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症治疗中心(治疗肥胖症的医院)
吉大一院肥胖症诊疗中心启动
3月4日,世界肥胖日,吉林大学白求恩第一医院肥胖症诊疗中心正式启动。
如今,肥胖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与多种慢性疾病密切相关。据相关数据统计,我国体重超重人群达2亿,肥胖人群逾9000万,因超重和肥胖引发的糖尿病、高血压、心血管病等疾病逐年增加且呈年轻化趋势。吉大一院肥胖症诊疗中心的成立恰逢其时。该中心汇集了内分泌代谢科、营养科、呼吸科、胃肠外科、肝胆外科、运动医学科、妇科等多个领域的资深专家,形成了一个跨学科的强大团队。通过打破传统单一学科的局限,专家们能够从身体代谢、饮食习惯、运动模式等多个维度对患者进行全面评估,从而制定出集营养干预、医学治疗、运动指导于一体的综合减重方案,确保治疗的精准性和有效性。
吉大一院副院长于家傲强调,门诊不仅用于治病,更关键的是进行诊断。对于认为自己体重处于合理区间但仍希望进一步筛查的人群,以及那些临近肥胖症的亚健康患者,都能在门诊获得科学的评估和指导。对于确诊的肥胖症患者,中心将提供一个合理的、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帮助他们实现健康的体重管理。
肥胖症诊疗中心配备了先进的检测设备,使医生能够深入了解患者的身体状况,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风险。对于符合手术指征的重度肥胖患者,中心的外科团队拥有丰富的减重手术经验。吉大一院肝胆胰外二科、肥胖症诊疗中心副主任刘松阳指出,根据国家发布的2024年肥胖症治疗指南,对于那些通过饮食、运动、药物治疗无法达到理想效果的患者,手术是一个长期有效的选择。
吉大一院内分泌代谢科副主任、肥胖症诊疗中心执行副主任刚晓坤表示,有些人可能只是单纯地体重超标,化验及各项代谢指标都正常,就是代谢健康型肥胖,可能对身体的危害性相对还小,主要需要生活方式的管理。而对于已经出现并发症的患者,则需要根据病情的严重程度采取不同级别的治疗方案,形成阶梯式治疗策略。
吉大一院副院长于家傲表示,未来,肥胖诊疗中心将致力于开展更多关于肥胖症防治的科普活动,帮助公众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同时,中心还将投入医学研究,推动临床技术的发展。他们的目标是让公众认识到肥胖是一种疾病,需要早防、早诊、早治。通过科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肥胖症的认识,促进健康减重的科学方法。
来源:城市晚报全媒体记者 朴松莲
编辑:赵明明
世界肥胖日 | 每2人就有1人体重超标!家门口的减重门诊让你轻松瘦
你可能听过这样的调侃:“三月不减肥,四月徒伤悲。”
但对很多人来说,肥胖早已不是一句玩笑话——它正悄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
全球有超10亿人正被肥胖困扰,中国超重和肥胖人群已超过50%(数据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每2个人里就有1个体重超标。更惊人的是,国家卫健委数据显示,我国6-17岁儿童青少年肥胖率近20年增长了近10倍;预计到2030年,成年人超重肥胖率可达65.3%
你以为肥胖只是“看起来胖了点”?
不,它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甚至癌症的“隐形推手”。
在人们越发崇尚文明健康生活方式的当下,“减肥减重”的话题受到广泛关注。
图自人民日报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今天我们就来聊一下“减肥减重”的话题,方便家门口就能问诊。
从去年3月以来,浙江多家社区医院积极投身这场“健康翻盘”的行动,开出减重门诊,这意味着周边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减重管理,大大提供了可及性。对此,记者一探“网红”社区医院减重门诊中的奥秘。
杭州拱墅区文晖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第一批开设“减重门诊”的“先行者”之一。一年来已经接诊100多位患者,以30-50岁为主。据悉,减重管理以21天为一个疗程、90天为一个周期,不节食不断碳,养成科学合理膳食,规律适当运动达到减轻体重,降低体脂,控制慢性病的发生发展,提高居民健康生活水平。
中心副主任、减重门诊负责人朱秋静向记者展示了名为“瘦成闪电”的微信群,每个患者都有自己的专属微信群:
“每个群里有1位患者和6名医务人员,包括全科医生、营养指导员、中医师、康复师、健身教练员以及心理咨询师,全流程参与监督这位患者减重方案的执行情况。”
此外,科室针对腹部肥胖人群以及产后腹直肌分离女性推出局部瘦身设备——塑形磁,对于平时无运动习惯的女性效果甚佳。
在众多患者中,令朱秋静印象最深的是一位60岁的阿姨。“那位60岁的阿姨去年来的时候体重有160斤,大概用2个多月减了20斤,到现在她说自己连降压药都停了,很有成就感。”朱秋静说,从目前统计结果看,效果也挺喜人,减重成功的占到90%以上,而且基本没有出现反弹。
近邻是社区医院的优势,为什么要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出减重门诊?朱秋静的解释是,日常门诊中,很多居民会来咨询怎么减肥,也遇到过很多因为方法不当出现问题的,“我们的全科医生在慢病管理中发现不少三高患者都有超重问题,通过改善生活饮食习惯,做好体重管理,就是将慢病预防关口前移。”
“要把减重融入到日常生活中去。”朱秋静告诉记者,减重门诊不是闻风而起,而是有深厚的理论基础。《生活方式医学》一书中表示,以生活方式干预为核心、药物治疗为辅助,以科学健康减重为目标,让肥胖患者从“按科看病”转变为“对症择医”。
提醒
不要一味追求快速减重
去年,我省发布《浙江省“体重管理年”活动实施方案(2024-2026年)》,其中明确提出,鼓励医疗卫生机构设置体重管理门诊或肥胖防治中心,构建肥胖症多学科诊疗(MDT)模式,提供一站式肥胖联合诊疗服务;鼓励医疗卫生机构将超重肥胖及其合并的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高尿酸等病症共管共防共治,加强“四高一重”管理,开展共同危险因素预防、联合筛查、管理随访、生活方式指导等。
如今全省多地都已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减重门诊,多地社区医院的减重门诊也是人气居高不下——比如杭州市上城区将体重管理纳入家庭医生签约服务、为企健康服务之中,提高群众“家门口”体重管理的可及性,拱墅区康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面向不同人群推出五大类“体医融合”促健康项目,还常态化开设特色中医药运动健康减重夏令营和训练营;绍兴市斗门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则开设中医减肥特色门诊,采用微创穴位埋线、艾灸、拔罐、熏蒸、中药辨证施治等多元化中医治疗手段为患者调理偏颇的体质;义乌市北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健康体重管理”门诊,帮助市民定制“减肥大计”……
我们特别提醒:从健康角度看,一味追求快速减重并不可取,大家要避免极端节食或使用未经验证的减重产品,这些方法或许能在短时间内快速起效,但却可能对身体造成长期伤害。健康的体重需要长久维持,良好的饮食、运动习惯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
立个flag、发个朋友圈,最多只能算减肥前的“出征仪式”。只有真正“管住嘴,迈开腿”,并且坚持下去,才是真正有效的减重打开方式。
图自新华社
体坛报记者:马碧茹 应宇康(体坛报)
非公立医疗机构体重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助力肥胖治疗规范化
近日,由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主办的非公立医疗机构体重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在上海启动。该项目旨在加强全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在体重管理领域的专业化与规范化建设,提升肥胖症的诊疗能力,为患者提供专业化、个性化和一站式的体重管理解决方案,实现全人群全生命周期的体重管理。
非公立医疗机构体重管理中心建设项目启动现场。(中国非公立医疗机构协会供图)
《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我国18岁及以上居民超重率、肥胖率分别为34.3%、16.4%,且肥胖率呈上升趋势,肥胖防控任务迫在眉睫。
据介绍,该中心将采用基于循证医学证据的标准化、多学科、一站式服务模式,提供从教育支持到医学营养治疗、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及中医治疗的全方位解决方案。通过医患共同决策,中心将为每位患者提供科学、系统、个性化、易于遵循且持续的减重方案,帮助患者有效减重并长期维持健康体重。
目前,成都西南中医医院、和睦家医疗集团等非公立医疗机构已参与此项目建设,为肥胖患者提供更优质服务。
近年来,我国非公立医疗行业发展快速,已成为我国医疗服务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是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健康服务需求的重要力量。(记者李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