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的老人长寿吗(太胖的老人会长寿吗)

肿瘤的真相与误区 0
文章目录:

老人瘦才更长寿?北大研究:65岁后体重正常更长寿,胖也比瘦好

“千金难买老来瘦,我要减肥!”

张大叔今年65岁,别人都说老年人瘦一点比较好,胖了三高、心脏病啥的会找上门。于是他特意开始节食,还吃各种减肥餐,折腾了大半年,确实肉眼可见地瘦了。

不过开始节食之后,他总是感觉浑身无力,很累,最近张大爷走路腿直打哆嗦,摔了一跤骨折进医院了,医生说他已经营养不良了,得多补充营养才好。

不是瘦一点比较好吗?怎么自己还减肥减出病来呢?张大叔想不明白。

一、千金难买老来瘦?北大研究结论恰恰相反

一般来说衡量一个人的胖瘦,往往以BMI(体重指数)为标准,计算方式为:BMI=体重(kg)/身高(m)的平方。

正常体重:BMI=18.5~24.99

过重:BMI=25~29.99

肥胖:BMI>30

老年人的胖瘦和死亡率之间也有联系,一项来自北京大学社会学系的研究调查就揭示了,对于中国的老年人来说,老来瘦并不是好事,体重指数低的老年人反而面临着更高的死亡风险。

调查覆盖了我国23个省份年龄在65~105岁的13411名受试者数据,其中男性老年人5815人、女性老年人7596人。

结果发现,老年人如若可以消除低体重,可一定程度降低过量死亡风险,其中老年男性、女性分别可降低约2.9%和3.9%。特别是对于中国老年女性而言,消除低体重指数可让健康获得更大益处。

研究没有发现发达国家中老年人体重和全因死亡风险之间U型关系,过重老年人的死亡风险甚至和正常体重指数的老年人死亡风险没有显著差异,也就意味着肥胖没有显著影响中国老年人的死亡风险。值得提醒的是,文章主要研究对象大部分都是童年、年轻时经历过食物短缺和营养匮乏新中国建设初期的老年人,可能并不适用于未来的老年人,肥胖会对未来的老年人带来更大的影响。

研究认为老年人过瘦对于健康非常不利,这似乎和民间传统的一些观点有些背道而驰,中间的原因是什么呢?

二、为什么老年人不要太瘦,而是要多长肉?

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表示,老年人的BMI应维持在18.5~25之间最为适宜。人体在35岁之后,体内的肌肉储存量就开始以每年0.3~0.8%的速度流失,力量也会逐渐变弱。在60岁时,老年人身上的肌肉含量约只有年轻时的75%。

太过消瘦的老年人,身体的抗击打能力相对较弱,一旦身体出现跌倒等意外事件,身体难以经得起疾病消耗。保持微胖有助于帮助调节免疫力、延缓衰老,体内有充足的脂肪储能还可以帮助老年人抵御寒冷,保护体内重要器官。

虽然老年人身材过瘦对健康不利,但是也要注意别过度肥胖,过度肥胖会增加多种高血压、糖尿病等慢性疾病的患病风险,同样对健康不利,老年人保持在“微胖”状态最为合适。建议老年人多关注身体的这几个部位,这些部位多长一些肉对健康有很大好处。

三、上了年纪,这几个部位多长肉1、胸肌

适当的锻炼胸肌,可帮助老年人增加肺活量,提高心肺功能。老年人日常可以这么锻炼,采用站姿/坐姿,将手臂打开180°,大小臂垂直将手掌向前,让双手缓慢的上伸到极限,而后恢复原样,每天做15次左右。

2、手部肌肉

手部肌肉和握力之间有很大关联,英国伦敦大学的研究人员分析过多项与握力相关的报告后发现,握力每增加1kg,或可降低3%的死亡风险。锻炼握力的方式也很简单,日常经常握拳即可。

3、腿部肌肉

腿部肌肉无力是衰老的表现之一,在腿部肌肉提升后,老年人出现摔倒、骨折的风险也会随之降低。建议日常可通过半蹲来锻炼腿部肌肉,将双腿自然分开与肩同宽,两脚呈八字形,随后慢慢屈膝蹲起,类似蹲马步状,最后收缩大腿用力蹲起还原。

一些老年人在生活中会发现自己的体重莫名其妙的大幅度下降了,这可不是什么好事,警惕是这两种疾病所致。

四、老年人体重忽然变瘦,也要当心这些疾病

1、癌症

大部分癌症患者都会有身体明显消瘦症状,因为癌细胞在体内不断和正常细胞争夺营养,导致营养摄入与消耗不成正比,让患者不断的消瘦下去。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身上会出现典型的多饮、多尿、多食以及体重减轻症状,这是因为体内胰岛素分泌不足,导致身体无法分解消化吸收葡萄糖,只能通过消化体内的脂肪来维持正常的身体需求。

对于老年人而言,过胖、过瘦都是不健康的表现,不必过分追求瘦,将体重维持在正常、微胖的范畴内才是比较健康的表现。

参考资料:

[1]《老年人的低体重指数与其死亡风险的关系》.人口与经济.2018.05.24

[2]《一人长胖,全家发福风险高!一家老少都用得上的体重管理计划》.生命时报.2020.10.13

[3]《肌肉有劲的人更长寿,赶在衰老前多做5个动作》.人民网.2019.7.10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体重和寿命的关系被发现?新研究:80岁后,老人胖一点或更长寿

刘大爷今年刚好过80岁大寿,虽然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但是他的精神状态很好,身高一米七,体重也有90多斤,眼不花,耳不聋,每天还能吃4碗饭。

就在半年前,刘大爷听说老年人瘦一点比较好,对长寿有好处,很多长寿老人都是精瘦精瘦的。于是刘大爷开始有意识地减少饭量,减肥减了小半年,刘大爷忽然在家里晕倒,随后被家人送到医院检查,结果查出了营养不良、低血糖。

一、男性/女性身高170~180cm,体重多少才正常?

随着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大家的体重也随之飙升,多说人太胖容易得病。然而一米八的刘大爷,为了保持身材,刻意节食,反而还晕倒住院。老年人身材真的不能过胖吗?刘大爷算胖吗?到底多胖才算胖呢?

其实用来衡量胖瘦有一个标准,那就是BMI体质指数。具体计算方法如下:体质指数 = 体重(千克)÷身高(米)²

对于中国成年人而言:

BMI<18.5为体重过低

18.5≤BMI<24为体重正常

24≤BMI<28则为超重

BMI ≥28为肥胖

按照公式,如果一个男性/女性身高170cm,体重应该在53.4kg~69kg。如果身高在180cm,体重应该在59.9kg~77.7kg。按照刘大爷的身高和体重来看,原本就已经偏瘦了。

二、重磅新研究:80岁以后,胖的老人或许更长寿

4月25日,发表在《自然·衰老》来自中国疾控中心施小明团队的一项前瞻性研究发现,对于老人而言,过瘦并不见得是好事,80岁以上老年超重或者肥胖或许更长寿。

这项研究随访时间长达20年,共纳入中国23个省,27026名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在随访期间,共发生了22165例死亡事件,其中2389例因心血管疾病死亡,14681例因其他原因死亡。

通过数据总体来看,对于高龄老年人(80岁及以上),身体质量指数(BMI)与死亡风险呈现反J型趋势。即随着BMI的增加,死亡风险逐步递减,当超过临界点后,随BMI增加,各种原因的死亡风险保持平稳。

具体数据分别为:

1、BMI达到29.3kg/㎡时,全因死亡率最低;

2、BMI达到26.5kg/㎡时,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3、BMI达到30.6kg/㎡时,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率最低。

也就是说,对于老年人群,肥胖者全因死亡风险、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因非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风险更低。研究作者团队认为,这可能与超重或肥胖者,往往有着更好的营养状态有关。

三、老人太瘦为啥不好?

不少老年人认为身体过胖,容易诱发高血压、高血脂,从而导致身体出现各种异常。但其实,老年人身体偏瘦,同样对健康不利。

1、营养不良

偏瘦老人的新陈代谢和各种生理功能都会较低,体质相对较弱,对疲劳的耐受能力差,常常会感觉到精神不振,容易出现疲惫头晕的现象。

2、免疫力差、体质虚弱

过瘦的老人由于营养跟不上身体需求,免疫系统也会受到干扰,体质比较虚弱,容易受到外界影响,小病小痛不断,尤其是换季的时候,对病毒和细菌的抵抗力较弱,易遭到病毒感染。

3、更容易疼痛

脂肪是内脏和皮下组织的保护器,起到支撑、缓震的作用。精瘦的老人没有足够的脂肪作为骨骼的缓冲物,走路或久坐时,膝盖、脊椎等器官容易磨损,感觉到疼痛。

4、生病难痊愈

身体过瘦,体内存储的能量物质较少,一旦患病,往往经不起疾病的消耗性折磨,使疾病的康复时间延长。

5、怕冷

脂肪除了是能量仓库,也对机体起到保护作用,过瘦的人,对于外界寒冷耐受度,往往比胖人更低。

四、最后提醒:老年人体重迅速下降,要当心疾病

由于生理机能的改变,老年人随着年纪的增加,自然而然会出现消瘦现象,尤其是在不加强营养的前提下,身体很容易变瘦的。但如果体重短期内下降幅度过大,就要考虑是否以下几种可能:

1、癌症

恶性肿瘤在早期大多无典型症状,体重减轻可能是部分恶性肿瘤的唯一症状,如果是老年患者更应警惕。

2、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典型症状就是“三多一少”,吃得多、喝得多、尿得多、体重减少,如发现以上情况,建议及时进行糖尿病相关筛查。

3、甲亢

甲亢也会引起消瘦,如果同时合并饭量增加,体重却骤减,还伴有手抖、易怒、多汗等,就要高度怀疑甲亢的可能。

4、消化系统疾病

体重下降,也与消化道疾病有关,如慢性胃炎、不完全肠梗阻、慢性结肠炎等,都可影响患者正常进食,或吸收功能下降,影响体重。

浙江医院内分泌科主任吴天凤主任医师表示,如果没有合理原因,体重在半年到一年间,减轻4.5——5kg,或是总体重下降5%,就属于比较反常的情况,一定要注意。

体重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因此学会科学管理体重,不追求过瘦,也不能不干预身材,任其发展。让自己身体舒服的体重,就是健康体重。#头号周刊##人人能科普,处处有新知#

参考资料:

[1]《自然·衰老:千金难买老来瘦?No!中国疾控中心团队发现,80岁以上老年人超重或肥胖的全因死亡和非CVD死亡的风险更低》.奇点网.2022-05-28

[2]《体重不明原因下降,可能是这些疾病导致的》.重医大附三院内分泌疾病中心.2018-12-03

[3]《体重突然下降并不是什么好事 可能是这些病惹的祸!》.浙江医院健康管理中心.2016-12-06

未经作者允许授权,禁止转载

肥胖更长寿?医生:要“肥”的是肌肉 仅适用部分长者

中新网5月7日电 据香港《大公报》报道,近日,香港医院管理局老人科医生表示,65岁或以上人士中,分别有8%女性和6%男性患有虚弱症,表征包括体重一年流失10磅(约4.5千克)、手握力倒退及步速缓慢等,并更易患上其他慢性疾病;也有研究显示长者的身体质量指数(BMI)超过25,即体重过重,其死亡风险较BMI数值正常的更低。但医生强调,肥胖仅适用于年长人士,而要“肥”的是肌肉,而非脂肪。

资料图:肥胖者。

香港新界西医院联网服务总监(基层及社区医疗)欧阳东伟表示,一般理解的肥胖是不健康的。但在患慢性疾病或年长人士中则有“肥胖悖论”,即慢性病肥胖更长寿。

香港多个研究显示,无论是院舍或非院舍长者,BMI数值超过25,可延长寿命,中央肥胖也对生存有好处,并有研究指患有二型糖尿病的长者的BMI数值超过25,较BMI数值正常或较低的死亡率低。

欧阳东伟称,患二型糖尿病的虚弱长者,体内的肌肉及脂肪均流失得很快;虚弱症、慢性疾病及肥胖三者之间相互影响,其中虚弱症是可逆转。

欧阳东伟建议该类人群多做如举哑铃、沙包等的阻力训练,及摄取足够的蛋白质和维生素D,增加体重,均有助减少肌肉流失,一般2至3天便可恢复原有的体力水平,但有慢性疾病的,则需数月才能改善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