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小学生如何预防肥胖(小学生如何预防溺水)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拒绝儿童肥胖,做到这几点

由于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居民膳食模式也在逐渐发生变化,儿童营养与健康状况持续得到改善的同时,由于膳食不平衡导致儿童超重或肥胖的发生率也在逐年升高。这已成为全球性的健康问题,这种趋势对儿童及成人后的健康构成了严重的威胁。

儿童肥胖的危害

首先,儿童肥胖很容易发展为成年肥胖,其次,过度肥胖极易导致身体代谢紊乱,引起疾病的发生。肥胖增加了成年后患糖尿病、高血压、心脏病及呼吸道疾病的风险。

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

引起儿童肥胖的原因主要是遗传和行为影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目前发现儿童肥胖症的影响因素包括肥胖关键基因、父母肥胖、母体脂质含量、妊娠期血糖水平、怀孕期间吸烟、肠道菌群、不良饮食习惯及缺乏运动。

拒绝儿童肥胖,做到这几点

1.均衡饮食,拒绝高热量食物摄入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食物,含有调节婴儿食欲的生长因子和激素,与配方奶喂养的婴儿相比,母乳喂养的婴儿患肥胖症的风险更低。

儿童每日不吃早餐、饮用甜饮料、油炸食品和高热量食物的摄入,均是儿童早期超重的风险行为。不吃早餐的儿童,更容易在白天摄入更多的不健康、高热量的食物。高脂肪摄入会导致脂肪细胞因子分泌增加,从而导致超重。较高的水果和蔬菜的摄入,能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小儿BMI。

“健康餐盘”概念是根据平衡膳食原则,结合儿童生长发育所需营养特点,以餐盘的形式呈现一餐中各类食物的适宜比例,适合于午餐和晚餐。将餐盘分为6份,其中,谷薯类应占3份,蔬菜及菌藻类占2份,大豆制品、鱼禽蛋和瘦肉占1份,简称“健康餐盘3:2:1”。

2.增加户外运动,避免长时间久坐

长时间久坐不动会促进小儿BMI指数的增加。久坐与非久坐的姿势交替需要能量消耗,重复姿势交替所消耗的能量可以预防小儿BMI指数的增加。健康的生理系统能够适应不可预知的压力和刺激,由于经常变化的体式,儿童的运动情况分散,会给生理系统带来更难预料的刺激和压力。这同样也可以防止BMI指数的增加。同时,提高户外玩耍的频率,增加体力活动,少看电视,可有效预防小儿肥胖的发生。

儿童应每天进行60分钟以上的有氧运动,如健步走、跑步、游泳等;每周3次进行增加肌肉力量的运动,如拔河、跳绳、双杠支撑、弹力带运动等;每周三次增加促进骨骼健康的运动,如跑步、跳绳、跳远、跳格子、篮球等。

3.保证充足睡眠,降低肥胖发生风险

睡眠是一种休息模式,虽然其运动强度几乎为零,但是睡眠时间的长短对小儿体重仍有一定的影响。与睡眠充足的儿童相比,睡眠受限的儿童瘦素水平下降,而胃饥饿素水平上升,导致主观饥饿,从而导致更多的食物和加糖饮料的摄入。睡眠持续时间小于9h(10岁或以上儿童)、不到10h(5至10岁的儿童)、不到11h(小于5岁的儿童),其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可增加58%。睡眠时间每增加一小时,超重或肥胖的风险就会降低9%。男童睡眠时间的减少和肥胖之间的联系比女童更强。

文 | 吴洋洋

来源: 首都儿科研究所科普号

中小学生超重肥胖 怎么防怎么控

促进儿童青少年健康是社会共同的责任。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如何科学、系统采取各项综合防控措施?在国家疾控局、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和国家体育总局近日联合印发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公共卫生综合防控技术导则》中,这个问题有了更清晰的答案。

强调技术支撑提出三级预防

提及此次印发的《技术导则》的特点,参与起草的专家之一、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学生营养室主任张倩表示,一是强调技术支撑,提出三级预防策略;二是提出了更有针对性、指导性的措施。

《技术导则》明确提出预防为主、早期干预和疾病预警的三级预防策略。专家介绍,肥胖的发生受遗传、环境和社会文化的共同影响,不同成长阶段、不同情况的中小学生防控重点各有不同。

“关键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张倩表示,《技术导则》从评估筛查、生活干预和控制、及时诊断治疗等方面入手,强调分级实施预防策略,构建以一级预防、二级预防、三级预防为核心的综合防控技术体系。

其中,一级预防干预技术强调在超重肥胖发生前控制危险因素、提升保护水平,预防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其中包括进行超重肥胖风险评估,鼓励学校和家长运用和《技术导则》同时印发的《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风险自测评估表》,评估个体和群体发生超重肥胖的风险,通过早期识别超重肥胖高危个体,为针对性地开展饮食、身体活动干预提供依据。一级预防干预技术中包括的生活方式管理、营造支持环境等内容,帮助学生形成良好行为和健康生活方式。

二级预防干预技术侧重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筛查和早期干预,控制超重肥胖的发生发展,包括进行筛查建档、评估预警、个体干预。“专业机构指导学校结合中小学生健康体检等工作,开展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监测。同时,建立学生健康档案,及时向家长反馈体检结果,指导家长关注并定期监测学生体重变化。”张倩介绍,对已发生超重或肥胖的学生,根据综合评估结果予以预警,并及时告知学校和家长。

此外,二级预防干预技术还包括个体化干预,即专业机构要指导学校、家庭和超重肥胖学生,通过优化饮食结构、加强身体活动、养成健康行为习惯等措施,实施个体化干预,控制学生超重肥胖程度。

三级预防干预技术则侧重对严重肥胖及伴有临床危险因素的学生,根据相关指南规范,开展医疗卫生、膳食、运动、心理和行为矫正等联合干预。“这个阶段的孩子们需要更专业的指导和干预,在医疗卫生机构的指导下及时控制肥胖及相关疾病,必要时采取临床治疗。”张倩解释,三级预防策略为构建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综合防控技术体系搭建了框架,顶层设计进一步完善,具体实施措施也在《技术导则》中进一步细化。

实现多病共防凝聚社会合力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状况整体呈快速增长趋势。“我国儿童青少年超重肥胖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城乡差异。”张倩强调,诸多现状急需全社会的高度关注。

近年来,一系列保护儿童青少年身心健康的政策文件密集出台。一些政策文件从公共卫生角度出发,提出了更多综合干预的技术和措施。比如,国家疾控局2023年8月印发的《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公共卫生综合干预技术指南》,从公共卫生维度科学推进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适宜技术和综合干预措施,进一步提高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工作水平。今年4月,国家疾控局印发的《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技术指南》指出,学生近视、超重肥胖、脊柱弯曲异常、心理健康问题等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具有普遍的公共卫生影响因素,通过行为与环境干预可实现学生常见病多病共防。

“多病的病因相同或具有共同的风险因素时,可采取多病共防策略。”张倩介绍,此次印发的《技术导则》也提出了控制危险因素、实现多病共防的具体实施措施。

据介绍,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缺乏、睡眠不规律、营养失衡等因素往往是影响学生身心健康的共因。《技术导则》指出,中小学生的超重肥胖、近视、脊柱弯曲异常等常见病存在共同的病因或危险因素,如膳食结构不合理、户外活动不足、健康素养不高等。

“为此,可通过促进合理膳食、促进身体活动、提高防控知识知晓度、保持充足睡眠和健康生活方式、加强亲子交流等综合手段,同时预防多种疾病或健康问题。”张倩说。

此外,《技术导则》还提出加强监测干预、推动关口前移、加大宣传教育力度、营造支持环境等具体实施措施。

“全面系统推进中小学生超重肥胖防控工作,需要将防控技术落到实处,构建立体防护网络。”中国疾控中心营养与健康所副所长刘爱东说。

专家表示,推动《技术导则》进一步落地落实,一是要加强宣传推广,推动各级卫生健康部门、疾控部门和各专业机构用好《技术导则》,加强监测干预,纵向发挥实效;二是要发挥横向联动作用,卫生健康与教育、体育等多部门共同推动政策落地,营造支持环境。

依据三级预防策略的思路,目前已有一些试点工作正在开展。“中小学生肥胖防控行动试点工作覆盖北京市房山区及顺义区、河北省石家庄市、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山东省青岛市、四川省成都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乌鲁木齐市等地的部分中小学校。试点通过开展创建健康环境、提升学校供餐质量、促进学生身体活动、加强营养监测、普及营养健康知识等工作,预防与控制中小学生超重肥胖。”张倩表示,希望能通过试点形成可推广的经验和模板,进一步建立多部门合作的预防控制机制。

专家介绍,下一步,有关部门将围绕三级预防策略,持续探索更多防控中小学生超重肥胖的有益经验和有效路径。

文:健康报记者 段梦兰

编辑:李诗尧

校对:杨真宇

审核:秦明睿 徐秉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21R0IU7J】获取授权

新学期,用这些方法悄悄帮孩子预防肥胖

新学期,用这些方法悄悄帮孩子预防肥胖。

来源: 天津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