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影响性功能障碍(男的胖会影响性功能吗)

澎湃新闻 0
文章目录:

科普|肥胖,对女性生殖健康也有影响?

澎湃新闻记者 李晶昀 AI创意

2025年全国两会期间,“体重管理年”成为热议话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记者会上强调,将通过三年行动推进全民体重管理,普及健康生活方式,降低慢性病风险。

这一政策关乎国民整体健康,于女性而言,肥胖对于生殖系统更有深远的危害。

世界卫生组织将超重和肥胖定义为对健康构成风险的异常或过度的脂肪积累。根据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体重除以身高的平方,单位为千克/平方米)定量评估人体情况,成人BMI介于25-29.9为超重,BMI≥30为肥胖。我国根据实际情况和人群特点将成人BMI≥24定义为超重,BMI≥28定义为肥胖。数据显示,我国成年女性超重率和肥胖率已分别达到34.3%和16.4%,且呈逐年递增趋势。

肥胖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关系到每个女性当妈妈的权利。举个例子,28岁的小美结婚3年怀不上宝宝。检查发现,身高160cm的她体重85公斤,血糖血脂偏高,月经非常不规律,3到6个月才来1次。医生告诉她:“减掉30斤,好孕自然来。”经过大半年的努力,小美成功减重后自然怀孕。这样的真实案例经常在医院上演。

国内外很多研究已经明确证实肥胖可以导致女性生殖内分泌紊乱,其对生育的影响不仅限于生理结构,更涉及分子层面的复杂调控,通过多重机制干扰女性的生殖系统,影响生殖能力。

月经异常和异常子宫出血

研究提示,肥胖可以导致性发育提前甚至性早熟。多数BMI较高的女孩的月经初潮时间早于同年龄BMI较低的女孩,这是因为脂肪细胞分泌的瘦素在青春期启动中发挥扳机作用,肥胖女孩的体内脂肪较多,分泌的瘦素水平较高,因此月经初潮时间也较早。

对于育龄期女性来说,肥胖会导致体内脂肪细胞过量分泌瘦素和雌激素,同时抑制性激素结合球蛋白(SHBG)的合成,引发高雄激素血症。肥胖女性合并糖代谢、脂代谢的障碍,可能存在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瘦素抵抗和高瘦素血症等,都会干扰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的正常功能,影响卵泡发育,造成排卵障碍或无排卵,表现为月经稀发或者闭经。

而在围绝经期,肥胖对于女性月经的影响主要表现为无排卵性的异常子宫出血。多项研究表明,肥胖可能是绝经过渡期无排卵性异常子宫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

不孕和流产

研究显示,BMI≥28的女性无排卵性不孕风险是正常体重女性的2.7倍。肥胖女性的卵子质量下降,其卵泡液中氧化应激标志物水平升高,线粒体功能受损,直接影响卵母细胞的成熟与受精能力,造成不孕。动物实验表明,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小鼠卵母细胞染色体异常率显著增加。同时脂肪细胞释放的炎症因子可损害子宫内膜容受性,降低胚胎着床率,并且肥胖女性高胰岛素血症会影响胎盘血供,诱发血栓形成,因此,胚胎发育异常,流产等不良妊娠结局的风险也会增加。

肥胖也是多囊卵巢综合征(PCOS)的“催化剂”。PCOS患者的临床表现为月经稀发、多毛、痤疮及不孕等,肥胖女性的PCOS发病率较正常体重女性高3-5倍,而大约75%的PCOS患者合并肥胖。肥胖与胰岛素抵抗形成恶性循环,进一步加剧激素分泌失衡,加重临床症状。

自然怀孕的肥胖女性流产的风险会增加。在反复流产的女性中,与肥胖的相关性更大。接受体外受精-胚胎移植(IVF-ET,俗称试管婴儿)治疗时,肥胖会影响盆腔超声检查和取卵的安全性。同时,促排卵药物需求量更大,但反应不良的周期取消率更高,获卵数可能会减少,胚胎发育潜能偏差,临床妊娠率降低。资料显示,即使IVF治疗成功妊娠后,流产风险也较正常体重女性增加1.5倍。

子宫内膜病变

肥胖女性体内脂肪组织丰富,产生大量的雌激素,刺激子宫内膜细胞过度增生,另外肥胖还与其他代谢性疾病密切相关。已有大量的证据证明,肥胖或体重增加会增加子宫内膜癌的发生风险,并且肥胖程度越重,发生子宫内膜癌/癌前病变的风险也越高。与正常体重女性(BMI35)者子宫内膜癌发生风险飙升至4.7倍。在子宫内膜癌人群中,肥胖与子宫内膜癌特异性死亡率增加2倍有关。

对于女性孕期的影响

肥胖女性在妊娠期面临多重健康威胁,形成“母体-胎儿”双向风险链。肥胖女性怀孕后患妊娠期糖尿病的风险更高,是正常体重者的3-4倍,并且风险随着BMI的增加而逐渐增加。高血糖环境同时增加巨大儿、肩难产及新生儿低血糖风险。

因为肥胖导致的血管内皮功能障碍和慢性炎症,肥胖女性患妊娠高血压的风险更高,发生子痫前期的风险增加2-3倍,且这一风险随着肥胖的严重程度进一步增加。

肥胖女性产前抑郁和早产的风险同样增加,肥胖孕妇剖宫产率增加50%,术后感染、血栓形成风险升高。总之,BMI越高,产科风险越大。

肥胖女性的子代远期健康亦受波及,如儿童期肥胖、代谢综合征及神经发育障碍。母亲肥胖可能通过DNA甲基化等表观遗传机制影响子代代谢功能。研究发现,肥胖女性子代的胰岛素敏感性下降,成年后肥胖风险增加40%。母亲妊娠前BMI对子代成年后体重、腰围和血脂水平等指标的影响远大于妊娠期体重增长的影响。母亲妊娠前肥胖的子代认知和行为异常的风险偏高,交叉运动和阅读能力均显著受到母亲妊娠前BMI的影响。

肥胖对女性生殖系统的危害如同一张无形的大网,贯穿女性全生命周期。“体重管理年”行动的提出,不仅是对慢性病防控的顶层设计,更是对女性生育力保护的重要政策支持。值得欣慰的是,肥胖对女性生殖健康的影响具有可逆性。通过科学减重,如合理膳食、规律运动、代谢性疾病干预等,可显著改善内分泌环境,逐步恢复生殖健康。正如案例中的小美,减重后成功妊娠的经历印证了“体重管理是性价比最高的生育力保护方案”。

余敏/复旦大学附属妇产科医院生殖内分泌科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

【被忽视的男性肥胖危机】

走在街上咱好好观察,不少男性明明看着年纪也就30出头,但是啤酒肚却非常明显。你还在强撑说胖肚子不是胖,是健壮吗?但事实却是中心性肥胖易诱发代谢性疾病,比如高血脂、高尿酸和高血糖等。我国35岁以上男性超重率达53%,而主动减肥的男性不足女性的1/3。62%男性认为"减肥是女人的事",清淡饮食被贴上"人生无趣"标签,减肥没必要?减肥很羞耻?减肥一点都不爷们?今天抛开男性减肥的认知误区,用科学方法夺回健康主动权。

一、男性肥胖的困扰

  1. 性功能障碍:肥胖会导致睾酮水平下降,影响性腺功能,导致勃起功能障碍。同时影响睾丸温度,降低精子质量。
  2. 心血管疾病高危:肥胖导致血脂异常,动脉硬化。同时易增加心脏负荷,升高血压,长期高血压诱发脑卒中或心肌梗死。
  3. 代谢综合征:肥胖增加胰岛素抵抗,易发展为高血糖糖尿病,同时脂肪堆积压迫肝脏引发肝炎甚至发展肝硬化。
  4. 骨关节疼痛:肥胖关节承受压力大,磨损加速,骨关节炎风险增加。
  5. 呼吸系统问题:肥胖者颈部脂肪堆积会影响气道通畅,导致夜间呼吸暂停。表现为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
  6. 社会形象偏见: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大腹便便的男性求职成功率下降41%。
  7. 抑郁和焦虑:肥胖可能导致自信心下降,影响个人形象和社交活动,更容易出现抑郁和焦虑情绪,影响生活质量。

二、男性特有的"致命诱惑"
应酬陷阱:高热量,低消耗,久而久之堆积脂肪。
深夜补偿心理:加班后报复性进食使夜宵摄入量超日需40%
肌肉伪装术:看似健壮的"脂包肌"群体,体脂率普遍超标8-12%

三、突破性别差异的减脂密码
基因优势:同龄男性基础代谢比女性高10%左右,肌肉合成能力强
行为劣势:食物选择更油腻,压力释放依赖烟酒,运动持续性差

【分级作战指南】
BMI=体重(kg)/身高(m)^2
▶ 一般人群(BMI 24-26)
核心战术:切断隐形热量

  • 早餐把油条、肉包、大碗粉面和各式粥等换成水煮蛋 无糖奶制品 玉米燕麦等复杂碳水
  • 每顿餐前先喝300ml温水,优先吃清蒸鱼/白灼虾/牛腱肉,每顿不少于半斤蔬菜。
  • 每天30分钟快步走

▶重点人群(BMI 26-34.9)
核心战术:打破代谢适应

  • 采用工作日5天16:8轻断食(用餐点保持在8小时内,维持16小时空腹,比如早上10点早餐,晚餐在18点结束)。周末2天5:2轻断食(热量摄入≤600大卡,突破平台期,快速减脂)
  • 重训优先:深蹲/硬拉等复合动作每周3次
  • 补充铬元素(西蓝花/牛肉)改善胰岛素抵抗

四、关键转折点监测

  1. 腰围体型变化比体重更重要(腰围男性安全线<90cm)
  2. 晨起血压稳定在130/85mmHg以下
  3. 连续3个月空腹血糖<5.6mmol/L

营养师特别提醒:男性减肥不是"去雄化",而是延长职场黄金期的最佳投资。当你的体脂率下降5%,决策反应速度将提升22%,睡眠质量提高37%。丢掉"男人就该大块头"的陈旧观念,用科学管理重塑精英体质——这才是现代男性真正的力量象征。

行动锦囊:明天起床后先做这三件事
① 测量并记录体重和腰围
② 清空冰箱里的啤酒、腊肠和各式饮料
③ 拟定采购清单,复杂碳水(玉米、红薯、钢切燕麦、糙米等)、新鲜蔬菜、低糖水果和无糖奶制品等

记住:你减掉的不只是脂肪,更是未来20年陪孩子玩耍、带妻子旅行的珍贵时光。现在开始,每一滴汗水都在为生命银行存入健康本金。

肥胖是怎样引起精子质量下降的?丨一周科技

3.2

知识分子

The Intellectual

跟踪前沿进展,掌握最新动态

一手掌握一周重大科技新闻

撰文 | 姚湧 小学森 庐州月

责编 | 既来知

●  ●  ●

1

肥胖是怎样引起精子质量下降的?

图片来源:pixabay.com

最近的研究表明,肥胖与男性精子质量下降存在关联,但其机制尚不清楚。近日,南京农业大学动物科学与技术学院Juxue Li团队发现,饮食诱导的肥胖(DIO)雄性小鼠由于下丘脑-垂体-性腺(HPG)轴功能的改变,表现出黄体生成素(LH)释放紊乱。这种改变由小鼠下丘脑NF-κB信号传导的激活引起,并导致了精子质量下降。此外,下丘脑弓状核(ARC)的RNA-seq分析结果显示,一个由蛋白磷酸酶2催化亚基α(Ppp2ca)参与的信号网络通过抑制AKT激酶(Akt)和cAMP反应元件结合蛋白1(CREB1)的活性来破坏LH分泌释放,从而降低KiSS-1转移抑制因子(Kiss1)的表达。ARC中Ppp2ca基因的高表达能导致LH释放模式紊乱和精子质量降低。相关论文于2月25日发表在iScienc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16/j.isci.2025.112110

2

全球女性乳腺癌发病现状与未来趋势

图片来源:pixabay.com

世界卫生组织全球乳腺癌倡议提出将乳腺癌的死亡率以每年2.5%的速度降低。近日,由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Miranda M. Fidler-Benaoudia领衔的国际团队通过调取GLOBOCAN数据库的数据分析了全球185个国家和地区当前(2022年)和未来(2050年)女性乳腺癌的疾病负担,并预测了未来10年的发病趋势。结果显示,2022年,全球新增女性乳腺癌病例230万例,死亡67万例。一半受访国家的女性乳腺癌年增长率提高了1-5%。29个人类发展指数非常高的国家的女性乳腺癌死亡率有所下降,7个国家(例如比利时和丹麦)正在实现全球乳腺癌倡议提出的每年至少下降2.5%的目标。到2050年,女性乳腺癌新病例和死亡人数将分别增加38%和68%。详细数据于2月24日发表在《自然·医学》(Nature Medicine)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591-025-03502-3

3

饮酒对神经功能的影响是长期的

图片来源:pixabay.com

酒精使用障碍(酗酒)严重影响个人的行为和情绪,就算戒酒也很难恢复到正常水平。近日,美国范德比尔特大学成瘾研究中心Cody A. Siciliano团队以雄性恒河猴为模型,研究了酒精对神经的影响。研究人员让这些猴子连续饮酒20多个月,其间穿插了三个30天的强制戒酒。研究人员发现,在最后一段戒酒结束后,恒河猴大脑的多巴胺转运蛋白功能、κ阿片受体敏感性和一些强啡肽释放持续增强——这些抑制性调节因子都能减少细胞外多巴胺。令人惊讶的是,尽管基因的转录表达没有改变,但基因表达与这些编码蛋白质功能之间的关系显示出高度的动态性,并会因饮酒而改变。这些研究结果再次表明,酒精摄入对神经突触的影响是长期的,并建议将基因转录与蛋白功能的关系纳入到酒精使用障碍精确治疗的策略设计中。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6715-y

4

肺癌年轻化发病有何特点?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近些年来,肺癌年轻化趋势日益明显,发病率不断上升。近日,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胸外科Xueying Yang团队通过队列研究,对来自我国10个医疗中心的421名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进行了早发性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基因组改变、基因表达和免疫景观的综合分析。结果显示,年轻和老年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之间存在明显的基因组变化,年轻组ERBB2突变和ALK重排的频率明显更高:ERBB2突变体可以通过提高AKT信号来驱动肿瘤发生。年轻患者肿瘤中的细胞代谢和免疫相关基因发生了改变,免疫细胞(尤其是T细胞)的浸润减少。重要的是,对临床试验和该团队临床实践的荟萃分析进一步证实了HER2靶向疗法在治疗东亚地区早发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方面具有广阔前景。

►文章链接:

https://doi.org/10.1038/s41467-025-57309-4

5

监测肌腱和韧带修复的可植入无线传感器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肌腱和韧带断裂是一种很常见的运动损伤,需要进行手术修复。在临床上,监测组织应变(tissue strain)水平对于预防严重的术后并发症(如植入物松动)至关重要。近日,清华大学生物医学工程学院Ran Liu团队设计出一种传感器系统,该系统将应变传感器和通信线圈集成到手术丝线上,通过手术植入实现对组织应变的原位监测。柔性传感器对软组织表现出优异的适应性,能提供0至10%的应变监测范围,最低检测阈值为0.25%,并在300000次拉伸循环后保持稳定性。无线传感器可以在涉及外侧副韧带损伤和前交叉韧带重建的手术场景中与复杂结构集成,从而对植入物拉伸、再损伤和松动做出不同的反应。动物实验表明,该传感器可以实时获取临床级应变数据,同时表现出良好的生物相容性。该传感器系统在评估临床前植入物性能和监测植入物相关手术并发症方面显示出相当大的潜力。

►文章链接:

https://www.science.org/doi/10.1126/sciadv.adt3811

6

合成小RNA可以预防肿瘤转移

图片来源:pixabay.com

肿瘤患者死亡多是由癌细胞转移扩散引起的,但迄今没有有效的治疗方案来阻止癌细胞转移。近日,日本信州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系Sachie Hiratsuka团队依据肿瘤转移前肺部IL1β-mRNA序列合成了一种短链mRNA(s-mRNA),并检测了s-mRNA抑制肿瘤转移的效果。结果显示,s-mRNA能与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上的RNA结合蛋白ZC3H12D结合,形成ZC3H12D-s-mRNA复合物,在不参与翻译的情况下转移到细胞核。这一过程能引发癌细胞崩解和细胞死亡,但不会引起细胞因子风暴,免疫细胞仍保持其抗肿瘤活性。一般来说,细胞毒性淋巴细胞的抗肿瘤活性会随着荷瘤小鼠病情的发展而下降,但s-mRNA能使小鼠的自然杀伤细胞和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维持高癌细胞杀伤能力,进而预防癌细胞转移。相关论文于2月25日发表在《自然·通讯》(Nature Communications)杂志。

►文章链接: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5-57123-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