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肥胖症治疗方法(论述肥胖症治疗原则)
身体易发胖怎么破 中医告诉你这么调
生活中,我们常说胖子没有春天;在本公子认为,胖子还没有未来!作为微胖界的“常驻大使”,每每想到如此,本公子也是无限哀伤,然后在心中默默发誓:吃完这顿,我一定好好减肥。很多人都说:上帝是公平的!但为什么有些人吃再多也不胖?而我只是喝了点水,体重还稳如泰山呢?真相只有一个,就是你脾虚胆虚,消化吸收不好!中医认为,身体易胖多半跟脾虚胆虚相关,要想瘦首先得调理脏腑。具体怎么调呢?且听本公子来分解!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 多半是脾虚胆虚
“明明我只是喝了杯水,而她吃了那么多的米饭还有那么多的肉,为啥俺是个悲哀的胖纸,而她却是个窈窕的妹纸?”这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女性朋友都会遇到的问题,瞬间感觉累觉不爱了有木有啊?
其实呢,身体易发胖是有原因的,除了我们熟知的饮食过量、缺乏运动、遗传因素,体质的原因是发胖的根本。如果了解自己的体质特点,并进行有效的调理、建立健康的膳食结构、养成良好的生活方式,从微胖界、胖子界顺利毕业,成为瘦纸将不再是梦想!
中医认为,身体易发胖,多半跟脾虚(脾虚包括脾气虚和脾阳虚)、胆虚等密切相关。
“脾气不好”容易发胖
所谓“脾气不好”,在中医中称为脾虚,一个人若脾虚,很容易导致脾运化水谷的能力失健,从而导致消化不好、体内废水无法外排导致肥胖。在中医中,脾胃被称为酒囊饭袋,仓廪之官,其掌管人体的受纳运化之功能,脾喜燥恶湿,若脾被痰湿所困必然会造成脾阳受损,运化水谷的能力就会减弱。《四圣心源》里说到:脾升而善磨,即水谷入胃,全依赖于脾阳来运化,脾有多好运化能力就有多强。
关于脾虚致肥胖,主要有两点论述:
第一, 脾主肉,《素问·五脏生成篇》中曾说打破:“脾之合肉也,其荣唇也。”这里所说的肉主要指肌肉,其营养主要从脾的运化吸收而得,肌肉的丰满与消瘦,与脾气盛衰有密切关系。若脾气足,则肌肉丰满,形体健美,如脾虚,则肌肉松弛,形体臃肿。
本公子友情提醒:对于爱健身的朋友来说,上午巳时(9:00-11:00)是最佳锻炼时机,此时脾经最旺,最利于锻炼肌肉!
第二,脾虚会导致水谷运化不利,而水谷运化不利包括水液运化不利和五谷运化不利。前者长期如此必造成体内湿气重,使得体内的废水不能排出,从而出现水肿;后者必然导致碳水化合物、脂肪等不能够被分解,从而积聚体内、滋于肉下,造成肥胖。
脾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近些年来,中医临床上脾虚之症越来越高发,这主要与现代人的饮食习惯与生活方式相关。长期吃喝生冷之食是造成脾虚的主要原因。故调节脾虚多从饮食出发,因脾喜阳,所以脾虚者应该多吃温性食物,像冷饮、冷菜、凉茶、生冷瓜果、辣椒、油炸类等该戒的就戒了吧,该少吃的也要少吃。此外,推荐一款食疗粥,红豆薏米粥,常吃当饭吃不仅养脾除湿,还美容养颜,让你瘦到没朋友!
你这个胆小鬼,居然还是个胖子
很受伤有木有,人家胆子已经够小了,为何还是个胖纸,中医认为胆虚也是肥胖的原因之一。胆是六腑之一,所谓肝胆相照,胆与五脏之肝互为表里,与肝相连,有浓缩、储存、排泄胆汁的作用。《素问•六节脏象论》中说到:“凡十一脏,皆取决于胆也。”胆为中正之官,,断所出,胆气升,则脏腑之气皆升,而脾胃的正常受纳运化、消化吸收同样依赖于胆汁的正常分泌。胆气足,则胆汁分泌旺盛,脾胃升降有序,消化能力才强;反之,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相应就会增加脾胃的负担,导致其受纳运化失健,从而出现消化不良、腹胀腹泻、水肿等症。
另一方面,胆虚会致肥胖还与胆汁相关,胆囊分泌的胆汁是分解脂肪的第一战将,当人体进食后,胆囊就会外排胆汁如十二指肠,帮助消化系统进行消化和吸收。若胆虚则胆汁分泌不足,脂肪便得不到充分分解,滋于皮下,就会形成肥胖。还有我们常说肝胆相照,其实胆汁即是由肝的精气所化,且胆汁的排泄必须依赖肝的疏泄功能。当机体胆汁分泌出现障碍时,亦可反致肝气郁结,肝的疏泄功能失常,届此肝胆皆失衡,肥胖同时亦会出现头面浮油长痘。
胆虚怎么破?本公子告诉你这么调!
在临床上,很多人会切除胆囊,认为胆并非人体生存之根本,其实不然,这绝对是对自己生命的折减,因为五脏六腑这十二官是环环相扣,缺一不可的。胆腑的健康与否,直接决定一个人的思维谋断。不仅如此,其还是人体的消化吸收、体表形象(如发质、肥胖)等密切相关。关于养胆腑,本公子给出三点建议,第一,子时入眠,因为子时胆经当令,胆经最旺,此时入睡有助于养胆经,可使晨起后头脑清醒、气色红润;第二,杜绝宵夜,因为吃宵夜会阻碍胆汁的分泌,不仅容易长胖,还不利于养胆;第三,敲打胆经,通过敲打胆经上的重点穴位,可舒筋活血,防止少白头的产生。
结语:市面上的减肥方法有很多,无论是健康的少食多运动,还是不健康的节食吃减肥药,都拍死了很多减肥者。前者难以坚持,后者于身体不利,所以从机体体质进行调理才是根本,只有将身体的内环境塑造成为易瘦体质才能真正享“瘦”。
肥胖症及中医减肥之埋线疗法
肥胖症是一种常见的代谢性疾病。当人体进食热量多于消耗热量时,多余热量以脂肪形式储存于体内,其量超过正常生理需要量,且达一定值时遂演变为肥胖症。正常男性成人脂肪组织重量占体重的15%~18%,女性占20%~25%。随年龄增长,体脂所占比例相应增加。其诊断标准有多种,包括体重指数、腰围、体脂率等,具体如下:
1.体重指数:即BMI,其计算方法为BMI=体重(kg)/身高(m)2,BMI大于等于28为肥胖。
2.腰围:被测量者取立位,测量腋中线肋弓下缘和髂嵴连线中点的水平位置处体围的周径。男性腰围超过90cm为肥胖,女性腰围超过85cm为肥胖。
3.体脂率:指人体脂肪的含量,采用生物电阻抗法进行测量。男性的体脂率大于25%,女性的体脂率大于30%,可考虑为肥胖。
肥胖的原因较复杂,多数与体质、年龄、饮食习惯、劳逸、情绪、遗传等因素有关。中医学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有记载,如《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后世又有"谷气胜元气,其人肥而不寿,元气胜谷气,其人瘦而寿",以及"肥人多痰多湿,多气虚"之说。这些论述对指导我们对肥胖的认识和辨证论治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肥胖与人之先天禀赋有关。其次,与过食肥甘、膏梁厚味有关。摄入食物过多,其有余部分化为膏脂,蓄积体内,则为"膏人"、"脂人"、"肥人"。再次,久卧、久坐、活动过少,也是肥胖的重要原因。另外,外感湿邪,入里内蕴,侵袭脏腑和内伤七情,影响脏腑功能,也常为发生肥胖的因素。脏腑之中以脾、肾、肝、胆与肥胖的关系密切。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生精血,输布精微,充养周身,而变成膏脂痰湿,蓄于肌肤,发为肥胖。肾气不足,不能正常化气行水,助脾健运,通调水道而湿浊内聚,溢于肌肤加重肥胖。七情所伤,常致肝气郁滞,而使肝胆疏泄失于调畅,影响脾之健运、气机之升降转输。而胆不能正常泌输精汁,净浊化脂,则浊脂内聚而肥胖。由于脾肾气虚,肝胆失调,不仅造成膏脂痰浊,水湿停蓄,也使气机失畅,脉道不利,可有气滞,或血瘀。因此,肥胖者既有本虚证,又有标实证,本虚标实相互联系,同时并存。总之,病位以脾为主,次及肾及肝胆,亦可及心肺,但总以脾肾气虚为多见,肝胆疏泄失调也可见。临床表现多为本虚标实,本虚以气虚为主,标实以痰浊、膏脂为主,常兼水湿,亦兼有气滞、血瘀。
中医埋线疗法减肥是一种经络疗法,通过辨证取穴,在穴位上埋线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及内分泌失调而实现减肥。它是用线体刺激穴位,使用的纳米蛋白质线体,不会在体内留下任何残留,可完全融化,被人体吸收。它一方面抑制了亢进的食欲,减少能量的摄入,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人体能量消耗,促进体内脂肪分解,从而最终实现减肥。埋线疗法减肥在去除多余脂肪的同时还可以紧致皮肤,并能保证减肥过程中人体的健康和精力的旺盛,这是其最大的优点。此技术通过调整人体内在功能而发挥内因作用。整个过程大概只需半小时左右,且每隔2-3周做一次,通常3次为一疗程,疗程结束后腰围、臀围、腿围等会明显减小。术后注意合理饮食,适当运动就不会反弹,很适合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比较快的现代人。(王琴)
针刀速刺治疗腹型肥胖症
#360行,行行有真知##健康大V创造营#
腹型肥胖(OB)由身体内脏脂肪堆积所致,是代谢综合征(MS)最重要的病理和生理特征。腹型肥胖根据脂肪沉积量的不同分为皮下肥胖及腹腔内肥胖型。中心性肥胖患者要比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危险,不仅影响体形美观,还是身体代谢功能下降的直接表现。当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时,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增加。笔者采用针刀速刺治疗腹型肥胖症 45 例,并与常规电针治疗 45 例相比较,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90 例腹型肥胖症患者均为腹型肥胖患者。采用随机数字对照表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 45 例。治疗组中男 14 例,女 31 例;年龄最小16岁,最大55岁,平均(35±9)岁;体重最轻58 kg,最重 128 kg,平均体重指数(BMI)为(25.4±3.6)kg/m2;合并高血压 7 例,高脂血症 15 例。对照组中男 13 例,女 32 例;年龄最小 16 岁,最大 55 岁,平均(35±7)岁;体重最轻 59 kg,最重 31 kg,平均 BMI 为(26.8±4.1)kg/m2;合并高血压 8 例,高脂血症 13 例。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
肥胖症诊断依据 1997 年 WHO 发布的对成年人的BMI 分级标准(亚太地区 1999 年),腹型肥胖诊断依据2007 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确定以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
1.3 纳入标准
年龄 16~55 岁;体重指数(BMI)>25 kg/m2;男性腰围≥90 cm,女性≥85 cm。
1.4 排除标准
妊娠或哺乳期妇女;继发性肥胖,合并心脑血管及肝肾等严重原发性疾病患者;正在采用饮食疗法或服用其他药物减肥者;疗程中发生意外疾病,不能或不愿继续治疗者;不按规定治疗,无法判断疗效或资料不全等影响疗效或安全性判断者。
2 治疗方法
2.1 治疗组
患者取仰卧屈膝位,上肢放于体侧。用安尔碘消毒3 遍,消毒范围上至剑突,下至耻骨联合上缘,外至腋后线。术者穿一次性无菌手术衣服,戴无菌口罩、帽子和手套,先用左手拿捏腹部,感知脂肪层厚薄,然后左手拿无菌纱布,右手持直径 1.0 mm 的 4 号一次性汉章牌针刀,以拇食指捏持针柄,中指固定针身,以保证针刺深度适中,以免伤及内脏。针刀在整个治疗过程中,一直在脂肪层或脂肪与肌肉层之间。快速针刺上脘、中脘、下脘、气海、关元、滑肉门、外陵、天枢、大横,除上脘针尖向上外,其余的针尖都是垂直于皮肤,不留针。然后右手持直径 0.6 mm 的 3 号一次性汉章牌针刀,以拇食指捏持针柄,快速刺入带脉穴,达脂肪层,将针刀倾斜与皮肤呈 15°角分别向神阙、上脘和关元方向呈扇形推切 1~3 刀。如针眼出现渗血,可用无菌纱布挤出或火罐拔出,然后按压针孔,外敷创可贴。每星期治疗 1 次,4 次为 1 个疗程。
2.2 对照组
取上脘、中脘、梁门、天枢、大横、足三里、丰隆、上巨虚、下巨虚、曲池穴。针刺部位常规消毒,采用长 50 mm 毫针直刺后行提插泻法,以先深后浅、轻插重提、提插幅度大、频率快、反复提插 6 次,得气后接 6502 型电针治疗仪,采用疏密波,频率为 2/15 Hz,留针 30 min。隔日治疗 1 次,15 次为 1 个疗程。
2.3 观察指标
肥胖相关指标(包括体重、腰围、臀围、BMI)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2 个疗程结束后进行测量。分别在治疗前和治疗 2 个疗程结束后空腹抽取肘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血清甘油三酯(TG)。
3 治疗效果
3.1 疗效标准[1]
痊愈 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体质量下降达到标准体质量或超重范围内,BMI<25,腰围减少 10 cm以上。
显效 临床症状大部分消失或基本消失,体质量下降 5 kg 以上,BMI 下降 4 以上,腰围减少 7 cm 以上。
有效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体质量下降 3 kg 以上,BMI 下降 2 以上,腰围减少 4 cm 以上。
无效 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体质量下降不足3 kg,BMI 下降不足 2,腰围减少不足 4 cm。
3.2 统计学方法
采用 SPSS17.0 统计软件进行分析,统计量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 t 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
3.3 治疗结果
3.3.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由表 1 可见,治疗组愈显率为 71.1%,对照组为48.9%,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3.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各项肥胖指标比较
由表 2 可见,两组治疗后各项肥胖指标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治疗组治疗后 BMI、腰围和 TC 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4 讨论
肥胖是由于能量代谢平衡失调,摄入过多和(或)耗能不足致使脂肪容量增多的状态,肥胖的产生与遗传、环境、膳食结构等多种因素有关,其主要表现为体
内脂肪细胞的体积和细胞数量增加,体脂占体重的百分比(体脂%)异常高,并在某些局部过多沉积脂肪[2]。
肥胖常与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多个心血管疾病危险因子在同一个体中聚集,导致心脑血管疾病发生或加重,称为“代谢综合征(MS)”或“死亡四联征”。肥胖已成为重要的世界性健康问题之一,被 WHO 列为导致疾病负担的十大危险因素之一。
单纯性肥胖以腹型肥胖的患者居多,腹型肥胖(OB)由身体内脏脂肪堆积所致,是代谢综合征(MS)的最重要病理生理特征。中心性肥胖患者要比全身性肥胖者具有更高的疾病危险,当体重指数只有轻度升高而腰围较大时,冠心病的患病率和死亡率就增加。腹部肥胖如啤酒肚前凸加大,人为了保持直立行走时前后重心的稳定,臀部赘肉也会增多,臀围加大,同时臀部后翘,增大了腰椎滑脱的风险。膝关节负重增大,也会促进退行性改变的加速加剧。腰腿疼痛,运动减少,则更加肥胖,形成恶性循环。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土形之人……圆面,大头,美肩背,大腹,……水形之人……大头,小肩,大腹。”就有关于腹型肥胖的详细的外形描述,指出水型之人“大头、小肩、大腹、发行摇身”,头型较大、肩部窄小但腹部胀大这种类型就类似于现代中医学的腹型肥胖[3]。《内经》中有“顺逆肥瘦”的论述,将胖人的特点概括为“广肩、广腋、广项、多脂、厚皮”;并且最早将肥胖分为“脂人”、“膏人”、“肉人”3 种类型。“人有肥、有膏、有肉……肉坚,皮满者,肥;肉不坚,皮缓者膏;……膏者,其肉淖,……多气而皮纵缓,故能纵腹垂腴……是故膏人,纵腹垂腴;肉人者,上下容大;脂人者,虽脂不能大者。”依据《内经》所言,膏人的特点是“纵腹垂腴”、“皮缓”、“肉不坚”。丹波元简《灵枢•九针十二原》:“腴者,脐下腹也。”可见,膏人这种类型与现代医学所讲的腹型肥胖类型相同。“膏人”的主要临床特点是形体肥胖,脂肪主要积聚于腹部,皮肤纵缓,质地绵软[4]。
本病病位主要在胃肠,根本的原因是由于嗜食肥甘厚味、饮食不节、好逸恶劳、缺乏运动,导致脾失健运,影响水谷精微的布散与代谢,痰湿壅滞,血瘀不畅,脂质沉积[5-8]。根据“实则泻之,宛陈则除之”、“疾而徐则虚”的原则,本研究采用针刀速刺这一强刺激泻法治疗该病;同时采用对照组为对照治疗法。针刀外形似粗毫针而前部带平刃,可以刺入可以切割铲拨,在此减肥操作中,仅用速刺和推切两种手法,从理论上讲既起到了针灸刺激经络穴位的作用,又能够直接对脂肪组织切割破坏,还可以将油脂从针孔排出,促进局部的脂肪代谢分解,可以达到整体调节和局部瘦身的双重效果[9]。
腹部存在一个以神阙为中心的先天的密闭的经络全身调控系统,相当于同时刺激了关元、气海、水分、阴交、天枢、下脘、建里等调理胃肠及脏腑气血功能的多个要穴,从而起到振奋阳气、调理脾胃、化湿行滞的作用[10]。中脘、下脘、气海、关元组成引气归元方,理中焦,调升降;滑肉门、外陵左右两穴组成腹四关方,调理气血,疏理经气,引脏腑之气向全身布散,与引气归元合用兼有通腑之妙;大横调脾气,健脾祛湿[11]。据个人经验上脘穴的针刀方向向上浅刺,多引起气逆而上,食欲下降。带脉穴将针刀倾斜与皮肤呈 15°角分别向天枢、上脘和关元方向呈扇形推切 1~3 刀,可以起到推切脂肪组织、收腹瘦腰的佳效。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除针刀治疗外,还应嘱患者合理饮食,加强锻炼,与医生密切配合,持之以恒,方可获得最佳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