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纹会长在脖子上吗(肥胖纹长的时候会痒吗)

海峡网 0
文章目录:

福州一男子脖子上长出“夺命纹”医生提醒:要重视

生活中,我们经常会看到颈部长着“大包”的人,因大多数是那些比较富态,体型较胖的人,所以大家俗称“富贵包”。

而在医生的眼中,这哪是富贵包,它背后潜藏的是性命攸关的健康危机!

福州一30岁男子小詹,他的“富贵包”上还长出了“夺命纹”,可把自己吓坏了!

最近,市民小詹一直觉得颈椎不舒服,经常出现脖子僵硬的感觉,虽然脖子偶尔会不适,但一直没把这件事放在心上。

他经常以“甩脖子”来缓解“脖子问题”,他还喜欢经常去理疗店,靠理疗师的按摩推拿手法让脖子问题好转。

每当理疗师在他的脖子上做手法按压,直到出现“咔擦”响声的那一刻,小詹的脖子才觉得舒坦,但是没几天又被“打回原形”,脖子依旧僵硬。

如此周而复始发展下去,直至最近“脖子”疼痛问题愈演愈烈,无论平躺侧躺斜躺都无法得到缓解,只好去医院进行检查。

本以为只是坐姿不正,加上过度使用脖子,但没想到检查结果吓了所有人一跳。

接诊的福建中医药大学附属康复医院骨伤科、睡眠医学科高年资主治医师余运影说,小詹有很严重的颈椎问题,绝大多数的颈椎病都是因为长时间维持一个不正确的动作而引起的(年龄等不可抗因素除外)。

而且,更让人寒噤的是,医生发现市民小詹脖颈后面出现一条很深的横纹,也叫“夺命纹”。

“脖子上有这条横纹,说明颈椎的力学结构出现了问题,横纹的这一段颈椎及其软组织,承受的压力是非常大的,受到的损伤也会比较大,我们颈椎的特点是活动度比较大,就好比一张纸上的折痕,经常翻动时间久了就很容易从折痕处断开,颈部有明显横纹的情况,受到外力(比如车祸撞击等)时损伤程度要比正常人明显增高!”余运影说。

为何产生“夺命纹”

脖颈后面出现横纹是颈椎出现问题的表征,门诊中比较常见,主要是长时间不良姿势或久站久坐、低头玩手机,引起颈椎生理曲度变形造成的不适。

若身体长时间存在不良曲度,则会加重颈腰椎的老化出现颈椎病、腰椎间盘疾病的风险增高,另外肥胖人群是出现“夺命纹”这类问题的常见人群,因此要特别注意。

医生建议这样做

长期伏案工作时长不要太久,半个小时最好要起身活动;

使用手机时将手机抬高与眼睛平行,使用电脑时,应使耳朵与肩膀成一条直线,

出现颈椎不适应及时到正规医院检查,做相应的治疗。

福建卫生报记者:张帅,视频:徐盈菲

肥胖纹一般长在哪里 脸部不会长肥胖纹

肥胖纹一般长在哪里

肥胖纹大多是因为短时间内体重骤变导致纤维断裂造成的。简单点说就是脂肪增加或减少的速度超过了皮肤适应其变化的速度形成的。

因此,肥胖纹易发部位多是身体脂肪堆积的部位,主要分布于腹部、臀部、大腿等部位。另外,肩膀、颈部、手臂也会偶尔有数条不规则的肥胖纹出现。

肥胖纹分布位置比妊娠纹广

由上可知,虽说肥胖纹和妊娠纹样子长的差不多,都是波浪条纹状。可是,若要说分布位置,肥胖纹分布位置比妊娠纹要广。可以这么说,只要是脂肪堆积的位置都容易长肥胖纹。而妊娠纹大多只分布于腹部。

想要知道更多肥胖纹与妊娠纹的不同请参考:肥胖纹与妊娠纹的区别)

脸部会长肥胖纹吗

脸部不会长肥胖纹,至少没有这个先例。

肉多的地方大多会有褶子,因此肥胖纹差不多都长在身上肉多的位置,如腰腹部、腿部、臀部等。但是,脸部不会长肥胖纹,至少很少有人出现这种情况。因为一般人脸部皮肤都比较油弹性,不容易长肥胖纹。胖脸只会紧致光滑,相反胖脸瘦下去之后就会出现皮肤松弛,随着年龄的增长,脸上就会出现各种斑点。

而且,就算面部皮肤弹性减弱,肥胖纹也会在在身上其他弹性更差的位置。所以,减肥成功后,肥胖纹会减少,但只要我们保持全身肌肤的弹性,自然不会长肥胖纹了。

脖子上的这道纹,是高血压、心梗的“警报”!巧用毛巾,护全身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同时便于进行讨论与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脖子一根纹,健康减几分。”这可不是我吓唬你,而是实打实的健康警报!门诊里啊,经常有人来问:“医生,我脖子后面那条深深的纹路,是不是胖出来的?

咋老洗不掉?”每次听到这话,我都忍不住多叮嘱几句:这道纹,可能不是胖的,而是你的血管在“报警”。

今天咱们就好好唠唠这件事。别小看脖子上的这道纹,它不仅可能是高血压、心梗的前兆,还和你的全身健康息息相关。

别急,我还会教你一个简单又管用的小方法——用一条毛巾,护好你全身的健康!


一、脖子上的这道纹,可能是健康“晴雨表”

很多人都有这样的经历:年纪轻轻的时候,脖子后面光滑得像丝绸,可一到中年,忽然就发现脖子后面长出了一条或者几条深深的纹路。

有些人以为是胖出来的“富贵纹”,也有人觉得是脖子皮肤松弛了,没当回事。

可实际上,这道纹可不简单,它可能是身体发出来的健康信号。

特别是脖子后面那条深沟状的纹路,医学上有个专业名字,叫“黑棘皮病”。它不仅仅是美观问题,更可能是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的“预警灯”。


1. 什么是“黑棘皮病”?

黑棘皮病其实不是病,而是身体的一种代谢异常表现。

它最常出现在脖子后面、腋窝、腹股沟这些地方,看起来皮肤发黑、增厚,甚至摸上去有点粗糙。

· “黑”:皮肤颜色变深,呈现出棕黑色;

· “棘”:皮肤表面像长了细小的刺状纹路;

· “皮”:皮肤质地变厚、变硬,摸上去粗糙不平。


2. 脖子纹和高血压、心梗有啥关系?

别以为黑棘皮病只是皮肤问题,它其实是身体代谢紊乱的外在表现,和高血压、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这些慢性疾病关系密切。

黑棘皮病出现的原因,和胰岛素抵抗脱不了干系。

胰岛素抵抗会导致血糖代谢异常,还会引发一系列连锁反应,比如血压升高、血脂异常、血管硬化等。

· 血压升高:胰岛素抵抗会让血管“失控”,导致血压飙升;

· 心梗风险:胰岛素抵抗还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让血管中的“斑块”越来越多,增加心梗、中风的风险;

· 糖尿病前兆:黑棘皮病常常是糖尿病的早期表现,出现这种症状的人,糖尿病的风险比普通人高好几倍。

所以说,脖子上的这道纹,不是简单的“胖纹”,而是身体的健康“晴雨表”。


二、脖子纹是高危信号?这几种情况要警惕

并不是所有的脖子纹都和疾病有关,但如果你符合以下几种情况,就要特别小心了——别让“小纹路”酿成“大问题”!


1. 脖子纹 肥胖

肥胖是黑棘皮病的“帮凶”。特别是腹型肥胖(也就是肚子大的),和胰岛素抵抗高度相关。如果你同时有脖子纹和肥胖的问题,建议尽早检查血糖、血脂和血压,看看有没有代谢异常。


2. 脖子纹 家族史

如果你的直系亲属有高血压、糖尿病、心梗中风等慢性病史,再加上你自己出现了脖子纹,就要格外警惕了。

家族史 代谢异常是慢性病的“双重风险因素”,早发现早干预是关键。


3. 脖子纹 疲惫乏力

总觉得身体没劲儿、动不动就累?这可能是胰岛素抵抗、血糖波动引起的。很多人以为自己是“累出来的”,却忽略了脖子上的那道纹,结果拖到糖尿病甚至并发症找上门。


三、巧用毛巾,护好脖子,健康全身

说到这儿,有些人可能开始犯愁了:“那医生,我脖子上的纹还能消下去吗?我是不是要天天抹护肤品?”

别着急,这道纹不是用护肤品抹掉的,而是要从身体内部调理。

我今天要教大家一个简单又实用的方法:用一条毛巾,护好你的脖子,调理全身健康!


1. 热敷毛巾,疏通血管,缓解疲劳

脖子是全身血管和神经的“交通枢纽”。用热毛巾敷一敷脖子,不仅能舒缓颈肩疲劳,还能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血管压力。

· 怎么做?

1. 毛巾用热水浸湿,拧到不滴水的状态;

2. 把热毛巾敷在脖子后面,每次敷5-10分钟,感觉温热即可;

3. 每天坚持1次,特别适合上班族、低头族。


2. 毛巾操,活动脖子,增强代谢

脖子不动,血管就“堵”。长期久坐、低头会让颈部血流不畅,代谢变慢。

用毛巾做简单的颈椎操,既能活动筋骨,还能增强代谢,帮助改善胰岛素抵抗。

· 怎么做?

1. 找一条长毛巾,两手各抓住毛巾两端;

2. 把毛巾垫在脖子后面,双手前拉,头部缓慢左右旋转;

3. 每次做15-20下,每天坚持2次。


3. 冷热交替敷,增强血管弹性

血管硬化是高血压、心梗的关键因素。冷热交替敷可以锻炼血管的弹性,帮助调节血压,预防动脉粥样硬化。

· 怎么做?

1. 准备一条热毛巾和一条冷毛巾;

2. 热毛巾敷脖子3分钟,接着用冷毛巾敷1分钟;

3. 每次交替敷3-5轮,每周2-3次。


四、医生叮嘱:脖子纹的根本调理,从这几点入手

毛巾只是辅助,想要彻底改善脖子纹,关键还是要调理身体的“内环境”。以下几点建议,能帮你从根本上护好全身健康:


1. 控制体重,减轻代谢压力

肥胖是胰岛素抵抗的导火索。减重5%-10%,就能显著改善代谢指标,降低脖子纹和慢性病的风险。

· 饮食:少吃高糖高脂肪,多吃蔬菜粗粮;

· 运动:每周至少150分钟中等强度运动,比如快走、游泳、跳舞。


2. 定期体检,监控“三高”

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代谢问题的“三大杀手”。建议每年体检一次,重点监测血糖、血压、血脂和肝功能,早发现早干预。


3. 调整作息,别让身体过劳

长期熬夜、压力大,会加重代谢紊乱。保持规律作息,避免过度疲劳,给身体一个“修复”的机会。


五、总结:守护脖子纹,就是守护全身健康

脖子上的这道纹,不是小问题,而是身体的“警报灯”。别等到高血压、心梗找上门才后悔,平时多留意自己的身体信号,用毛巾调理脖子,加上健康的生活习惯,就能远离慢性病的威胁。

记住,健康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点滴积累。护好脖子,就是护好全身健康!


参考文献:

1. 《代谢综合征与胰岛素抵抗相关性研究》,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

2. 《黑棘皮病的病理机制及预防》,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研究所

3. 《高血压与动脉粥样硬化的临床管理》,人民卫生出版社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意在科普健康知识请知悉;如有身体不适请咨询专业医生,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一下,每天分享健康小知识,做您的线上专属医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