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高血压怎么调理(肥胖引起的高血压怎么减肥)

中医黄威博士 0
文章目录:

高血压+肥胖——多是痰湿太重,祛痰湿、清热邪,帮助减重30斤

高血压+肥胖——多是痰湿太重,祛痰湿、清热邪,帮助减重30斤

大家好,我是中医黄威,今天继续和大家聊聊中医减肥。

这几年我国肥胖的发病率是越来越高,这说明大家生活好了吃得饱了,但是胖这个病该治还是得治,不然只会越来越麻烦。

很多人就是又胖又有高血压,超重、肥胖,再加上糖脂代谢方面出问题,已经成了高血压患病率蹭蹭往上涨的主要原因之一。

那些体重比正常体重超了 20%甚至更多的人,得高血压的可能性是正常人的 10 倍!

中医里,肥胖者多偏好肥甘厚味,损伤了脾胃。运化失常,水湿不能正常代谢,体内凝聚成痰,使血液黏稠,脉道不利,增加血管压力,最终促使血压升高

对于这种情况的朋友,要想治疗,就得先减重,控制体重就能有效降低血压。

说个医案,助你理解

患者赵先生,男,55 岁,最近三年涨了 30多斤,现在体重有177斤。他说自己得高血压两年年多了,吃过西药降血压,可血压还是不太稳定。

经常头晕且胀,胸口闷,感觉堵得慌,四肢困乏沉重,老想睡觉,大便黏糊糊的,小便发黄。

刻诊脸色发黄,舌体胖大,边有齿痕,舌苔黄腻,脉象弦滑数。

辨证此属痰湿壅盛,日久化热之证

我以温胆汤合天麻钩藤饮加减,给他开了方子服用:竹茹、枳实、法半夏、陈皮、茯苓、天麻、钩藤、石决明 、黄芩、栀子、牛膝、车前子 、生薏苡仁、苍术等。(针对患者情况开方,请勿照搬)

赵先生这就是脾失健运,水湿不化聚而成痰,痰湿太多,时间长了还化热了。所以我开方用以化痰祛湿、清热降压

法半夏、陈皮、茯苓:清热化痰、除烦止呕,解决痰湿内生的根源问题。

竹茹、枳实:清热化痰、破气消积,消除因痰湿阻滞引起的气机不畅。

生薏苡仁、苍术、藿香:利水渗湿、健脾止泻,改善肢体困重、大便黏滞等症状。

天麻、钩藤、石决明:平抑肝阳、祛风通络,缓解头晕、头胀等高血压症状。

牛膝、车前子:引血下行以降血压,清热利尿通淋。使体内邪热、水湿排出体外,辅助降低血压。

整个治疗先化痰祛湿、清热,把痰湿和热邪去掉,血压就控制住了。

后来随着病情好转,慢慢加上健脾补气的药,增强脾胃的功能,从根源上解决生痰的问题,这样治疗效果就更好了

经过近四个月的服用治疗,赵先生血压稳定,体重从177斤降到了140斤,各种不舒服的症状都缓解了

为什么不放克数?

我在后台收到很多私信,问我为什么不告知具体克数,说我是骗子,在这里我和大家做一个说明:

从医这么多年,我给患者开方,一定是会给到具体克数的,否则如何抓药调理?

但在互联网上不一样,我不知道你姓甚名谁,不知道你的年龄,不知道你的身高体重,更不知道你的肥胖具体是什么样的表现!所以我没办法给到你具体的克数,否则是不负责!

中医自古就讲一人一方,辨证施治,就算是情况非常相近的2个人,但只要有一点点的差别,比如二便情况不一样,方子的用药和克数都是需要改变的!

对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如何选择用药?

肥胖型高血压用药选择。

对于肥胖型高血压患者来说,有一种降压药物既有效又安全,还能辅助减肥,那就是替米沙坦。

·第一,替米沙坦属于血管紧张素II受体拮抗剂,它通过阻断血管紧张素I1的血管收缩作用,使得血管舒张,从而有效的降低血压。它不仅能帮助患者控制血压,还可能对肥胖性的高血压患者的代谢产生积极影响。因为替米沙坦能够改善胰岛素的抵抗,这就意味着它可以提高身体对胰岛素的敏感性,使得血糖水平更加稳定。

·第二,它减少脂肪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这些炎症因子与肥胖和高血压的发展有密切相关。然而虽然替米沙坦在降压和代谢方面表现出色,但在使用前仍然需要咨询专业的医生。因为某些特定的情况下,比如肌酐升高、高钾血症或两侧肾动脉狭窄的患者,替米沙坦的使用就要特别的慎重。

需要提醒的是,肥胖型高血压患者除了药物治疗以外,还应该重视生活方式的改善,比如控制饮食、适量的运动、减轻压力等措施,可以更好的控制血压,提高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替米沙坦为肥胖型高血压患者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降压选择,但具体使用还应该根据个人的情况,由医生指导。

湿气重,高血压,肥胖,眩晕,哪些中药或有帮助?

声明:文章内容仅供参考,故事情节纯属虚构,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求医。


你有没有过这种感觉:一觉醒来,头晕目眩,像是刚从“旋转木马上”下来?或者一走路就觉得两腿像灌了铅?再一摸脉搏,心跳咚咚快得像打鼓?更别提体重秤上的数字,似乎在和你“斗气”直往上蹿。

湿气、肥胖、高血压、眩晕,这些现代都市人的常见问题,已经成为健康路上的‘拦路虎’。问题来了,难道我们只能无奈叹气?其实,中医的宝库里,或许早已藏好了答案,让你在不知不觉间找到平衡。

疾病从何而来?湿气、肥胖、高血压、眩晕的“幕后黑手”湿气:身体里的“隐形水泥”

湿气是什么?很多人可能会觉得这个词有点玄乎,仿佛是某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云雾”。其实在中医里,湿气更像是一种“身体里的水泥”,它会黏在你的脾胃上,堵住你的经络,让身体变得沉重、懒散,甚至直接影响你的代谢。

《黄帝内经》里强调,湿气多因脾胃虚弱或外界环境湿重而生。简单点说,吃太多冷饮、油腻食物,再加上久坐不动、生活环境潮湿,湿气就会悄咪咪地“潜伏”在你体内,像个“跟屁虫”一样挥之不去。

一个典型的例子是:李阿姨,50岁,平时爱吃火锅、冷饮,运动基本为零,每天上班就坐,下班就躺。结果呢?体重飙升,整天觉得困倦无力,脚踝还莫名肿起来。医生一检查:湿气太重,连带着血压也跟着飙高了。

高血压:身体的“高压锅”

高血压就像是身体里的“高压锅”,一旦压力过大,随时可能“爆炸”。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个是高血压患者。血压升高的原因,除了遗传因素,更多是因为饮食不当(重盐、重油)、缺乏运动、长期压力等等。

中医认为,高血压多与肝阳上亢、肝肾阴虚有关。翻译成大白话就是:长期情绪紧张、熬夜,肝火旺盛,肾气不足,血管里的“水力发电站”就容易出问题,血压自然跟着飙升。

肥胖:代谢的“堰塞湖”

肥胖的问题不用多说,许多人都深有体会。脂肪堆积不仅拉低了颜值,还让你身体的代谢系统像堵了堰塞湖一样,血糖、血脂、血压全线崩塌。中医认为,肥胖多与脾虚湿盛、痰湿内阻有关。简单来说,脾胃的“运化工厂”出了问题,湿气和痰浊堆积在体内,脂肪也就越积越厚。

眩晕:身体的“电路短路”

眩晕是一种非常让人崩溃的症状。你可能会觉得天旋地转,站不稳、走不直,严重时甚至恶心呕吐。中医认为,眩晕多由肝阳上亢、气血不足或痰湿阻滞引起。换句话说,肝火过旺、“电路”供血不足,或者湿气太重堵住了“电线”,都会导致大脑“短路”。

中药怎么帮忙?四个对症的“宝藏方”

中医讲究“辨证施治”,不同的症状有不同的解决方案。下面就介绍几味经典中药,看看它们如何对症下药。

1.祛湿良方:薏苡仁与茯苓联手出击

薏苡仁和茯苓是中医里祛湿的“黄金搭档”,就像清道夫一样,把体内的湿气一扫而空。薏苡仁能够“利水渗湿”,茯苓则可以“健脾祛湿”。两者搭配,不仅能缓解湿气带来的困倦和浮肿,还能帮助减肥。

一个简单的薏苡仁茯苓茶,做法也很方便:薏苡仁30克,茯苓15克,加水煮20分钟,每天喝上一杯,湿气重的人喝了会感到身体轻松不少。不过要记住,薏苡仁性微凉,体质偏寒的人不要天天喝。

2.平肝降压:天麻和菊花的妙用

高血压患者经常会感到头晕目胀,这时候天麻和菊花是一对绝佳的“降压CP”。天麻能够平肝息风,专治头晕目眩、肝阳上亢;菊花则能清热解毒,缓解眼睛胀痛。

一个简单的菊花天麻茶,材料包括天麻5克、菊花10克、枸杞10克,用开水冲泡即可。每天一杯,血压高的人喝了可能会觉得头脑清爽不少。

3.减肥“神器”:荷叶与山药的组合

肥胖患者最需要的是“减负”,而荷叶和山药正是减肥的好帮手。荷叶能够“升清降浊”,帮助体内脂肪的代谢;山药则能补脾胃,增强消化功能。

一个简单的荷叶山药粥:荷叶10克,山药50克,加入适量大米煮成粥,早晚各吃一碗。长期坚持,可能会发现体重悄悄往下掉。

4.治眩晕:半夏白术汤的妙方

半夏白术汤是中医经典名方,专治痰湿中阻导致的眩晕。半夏能燥湿化痰,白术则健脾燥湿,两者搭配,堪称眩晕患者的福音。

具体做法:半夏10克,白术10克,加上陈皮5克,用水煎煮,每天喝一剂。很多眩晕患者在喝了几天后,会觉得天不再“转”了。

如何从生活中“拆弹”?三招助你远离疾病

除了中药的调理,生活中的一些小改变也能带来大不同。

  1. 管住嘴,迈开腿:少吃油腻、甜食,多吃清淡、高纤维食物。每天坚持半小时运动,比如快走、瑜伽或游泳。
  2. 远离湿气:保持居住环境干燥通风,少穿湿衣服,避免久居潮湿之地。
  3. 学会解压:保持心情愉快,避免长期处于高压状态。可以通过冥想、深呼吸等方式缓解压力。
结语:健康是一场持久战

湿气重、高血压、肥胖、眩晕,这些问题并非“一时半会”就能解决,但只要你用对了方法,调整生活习惯,坚持中药调理,身体的“水泥”“堰塞湖”迟早会被疏通。健康不是一场短跑,而是一场持久战。与其等到问题变得不可收拾,不如早点行动起来,让身体重新回到平衡的状态。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高血压全球报告》

《黄帝内经》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