致营养不均衡,影响身高。
注意:肥胖会导致骨骺线提前闭合,
● 心理压力:焦虑、压力过大等情绪会影响生长激素分泌,从而影响身高。
● 睡眠与运动:充足睡眠和适当运动也对身高发育至关重要。睡眠时长足够,睡眠质量越好,生长激素分泌高峰、频率就越高,生长激素分泌越多。
不要随意购买营养品
有些营养品其实就是“智商税”,比如各种肽类产品,虽然听起来很高科技,但它们最终都会在体内被消化成氨基酸。
还有一些产品可能会添加不明成分。比如,曾经就有案例显示,一些产品中违规添加了性激素,导致孩子提前发育,虽然短时间内身高蹿升,但几年后骨骺线闭合,孩子的身高就停滞不前,最终可能只有1米4都不到。
面对这些琳琅满目的营养品,一定要冷静思考。很多时候,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因为挑食、偏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导致的。这种情况下,应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盲目给孩子补充各种营养品。
陪伴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是关键
首先从饮食、运动、睡眠和情绪调整等方面入手,如确实需要使用生长激素等医疗干预手段,务必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并定期随访和调整治疗方案。
建议:家长陪伴孩子一起运动锻炼,做健康生活的表率。
身高焦虑要不得,耐心陪伴孩子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才是关键。
健康小贴士
1.生长激素可以促进软骨增长,从而助力孩子长高,主要针对生长激素缺乏、特发性矮小症、特纳综合征等特殊疾病。
2.正常小朋友不建议使用生长激素,因为过量使用可能导致体重快速增加、血糖血脂异常,甚至出现肢端肥大等副作用。
3.影响孩子身高的因素:遗传、疾病、营养不均衡、心理压力、睡眠不足、缺乏运动。
来源: CCTV生活圈
蔡磊回应最近变化:使用激素导致臃肿,全身肌肉已掉30斤 双臂瘫痪
引言最近,大家有没有注意到蔡磊的面部变化?不少人看到他近照,都惊问:“蔡磊怎么胖了?”但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2月5日,47 的蔡磊在社交平台亲自回应了此事。他晒出两张相差一年多的照片,一张是之前的,一张是2024年底的近照,对比明显,近照中他面部明显变得臃肿。但他解释,这不是长胖,而是从2023年7月开始使用激素导致的。而且,他现在全身肌肉相较刚患病时,已经掉了近30斤,这和看上去的“胖”形成了巨大反差。蔡磊的妻子段睿透露,过去一年蔡磊身体情况持续恶化,全身肌肉严重萎缩,双手臂完全瘫痪,双腿即使搀扶也难以稳定站立。
激素之下,身体的残酷变化可能很多人会好奇,蔡磊为什么要使用激素呢?其实,对于渐冻症患者来说,使用激素有时是一种无奈的治疗手段。
渐冻症,医学上称为肌萎缩侧索硬化,这是一种非常残酷的神经退行性疾病,会让患者的运动神经元逐渐受损,肌肉一点点萎缩无力,直到最后呼吸、吞咽都成了奢望。
激素在治疗过程中,或许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炎症反应,延缓病情发展,给患者争取一些时间。但激素就像一把双刃剑,它带来的副作用也相当折磨人。就像蔡磊,虽然脸看起来臃肿了,可实际上肌肉却在大量流失。据他所说,全身肌肉掉了近30斤。大家可以想象一下,一个正常人突然瘦了30斤是什么概念,更何况是原本肌肉就因为渐冻症在不断萎缩的蔡磊呢?
在患病前,蔡磊作为京东集团副总裁,工作强度高,想必身体素质也是不错的,有着正常的肌肉量来支撑日常活动。可自从被渐冻症缠上,再加上激素的副作用,他的身体状况急转直下。肌肉的大量流失,意味着他的身体越来越虚弱,原本简单的动作,现在都变得无比艰难。每一次挪动身体,对他来说都要耗费巨大的力气。
抗争之路:不只是与病魔,还有舆论蔡磊自患病以来,就踏上了一条艰难无比的抗争之路。他没有被渐冻症吓倒,而是选择主动出击。为了攻克渐冻症,他散尽家财,投入大量资金用于科研。他还和妻子段睿一起,开启了直播带货之路,成立了“蔡磊破冰驿站”直播间。在直播中,他努力向大家介绍产品,希望通过带货筹集更多资金,推动渐冻症的研究。
他的团队也在不懈努力,与国内众多大学的教授团队、科研机构及生物医药公司保持着高频次沟通与合作,还和国外渐冻症研究领域内的顶尖权威人士建立了联系。在基础研究领域,他们取得了阶段性成果,多项创新疗法和临床试验相继启动,仅去年就成功促进了10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阶段。
可即便如此,他们还是面临着诸多舆论困境。直播间里,时不时就会出现恶意差评。就像段睿说的,那些差评很多都查无订单号,明显是有组织有预谋的。有人质疑产品质量,有人甚至质疑蔡磊患病的真实性,说他是装病、诈捐。面对这些无端的质疑和恶意攻击,蔡磊和他的团队该有多无奈和难过。他们在和渐冻症顽强抗争的同时,还要分出精力来应对这些不实言论。
病友困境与希望之光蔡磊的抗争,其实也是众多渐冻症病友的缩影。像26岁的湖南渐冻症女生陈静雯 ,她的经历同样让人心疼。因为长期卧床,肌肉萎缩,一米六的个子,体重只有70多斤。她从2023年12月病情开始迅速恶化,一场甲流过后,胳膊抬起来都吃力,短短三个月,上半身几乎不能动,生活完全无法自理,后来在2024年6月被确诊为渐冻症。病程的发展让她容貌大变,嘴巴歪斜、眼睛一大一小、脸颊凹陷。她本是一个努力生活的女孩,13 岁就外出打工,辗转多地,做过流水线女工、文员、淘宝客服,2021年到杭州做销售,生活刚有起色,却被渐冻症无情地拖入深渊。
她和蔡磊一样,也在努力抗争。她通过做直播、记录生活,希望能凑够治疗费用。可渐冻症的治疗费用高得惊人,像她这样的普通家庭根本无力承担,每年高达140万元的治疗费用,如同天文数字,压得人喘不过气。而且,因为认知局限,她对渐冻症了解不够,没有早发现早治疗,也没有正确护理,后来了解疾病后,已经不符合入组试药条件,她在与病魔的赛跑中,似乎渐渐力不从心,甚至绝望地表示自己可能等不到春暖花开了。
不过,在这黑暗的困境中,蔡磊团队的努力就像一束光,给病友们带来了希望 。就像前面提到的,2024年,蔡磊团队成功促进了10条药物管线进入临床阶段。比如他们和中美瑞康携手推进的针对渐冻症的小核酸药物RAG-17,在2024年5月正式在中国获批临床,成为目前全球唯一一款在中美均获批临床的渐冻症RNAi疗法。而且鞘内注射RAG-17耐受性良好,未发现临床意义上的不良反应,还能有效改善患者的生存状况,延缓甚至可能终结疾病进程,这对于SOD1患者来说,是莫大的希望。还有第二款针对渐冻症的小核酸药物RAG-21,也成功获得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授予的孤儿药资格,这意味着在渐冻症药物研发上,又迈出了重要一步。
结语:未来之路,一起守望蔡磊和众多渐冻症患者的故事,让我们看到了生命在病魔面前的顽强,也看到了希望的力量。虽然目前渐冻症仍然是一座难以翻越的大山,但蔡磊团队的努力让我们坚信,终有一天,人类能够攻克它。
在未来的日子里,让我们一起为蔡磊加油,为所有渐冻症患者祝福。也希望大家能多多关注渐冻症群体,了解他们的困境,给予他们支持和帮助。无论是关注他们的生活,还是支持相关的科研工作,每一份小小的力量,都可能成为他们战胜病魔的希望之光。让我们共同期待那一天的到来,让渐冻症不再是绝望的代名词。
肥胖危机!激素 “叛变” 遇上 “垃圾” 诱惑,后果不堪设想
肥胖的产生并非一蹴而就,而是多种因素长期相互作用的结果。
从生理因素来看,人体的能量平衡机制至关重要。当摄入的热量长期远超身体消耗时,多余能量就会以脂肪形式储存起来,进而导致体重增加。胰岛素、瘦素等激素在调节食欲和新陈代谢方面起着关键作用。胰岛素负责调节血糖,若身体对胰岛素产生抵抗,血糖代谢就会受影响,多余血糖易转化为脂肪。瘦素由脂肪细胞分泌,正常情况下能向大脑发出饱腹感信号,然而肥胖者常出现瘦素抵抗,大脑接收不到饱腹信号,从而使人持续进食。
饮食习惯是导致肥胖的重要因素。现代社会,高糖、高脂肪和高盐食物随处可见且极具吸引力。像各类含糖饮料,一瓶 500 毫升可乐约含 52 克糖;油炸食品如薯条,富含大量油脂。这些食物美味可口,但热量极高,长期大量食用,热量极易超标。同时,进食速度过快、频繁加餐等不良习惯,也会让身体在不知不觉中摄入过多热量。
生活方式的改变同样影响巨大。随着科技发展,人们体力活动大幅减少。出行依赖汽车,上下楼有电梯,工作多为久坐的办公室模式。缺乏运动使得身体消耗的能量大幅降低。此外,睡眠不足也与肥胖紧密相关。长期熬夜打乱生物钟,干扰激素分泌,影响新陈代谢,增加肥胖风险。
环境因素也不容忽视。一些环境污染物具有内分泌干扰作用,可能影响激素平衡,进而导致肥胖。而且,社会环境中,食物广告铺天盖地,常诱导人们购买高热量食品;同时,周围人群的饮食习惯和生活方式也会对个体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若身边人多偏好高热量食物且运动量少,个体肥胖的可能性也会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