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中国青少年肥胖的资料(中国青少年肥胖率)

长江日报 0
文章目录:

我国青少年近20%超重肥胖,别让你家娃变成“小胖墩”,这些你需要知道

今天(13日)

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透露

目前我国青少年近20%超重肥胖

营养专家提醒

青少年肥胖健康隐患多

别让你家娃成了小胖墩

朱慧卿 作 新华社发

我国青少年近20%超重肥胖

六部门已发布防控方案

7月13日,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的新闻发布会上,中国疾控中心营养学首席专家赵文华介绍,我国6-17岁的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率近2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率超过10%,6岁以下儿童超重肥胖的问题,农村超过了城市。

近年,我国儿童青少年肥胖率呈快速上升趋势,超重肥胖已成为影响我国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问题。

为此,去年10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教育部办公厅等六部门发布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其中在重点任务中明确提出,教师不得“拖堂”或提前上课,保证学生每节课间休息并进行适当身体活动;公共体育设施免费或低收费向儿童青少年开放,支持中小学体育场地设施在课余时间和节假日向儿童青少年开放;对高糖、高脂、高盐食品加强食品标签管理,不鼓励针对儿童的营销及食品包装中使用吸引儿童的图片、描述和外形设计。

“小胖墩”健康隐患多

10岁小男孩患上脂肪肝

程硕 作 新华社发

有些家长可能会觉得,孩子养得白白胖胖虎头虎脑的才健康,甚至认为“孩子正在长身体,胖一点底子好”,其实,青少年肥胖对孩子的影响很大。

之前曾有媒体报道,外地一名10岁小男孩患上了脂肪肝,当时身高145厘米的他体重有54.7公斤,后来在医生指导下减重11斤,才恢复健康。

徐骏 作 新华社发

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三医院临床营养科曾青山介绍,肥胖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五类隐患:

1.影响身高

2.影响体型和心理健康

3.易诱发呼吸道疾病

4.影响心肺功能

5.增加慢病风险

曾青山提醒,当孩子出现以下异常情况,需要及时就医:

体重过重有肥胖引起的指标异常,代谢疾病等问题,并伴有焦虑、自卑等心理问题;

体重增长异常,如果每年增长超过4公斤,一般正常青少年2岁至青春期前每年增加2公斤。

翟桂溪 作 新华社发

怎么避免让孩子变“小胖墩”?

1.按需吃饭,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

营养过剩或不均衡是导致青少年肥胖的最主要的因素。提倡科学饮食,少在外就餐,家庭烹饪少油少盐;少吃垃圾食品;多吃果蔬,少吃肥肉;多喝白开水,少喝饮料;多吃粗粮,少吃精粮。

2.加强体育锻炼,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不少青少年的肥胖主要是因为缺乏运动,适当增加运动量和运动时间,能消耗体内多余的脂肪。家长在课余时间应多陪同孩子参与室外活动,比如跑步、爬山、骑自行车等,让孩子从小养成爱运动的好习惯。

2021年3月10日,江苏省睢宁县骑路小学的学生们在练习“交互绳中360度转体跳” 。新华社记者 杨磊 摄

3.保证充足睡眠。

睡眠不足也与儿童的肥胖密切相关,学龄儿童应给予充足的睡眠保障。小学生每天需睡眠10小时,初中生9小时,高中生9小时。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出品 整合:长江日报记者符樱 资料来源:新华社 央视新闻客户端 人民日报客户端 中国疾控动态微信公众号 全国少工委微信公众号 中国好营养微信公众号 广州日报等)

【编辑:朱晨颖】

我国近五分之一青少年面临超重肥胖

有近五分之一的6至17岁青少年面临超重和肥胖;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比例约为2:1……5月10日至11日,第十届中国肥胖预防控制科学大会在京举行。大会公布数据显示,近年来,我国各年龄组超重肥胖率均呈快速增长趋势。

“目前有约19%的6至17岁青少年、约10.4%的6岁以下儿童超重和肥胖。”中国工程院院士、中国疾控中心主任沈洪兵介绍,肥胖是糖尿病、肿瘤、骨关节疾病等多种慢性病的重要危险因素,与维持健康正常体重人群相比,超重肥胖人群的心血管事件发生风险升高122%。

“我国成年居民超重率和肥胖率的比例约为2:1,高于国际平均水平。”大会主席、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君石表示,这一数据表明我国体重超重人群比例偏高,给防治工作带来结构性挑战。

肥胖防治也是一项全球性挑战。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数据,2022年,全球有约八分之一人口处在肥胖水平,成人肥胖人数自1990年以来翻番。对此,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马丁·泰勒表示,肥胖不仅是健康问题,也是经济问题,需要通过科学研究和政策调整实现共同应对。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提出,到2030年,全国超重、肥胖人口增长速度明显放缓。从《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到《健康中国行动(2019—2030年)》,再到《儿童青少年肥胖防控实施方案》……近年来,我国卫生疾控部门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促进全人群营养健康和肥胖防控。

国家卫生健康委医疗应急司司长郭燕红在大会上表示,肥胖问题是慢性病防治的重要结合点,要以体重管理为抓手,推动我国慢性病防治关口前移。要以改变不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切入点,有效减少超重肥胖等中间危险因素,从而防治主要慢性病。(记者顾天成)

来源: 新华网

从审美变迁看儿童青少年肥胖:美有界限,健康无价

在历史的长河中,审美的浪潮不断翻涌。回溯唐朝,那是一个 “胖美人” 的时代。杨贵妃丰腴的身姿,成为了大唐盛世美的象征。她的美,展现出一种富贵、雍容的气质,当时的绘画、雕塑等艺术作品中,也多以体态丰满的形象为主。在那个时代,肥胖似乎代表着富足与安康,是一种令人向往的美态。

然而,时光流转至当下,明星们的形象却引领着另一种截然不同的审美潮流——纸片人。打开电视、网络,映入眼帘的明星们大多身形纤细,他们的照片经过精修,展现出极致的苗条身材。这种审美标准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大众,尤其是正处于价值观形成期的儿童和青少年。

在这样的审美变迁背景下,我们再审视当下儿童和青少年的肥胖现状,不禁令人担忧。如今,我国儿童和青少年超重肥胖率已超 20%,在一些大城市,这个比例更是居高不下。走在校园里,小胖墩的身影随处可见。这些孩子,在体型上与当下流行的审美背道而驰,可我们不能简单地以美丑来评判他们的肥胖。

图源:视觉中国

肥胖对儿童和青少年的影响,远远超出了审美的范畴。从身体健康层面来看,肥胖如同一个隐匿的健康杀手。肥胖儿童患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等慢性疾病的风险大幅增加。原本应充满活力的身体,却因为肥胖过早地承受着疾病的威胁。同时,肥胖还会给骨骼关节带来沉重的负担,导致关节疼痛、发育异常等问题。许多肥胖儿童在运动后,常常抱怨膝盖、脚踝疼痛,这正是肥胖给他们身体发出的警示信号。

在心理层面,肥胖也给孩子们带来了不小的创伤。在学校这个小社会中,孩子们往往会因为体型被调侃、嘲笑。这种外界的负面评价,容易让他们产生自卑、孤僻的心理。他们可能会因为自己的体型而不敢参与集体活动,逐渐变得内向、不爱与人交流。长期处于这种心理状态下,会严重影响他们的自信心和社交能力,对未来的人际关系和心理健康造成难以估量的影响。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日益严重呢?饮食结构不合理是一个关键因素。如今,孩子们的饮食选择愈发丰富,但其中不乏大量高热量、高脂肪、高糖的食物。汉堡、薯条、炸鸡、各类饮料等快餐食品深受孩子们喜爱,这些食物虽然美味,却含有大量的油脂和糖分,过多摄入会使热量严重超标。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孩子们对蔬菜水果等富含膳食纤维食物的摄入量明显不足,这使得他们的饮食结构严重失衡,为肥胖埋下了隐患。

图源:视觉中国

除了饮食,电子产品的普及也是导致儿童青少年肥胖的重要原因。随着电视、电脑、手机的广泛应用,孩子们的课余时间大多被这些电子产品占据。原本在户外奔跑嬉戏的时光,如今变成了坐在屏幕前玩游戏、看视频。运动量的严重不足,使得孩子们摄入的热量无法及时消耗,只能转化为脂肪堆积在体内。再加上学校体育课时间有时被压缩,孩子们在学校也缺乏足够的运动机会,进一步加剧了肥胖问题。

我们必须明确,肥胖并非完全不可取,就如唐朝的审美一般,肥胖在特定情境下也有其独特的魅力。然而,这并不意味着肥胖可以毫无节制。对于儿童青少年而言,肥胖必须要有界限。这个界限,就是健康。适当的体重,是孩子身体健康发育的保障,也是他们拥有积极心理状态的基础。

在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的《让孩子告别肥胖:儿童青少年全程体重管理》一书中提到中国6-17岁儿童青少年,每5个就有1个超重或肥胖,这个数据仍在不断上升。儿童青少年的肥胖从来不是单一因素,孩子不会因为一时的“吃得多、动得少”而引起肥胖,我们要多方面来剖析原因,这或许和家长有关。

《让孩子告别肥胖:儿童青少年全程体重管理》,牛杨 汤庆娅 主编,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出版

预防儿童超重、肥胖有三个关键时期,受孕到2岁、学龄前期、学龄期和青春期。儿童青少年肥胖除了后期饮食运动习惯影响,产生因素还可以追溯到从受孕到2岁“生命最初的1000天”。多项研究证明:母亲孕前和妊娠期的超重肥胖与孩子肥胖密切相关,也就是母亲肥胖很容易增加孩子后期肥胖风险。对于孕妈妈来讲,正常体重不仅关乎自己的生命健康,更关乎孩子未来的健康。现在,孕妇和宝宝都不再需要“以胖为美”。

《让孩子告别肥胖:儿童青少年全程体重管理》主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新华医院牛杨表示:希望这本书可以为家长和老师和医务人员提供有效的饮食、运动、睡眠和治疗的行动方案,也希望打破肥胖孩子的“束缚”,让他们可以收获更有效、更安全、更轻松的减重时光。

在这个世界肥胖日,让我们正视儿童青少年肥胖问题。我们要让孩子们明白,美有多种形式,肥胖在一定范围内也可以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但前提是不能以牺牲健康为代价。让我们携手,帮助孩子们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在追求美的道路上,把握好肥胖的界限,拥抱一个健康、活力满满的童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