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身体部位分析图(肥胖的部位顺序)
世界防治肥胖日丨今天,解剖一个胖子的内脏给你看
说到「胖」,你会联想到什么?臃肿的身躯、撑大了的五官、腹部的“游泳圈”……
可你知道一个胖子身体内的样子吗?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生命时报》邀请专家,带你看清肥胖者的体内究竟长啥样,并列出一份科学管理体重清单。
受访专家
中国医学科学院阜外医院内分泌与心血管病诊治中心主任 李光伟
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副院长、肥胖与代谢病外科中心主任 王存川
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 左小霞
深圳市健康教育与促进中心主任、体医融合运动处方专家 韩铁光
“解剖”一个肥胖者的内脏肥胖者的体内究竟是啥样?
脂肪
厚度可达13公分
皮下脂肪多且厚,在外科手术中,往往要切得很深才能触及患处,外科医生甚至遇到过脂肪厚度高达13公分的患者。通常,瘦子器官比较明显,而胖人器官会隐藏在黄色脂肪里,难以发现,大大增加了手术难度。
心肺
一坨软肉
健康人的心脏是紧实饱满的,像一个水泵,如拳头大小。但肥胖者的心肺则是软塌塌的一坨肉,用手一挤,有很多水。
因胖人体内储存脂肪的“仓库”已满,脂肪就会存储到心肌细胞间,影响其功能。当心脏不堪重负时,则会出现心力衰竭。
肝脏
肥大松弛
肥胖使肝脏变得更大、更松弛且“伤痕累累”。人摄取动物脂肪后,要转变成自己的脂肪。过度摄入的脂肪就要经过肝脏来处理,致使肝脏负担很大。无法及时处理后,就会形成脂肪肝,继而转变为肝硬化,严重会导致肝癌。
肾脏
表面坑坑洼洼
肾脏外面一般都有脂肪包裹,起到保护作用,健康人也有,而肥胖者的脂肪格外厚,且肾表面有很多瘢痕,坑坑洼洼,像疤一样。
血管
根本找不到
胖人的血管会被多余的脂肪包裹着,不仅手术时不好找,术后还容易感染,引起并发症。
此外,由于心脏必须为多余脂肪组织提供更多的血氧,动脉中脂肪堆积越多,动脉功能就越差,血管壁增厚,血流减少,进而增加血栓和全身血液循环恶化风险。
BBC曾拍摄过一部纪录片《解剖肥胖》,片中两个医生解剖了一具“过度”肥胖的女性尸体,60岁,体重107公斤,不嗜酒,死于心脏病。影片直观展现了肥胖者体内长啥样。
肥胖从头伤到脚
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就将「肥胖症」列为一种疾病。
根据目前研究,有50余种疾病与肥胖有关,而这些疾病本身带来的影响及其治疗过程可能加重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呼吸系统
肥胖患者的脂肪堆积可能会导致咽壁肥厚、软腭肥大、咽腔狭小,使其易发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此外,有研究发现,肥胖可以导致哮喘严重程度升高、药物控制欠佳,以及肺功能异常更加明显。
消化系统
若肥胖者腹部堆积过多脂肪,腹腔压力加大,就易使胃部胃酸及内容物出现反流。同时,由于多余脂肪无法通过肝脏代谢、转运出去,就可能导致脂肪肝的形成。
循环系统
肥胖者血液中脂质成分增加,容易导致动脉粥样硬化、血管弹性减弱,进而诱发高血压。再加上肥胖者的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血流量均比正常人高,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增加了心脑血管病风险。
内分泌系统
脂肪细胞会随着其体积的增大而逐渐具有胰岛素抵抗性,导致血糖调节过程失衡,增加糖尿病发生风险。
另外,肥胖引起的代谢紊乱还会影响激素水平,间接地对生殖系统产生影响。肥胖女性雄激素分泌增多、雌激素减少,影响卵巢发育,造成女性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孕不育等问题。
泌尿系统
肥胖患者,尤其是肥胖女性,容易发生压力性尿失禁。
运动系统
由于肥胖患者的膝关节、踝关节等部位比常人负重更多,所以关节磨损问题严重,更易发骨关节炎。
“健康的胖子”不存在
有一些人心存侥幸,虽体型肥胖,但是自认为平时有足够的运动量,疾病不会找上来,事实上“健康的胖子”是不存在的。
《欧洲预防心脏病学杂志》刊登一项大型观察性研究,分别评估了不同体重指数(BMI)和体育运动水平与主要脑血管疾病(CVD)风险因素之间的联合关系。
研究结果显示,运动可以减轻超重/肥胖对CVD风险的不利影响,但过重的体重本身与主要风险因素的患病率显著增加有关。与体重正常的不运动参与者相比,“灵活的胖子”,即运动但肥胖的个体患高胆固醇血症、高血压和糖尿病的几率分别高出约2倍、5倍和4倍。
运动不能完全抵消超重和肥胖对心脏健康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别指望做“健康的胖子”了,还是减肥和运动双管齐下吧。
老中青如何科学减重?
不同年龄段人群,减重侧重点不同:
中青年
调整饮食,控制腰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调查显示,国人半数肥胖为中心型肥胖,也就是腰粗肚肥。
腰围是反映脂肪总量和脂肪分布的综合指标,在我国,男性腰围≥85厘米,女性≥80厘米,就算中心型肥胖。
- 饮食尽量遵循“早餐饱、中餐好、晚餐少”的原则,不要早餐对付、午餐点外卖、晚餐大吃大喝。
- 办公室、客厅等随手可及的地方,不要放高热量的零食,替换为坚果、酸奶等。
- 少点外卖,尽量自备午餐,烹调以蒸、白灼、炖、凉拌为主,少放油盐糖。
- 避免久坐多做瘦腰收腹的健身动作,如平板支撑、仰卧腰部扭转、静态或动态臀桥等;上班间隙可练习下蹲、侧抬腿等;跑步适合大多数人,一周3~5次,每次至少30分钟为宜。
老年人
适度运动,增加肌肉
身形消瘦的老人:适度运动,有助增强肌肉活力,快走、慢跑、太极拳、八段锦等运动量较小,方便开展易坚持,可每天锻炼1~2次,每次半小时左右,以轻微出汗为宜。
过度肥胖的老人:尤其是有“三高”等慢性病的老人,应适当减重。
除运动外,要在饮食上加以改善。少量多餐,每日4~5餐,每餐七分饱;每天吃一颗鸡蛋、喝一杯牛奶,吃一两鱼虾、摄入一两禽肉,再加上一至二两豆制品,保证优质蛋白质的摄入量;谷物、杂豆和薯类是最经济的能量来源,比如红薯、土豆、山芋、芸豆等,注意粗细粮的搭配。▲
本期编辑:邓玉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原创,未经授权谢绝转载。
为什么一胖就胖肚子?主要有3个原因!搞懂4件事,缩小腰围一圈
全身上下,哪最容易胖?肚子。
对大多数人来说,尤其男性,一胖就胖肚子,怎么回事?减妞梳理了一些常见原因,对号入座吧。
1.不良生活和饮食习惯热量摄入超标,是脂肪堆积的根本原因。平时喜欢吃油腻的、甜的,或是高热量的食物,都会导致你容易变胖。
特别是甜食,因为升糖指数(GI值)比较高,会造成血糖飙升,刺激胰岛素分泌。
然而腹部脂肪对胰岛素很敏感,所以就容易堆积在肚子上。加之很多人缺乏锻炼,习惯久坐,都会导致一胖就胖肚子。
2.内脏脂肪多一胖就胖肚子,也有可能是内脏脂肪比较多。一般来说,身体脂肪分为皮下脂肪和内脏脂肪两种。皮下脂肪分为深层和浅层。
浅层脂肪,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赘肉,分布于全身,掐起来软软的。
而内脏脂肪呢,如果你全身长满肉肉,或是体脂率比较高,内脏脂肪往往也会比较多:像那些“啤酒肚”的人,虽然表面捏不起肚皮,但肚子鼓鼓的,其实内脏脂肪很可能已经超标了。
不仅影响“美感”,对健康——也是百害而无一利的,需要注意。是否超标,你可以通过测量腰围进行监测:成年男性如果腰围≥90cm,女性腰围≥85cm,就要注意咯。
3.身体的重心端效应腹部位于人体的中心位置,而脂肪的堆积大概也会遵循这样的规律,就是,以腹部为中心,一圈圈、一层层向外。这样,就不会影响人体在活动时的重心。
四肢的堆积方式也是类似的,倾向于堆积在内侧。身体是很“聪明”的。
那么既然肚子这么容易胖,应该怎么减呢?搞懂下面这几件事,你自然会明白。
1.没有腹肌?因为脂肪太厚了肌肉和脂肪是不同的身体组织,所以不存在相互转化的问题。
如果你的腹部赘肉多,脂肪率比较高,就会让腹肌“露”不出来。所以,想要练出腹肌或是马甲线,前期重点一定是减脂。
建议:减少久坐,每隔1小时左右,利用接水的时间,就站起来活动一下;多做有氧运动,慢跑、游泳、骑车等,每周锻炼3-4次,每次保证30分钟以上。
2.练哪瘦哪?并不存在局部减脂想瘦肚子,多做卷腹就行了?真相是,这类塑型动作,刺激的是肌肉,但是没有把肌肉变成脂肪。在腹部多余脂肪没减掉的情况下,只会让肚子越练越大。
脂肪的减少一定是全身性的。当你运动时,消耗的卡路里,会动用到全身的脂肪储备,而不是只消耗腹部的脂肪。
因此,除了多做以上提到的有氧运动外,建议你将有氧运动和针对腹部的塑型练习结合起来,这样才能不断雕刻腹部线条:推荐4个动作吧,每个做12次,做3组。
怎么练都练不出传说中的八块腹肌?其实,不是所有人都可以练出八块的。
一个人能练出几块腹肌,和腱划有关系。
所谓“腱划”,你可以理解为腹直肌的切割线,它的数量是天生的。还有的人,总说自己的腹肌不对称,这个和基因也有很大关系。
4.想减肚子,日常习惯也很重要少吃甜食:要降低吃甜食的频率,比如各种甜点、奶茶、饮料等。
包括一些简单碳水,精米白面类食物,因胰岛素抵抗和腹部肥胖的相关性很大,你可以部分替换成粗粮、薯类。
多喝水:每天1500-1700ml,大约7-8杯的水,可以促进代谢,同时也有利于脂肪的代谢,帮助身体排毒。
好好睡觉:睡眠不足,会影响抑制食欲的瘦素的分泌,导致白天时食欲大增,不利于控制饮食;另外,睡眠不足也会影响皮质醇分泌导致脂肪堆积在腹部。
每天晚上11点睡觉,保证7-8小时睡眠,你可以做到吗?
一张图告诉你胖在哪里
下面一张图,明白的显示出胖人和瘦人身体肌肉和脂肪的构成。可以清楚的看到,相差一倍体重的两个人,肌肉总量基本差不多,关键是脂肪总量差异。
建议那些对自己腿型不满意的女生们,不要担心跑步会让自己的腿变粗了,大胆去跑吧,先把脂肪练下去,再考虑变不变粗的问题。
还有那些坚持了2天就放弃的人们,不要觉得好像没有效果就坚持不下去了。因为你的努力,并不一定没有效果,而很可能是正在让那些你看不到的脂肪在减少。只有长期坚持,才能让你的美丽显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