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是体内缺乏蛋白质(肥胖是体内缺少什么?)
世界肥胖日 | 肥胖可能不是营养过剩,别再陷入这些减肥误区
3月4日,是世界肥胖日。据《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0年)》显示,2018年我国成人超重率和肥胖率分别为34.3%和16.4%。肥胖不仅威胁个体的身体健康,增加多种慢性疾病的风险,还可能对后代健康造成不良影响。
然而,在减肥的道路上,许多人却陷入了误区,今天,我们特别邀请了华务星辰医学检验实验室的徐婷医生,就常见的3大减肥误区进行深入科普,帮助大家走出减肥的误区,迈向健康的生活方式。
误区一:减肥必须“忍饥挨饿”?
提到减肥,许多人首先想到的就是节食。然而,徐婷医生指出,肥胖的本质,往往不是营养过剩,而是营养失衡——身体缺乏必要的营养素,导致代谢紊乱和脂肪堆积 。
许多肥胖人群偏爱高脂肪、高热量的食物,而富含纤维素、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的食物摄入不足,导致体内营养物质失衡,出现“隐性饥饿”。长此以往,身体的代谢系统会受到影响,变得缓慢而低效,使得脂肪堆积更加容易。
因此,减肥的关键不是“饿”,而是要吃对营养,让身体获得真正的均衡营养,才能健康地瘦下来。
误区二:掉秤必须“暴力节食”?
为了快速减重,不少人选择极端节食,完全戒掉碳水化合物和脂肪。然而,这种做法不仅会让身体变得疲惫不堪,情绪低落,还可能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就会迅速反弹。
徐婷医生提到,这是因为极端的节食方式,会让我们的身体误以为正处于“饥荒”状态,于是启动一系列“自救”措施:降低基础代谢率,减少能量消耗,同时疯狂储存脂肪,以备不时之需。所以很多人在极端节食后,一旦恢复正常饮食,体重就会迅速反弹,甚至比以前更重。
因此,减肥不能“暴力节食”,合理的饮食应该是在保证营养均衡的基础上,合理控制总热量摄入,让身体在舒适的状态下慢慢调整。
误区三:饮食必须“素食主义”?
还有人为了减肥,干脆变成“素食主义者”,以为不吃肉就能瘦。但徐婷医生指出,这种做法同样不可取。肉类中的蛋白质是减肥的“黄金营养素”,它不仅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营养,还是肌肉生长的关键。蛋白质摄入不足会导致基础代谢率下降,反而更容易发胖。此外,蛋白质还能提供强烈的饱腹感,减少不必要的零食摄入。
因此,减肥不是简单的“不吃肉”,我们可以选择吃优质蛋白,比如鸡蛋、鱼、瘦肉、豆制品等,帮助我们达到减肥目标!
针对如何科学减肥,徐婷医生推荐了华务星辰医学检验实验室的相关精准检测服务。这些检测可以帮助我们精准地了解自身的营养状况,找到减肥的“关键密码”。例如,肠道菌群平衡与否直接影响着我们的营养吸收、代谢以及免疫功能。通过肠道菌群健康检测,我们可以针对性地调整饮食结构,改善肠道菌群平衡。
徐婷医生提醒,吃饱吃对才能健康地瘦下来。在这个世界肥胖日,让我们一起告别错误的减肥方法,让减肥之路更加科学、健康、高效。
通讯员瞿嫦虹
报料、维权通道: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搜索“报料”一键直达;或微信添加报料客服:xxcbcsp;或拨打热线0731-85571188。如需内容合作,请拨打政企服务专席19176699651。
高蛋白饮食,竟可能导致肥胖?这3个关键点你必须知道!
文 | 汪医生谈健康
编辑 | 汪医生谈健康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减脂增肌的人,把蛋白质当成“救命稻草”,鸡胸肉、蛋白粉、牛排轮番上阵,恨不得一天三顿都是肉。
但你可能没想到,高蛋白饮食不一定能让你变瘦,甚至可能让你长胖!是不是有点意外?别着急,咱们慢慢聊聊这其中的“坑”。
1. 高蛋白真的能减肥?小心越吃越胖!你是不是也听过这样一句话:“吃肉减肥,戒糖掉秤”?确实,高蛋白饮食可以增加饱腹感,减少暴饮暴食的可能性,还能帮助肌肉增长,让基础代谢提高。听起来完美无缺,但问题来了——蛋白质也是有热量的!
很多人以为蛋白质吃得越多,脂肪就会越少,但事实并非如此。1克蛋白质的热量和1克碳水化合物是一样的,都是4千卡,并不会因为吃的是蛋白质,就 magically(神奇地)不被身体储存。如果饮食总热量超标,身体还是会把多余的能量转化成脂肪,乖乖存起来。
更何况,很多高蛋白食物本身就“暗藏玄机”——比如牛排、肥牛、奶酪、坚果这些食物,除了蛋白质,脂肪含量也不低。如果不注意搭配,可能一顿下来,蛋白质没吃多少,热量倒是超了不少。结果就是,不仅没瘦,还可能悄悄长了几斤脂肪。
所以,高蛋白饮食并不是“吃得越多越好”,关键还是要控制总热量,不然再健康的食物,吃多了也会变成肥胖的“帮凶”。
2. 蛋白质越多,越饱?小心吃得更多!高蛋白饮食的另一个“伪装好处”,就是它能增加饱腹感,让你吃得少一点。但你有没有发现,有时候吃了一顿高蛋白的餐,没多久就又饿了?
这其实和身体的激素调节有关。饥饿感的控制主要依赖两种激素——瘦素(Leptin)和饥饿素(Ghrelin)。简单来说:
- 瘦素负责告诉你:“别吃了,够了!”
- 饥饿素负责提醒你:“肚子空了,快去找点吃的!”
高蛋白饮食可能会降低瘦素水平,同时增加饥饿素的分泌,也就是说,你可能会更容易觉得饿。这也是为什么有些人吃了鸡胸肉、蛋白粉之后,没过多久又馋得慌,忍不住想找点零食填肚子。
更糟糕的是,如果蛋白质摄入过多,而碳水化合物摄入严重不足,血糖也会不稳定,容易让你产生更强的饥饿感。这就导致很多人本来想着“高蛋白控制食欲”,结果反而吃得更多,甚至暴饮暴食,彻底打破了减脂计划。
那怎么办?很简单,吃蛋白质的同时,别忘了搭配一些健康的碳水化合物,比如燕麦、糙米、红薯。这样血糖更稳定,饱腹感也更持久,避免一顿高蛋白餐后,没多久又饿得不行。
3. 吃太多蛋白质,肾脏压力山大!除了可能让你变胖,高蛋白饮食最大的“副作用”,就是会增加肾脏的代谢负担。
蛋白质在体内分解后,会产生尿素、肌酐、氨等代谢废物,这些东西都需要肾脏来过滤、排出体外。如果蛋白质摄入量过高,肾脏就得拼命工作,长此以往,肾功能可能会受到影响。
虽说对于肾功能正常的人来说,适量增加蛋白质不会有太大问题,但如果长期超量摄入,或者本身有肾脏问题,那可就麻烦了。尤其是那些每天狂喝蛋白粉、猛吃肉、又不怎么喝水的人,肾脏真的要“哭”了!
更糟糕的是,高蛋白饮食还会增加尿钙排泄,影响骨骼健康,甚至可能提高肾结石的风险。所以,蛋白质虽然重要,但一定要适量,别觉得“多多益善”。
如果你是健身爱好者,或者想通过高蛋白饮食减脂,记住几个关键点:
- 蛋白质摄入量要适中,一般来说,每公斤体重摄入1.2-2.0克蛋白质就够了,普通人不需要吃太多。
- 多喝水,帮助肾脏排毒,尤其是蛋白质摄入较高的时候,水分更是不能少!
- 如果本身有肾脏问题,一定要咨询医生,别自己乱补蛋白质。
看到这里,你是不是有点懵?高蛋白饮食并不是减肥的“万能钥匙”,如果方法不对,反而可能让你越吃越胖,甚至对身体造成负担。
我们简单回顾一下:
- 蛋白质吃多了,热量还是会超标,脂肪照样囤积!
- 过量蛋白质可能影响饥饿激素,让你吃得更多!
- 肾脏压力大,可能带来健康风险,甚至影响骨骼!
所以,与其盲目追求高蛋白,不如调整饮食结构,让蛋白质、碳水、脂肪达到一个健康的平衡。真正的好身材,不是靠猛吃某一种营养素,而是靠科学合理的饮食和坚持运动!
那么问题来了——今晚的晚餐,你还准备只吃鸡胸肉和蛋白粉吗?还是考虑搭配点红薯、蔬菜,让饮食更均衡呢?
参考文献:《高蛋白饮食对体重管理的影响》. 中国食品学报, 2021
《高蛋白饮食与肾脏健康——是否真的安全?》. 中国临床营养杂志, 2020,
《高蛋白饮食对瘦素、胰岛素及血糖调节的影响》. 营养学报, 2019,
乐健康 | 世界防治肥胖日:肥胖是一种病,8种因素导致
5月11日是“世界防治肥胖日”,5•11的谐音是“我要1”,最后的“1”代表苗条,通俗讲就是“我要瘦”。本期特邀解放军总医院第八医学中心营养科主任左小霞讲述科学减肥,健康享“瘦”。
肥胖是一种病
世界卫生组织已确认肥胖是一种疾病,并向全世界发出忠告:肥胖病将成为全球首要的健康问题。
肥胖症是指身体中含有过多的脂肪组织,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慢性代谢性疾病。2023年3月,世界肥胖联盟发布了2023《世界肥胖地图》,预测到2035年,全球超过40亿人属于肥胖或超重,占全球人口的51%。到2035年,中国成年人的肥胖率预计达到18%。
全球营养改善联盟(gain)在华盛顿发布的《全球营养不良状况报告》显示,中国逾3亿人属于超重和肥胖人群,其中7%的人群为5岁以下儿童。专家指出,超重与肥胖人数庞大,与饮食量、饮食结构不合理和运动缺乏有关。
肥胖会带来哪些危害
1、高脂血症:由于肥胖会导致人体的代谢障碍,所以会出现代谢综合征,造成高脂血症;
2、糖尿病和高血压:肥胖会导致血糖升高,导致糖尿病,且肥胖也是高血压的重要诱因及危险因素;
3、血管疾病:肥胖也是冠心病、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
4、骨关节异常:肥胖会对膝关节、踝关节、腰椎关节造成压迫,导致负重的关节过早退化;
5、激素分泌异常:肥胖还会导致激素的分泌异常,导致有些女性会出现月经不调、不孕,某些男性出现不育等;
6、胆囊炎、胆石症及脂肪肝。
肥胖症的判定标准
BMI 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体质指数 BMI =体重(kg)/身高(m)× 身高(m)
BMI :24-27.9超重
BMI :≥28 肥胖
WC 腰围 ( Waist Circuit)
亚洲标准:男性 WC >85cm
女性 WC >80cm
WHR 腰臀比( Waist to Hip Ratio )
中心性肥胖:男 WHR>0.9
女 WHR>0.85
脂肪含量
体内脂肪占体重的%:
男 > 25%
女 > 30%
肥胖发生的主要因素
1、遗传因素
遗传因素对肥胖形成的作用约占20~40%
双亲均为肥胖者,子女肥胖率70~80%
单亲(特别是母亲)肥胖者,子女肥胖率40%
2、饮食因素
脂肪和糖是导致肥胖的两个危险因素。
3、进食过量
4、进餐速度过快
5、丰盛的晚餐
晚餐吃得十分丰富,有的甚至在临睡前加一顿夜宵,这种吃法是肥胖的祸根。另外,晚上8点以后吃饭,容易导致内脏脂肪肥胖。
6、静坐生活方式,缺乏运动
体力活动减少可导致能量消耗少,多余的能量就转化为脂肪储存体内,从而导致肥胖。
7、精神情志与肥胖病
人有一种“情感饥饿”的心理状态,由于情感需要未获满足,而以食物来补偿,结果过食,导致发胖
8、饮酒与肥胖病
酒精是一种产热很高的物质,仅次于脂肪。另外,酒精还影响酶类的活性,间接引起甘油三酯增多。
肥胖的治疗
1、外科治疗:空肠回肠旁路手术;脂肪切除术;局部注射溶脂药物;胃部切除术。
2、药物治疗:食欲抑制剂;口服降糖药;脂肪酶抑制剂;肉碱制剂;脂解素;中药。
3、饮食控制与运动:适合大多数人,安全、有效。
如何控制饮食与运动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
合理低能量
男性:1400-1600Kcal/d,女性1200-1400Kcal/d
比原来习惯摄入的能量低300-500Kcal/d
进食量比原来日常水平减少约1/3
随着运动量的加大,能量摄入可相应增加。
应保持一定量的碳水化合物、脂肪、蛋白质、矿物质和维生素,以满足生理需要。
2、控制脂肪的摄入
每天烹饪用油大约25克,不宜选择肥肉、动物内脏。
3、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
每天主食200~300g,保证一半粗粮、全谷物。
4、增加优质蛋白质的供给
鱼虾类40g-75g;畜禽肉类40g-75g;蛋类40g-50g;豆腐每天50-100克。
5、确保维生素和矿物质的供给
不偏食、不挑食,饮食均衡,食物多样化;每天吃蔬菜300~500g,深色蔬菜至少应占一半;每日吃水果200g-350g。
6、确保膳食纤维的供给
蔬菜、水果、粗粮、薯类、杂豆、菌藻类是获得膳食纤维的良好来源。另外,建议每人每天摄入豆类及坚果25g-35g。
7、注意三餐的分配与烹调
早中晚餐的热量比例可以按照30%、40%、30%的比例分配。
宜采用蒸、煮、烧、汆、炖等烹调方法,忌用油煎、炸的方法。
8、适当运动
运动强度可达最大吸氧量 60~70%,心率 年龄=170。
每次不少于30分钟,时间在晚饭前两小时最佳。每周4~5次。
一般首先可考虑慢跑、快走、跑走结合、体操、打太极拳等;体质较好者,可选择游泳、爬坡、打乒乓球、羽毛球等。
聚焦
国家卫健委:基药、儿童药、短缺药列为重点工作任务
5月10日,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京召开。会议充分肯定2022年和近五年全国卫生健康药政工作成效,强调要坚持以人民健康为中心,以健全药品供应保障制度为主线,突出药品临床价值和临床需求导向,重点围绕基本药物、短缺药品、儿童药品、药品使用监测、临床综合评价等工作,奋力推进药品供应保障工作高质量发展。
聚焦
川渝291家医疗机构年底前互认检查检验结果
重庆市卫健委、四川省卫健委近日联合印发通知,加快推进两地二级及以上医疗机构检查检验结果互认工作,明确在今年12月底前实现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涪陵等29个区(县)和四川省成都、自贡、泸州等15个市相邻地区共291家二级及以上公立综合医院检查检验结果互认。
聚焦
1076所学校成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
5月8日,教育部官网发布《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名单的公示》,拟确定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第二小学等1076所学校为首批全国健康学校建设单位。建有校医院或卫生室、心理咨询室,体育、保健教师、校医数量足够、结构合理等是健康学校建设的基本条件。
工人日报客户端《乐健康》第347期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 工人日报记者 姬薇
本期编辑:成露 窦小涛
(关注工人日报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