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对肝脏的影响(肥胖会肝损伤吗)
肥肉胖到了“肝”?注意这些习惯
世界卫生组织(WHO)将每年5月11日定为“世界防治肥胖日”,因为不合理的饮食结构、不良的饮食习惯、多坐少动的生活方式,我国有近一半的成年人和1/5的儿童超重或肥胖。根据目前研究,有50余种疾病与肥胖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及其治疗过程可能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湖南妇女儿童医院医生来讲解一下脂肪肝。
肥胖症患者由于体内脂肪含量高,更容易发生脂肪肝。数据显示,肥胖人群脂肪肝的患病率高达60%~90%,肥胖和超重已经是脂肪肝发病最主要的危险因素之一。肝脏是人体的“加工厂”和“垃圾处理厂”,具有消化功能,营养物质的合成、转化和分解功能,药物的转化和解毒功能,凝血和免疫功能等。脂肪肝是肥胖带来的一个常见并发症。当脂肪在肝脏堆积过多,超过肝脏重量的5%即为脂肪肝。
轻度脂肪肝通常无明显症状,中重度脂肪肝出现脂肪性肝炎时,可有疲倦乏力、腹部隐痛、食欲不振、口苦、恶心等症状。脂肪肝看似不会影响生活状态,若长期置之不理,脂肪肝患者可能会出现以下系统损害:心脑血管事件发病风险增加;诱发或加重糖尿病;导致肝硬化、肝癌;严重影响病毒性肝病的预后;引起骨质疏松、慢性肾脏疾病、结直肠肿瘤、乳腺癌等慢性病高发。
对于肥胖症患者来说,积极控制体重减少腰围、改善饮食和生活习惯,是预防和治疗脂肪肝的重要措施。而减重的核心内容是通过“管住嘴”和“迈开腿”,达到能量摄入量小于能量消耗量。
膳食调整
限制热量平衡膳食:在限制能量摄入的同时保证基本营养需求,结构应具有合理的营养素分配比例。
低热量膳食:在满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和水的基础上,适量减少脂肪和碳水化合物的摄取。
高蛋白质膳食:每日蛋白质摄入量占总热量的20%~30%,或1.5~2.0g/kg。
轻断食膳食:不适用于存在低血糖风险、低血压和体质弱的病人,长期使用可能导致营养不良或酮症。
合理运动
每周至少5次有氧运动:如快走、慢跑、骑自行车、游泳、太极拳、乒乓球、羽毛球等,每周至少5次,每次持续运动20~60分钟或不少于10分钟。
每周三次抗阻运动:如直立提拉、杠铃弯曲、俯卧撑、仰卧起坐等,这些运动都可以锻炼肌肉、增强力量、消耗脂肪和热量。
多数肥胖患者可通过生活方式调整实现减重,包括营养、运动和行为方式干预等。如果上面两招不好使,你可能需要找医生来帮你了。如采用药物治疗、手术治疗、中医治疗等实现减重。(通讯员 黄倩)
肚子越大,脑子越傻?这5个“胖肚子”的习惯,劝你趁早改了吧
生活节奏加快,久坐不动
饮食不规律、暴饮暴食......
这些不良的生活方式
让很多圈友的肚子越来越大
很多人却不当回事
但是你知道吗?
肥胖不仅影响形体美
还会给健康带来“暴击”!
有研究显示“肚子越大,脑子越傻”
这种说法是真的吗?
肚子大还有哪些不利影响?
我们又应该如何减掉大肚腩呢?
史文丽
中国康复研究中心
北京博爱医院
副主任营养师
划重点
01
肚子越大,脑子越傻?
近日,柳叶刀子刊The Lancet Regional Health-Western Pacific上刊登的研究揭示了肥胖的又一大危害——肚子越大,脑子越伤!
这项在近万名亚洲人群中开展的流行病学分析和两样本孟德尔随机研究显示:内脏脂肪和BMI升高,均与认知能力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具体来说,内脏脂肪每增加0.27kg,认知能力便会随之下降,相当于认知年龄衰退了0.7年。
综上,在亚洲人群中,人体脂肪含量是认知功能的独立预测因素之一。MR分析显示,内脏脂肪和BMI的升高与认知表现下降之间存在因果关系。看来,减肥再添新好处——“益脑防痴呆”!
研究者强调,全球痴呆症的负担正从西半球转移到亚太地区,每年约有400万的亚洲人罹患痴呆症,占全球新发病例的40%左右。此外,亚太地区的肥胖流行率已比全球平均水平高出了7%,甚至还处于上升趋势。因此,预防和控制肥胖症,在维持亚洲人群的认知功能、预防痴呆症及其他慢性病上发挥着重要作用。
划重点
02
肚子大还容易导致哪些疾病?
一、高血压
肥胖者体内的脂肪组织大量增加,使血液循环量相应增加,心脏的输出量增多,致使每分钟排入血管的血量增加,同时也使小动脉的外周阻力增加,进而导致小动脉硬化,促使高血压发生。
二、高血脂
肥胖者,尤其是腹型肥胖者比普通人更容易出现高胆固醇血症、高甘油三酯血症、低密度脂蛋白和极低密度脂蛋白异常升高,而高密度脂蛋白反而降低,也可以说是该高的不高,该低的不低。
三、脂肪肝
肥胖者体内大多存在血脂升高,在正常情况下,肝脏对脂肪的摄取、合成、转运、利用等环节都处于平衡状态,人体摄取能量过量,会导致肝脏对脂肪的摄取过量,从而导致过量甘油三酯在肝脏内堆积,引起脂肪肝。
四、糖尿病
肥胖者大多会存在体内的胰岛素利用效率下降,胰岛素控制血糖的工作量也会加大,因此机体只能分泌更多的胰岛素来发挥作用。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容易导致胰岛功能受损,出现不易控制的高血糖,发生2型糖尿病。
五、心脏病
肥胖的人,体内由于存在过多脂肪堆积,引起心脏负荷加重;体内脂代谢紊乱容易导致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肌细胞脂肪沉积,心室壁增厚,心肌顺应性降低,从而导致心脏病风险增加。
六、骨关节病
肥胖导致下肢关节负荷增加,如果承载的负担超过其负荷量,关节表面受力不均,加速软骨丢失、骨赘形成,导致关节炎的发生。同时,肥胖还会增加患手关节骨关节炎的风险。
七、痛风
由于肥胖导致的体内代谢紊乱、胰岛素抵抗、内分泌紊乱等可以造成尿酸过高、诱发脚趾、腿关节等疼痛,形成痛风。有调查表明,肥胖者的痛风发生率比普通人群高出50%以上。
八、增加多种癌症风险
最新研究显示,腹部肥胖和人体18个部位的癌症发病率呈正相关,如胃癌、结直肠癌、肝癌、胆道癌等。
划重点
03
如何判断自己是否肚子大?
腰围,可以反映人体腹部肌肉、脂肪分布的情况,是除BMI之外的另一个衡量肥胖的指标。BMI是国际上常用的衡量人体胖瘦程度以及是否健康的一个标准。具体的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²。BMI<18.5为消瘦,18.5~23.9为正常,24~27.9为超重,>28为肥胖。
但是BMI只能从大体上判定体重是否超重,却不能反映人体的脂肪分布情况。
腰围测量:被测者需持直立站势,双脚分开25~30厘米(与肩齐)。普通人群将软尺经肚脐上方0.5~1厘米处水平绕一周,肥胖者选腰部最粗的地方水平绕一周测腰围。
对于中国人来说,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腰围<80厘米为正常腰围标准,而男性腰围≥90cm,女性腰围≥85 cm,称为腹型肥胖(也叫中心性肥胖、向心性肥胖)。
划重点
04
哪些习惯专门胖肚子?
一、吃太咸
盐吃多了,不仅会让你“长”血压,国内外的多项研究都表明,盐是独立于能量摄入之外的肥胖风险因素,让人长胖、长肚子。
二、大量摄入“超加工食品”
超加工食品,顾名思义,就是那些经过复杂的工业加工制作而成的食品,通常是即食的方便食品或零食,比如碳酸饮料、乳饮料、饼干、薯片、方便面、奶油蛋糕等。
这类食品的特点是能量高而营养价值低,而且含有多种添加剂或防腐剂,摄入过多不仅容易发胖,还会造成营养不均衡。超加工食品往往随手可得,而且经常是一吃就停不下来,甚至很多人常用它来代替正餐,长此以往,很容易变胖。
三、不爱吃蔬菜
长期少吃蔬菜甚至不吃蔬菜的饮食习惯,会直接造成饮食结构不合理、营养不均衡,长此以往会由于摄入膳食纤维过少而导致肠胃蠕动缓慢,导致肥胖、便秘等问题。
四、吃饭速度过快
吃饭速度过快会导致血糖快速上升,这时候身体就会开启降糖机制,将多余的葡萄糖转化成脂肪储存起来,这也是吃得快容易胖的另一个原因。
五、久坐
有研究显示,每天多坐1.5小时,腰围增加0.57厘米,体脂肪也会增加0.44%。而另一项研究表示,如果每天把30分钟坐着的时间拿出来做中高强度运动,我们的体脂肪就可以减少1.3%,内脏脂肪可以减少7.8cm²。
划重点
05
如何减掉大肚腩?
一、别吃得太咸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版)》提出,成年人每人每日食盐摄入量要低于5克。除此之外,选购食物时多看看食品标签和营养成分表,选择低钠食品,辨别“隐形盐”;放盐、酱油等调料时,使用量勺;没禁忌疾病的人多吃新鲜蔬果,增加钾的摄入,钾有利于钠的排出。
二、摄入更多的纤维素
膳食纤维一方面能增加饱腹感,防止过多能量摄入;另一方面可以帮助通便,促进有害物质和过多的胆固醇排出体外。富含膳食纤维的食材有:粗粮、豆类、薯类、蔬菜、水果等,在饮食中可以多加选择。
三、适当多运动
多动动不单指专门的体育锻炼,也可以在坚持每周有氧运动的同时,想方设法地增加活动量。比如,可以在饭后散步、空闲时间做家务、上下班途中尽量多走路等。日常运动也可以选几种自己能够完成并且感觉适合的项目,如跑步、游泳、跳绳、开合跳、瑜伽和健身操等。每天坚持做30分钟左右,就能起到很不错的减肥效果。此外,还要拒绝久坐不动,每坐1个小时,就站起来走动5~10分钟。
四、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吃饭速度快、爱吃宵夜,嗜好肉食、晚饭吃得太晚、熬夜睡眠质量差、嗜酒……这些不良的饮食及生活习惯是造成内脏脂肪堆积的重要原因。建议做到早睡早起、三餐定时、饮食均衡,不仅能帮助内脏脂肪含量减少,还能让身体更健康。
转自:CCTV生活圈
来源: 经视健康家
肝“胖了”问题不小!是病,得治!
很多人在体检时发现了脂肪肝,但了解并重视脂肪肝这一疾病的人不多。简单来说,脂肪肝是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肝脏中脂肪过度增加,超过肝湿重的5%,也就是肝“胖了”。能让肝“发胖”的原因很多,例如过量饮酒引起酒精性肝病、代谢紊乱引起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等。今天我们重点讨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通常简称为脂肪肝,是一个不断进展的系列性疾病。从单纯只有脂肪沉积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大约25%的患者可进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不要小看这一字之差,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疾病可是跨越了一个大的台阶,变成一个需要积极药物治疗,而不是仅仅依靠生活方式改善就能控制的疾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中,又有约10%的人可进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纤维化及肝硬化,其中1%~5%的患者可能发展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癌。
目前全球范围内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趋于平稳,但发展中国家的发病率在显著上升。1997年上海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上海地区脂肪肝的发病率为17%。而我们2008—2010年在北京地区常住人口中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脂肪肝的发病率为31%。综合我国各地的流行病学调查数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发病率在中国约为29%,也就是每4个人中就有一个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
由于肝脏具有强大的代偿功能,肝脏疾病在早期通常没有任何临床症状,我们也常说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患有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人,也常常没有不舒服的感觉。大部分人通过体检发现脂肪肝后也不予重视,更不会到医院就诊。
然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可以进展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其表现是肝功能出现异常,尤其是在肝脏弹性测定检查时,除了代表肝脏内脂肪沉积的CAP值增加,还会出现肝脏弹性测定检查的硬度值增加。这提示肝脏出现了纤维化,日积月累,未来可能发展成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相关肝硬化甚至肝癌。
除了导致肝脏相关原因死亡,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因代谢异常,较普通人更容易出现高脂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代谢相关性疾病,导致冠心病、脑卒中的发生率显著增加。因此,脂肪肝的出现是心脑血管疾病的早期预警指标,应该高度重视。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和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已经成为困扰世界各国人民的严峻健康问题。
哪些人群是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高危人群呢?数据显示,肥胖患者中患有脂肪肝的比例远高于其他人群:超过一半的肥胖患者患有脂肪肝。此外,2型糖尿病患者也是发生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高风险人群。研究表明,2型糖尿病合并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患者中,严重的肝脏纤维化的比例更高,也更易患心血管疾病甚至死亡。因此,2型糖尿病患者和体型超重肥胖的人,更应该高度关注肝脏健康。
事实上,大多数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患者可以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减少肝脏中的脂肪,逆转疾病,如适当减重、坚持健康饮食等。但如果肝脏已经发生了炎症甚至出现纤维化,进展至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此时单纯通过改变生活方式,就很难恢复健康了,需要进行进一步诊断和治疗。
1
建议体检时发现脂肪肝的患者,一定要到医院接受相关全面检查,包括肝脏功能、血压、血糖、血脂、肝脏弹性测定等,了解脂肪肝的严重程度,明确诊断,评估疾病的严重程度,并接受改善生活方式的专业指导。
2
已经明确为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患者,更应该进行针对代谢异常的相关治疗,阻止疾病进展,维护好健康。
作者: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 范颖
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地坛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 谢雯
策划:谭嘉
编辑:余运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