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健康网

肥胖症是不是尿甜(肥胖会不会引起尿毒症)

光明网 0
文章目录:

无论何种糖,都不宜过量

围绕甜味剂的安全性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许雅君。她建议,不论哪一种甜味剂,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控制摄入量,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记者:“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意味着什么?日常生活中摄入阿斯巴甜有哪些注意事项?

许雅君: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阿斯巴甜归类为2B类,也就是说,阿斯巴甜可能对人类致癌。同时联合专家委员会还给出了每日允许摄入的阿斯巴甜量为40mg/Kg体重。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致癌物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其中,阿斯巴甜被归类的2B类,是“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同属这一类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质或环境因素,如手机辐射、芦荟全叶提取物、传统的腌菜、柏油路上的沥青、汽车发动机尾气等。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出,分类反映了某些物质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科学证据强度,但并不表明在给定的暴露水平或暴露途径下癌症发生的风险程度。任何化学物质产生的健康损害效应都要和“摄入量”挂钩,脱离剂量谈健康损害是不合适的。按照目前市面上食品饮料阿斯巴甜的添加量,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饮料,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超过9~14罐才会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即便体重较轻的女性,按平均50kg计算,每天也要饮用7~10罐才会超过。

因此,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注意控制摄入量和频率,降低潜在风险。当然,更建议食用天然食品,少摄入添加了糖或人工甜味剂的食品饮料。

记者:甜味为什么会对人们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许雅君:大多数人对甜味有天然的喜好。因为甜味通过味蕾感受器传导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可以刺激大脑释放诸如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脑啡肽等兴奋性的神经递质,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而这种反馈机制产生的效果存留在人的记忆中,使人们对甜食的接受度和渴望度更高。另一方面,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甜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血糖,快速缓解饥饿带来的焦虑感。正因为这种精神愉悦的体验,甜品被赋予了“幸福”的含义,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加人们对甜味的喜爱。

但是不论是以蔗糖为代表的添加糖,还是以三氯蔗糖、甜蜜素、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甜味剂,甚至近年更常见的以赤藓糖醇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都不宜过量食用。摄入过量的糖,与龋齿、肥胖、癌症以及其他慢性病关联度增加。虽然甜味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分的摄入,但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甜味剂会破坏人体对饱腹感的感知,使人们更容易过量摄入食物,影响体重控制效果;另外还可能影响人体的代谢和激素水平,如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改变肠道菌群结构等。

记者:甜味剂对体重控制真的有用吗?

许雅君:如前所述,摄入过量的糖分会增加肥胖及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而甜味剂的使用最早被认为减少了糖类摄入,对体重控制有积极意义。有研究显示,甜味剂的使用能够在短期内减少糖分摄入,但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却没有发现类似结果。因此,甜味剂对于体重控制的绝对积极意义仍有待商榷,与甜味剂种类、摄入量、摄入时间和频率等诸多变量都有关系。

不少人认为,相较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的安全性更高一些,但也有研究显示,即便是诸如甜菊糖苷这类的天然甜味剂,也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加之其甜度非常高(相当于蔗糖的200~300倍),长期食用可能使人体对甜味的阈值增高,增强人体对甜味的依赖。除此以外,其他一些健康危害也不容忽视,例如过量赤藓糖醇(也是天然甜味剂的一种)的摄入可能与血栓风险增加有关。

记者:不同人群在甜味剂的选择上,应如何考虑适配性?

许雅君:目前尚无充足、具体的临床证据表明某种甜味剂与某种人群的绝对适配性。但还是有些原则可以参考:

糖醇类甜味剂是糖的衍生物,目前已开发包括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麦芽糖醇、乳糖醇、木糖醇等不同产品,其甜度为蔗糖的25%到100%。糖醇类甜味剂提供的能量比糖少,不会导致明显血糖反应,且可以显著降低蛀牙风险。但要注意糖醇是可以参加代谢的,并非0能量,相对于甜蜜素、三氯蔗糖等不参加代谢的甜味剂来说,糖醇是能够代谢产生一定能量的。

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都是天然甜味剂,热量低安全性高,可供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病患者食用。

阿斯巴甜是二肽类甜味剂,可在人体内分解成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患有罕见遗传病——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不能代谢苯丙氨酸,因此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不适于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

纽甜是阿斯巴甜的衍生物,人体摄入后不会分解出苯丙氨酸,因此可供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

记者:如何看待目前市面上的“无糖”饮品?消费者在选购“无糖”饮品时,需要注意什么?

许雅君:“无糖”并非真的没有糖。市面上的确有一些标注了“无糖”的食品,但配料表里却有麦芽糊精、玉米糖浆等。虽然名字不是“蔗糖”或“白砂糖”,但实际上仍然是大量葡萄糖、果糖聚合物的碳水化合物添加食品,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误导,这些食品糖尿病患者食用于病情有害无益。而且,有些甜味剂仍然有能量,比如糖醇类甜味剂(木糖醇等),不是所有甜味剂饮料都是0能量饮料。

消费者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一看是不是真的没有糖,是不是把葡萄糖、蔗糖等换个“昵称”出现在配料表里;二是不要盲目相信“使用甜味剂而不使用蔗糖就没有能量,就有利于减重或者控制体重”这类说法;三是要清楚甜味剂食品需适量食用,过量食用存在诸多健康问题。(记者 贾月洋)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无论何种糖,都不宜过量

【把脉】

光明日报记者 贾月洋

围绕甜味剂的安全性问题,记者采访了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副院长、营养与食品卫生学系教授许雅君。她建议,不论哪一种甜味剂,在日常生活中都应控制摄入量,避免增加不必要的健康风险。

记者:“可能对人类致癌的物质”意味着什么?日常生活中摄入阿斯巴甜有哪些注意事项?

许雅君:国际癌症研究机构将阿斯巴甜归类为2B类,也就是说,阿斯巴甜可能对人类致癌。同时联合专家委员会还给出了每日允许摄入的阿斯巴甜量为40mg/Kg体重。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把致癌物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1类(有确认致癌性)、2A类(很可能有致癌性)、2B类(有可能致癌)、3类(尚不能确定是否致癌)、4类(基本无致癌作用)。其中,阿斯巴甜被归类的2B类,是“对人可能致癌”,此类致癌物对人致癌性证据有限,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并不充分;或对人类致癌性证据不足,对实验动物致癌性证据充分。同属这一类的还有很多我们熟悉的物质或环境因素,如手机辐射、芦荟全叶提取物、传统的腌菜、柏油路上的沥青、汽车发动机尾气等。

国际癌症研究机构指出,分类反映了某些物质可能导致人类癌症的科学证据强度,但并不表明在给定的暴露水平或暴露途径下癌症发生的风险程度。任何化学物质产生的健康损害效应都要和“摄入量”挂钩,脱离剂量谈健康损害是不合适的。按照目前市面上食品饮料阿斯巴甜的添加量,一罐含有200或300毫克阿斯巴甜的饮料,一个体重70公斤的成年人每天需要消耗超过9~14罐才会超过可接受的每日摄入量,即便体重较轻的女性,按平均50kg计算,每天也要饮用7~10罐才会超过。

因此,我们应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需求合理选择,注意控制摄入量和频率,降低潜在风险。当然,更建议食用天然食品,少摄入添加了糖或人工甜味剂的食品饮料。

记者:甜味为什么会对人们产生如此大的吸引力?

许雅君:大多数人对甜味有天然的喜好。因为甜味通过味蕾感受器传导信号到中枢神经系统,一方面可以刺激大脑释放诸如多巴胺、血清素、内啡肽、脑啡肽等兴奋性的神经递质,使人感到愉悦和满足。而这种反馈机制产生的效果存留在人的记忆中,使人们对甜食的接受度和渴望度更高。另一方面,以碳水化合物为主的甜食可以在较短时间内提升血糖,快速缓解饥饿带来的焦虑感。正因为这种精神愉悦的体验,甜品被赋予了“幸福”的含义,反过来又会进一步增加人们对甜味的喜爱。

但是不论是以蔗糖为代表的添加糖,还是以三氯蔗糖、甜蜜素、阿斯巴甜为代表的人工甜味剂,甚至近年更常见的以赤藓糖醇为代表的天然甜味剂,都不宜过量食用。摄入过量的糖,与龋齿、肥胖、癌症以及其他慢性病关联度增加。虽然甜味剂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糖分的摄入,但研究显示,大量食用甜味剂会破坏人体对饱腹感的感知,使人们更容易过量摄入食物,影响体重控制效果;另外还可能影响人体的代谢和激素水平,如影响胰岛素的分泌,改变肠道菌群结构等。

记者:甜味剂对体重控制真的有用吗?

许雅君:如前所述,摄入过量的糖分会增加肥胖及诸多慢性代谢性疾病的风险,而甜味剂的使用最早被认为减少了糖类摄入,对体重控制有积极意义。有研究显示,甜味剂的使用能够在短期内减少糖分摄入,但在另外一些研究中却没有发现类似结果。因此,甜味剂对于体重控制的绝对积极意义仍有待商榷,与甜味剂种类、摄入量、摄入时间和频率等诸多变量都有关系。

不少人认为,相较人工合成甜味剂,天然甜味剂的安全性更高一些,但也有研究显示,即便是诸如甜菊糖苷这类的天然甜味剂,也可能引起肠道菌群失衡,加之其甜度非常高(相当于蔗糖的200~300倍),长期食用可能使人体对甜味的阈值增高,增强人体对甜味的依赖。除此以外,其他一些健康危害也不容忽视,例如过量赤藓糖醇(也是天然甜味剂的一种)的摄入可能与血栓风险增加有关。

记者:不同人群在甜味剂的选择上,应如何考虑适配性?

许雅君:目前尚无充足、具体的临床证据表明某种甜味剂与某种人群的绝对适配性。但还是有些原则可以参考:

糖醇类甜味剂是糖的衍生物,目前已开发包括山梨糖醇、甘露糖醇、麦芽糖醇、乳糖醇、木糖醇等不同产品,其甜度为蔗糖的25%到100%。糖醇类甜味剂提供的能量比糖少,不会导致明显血糖反应,且可以显著降低蛀牙风险。但要注意糖醇是可以参加代谢的,并非0能量,相对于甜蜜素、三氯蔗糖等不参加代谢的甜味剂来说,糖醇是能够代谢产生一定能量的。

甜菊糖苷、罗汉果糖苷都是天然甜味剂,热量低安全性高,可供糖尿病、肥胖症、心血管病患者食用。

阿斯巴甜是二肽类甜味剂,可在人体内分解成天冬氨酸和苯丙氨酸。患有罕见遗传病——苯丙酮尿症的患者不能代谢苯丙氨酸,因此添加了阿斯巴甜的食品和饮料不适于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

纽甜是阿斯巴甜的衍生物,人体摄入后不会分解出苯丙氨酸,因此可供苯丙酮尿症患者食用。

记者:如何看待目前市面上的“无糖”饮品?消费者在选购“无糖”饮品时,需要注意什么?

许雅君:“无糖”并非真的没有糖。市面上的确有一些标注了“无糖”的食品,但配料表里却有麦芽糊精、玉米糖浆等。虽然名字不是“蔗糖”或“白砂糖”,但实际上仍然是大量葡萄糖、果糖聚合物的碳水化合物添加食品,这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种误导,这些食品糖尿病患者食用于病情有害无益。而且,有些甜味剂仍然有能量,比如糖醇类甜味剂(木糖醇等),不是所有甜味剂饮料都是0能量饮料。

消费者选择的时候一定要擦亮眼睛,一看是不是真的没有糖,是不是把葡萄糖、蔗糖等换个“昵称”出现在配料表里;二是不要盲目相信“使用甜味剂而不使用蔗糖就没有能量,就有利于减重或者控制体重”这类说法;三是要清楚甜味剂食品需适量食用,过量食用存在诸多健康问题。

《光明日报》(2023年11月05日 07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尿液引来一群蚂蚁!尿液甜真的是糖尿病?这些冷知识该早知道

不知道各位小时候有没有尿尿完后,蠢萌蠢萌的低头看看自己的尿液!?

近日,一位26岁男子因为尿液引来一群蚂蚁,多了疑心,自己品尝后因为有甜味去医院检查,而这一查,却被确诊为糖尿病。

的确,这种警觉糖尿病的方式的确不多见。在此,奉劝各位,切勿模仿,毕竟尿液中还有其他不利于身体的有害细菌存在。

我想很多人看到这,可能真的会疑惑:

糖尿病患者的尿一定会是甜的吗?

其实,我们都知道肾脏是泌尿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尿液甜不甜必定会和肾脏有关。

肾脏功能没问题的情况下,对尿液中的葡萄糖吸收、过滤就没问题,若肾脏出现问题,葡萄糖不被吸收或过滤,尿液中就会含有糖分。

也就是说,尿液中的葡萄糖浓度大小,尿液是否甜和肾脏有密切关系,而肾脏功能正常与否,可能是糖尿病引起的,也可能是其他的疾病引起。

因此,尿是不是甜,尿中的糖分高低不是判断一个人患有糖尿病的指标。

糖尿病还有哪些冷知识我们常人不知道,但可以加强我们提高糖尿病的意识?

今天小康医生就带大家了解下,相信你了解完这些,日后可以成功避开糖尿病的各种误区。

  1、糖尿病的症状不仅仅是三多一少

从高中生物课上大家就了解到了糖尿病的症状有三多一少,即饮水量、吃饭量以及尿液量增多,但同时伴随体重减少。

所以在判定糖尿病的时候,不少人会把三多一少当成其唯一的标准。但孰不知,糖尿病的症状可不仅仅只有三多一少,在糖尿病的发病过程当中,还容易引发患者的肢体麻木和皮肤瘙痒,甚至一些脚部的溃疡和眼睛功能的下降,都可能是糖尿病的预兆。

所以在判定糖尿病的时候,千万不要再紧紧的依靠三多一少这样的标准来进行对照了。只有经过综合的考量之后,才能够更精准的把握糖尿病的病发信号。

  2、瘦人也可能会患上糖尿病

在大众的认知当中,似乎只有肥胖的人才会患上糖尿病,而那些身材比较苗条甚至是瘦弱的人则不会被糖尿病所盯上。其实这种认知也是错误的,肥胖因素确实容易增加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但这并不意味着身体比较瘦弱的人就不会患上糖尿病。

对于一些体质较差的人来说,没有办法对营养物质进行有效的吸收,再加上平时过度的节食就会导致体重的大幅度下降。

但这个时候他们也可能会出现胰岛功能的降低,由此而引发胰岛素分泌水平较低的问题,进而导致血糖的不断上升。

所以对于这一部分瘦子来说,也容易成为糖尿病的目标。基于此,大家在判定糖尿病的发展情况时,千万不要再通过体型的变化来盲目确认了。

  3、糖尿病并不是一种必然的遗传疾病

糖尿病确实具有一定的遗传性,但是其遗传性并不是100%的。

很多人就会陷入到这样的一个误区当中,认为糖尿病主要是由遗传因素所导致的,如果父母患上糖尿病的话,势必会导致下一代患上该病,这样就会越想越恐慌。

但其实并不是所有的糖尿病都会遗传给下一代,只要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定期的做好血糖的监测。就能够有效的降低糖尿病的发病概率,这个时候是不需要过多的担心遗传因素影响的。

  4、血糖高并不一定是糖尿病

很多人在认定糖尿病的时候也存在一定的误区,认为只要测出来血糖超标的话,就一定是糖尿病,但却不知道血糖和我们的饮食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

当我们摄入一些高糖食物时,吃完饭去测血糖,就会出现血糖升高的情况,这个时候并不意味着自己患上了糖尿病。

总的来说,对于糖尿病这种病症,想要确诊自己是否患上了这种疾病,首先做的就是利用相关的检查来加以确认。

千万不要仅凭着血糖高,就判断自己患了糖尿病。在对糖尿病这一问题进行处置的时候,也需要遵从专业医生的意见,不要自己想当然地加以应对,这样很有可能会导致病情恶化的方向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