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激素向心性肥胖(激素向心性肥胖怎么恢复)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已经29岁!福州女子却在长高变丑

一般人成年以后身高就稳定了

但是福州今年29岁的陈女士

遇上了怪事

近5年来她突然再次“长高”

不仅脚长了几码,身高也长了2cm

这样的长高,可不是好事

因为伴随长高的

还有越来越丑的面容

近期陈女士到

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〇医院就诊

医生发现她身体的这些变化

竟然是因为脑子里长了瘤子

医生查房,了解陈女士身体状况

“你怎么变丑了?”

陈女士发现

一些许久不见的朋友

见到她常常会这样问

这话虽然不好听

但她意识到自己身体确实出了问题

她发现自己除了容貌变丑

鞋子也越穿越窄

近5年里

她鞋码由36码穿到39码

而且身高也长高了2cm

月经也乱套了一年

她辗转多家妇科医院

反复调理,效果不明显

近期她到第九〇〇医院就诊

在神经外科做了脑部检查

这才找到了病因

原来她患上了脑肿瘤——垂体瘤

为什么垂体瘤会让她变丑

该医院神经外科王守森主任介绍,垂体是人体的内分泌腺,位于鼻腔后上方、颅底中央及大脑底部,约豌豆大小,重约0.5g。别看它个头小,却是身体内最复杂的内分泌腺体。全身内分泌腺体的活动,都离不开它的指挥,是名副其实的人体激素调控“总司令”。

当这位“总司令”因为肿瘤引发激素异常分泌时,由于异常增高的激素类型不同,导致症状也复杂多样。

比如:泌乳素异常增高将导致女性乳汁分泌、月经紊乱、不孕不育、男性阳痿早泄、性欲降低;生长激素异常增高会出现肢端肥大、容貌变丑的情况;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异常增高会导致向心性肥胖、皮肤菲薄及紫纹、骨质疏松、高血压和糖尿病等;再或者肿瘤个头过大,压迫视神经,会导致视物范围缩小和视力下降。

内镜下鼻蝶手术示意图

这种病如何治疗

对于如何治疗,王守森主任介绍,目前垂体瘤的治疗方式,主要包括手术、药物及放射治疗三种。瘤体较小可在显微镜或内镜下通过鼻腔进行手术,创面小,恢复快。瘤体较大一般考虑采用开颅手术。

王守森主任提醒,肢端肥大、面容变丑只是激素分泌的外在表现,而它们所引起的机体内部各个系统和器官的问题则更加严重、对生命威胁更大。

所以,不应认为“外貌改变不重要”,一旦确诊就应尽早治疗,以减轻对各个系统和脏器的病理影响。早期症状可能不典型,许多患者不能被早期发现,从而耽误病情或出现严重并发症。有研究表明,未经治疗的肢端肥大症患者,其寿命平均缩短10年。

这种病如何发现

那么,如何及时发现得了垂体瘤呢?王主任介绍,如果发现以下几点,就要小心:

1.女性长期月经不调、闭经、非哺乳期溢乳,或不明原因不育,在排除了妇科疾病后。

2.不明原因的性功能减退。这类患者常因难以向人开口提起,或长期自服“偏方”治疗。

3.不明原因的儿童发育异常或青春期延迟,如青春期缺乏月经初潮和第二性征。

4.体格过度生长,手脚进行性增粗增大,成年后面容异常变化、口舌增厚、肢端肥大。

5.视野障碍或不明原因的进行性视力减退。在排除了眼科疾病后,应想到有垂体瘤的可能性,不要一味地认为过度疲劳所致。

6.长期位于眼眶、前额和双侧太阳穴等位置的头痛。如果突然头痛,伴突发视力恶化,甚至伴有意识障碍,及时就医。

来源: 福州晚报

激素引发肥胖?!错怪它了

当医生告诉你需要服用某种激素才能治病时,你的第一反应是什么?是不是“完了,吃了激素肯定会变胖”?

其实,这是很多人对激素认识的误区,谈激素色变,下意识地抵触所有激素类药物。但事实上,激素并没有那么可怕,它只是一种化学信息物质,而且对我们的身体健康有很大影响。

激素不等于“激肥素”

激素原本的意思是“奋起活动”,从这个名字就能看出它的职责类似于化学实验的催化剂,主要作用就是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让体内的各个器官可以正常工作。人体内有上百种激素,每种激素“各司其职”,调节人体的生长、代谢、发育和繁殖等生理活动,可以说,我们的一生都离不开它。激素是一个大家族,其中被人们熟知的有生长激素、甲状腺素、肾上腺素、胰岛素、糖皮质激素、雌激素、孕激素和雄激素等。

激素作为一种高效活性物质,对人体非常重要,在人体内要保持合适的含量,任何一种激素过多或过少都可能让人出现各种疾病。比如生长激素,能促进骨骼和身体的生长,促进蛋白质合成,影响脂肪和矿物质代谢,在人体的生长发育中起重要作用。儿童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会引起巨人症,成年后分泌过多会引起肢端肥大症,但缺少了又会导致发育迟缓,严重时还会导致侏儒症。

如果某种激素分泌异常,就需要通过口服药物的方式促使它达到平衡。这种补充往往是按照生理剂量计算的,目的是调节人体的生理平衡。例如,发育迟缓应用生长激素,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应用甲状腺素,糖尿病应用胰岛素,更年期症状和高雄激素血症应用雌激素、孕激素等,这些并不会引起肥胖。

可以说,大多数激素都与胖瘦无关,不要再让它们背“锅”啦!

被冤屈的两个“激素小伙伴”

为什么会流传激素让人变胖的说法呢?这还得从糖皮质激素说起。

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是人体应激反应最重要的调节激素,是目前临床上使用最为广泛且有效的抗炎和免疫抑制剂,具有抗炎、抗毒、抗过敏、抗休克、非特异性抑制免疫等多种作用,可以预防和阻止免疫性炎症反应和病理性免疫反应的发生,对任何类型的变态反应性疾病几乎都有效。

在紧急或危重情况下,糖皮质激素往往作为首选被应用于临床。2003 年 SARS 疫情期间,糖皮质激素的使用挽救了很多患者的生命。但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也确实产生了许多不良反应,发胖就是其中之一,且还会引起内分泌代谢紊乱、低血钾、高血压、糖尿病、多毛、痤疮、骨质疏松、感染和神经精神异常等。

患者长期大量服用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会加剧四肢皮下脂肪的分解,但分解出的脂肪并不会马上消失,而是分布在面部、胸口、后背和臀部,导致患者常常看起来虎背熊腰,形成“满月脸”。不仅如此,糖皮质激素还会影响胃部的消化功能,从而使人吃得更多,进而导致发胖。

一般来说,短时间服用少量糖皮质激素并不会出现上述代谢异常。而且,就算出现肥胖,通常患者在停药后也可以慢慢恢复正常,不用过度担心。

避孕药

一直以来,很多女性担心口服避孕药内含的激素会引起发胖,事实果真如此吗?

女性常用的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是由人工合成的雌激素和孕激素配制而成的,其避孕效果是所有避孕方法里最高的,只要严格用药,几乎有接近100%的避孕成功率。长期临床实践和观察研究发现,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在高效避孕的同时还有许多额外的健康获益,包括规律月经、缓解痛经、改善痤疮,改善经前综合征,改善皮肤,抗雄激素表现,减少子宫内膜癌和卵巢癌的风险等。

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的避孕原理以抑制排卵为主,口服雌激素和孕激素通过负反馈作用于下丘脑,抑制下丘脑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的分泌,使垂体促性腺激素分泌减少,进而使得血液中促卵泡生成素和促黄体生成素的量均减少,抑制卵泡生长,从而抑制卵巢排卵,使人体不能受孕。同时,复方短效口服避孕药中的孕激素还会抑制子宫内膜的正常生长,导致宫颈黏液增稠,子宫内膜变薄,使子宫内膜不易于受精卵着床。从原理上看,无论是雌激素还是孕激素,都不会让人发胖。

美国的科研人员也对此进行了研究。他们把服用避孕药6个月的女性和不服用避孕药的女性进行比较,发现两组人群在体重增加和减少方面并没有明显差异。

在她们的身体中,水分所占的比例都很稳定, 脂肪的分布部位也没有明显变化。这项研究的结论表明口服避孕药不会引起女性身体发胖和脂肪重新分配。

实际上,由于避孕药普遍具有抗雄激素作用,虽然短期内可能会有一些水钠潴留的表现,但长期应用,由于雄激素受到抑制,大多都有一定减轻体重的作用。

激素中也有“肥胖抵抗者”

步入更年期的女性,卵巢功能逐渐衰退直至衰竭,体内雌激素水平会出现断崖式下降,会导致体内多个器官出现一系列的功能障碍,脂质代谢也会随之发生异常。大家是否有这样的体会,相较于育龄期女性,更年期女性更容易发胖,这是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可见,绝经后女性发胖的根源是雌激素缺乏及其缺乏所致的肌少症和体脂的重新分布。

秉承着“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要想中老年不发胖,想要生活有品质,更年期女性可以及时进行绝经激素治疗。同时,日常生活中注意饮食控制和运动管理,这样才能真正控制住体重的增长。在医生指导下,选择适合的治疗方式,做好综合管理,能够有效提高绝经更年期女性的生活质量。

综述

激素并不可怕!人体内有两百多种激素,虽然看不见也摸不着,但它们却分布在身体各个部位,坚守在不同的岗位上,正是靠着它们既各自为战,又协同作战,人类才拥有了健康的身体。

资料:科普中国

编辑:翁羽

3月龄女娃重19斤满月脸,含激素宝宝霜屡被曝光官方正调查

一款检测出激素的婴儿霜让一名几个月大的婴儿变“大头娃娃”。

近日,自媒体“老爸评测”发布一段视频,一款检测出激素的婴儿霜致一名几个月大的婴儿变“大头娃娃”,这引发社会关注。

据了解,视频中的婴儿“柚子”出现了过度肥胖、满月脸、发育迟缓等症状,经多次检查,问题指向孩子日常使用的“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经检测发现,该款婴儿霜含有大量强效激素。目前,有关部门已经介入调查。

3个月女娃重19斤,问题指向婴儿霜

女娃“柚子”2020年6月7日出生于连云港市某县城。出生几个月后,柚子的父母发现,孩子每月体重增长约3斤,速度惊人,除此之外,柚子身体各处还长出了密集的汗毛。

发现孩子发育异常后,父母辗转县、市医院检查,结果显示柚子身体指标与母亲奶水均正常。医生一度怀疑是父母喂养过度,便建议他们控制喂奶量,帮助孩子节食减肥。

2020年10月1日,柚子断了奶。此时这个3个月大的宝宝已重达19斤。然而,断奶后的柚子并未好转,此时的她出现发育迟缓的迹象,长着一张胖嘟嘟的“满月脸”,但面颊如两个包子,触碰硬如石头,体重也依旧在上涨。

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停用了该款婴儿霜,柚子身体状况出现好转。

一家人继续求医,来到了南京儿童医院,5个月大的柚子经历了一周的详细检查,排除病因,检查的一系列指标依旧显示正常。医生怀疑是使用激素药膏导致的,一名医护人员告诉柚子父母,此前医院已有四例类似病例。父母注意到,柚子日常使用一款名为“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的婴儿霜,该产品包装显示,其“适用于皮肤表面抑菌及日常护理”。在医生的建议下,父母停用了该款婴儿霜,柚子身体状况出现好转。

问题婴儿霜含有大量激素

“老爸评测”是一个关注健康科普与产品评测的独立团队。11月20日,接到柚子父母的求助信息后,“老爸评测”分别从线上店铺与柚子父亲手中得到了2份同款婴儿霜样本,并送往实验室检测。

检测报告显示,“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达31.1mg/kg。为确保数值准确,第二次送检的样本中含同类激素数值为27.6mg/kg。

“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含有“氯倍他索丙酸酯”达31.1mg/kg。

为确保数值准确,第二次送检的样本中含同类激素数值为27.6mg/kg。

“老爸评测”一名技术人员告诉南都记者,在其过往送检检测出激素的样品中,激素含量一般只有零点几左右(单位mg/kg)。

此款婴儿霜系“消”字号产品【卫生许可证号(闽)卫消证字(2017)第0010号】,根据《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规范》第三十条规定:“消毒产品严禁使用抗生素、抗真菌药物、激素等物料。”原卫生部公告显示,消毒产品与药品有严格区别,消毒产品不是药品,没有治疗疾病的功效。

“老爸评测”技术人员介绍:“宝宝霜里添加激素见效更快,比如说孩子有湿疹、红肿,上午涂完下午就能见效。”然而,见效快的同时,激素也会对宝宝带来严重伤害。

值得注意的是,一款名为复方丙酸氯倍他索的药膏说明书中介绍,丙酸氯倍他索的不良反应包含多毛症与库欣综合征等症状。据了解,库欣综合征的主要表现为:满月脸、向心性肥胖等。这也正是柚子出现的症状。

涉事公司关闭官网,相关部门已介入

此次检测出的问题婴儿霜,系“福建欧艾婴童健康护理用品有限公司”产品(下简称“艾欧”)。天眼查显示,该公司成立于2017年,位于福建省漳州市。该公司公众号自称,公司是“秉承欧洲的行业标准,从事婴儿健康用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专业公司”。

在此之前,也曾有消费者对这家公司的婴儿霜产品提出质疑,“欧艾”曾公示一份检测报告,检测机构系宁波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检验检疫技术中心,结果显示,样品“益芙灵多效特护抑菌霜”未检测出激素。

“老爸评测”的技术人员告诉南都记者,一些厂家的送检产品与实际销售产品可能存在成分差异,“厂家把没添加激素的产品送给实验室检验,自然检测不出。”他说。

据封面新闻报道,“欧艾”企业负责人1月8日否认产品存在问题,怀疑家长为吸粉炒作。南都记者1月8日下午多次拨打该公司官网公示的联系电话,并未拨通。不久后,记者再次访问该公司官网时发现,网站关闭了“产品介绍”、“联系方式”等内容。

12月22日,“老爸评测”将有关情况向福建卫健委反应,12月28日,福建卫健委正式受理。漳州市卫健委1月8日发布通报称,有关部门已介入调查,已责令该企业召回涉事产品,并对产品取样留置,联系权威检测机构进一步检测。涉事企业已暂停生产,并通知经销商对所有涉事产品下架。事件仍在进一步调查中。

屡被曝光的“激素婴儿霜”

柚子的遭遇并非个例。“老爸评测”视频下方的评论区,多位购买使用过同款婴儿霜的家长表示,自己从母婴店的推荐中得知此款产品,还有家长表示“基本在同个母婴店洗澡的宝宝都用这款产品”,其中也不乏有家长在看完视频后表示 “宝宝的脸颊硬硬的”。

实际上,一些家长正是为了避免激素,才选择了市场上号称“纯天然”的婴儿霜。一位妈妈解释道:“孩子容易得湿疹,但医生开的处方多是尤卓尔之类的激素膏,家长们一般觉得含激素的不好。有人推荐纯天然无激素的婴儿霜,用下来见效也快,很多人就上当了。”

一些婴儿霜号称纯天然却添加激素,“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不是第一次了。据江苏电视台2018年的报道,泗洪县的于先生为给40多天大的女儿治疗湿疹,曾购买紫娃牌紫草维肤膏,涂了不过两三个小时症状就明显好转。使用至孩子八个月大时,却发现小婴儿患上了高血糖、结石,面部也不正常,就像“充了气”一样。经江苏省食品药品监督研究院检验,发现该产品中含有柚子宝宝使用的“益芙灵”同一种超强效激素——氯倍他索丙酸酯。

2019年,网络上也集中曝光过一批号称纯天然治疗湿疹的婴儿霜,经检测含有激素。自媒体丁香妈妈等机构选购了8款热销的宝宝湿疹霜,并送检至SGS(全球权威第三方检测机构)检测,检验结果显示,8款自称“纯天然”“无激素”的婴儿霜中有6款都含有激素,其中不乏多种强效及超强效激素。

1月7日,武汉协和医院小儿内分泌科医生林鸣在其微博(@小儿内分泌林医生)上表示,在他收治过的患儿中,就有因使用声称不含激素的湿疹膏而出现“满月脸”的情况。1月8日,健康科普微博@小儿外科裴医生也在其个人公众号上表示,柚子的“满月脸”正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增多所致。

儿科医生林鸣在微博上公布的类似病例。

林鸣表示,激素软膏是皮肤科常用的治疗湿疹的药物,通常会使用弱效激素(如地奈德、尤卓尔等)。在医生指导下,采用合适的强度,在合适的部位使用是很安全的。

裴洪岗也表示,婴儿皮肤薄,更易吸收外用药,如果家长在不知情的状况下长期使用含强效激素的产品,则会导致视频中孩子出现的满月脸等问题。

采写:实习生王森、李文隽 南都记者吴斌 发自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