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胃火旺会导致肥胖吗(胃火旺盛会影响减肥吗)

中医减肥专家范琳燕 0
文章目录:

肥胖胃火旺,一到晚上就想吃,一碗中药汤,益气生津,还能瘦

我今天看到一个很有趣的评论“今天减肥,早上吃一个鸡蛋,中午吃一个鸡蛋,晚上忍不住,吃了整只炸鸡,前功尽弃”。虽说这个评论是在调侃打趣减肥这件事,但也说出了许多减肥人士的痛苦:晚上真的忍不住想吃!

但大家都知道减肥就是要少吃,特别是晚上。晚上五脏六腑都需要休息,是脾胃最虚弱的时候,晚上进食的话,食物难消化排出,就更容易发胖了!

那晚上控制不住怎么办?别急,我们先来了解晚上食欲旺盛的三个原因:

一、早午餐吃得太少了

早午餐吃的太少,摄入的营养不够为我们的身体供应足够的能量,到了晚上,身体处于本能反应,就会向大脑发出强烈的“饥饿”信号,试图通过增加进食来弥补白天的能量亏空。而此时你不像白天忙于工作或者生活,注意力涣散,就更容易想吃东西了。

所以想要减肥,在吃的方面记住这句话“早上吃得好,中午吃得够,晚上吃得少”。

早餐可以选择营养丰富一些的食物,比如水煮蛋 两片全麦面包 一杯牛奶;

中午吃得够,并非是无节制地大吃大喝,而是要保证食物的多样性,瘦肉,如鸡肉、牛肉或者鱼肉,提供优质蛋白质;搭配大量的蔬菜,如西兰花、菠菜、胡萝卜等,吃到七分饱左右就可以。

晚上就尽量少吃,三至五分饱就好,晚上7点以后尽量不进食。

二、气虚,中医有句话叫做气满不思食,相反,气虚就会想吃。气虚了,不能正常地将食物转化为气血津液等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身体就会以为是吃得不够,同样也会表现为食欲旺盛。

三、胃火旺,胃相当于我们身体里的锅,负责腐熟水谷,火太旺了,就容易“煮焦”,食物消化快但却无法转化成营养物质,身体也会觉得饿,此外还容易烧坏我们的胃,出现胃胀胃疼、肠鸣的症状。同时,一些肥胖患者还会表现为口气重,牙痛,脸上出油,爱长痘痘;大便不畅、容易便秘

针对气虚和胃火旺,有一碗出自《伤寒论》中药汤,清热、益气、生津,能够调理这两种情况。

组方:知母18g、石膏48g(碎)、甘草6g(炙)、粳米15g、人参9g(以上用量仅供参考)

用法:以上五味药,加入2000ml水,煮到粳米熟了的时候,药汤就制成了,去掉药渣。每次温服 200 毫升,一日服用三次。

石膏大寒,善清阳明气分大热,为君药。

知母苦寒质润,清热泻火、滋阴润燥,既助石膏清气分实热,又能润燥生津,二药相须为用,增强清热泻火之力。

甘草清热解毒、调和诸药,为佐使药。

人参大补元气、生津止渴,粳米养胃和中、生津止渴,二者配伍可防止石膏、知母大寒伤胃,又能益气生津,顾护正气。

以上方子仅供参考,服用需要辨证,不可盲目套用

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三院专家:“贴秋膘”切忌过度进补

8月7日9时6分迎来“立秋”节气,传统意义上的秋天从今天开始了。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此时节“凉风至,白露生,寒蝉鸣”。作为我国重要的节气,“立秋”这天,民间有“贴秋膘”等习俗。

那么立秋为何要“贴秋膘”?又有哪些注意事项?长春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三临床医院专家给出了相关解答和建议。

立秋为何要贴秋膘?

过去民间对节气有许多讲究,多数又与饮食和防病有关,“民以食为天”,“贴秋膘”便在民间流行起来。立秋这天,民间有“悬秤称人”的习俗,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来检验肥瘦,体重减轻叫“苦夏”。那时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只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则需要“补”,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会“以肉贴膘”。

专家认为,“夏天过后,无病三分虚”,依照中医“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的原理,秋冬需要进补。秋季适当进补是恢复和调节人体各脏器机能的最佳时机。

这几类人群要格外注意

脾虚患者:进补前建议适度吃些健脾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食粥能和胃、补脾、润燥。

胃火旺盛者:平素嗜食辛辣、油腻之品者,进补前一定要注意清胃中之火。适度多摄入些苦瓜、黄瓜、冬瓜、苦菜、苦丁茶等,待胃火退后再进补。

老年人及儿童:由于消化能力较弱,胃中常有积滞宿食,表现为食欲不振或食后腹胀。因此,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和胃,症状严重者应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补。

进补要因人而异,切忌过度进补

专家提醒,秋季进补之前要给脾胃一个调整适应时期,可先补食一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以调理脾胃功能,不可贸然进补,避免出现胸闷、腹胀、厌食、消化不良、腹泻等症状。

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应根据自身状况,调整膳食结构,均衡三餐营养,可适时搭配一些具有健脾养胃、滋阴润肺的果蔬。

专家表示,立秋时节适当“贴秋膘”可提高人体的脏器功能,但不要无病乱补,不要以药代食,更不要过度进补。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重视排便的及时和畅通,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此外,专家提示,虽然立秋已至,但仍处于“三伏天”中,天气较为炎热,建议不要贪凉,避免影响脏腑自身的调节能力。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记者 吴雪金

还在盲目“贴膘”?正确方式看这里→

古语有云“春夏养阳,秋冬养阴”,秋季是一年中调养身体的好时节。于是,很多人想趁此时,滋补下身体,但秋季养生究竟该怎么养?“春捂秋冻”“秋瓜坏肚”“贴秋膘”……这些流传多年的秋季养生方法科学吗?秋季养生的正确打开方式又是什么?

秋季养生“避坑”指南

“春捂秋冻”强体质?

真相:并非所有人都适合冻

天气开始由热转凉,不过,此时很多人因为一句“春捂秋冻,不生杂病”,不急着添衣,认为冻一冻才更健康。那么,这种做法有科学依据吗?

青海省人民医院临床营养科副主任熊睿表示,“民间素有‘春捂秋冻’的说法,‘秋冻’的意思是秋季气温渐渐转凉,不要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初秋时节,暑热尚未褪去,过早过多地增加衣服,一旦气温回升,出汗着风,很容易感冒。而随着气温下降,冷空气对人体进行适当的刺激,可提高机体对低温的适应能力。”熊睿说。

虽说“冻冻”有一些好处,但熊睿提示,“秋冻”也要因人而异。

“‘秋冻’这种养生方法,更适合青壮年或体质较好的人,而那些身体素质较差、患有基础类疾病的人,以及老人和儿童,还是应根据气温变化,及时增减衣服,千万不要一味地追求‘秋冻’。特别需要注意的是,秋季不宜赤膊露体,以防止着凉感冒。”熊睿说。

“秋瓜坏肚”伤肠胃?

真相:适量食用无大碍

民间素有“秋瓜坏肚”的说法,认为秋季天气转凉后,由于一些瓜类食物比较寒凉,食用它们会影响人体肠胃功能。那么,事实真是如此吗?

“‘秋瓜坏肚’有一定的道理。”熊睿表示,夏季高温导致食欲变差,人们可能会多进食一些瓜果、冷饮等寒性食物,以达到防暑降温的目的。从中医角度来讲,如果过多摄入寒凉的食物,经过一个夏天,脾胃可能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进入秋季,天气比较干燥,很多人通过食用瓜果来补充水分,而常吃的瓜果均属寒凉性质,若过多食用,易引发胃肠道类疾病。

“但其实,大家不要过于恐惧‘秋瓜’,不是说秋天就完全不能吃瓜果,只不过要适量,不要食用过多。”熊睿说。

此外,熊睿提示到,秋季要格外注意,食用瓜果的品质,小心吃了变质的瓜果。

秋季是适合细菌生长、繁殖的季节。人体经历了炎热的夏季之后,抵抗力有所下降,各种病菌容易乘虚而入,食用不洁或变质的瓜果,易引发肠道疾病。

病菌是如何趁虚而入的呢?熊睿表示,表面有破损的瓜果,最容易被污染,这种瓜果应该扔掉。因为水果表面有破损时,就说明微生物已通过果汁渗透到果肉,其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及其他有害物质,只是肉眼无法辨识,一旦吃下肚,很容易引发胃肠疾病。

“建议大家在秋季生吃瓜果,一定要选品质好的,同时要讲究卫生,把瓜果清洗干净再吃,小心病从口入。”熊睿提示道。

夏去秋来需“贴膘”?

真相:没必要刻意进补

“贴秋膘”是我国的一种传统习俗。

“夏季天气比较炎热,人们的食欲普遍受到一定影响。立秋后,天气转凉,人们的食欲也开始变好,希望多吃一些,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过冬做准备。但其实,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质生活日益丰富,我们没有必要刻意地去‘贴秋膘’。”熊睿解释道。

“并非所有人都适合‘贴秋膘’,若真要‘贴秋膘’,也要‘贴对膘’,特别是老年人,否则适得其反。”银川市中医医院内分泌科副主任医师宋丽认为,立秋后适当“贴秋膘”进补,可以提高人体的脏器功能,但要因人而异。对于老年人、儿童、胃火旺或肥胖者,以及患有心脑血管疾病的人群,高蛋白、高脂肪的摄入一定要适量,否则容易“上火”或造成消化不良。

宋丽说,如今普通人基本上不存在营养不足的问题,若再多食用肉食,不但不易消化,过多的脂肪、糖类物质反而会使身体不堪重负,引发心脑血管、代谢等方面的一系列问题。

“需要注意的是,秋季进补要循序渐进,不可操之过急。因此,立秋进补应以‘平补’为主,尤其胃肠功能虚弱的老人和小孩,喝点清淡易消化的养生粥更有益于身体健康。”宋丽建议。

宋丽说,脾胃虚弱者,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疾病、糖尿病和高尿酸血症患者以及原本就体型偏胖的人群不适合“贴秋膘”。老人、儿童等特殊人群由于消化功能较弱,在进补前应注重消食,不妨适量吃点山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