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医学难题吗(肥胖在医学上叫什么名词)
肥胖已成为全球公共卫生难题,如何正确通过“手术刀”解决肥肉困扰?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季媛媛 上海报道 翘臀、腹肌、美背……一直以来,曲线美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普遍审美,而为了能让自己看起来更符合大众流行的审美趋势,每年都有无数人在减肥这条路上狂奔,“我要瘦成一道闪电”“不瘦十斤不换头像”的宣言比比皆是,月减10斤、月减20斤的急速减肥案例也不断被宣扬为“逆袭”成功。
然而,长年累月一口一口吃出来的肥肉,真有那么容易就减下去吗?答案未必,不然,我国的肥胖现象也不会呈爆炸式增长。
当前,肥胖是全球最大的公共卫生难题之一,是威胁人类健康最严重的慢病之一,相关研究已证实超重、肥胖与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肿瘤等慢性疾病发病和死亡密切相关。另外,根据国新办发布的《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数据显示,中国成年超重肥胖总人数比例高达50.7%。肥胖症是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等多种慢性疾病的重要致病因素,严重影响国人健康,带来巨大的社会和医疗负担。
那么,对于肥胖的人群来说,有哪些治疗手段可以选择?对此,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普通外科中心李梦伊在接受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采访时表示,近年来,肥胖人群逐渐走向年轻化态势,重度肥胖人群更是越来越多。在减重治疗领域,减重代谢手术可以通过“微创”手术刀帮人们解决肥肉的困扰。
据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了解,减重手术始于上世纪50年代,在美国已经开展了60年,全世界每年超过60万例,美国每年能达到20万例。
目前,众多研究已表明:减重代谢手术不仅能显著减轻体重,还能有效缓解甚至治愈肥胖相关疾病,比如2型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高尿酸血症、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等。美国克利夫兰医学中心2013年公布的的十大医疗创新,减重代谢手术治疗糖尿病更是位列第一。
然而,虽然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但减重代谢手术在我国的科学普及仍具有巨大潜力。有数据显示,与我国众多的肥胖人口相比,中国的减重手术量仍占比极低,仅有0.01%符合手术指征的患者接受减重代谢手术治疗。
“在北京友谊医院每年完成的减重代谢手术约500例。现在许多医院都设有肥胖专病门诊、代谢疾病减重治疗专病门诊等。患者可以通过减重代谢手术减少食物的摄入与吸收,降低体重;同时手术可有效调节体内糖脂等生物代谢紊乱,从而达到长期减重及改善肥胖相关疾病的临床疗效。”李梦伊说,随着越来越多的药物治疗的消息不断发布,许多超重人群应对减重问题首选的治疗手段必然是前往营养科或内科进行就诊。其实,对于肥胖人群来讲,手术治疗与药物治疗有一定差别,手术治疗更适合中重度肥胖或肥胖合并相关疾病的人群。
“当体重达到重度肥胖后,即使前期用了一段时间的药物治疗,也很难将体重控制到正常范围或面临长期体重反弹的困扰,此时,患者需要寻求减重代谢外科手术的治疗。目前对于减重代谢外科手术治疗,BMI指数(Body Mass Index,即身体质量指数)是重要的指征之一。”李梦伊进一步说道,减重代谢手术虽然是外科治疗,还需要注重多学科协作,术前评估、术后随访等,缺一不可。
正如每个手术都有自己的适应症,减重代谢手术也需严格把握手术指征。进行手术的患者需要满足以下几个主要条件之一:
对于BMI指数(Body Mass Index,即身体质量指数)大于等于32.5的患者,可积极推荐手术治疗;
对于BMI指数在27.5到32.5,患有2型糖尿病;或合并两种以上代谢综合征组分或存在高血压、高血脂、睡眠呼吸暂停综合症、多囊卵巢综合症等肥胖相关疾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
对于BMI指数在25到27.5之间伴有血糖难以控制的2型糖尿病,建议慎重考虑手术干预。
“在减重代谢外科我们可以发现,全国接受手术治疗的人群平均BMI值其实已接近37.5。在我国,诊断肥胖的标准是BMI≥28(国际标准是BMI ≥30)。也就是说,目前接受手术治疗的人群中大部分患者已经达到了三级肥胖(国际标准中,BMI指数在30~35之间属于一级肥胖; 35~40之间属于二级肥胖;超过40则是三级肥胖)。”李梦伊说。
肥胖影响到全身多系统,是诸多常见慢性疾病的重要危险因素,对民生造成重大影响。肥胖及相关疾病是可预防、可控制的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因而亟待学界、政界及公众的知晓和重视。
“肥胖是一种疾病,需要科学减重。一直以来,我们也希望呼吁全社会关注超重肥胖问题,鼓励公众积极参与运动锻炼,科学管理体重,这也是作为医生我们一直在倡导的事情。”李梦伊说。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
一胖毁所有?让医学大数据给你解答
72%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主导的一项研究显示,体重超重越严重,一旦以后被确诊为乳腺癌或肠癌,那么死亡的可能性就越高。这意味着,如果年轻时比较苗条,可能有助于抗癌。科学家跟踪了47051名年龄29岁~49岁的瑞典女性,跟踪时间平均长达20年。研究人员发现,与BMI值低于22的女性相比,那些在成年早期超重的人因乳腺癌死亡的概率要高出72%,因肠癌死亡的概率要高出141%。BMI值为25及以上,被定义为超重。
一胖毁所有?
5
美国心脏病学会的一项最新研究显示,如果每天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将会增加43%的肥胖风险,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增加。与此同时,26%的超重人士和4.6%的肥胖人士每天花在手机上的时间都超过5小时。研究还发现,那些每天使用手机超过5小时的被测试者,其活动力都比一般人要低,而且喝含糖饮料、吃快餐、糖果和其他零食的可能性是其他人的2倍。
都是手机惹的祸。
60
伦敦大学学院一项最新研究发现,中年时交友较多的人在55岁时头脑更为敏锐,60岁时花时间交朋友、社会活动较多的人,到70岁时罹患痴呆症的可能性降低。
保持一个活跃的朋友圈吧。
184
《美国医学杂志》近日发表的一项最研究分析发现,可穿戴数字设备在帮助使用者降低血压和胆固醇,甚至减轻体重等方面,似乎效果甚微。研究人员参阅了550篇关于健身追踪器的研究成果,重点关注了6项随机临床试验,涵盖1615名受试对象,并收集了与健康相关的数据。其中,4项研究使用了某款手环,而其他两项研究则将运动程序集成到使用者的手机中。研究发现,可穿戴设备能提醒人们定期站起来活动,但这还不足以显著改变个人的健康状况。
减肥又有新方法?
550
美国俄勒冈卫生科学大学领衔的一研究,把平时经常“久坐不动”的小鼠放在转轮上跑步,并测试小鼠在运动一阵后大脑的反应。研究人员发现,小鼠这种短期突发运动,也就是相当于人类一周一次非正式篮球比赛或者走4000步的运动量,可以促进大脑海马体中突触的增加。而海马体是大脑中主要负责学习和记忆的部位。以此拓展,学习前稍微运动一下也许能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
健康还需靠自己。
文:慕景强
编辑:周垚
审核:曹政
点击下方图标,您的赞是对我们最大的支持!
↓↓↓
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保持健康体重 全社会共同防控超重肥胖难题
来源:环球网
“作为医者首先要做自己健康的第一责任人,以身作则,倡导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保持健康体重。同时,更应挺身而出,成为推动体重管理事业的先锋力量,引领全社会共同防控超重肥胖难题。”9月13日,2024首都国际医学大会在京成功举办,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张忠涛教授代表中国肥胖联盟参加“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联合倡议。
张忠涛教授在会上介绍说,中国肥胖联盟将以提升全人群的体重健康水平为使命,通过多学科融合及全社会参与,促进健康教育、专业培训、转化研究和医学诊疗,最终实现人人拥有健康体重,共同享受健康生活的愿景目标。此次,大会上与众多权威机构联合发起倡议,也为中国肥胖联盟的实践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更将全力以赴开展务实行动。
2024年6月,国家卫生健康委等16部门联合印发了《“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提倡在全社会范围建立体重管理的支持性环境。大会上,中国肥胖联盟与中国医院协会、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中国健康教育中心、中华医学会、中华预防医学会、中华护理学会、中国医师协会、中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协会、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国健康管理协会、人民卫生出版社、中国家庭报等单位共同发起“健康体重,医者先行”倡议,旨在深入贯彻健康优先发展战略,倡导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落实健康中国行动和“体重管理年”活动要求,充分发挥医务人员在促进全民体重管理中的引领作用。
图:张忠涛教授(左一)参加“健康体重 医者先行”联合倡议
张忠涛教授介绍,中国肥胖联盟将加强科学普及和宣传倡导,走进社区、贴近百姓开展科普义诊与健康促进活动,更好地助力增强全民体重管理意识;同时,还将探索肥胖症多学科协作诊疗模式及标准化体重管理中心建设,以不断提升肥胖症防治水平,构建完善的肥胖症防治体系;开展多学科融合的专业培训、科学研究和医学诊疗,不断提升医务人员的肥胖症诊治专业能力。
今年3月1日,依托中国肥胖大会的深厚基础与成果,中国肥胖联盟应运而生。多学科专家积极响应国家倡议,在专业端,开展临床诊疗指南的研讨和制定,开展肥胖症的临床研究和专业培训;在公众端,积极开展“蓝蜻蜓行动”科普义诊,以科学的方法和个性化的服务,帮助超重肥胖人群实现健康减重。
中国肥胖大会自2021年首次召开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三届,是汇聚国内外肥胖症防治领域顶尖专家、学者及行业精英开展学术交流的重要平台。这一盛会旨在推动肥胖症科学研究、临床质控、人才培养、技术创新、政策落实的全面提升,助力解决中国乃至全球面临的体重健康问题。在前不久闭幕的第三届中国肥胖大会上,来自10个国家、6个重点学科的425位多学科顶尖专家分享学术观点,近200篇学术论文投稿,1200多位专家学者参会共商体重管理对策,呈现了一场顶尖的学术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