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你属于哪种肥胖(属于肥胖症的是)

减重中医张显林 0
文章目录:

四种常见的肥胖体质,你属于哪一种?

肥胖也分等级?按照国际的标准,自查一下希望你不是最严重的等级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


一提到肥胖,很多人觉得不过是体重增加、身材走样。可你知道吗?肥胖是体型问题,它还是一种被医学正式定义的慢性疾病。而且,肥胖是分等级的!

如果你的BMI(身体质量指数)已经“超标”,甚至达到了某些级别,可能健康风险已经悄悄在敲门了。今天,我们就来聊聊肥胖的等级划分、它对健康的影响,以及如何科学应对这个看似简单却复杂的问题。

肥胖是外貌问题,还是健康的隐形杀手

在医学上,肥胖影响外形,更是众多疾病的温床。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的数据,全球有超过1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约6.5亿人属肥胖

肥胖会显著增加心血管疾病、糖尿病、某些癌症和呼吸系统疾病的风险。

小王(化名)是一位35岁的上班族,身高1.75米,体重却达到了95公斤。因为长时间坐着工作、缺乏运动,他的BMI达到了31(属于肥胖)。

起初,他并没有觉得自己有什么异常,只是偶尔感觉喘不上气。

直到有一天,他在公司例行体检中被诊断为Ⅱ级肥胖(中度肥胖),还伴有高血压、脂肪肝和高血糖。这一诊断让他意识到,肥胖背后隐藏的,是一连串健康危机。

肥胖等级划分:看看你属于哪一级?

医学上,肥胖的衡量标准主要是BMI(身体质量指数),其计算公式是:

BMI = 体重(kg) ÷ 身高²(m²)

根据WHO的标准,肥胖分为以下几个等级:

· 正常范围:BMI 18.5-24.9

o 健康体重。

· 超重:BMI 25-29.9

o 需要注意饮食和运动。

· Ⅰ级肥胖(轻度肥胖):BMI 30-34.9

o 健康风险开始增加。

· Ⅱ级肥胖(中度肥胖):BMI 35-39.9

o 健康风险明显增高,可能伴随代谢紊乱。

· Ⅲ级肥胖(重度肥胖):BMI ≥ 40

o 又称“病态性肥胖”,是多种慢性疾病的高危人群。

除了BMI,腰围和腰臀比也是衡量肥胖的重要指标。对于亚洲人群来说,男性腰围超过90厘米、女性腰围超过80厘米,就已经属于腹型肥胖(俗称“苹果型身材”),这类型肥胖对健康的危害尤其显著。

肥胖如何影响健康?听听科学怎么说

肥胖的危害是体型变大,还会对身体的多个系统造成严重影响:

1. 心血管系统

肥胖会导致高血压、高血脂,增加动脉粥样硬化的风险。长期肥胖的人群中,心肌梗死和中风的发生率显著高于正常体重人群。

2. 内分泌系统

肥胖人群易患糖尿病,尤其是Ⅱ型糖尿病。脂肪堆积会导致胰岛素抵抗,血糖水平难以控制。

3. 呼吸系统

重度肥胖者常出现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即睡觉时反复出现呼吸停止,严重影响睡眠质量和心肺功能。

4. 消化系统

肥胖会增加脂肪肝、胆结石、胃食管反流等疾病的风险。长期脂肪肝还可能发展为肝硬化或肝癌。

5. 肿瘤风险

多项研究表明,肥胖与乳腺癌、子宫内膜癌、结直肠癌等多种癌症密切相关。肥胖引起的慢性炎症,是促进肿瘤发生的重要因素。

如何科学应对肥胖?治疗与预防的双管齐下

1. 管住嘴:健康饮食是第一步

饮食调整是控制体重的关键。以下几点值得注意:

· 减少热量摄入:避免高脂肪、高糖分食品,如油炸食品、甜饮料等。

· 增加膳食纤维:多吃蔬菜、水果和全谷物,有助于增加饱腹感。

· 合理分餐:一天三餐定时定量,避免暴饮暴食。

· 控制油盐:中国营养学会推荐每人每日盐摄入量不超过5克,油不超过25克。

2. 迈开腿:坚持运动是关键

运动对于减肥和维持健康至关重要。推荐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如快走、骑车、游泳等。力量训练也很重要,可以帮助提高基础代谢率,防止肌肉流失。

3. 医学干预:必要时寻求专业帮助

对于Ⅰ级以上的肥胖患者,尤其是伴有并发症的人群,可以考虑医学干预,包括:

· 药物治疗:如奥利司他、司美格鲁肽等,这些药物能抑制食欲或减少脂肪吸收。

· 手术治疗:对于重度肥胖者,胃肠减容手术(如胃旁路术)可以作为最后的选择。

4. 心理支持:健康管理需长期坚持

肥胖的成因复杂,与饮食和运动有关,还可能受到心理、遗传等多方面影响。建立合理的健康观念,避免情绪化饮食,是长期控制体重的关键。

肥胖的预防:未雨绸缪,胜过亡羊补牢

防控肥胖需要从生活的点滴做起:

· 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按时作息,避免熬夜,减少压力。

· 培养健康意识:定期体检,关注体重、腰围和血脂等指标。

· 关注儿童肥胖:儿童时期的肥胖往往会延续到成年,家长应帮助孩子养成健康的饮食和运动习惯。

未来趋势:肥胖治疗的新希望

近年来,肥胖治疗领域取得了不少突破。利用肠道菌群调节来控制体重的研究正逐渐兴起;新型抗肥胖药物正在研发中,可能提供更安全、有效的治疗选择。

AI技术也被应用于个性化健康管理,帮助人们精准记录饮食、运动和体重变化。

肥胖是一个可以预防、可以治疗的健康问题,但它需要每个人的重视和坚持。不论你目前属于哪个等级,都不必灰心。健康的生活方式是一辈子的事情,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晚

最后,给自己设立一个小目标吧:从今天开始,每天多运动10分钟,少吃一口高热量食品,向健康迈出一小步,你的身体会感谢你!

如果你对自己的体重状况不确定,不妨用BMI公式计算一下,看看自己属于哪个等级?留言告诉我们你的结果,一起交流健康生活的心得吧!


信息来源:

1. 世界卫生组织(WHO)官方网站

2. 《柳叶刀》关于肥胖与健康的研究报告

3. 中国营养学会的膳食指南

本文所述内容,均基于现有科学知识和中医理论整理而成,旨在为读者提供健康科普信息。如有任何健康问题请咨询专业医生。

胖还分虚实?两者该如何分辨?专家列出这3项特征,看完涨知识

文 |青囊健康科普

编辑 |青囊健康科普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朋友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困惑:明明吃得不多,体重却噌噌往上涨,稍微喝点水都觉得肿成球?而有的人吧,天天烧烤炸鸡,生猛海鲜管够,体重倒是纹丝不动,甚至还能看到腹肌!这合理吗?

别急,这不是命运的捉弄,而是“虚胖”和“实胖”在搞事情!你到底属于哪种胖?今天就来掰扯掰扯,顺便教你如何“对症下药”,别再瞎减肥啦!

1. 什么是虚胖?一碰就“水肿”的胖子,冤不冤?

虚胖,听着就有点委屈,仿佛在说:“我其实不是真的胖,我只是‘水’多了点……”

没错,虚胖的人往往体内水分代谢不畅,导致身体浮肿,摸上去软绵绵的,甚至手一按还能留下个小坑,像个“人体水床”!

虚胖的特征:

体重波动大:昨天吃火锅喝了点酒,今天直接胖两斤?这不是脂肪,是水分滞留!

容易累,没精神:每天睡得比猪久,但还是困,动两步就喘,整个人像被掏空。

怕冷,容易出汗:夏天出门两步就汗流浃背,冬天却手脚冰凉,一年四季都在“自带天气系统”!

简单测试:早上起床照镜子,眼皮肿得像泡发的红豆?涂个护肤品都感觉脸能“嘭嘭”吸水?恭喜你,很可能就是虚胖体质!

2. 实胖:脂肪堆得结结实实,甩都甩不掉!

实胖,顾名思义,就是“真材实料的胖”。和虚胖不同,实胖的人脂肪含量高,但水肿问题不明显,摸上去肉是结结实实的,甚至稍微有点“弹性”!

实胖的特征:

体重稳定,减肥难:少吃几顿没啥变化,稍微放纵一天,裤子就勒得喘不过气……

力气大,但耐力差:搬东西不费劲,但让你跑个五分钟,膝盖就开始“报警”。

脂肪集中在特定部位:比如肚子、大腿、臀部,“游泳圈”甩都甩不掉,仿佛是天生自带“护腰”!

简单测试:站直了,用手捏自己肚子上的肉——如果能捏起一大坨,且手感紧实,那基本就是实胖了!

3. 虚胖和实胖,哪个更难瘦?答案可能颠覆你的认知!

很多人以为虚胖更好瘦,毕竟“水肿”听起来只是暂时的嘛,排排水就行了?错!大错特错!

虚胖其实更难搞,因为它往往和代谢紊乱、气血不足、作息不规律等问题挂钩,不光是“水分太多”那么简单。而实胖呢?虽然看上去肉多,但只要管住嘴、迈开腿,脂肪是可以被燃烧掉的

所以,如果你是虚胖,别急着节食减肥,先把作息、饮食、运动调整好,让身体的新陈代谢恢复正常,才能真正瘦下来!

4. 想瘦?对症下药,别再“乱减肥”!虚胖人士必看:别再喝奶茶了,快去动起来!

如果你是“水肿型选手”,那你的减肥重点是——排湿 促进代谢!

少吃重口味食物:火锅、炸鸡、烧烤、咸菜,统统少碰!高盐食物会让身体疯狂锁水,让你第二天肿成“气球”!

多吃利水食物:红豆薏米、冬瓜、玉米须茶,都是排湿小能手,喝几天就能感受到脸小了一圈!

早点睡,少熬夜! 熬夜=自毁代谢,想瘦就乖乖在11点前上床,别再熬夜刷短视频了!

每天出出汗:别再做“沙发土豆”了,哪怕是跳跳绳、快走30分钟,都能让你代谢加快,排水更顺畅!

实胖人士必看:你需要的不是节食,而是科学瘦身!

如果你是实胖,那你的减肥重点是——控制热量 增加运动!

别信“饿瘦法”! 节食只会让你肌肉流失,最后变成更难瘦的“泡芙人”!

多吃蛋白质:鸡胸肉、鱼、鸡蛋、豆制品,都是燃脂神器,吃饱才有力气减肥!

力量训练 有氧结合:光靠跑步不够,适当加点力量训练,比如深蹲、硬拉,让你的肌肉“吃掉”多余的脂肪!

坚持最重要! 别想着一周瘦十斤,健康减肥每周0.5-1kg最靠谱,稳稳瘦下去,才不会反弹!

5. 结尾:胖没关系,健康才是王道!

好了,今天的“胖界科普”就到这里!不管你是虚胖还是实胖,最重要的是调整生活方式,让身体回归健康状态。

瘦身不是折腾自己,而是让自己变得更舒服、更有活力!所以,别再盲目节食、乱吃减肥药了,科学减肥才是王道!

如果觉得这篇文章有用,就赶紧转发给身边“正在减肥的战友们”吧!让他们也别再走弯路,一起健康瘦身,冲鸭!

参考文献:

《人体生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中国营养学会

《肥胖的代谢机制及其防治》,中华医学杂志

WHO全球肥胖报告(2023)

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