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的人为什么会水肿(肥胖的人为什么血压高)
你知道:造成水肿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吗?
水肿,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很多人可能经历过早上起床时眼睛肿肿的,或者长时间站立后双脚变得又胀又硬。但你知道吗?水肿不仅仅是“水喝多了”或者“吃得太咸了”,它有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严重健康警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水肿背后的真相,以及如何判断它是否隐藏着更大的健康风险。
水肿来袭,郑先生的“惊心之旅”
半个多月前,郑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双下肢水肿,起初他并未在意,以为只是饮食过咸或喝水太多导致的。然而,一周后,水肿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发严重,排尿时还出现了大量经久不散的泡沫。这一异常现象让郑先生紧张起来,他赶紧前往医院就医。
检查结果显示,郑先生的尿常规中出现隐血,尿蛋白高达4个“ ”,提示严重的蛋白尿;血常规显示血浆白蛋白仅为25.6g/L,远低于正常值,同时血脂指标也异常升高。这一系列“三高一低”的表现——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血脂、低血蛋白,让医生判断郑先生患上了肾病综合征。
郑先生后悔不已,他原本以为水肿只是小事,没想到却隐藏着如此严重的疾病。他好奇地问医生:“正常水肿不是和饮食生活习惯相关吗?怎么还会是肾病的表现?”医生告诉他,水肿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生理性水肿,也有病理性水肿,而有些水肿是绝对不可轻视的。
水肿的本质:组织间的“水漫金山”
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的体液潴留,它有时并不严重,有时则可能提示某些不可轻视的病变。很多人认为偶发的水肿是因为“水喝得太多了”或“吃得太咸了”,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当大量饮水时,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渗透压,需要多排尿。但睡眠时新陈代谢减慢,排尿减少,多余的水分就会渗透到组织间,导致次日晨起时颜面、眼睑的水肿。而高盐饮食会导致过多的钠离子在体内积聚,形成水钠潴留,体液渗透到组织间形成水肿。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过量饮水和高盐饮食引起的水肿往往比较轻微且很快会消失。如果水肿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就需要警惕了。水钠失衡所导致的水肿往往提示肾功能障碍,即便真的是因喝太多水或是吃得太咸引起的水肿,也要提高警惕。
生理性水肿:身体的“小插曲”
水肿并不总是疾病的信号,有些情况下的水肿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例如,女性在孕期和经期可能会出现水肿。孕期一方面子宫增大,会影响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另一方面,雌孕激素水平升高也会引起水钠滞留。经期水肿则是由于内分泌改变所致,这些都属于生理性水肿,一般无需过度担心。
此外,一些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也会导致水肿的发生。比如久坐不动,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体液循环受限,下肢就会产生水肿。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也会引起轻度水肿,这是因为毛细血管为了散热发生扩张,通透性改变使组织液大量渗出。肥胖也会导致水肿,肥胖本身就是一种代谢异常疾病,当皮下脂肪过多时,血液循环和组织液的回流受阻,因而发生水肿。
还有一种特发性水肿,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一般非病理性因素引起,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晨起颜面、眼睑的水肿是典型症状,此种水肿的发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可能与生理周期与内分泌有关。虽然特发性水肿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大多不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
病理性水肿:身体的“警报器”
虽然功能性水肿和生理性水肿大多并不严重,但对于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水肿,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它往往反映着体内的某些病变,最典型的是心衰和肾病。
心源性水肿:心脏的“求救信号”
心源性水肿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当心脏供血不足时,体静脉压力上升,导致体液潴留、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变与血管通透性增高,全身各部位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这种水肿受重力影响明显,下垂部位往往最先出现,一般以足部和脚踝的水肿为首发位置。当平卧时,水肿会因重力改变而逐渐消失,严重时可扩散至全身。心源性水肿呈现凹陷状且左右对称,水肿部位较为坚硬且移动性较差,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一般被视为心衰的终末期表现。
肾源性水肿:肾脏的“无声呐喊”
肾源性水肿是临床常见的水肿类型。肾脏是维持水钠平衡的重要器官,当肾功能受损时,水钠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情况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排出减少,肾小管增加重吸收量,引起水钠潴留;另一种情况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增强,导致更多水钠被人体重吸收,引起水肿。肾源性水肿多以颜面和眼睑为首发位置,并在之后蔓延至全身,包括小腿、足部、脚踝等。水肿质地较为柔软,移动性强,病情进展往往较快,肾病早期也可出现水肿。
如何区分心源性水肿和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和肾源性水肿虽然都表现为水肿,但在病因、合并症状、水肿表现、水肿发生位置上都有不少区别。心源性水肿主要由右心衰竭引起,发病后心室充盈,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导致供血量下降、体静脉压力升高,继而引起体液潴留与水肿。而肾源性水肿则多由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炎症性肾病或肾实质损伤引起,表现为血液白蛋白含量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以及水钠潴留发生。
在并发症上,心源性水肿以右心衰竭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心脏增大、尿量减少、气短、呕吐、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肾源性水肿最典型的表现是高血压,由于血容量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应激活,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此外,蛋白尿、血尿等肾功能受损表现也是肾性水肿的并发症状。
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隐藏的“幕后黑手”
引起水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生理性水肿以及常见的肾源性、心源性水肿外,肝脏病变、甲状腺功能异常、过敏、炎症等也都有可能导致水肿的发生。
肝脏是蛋白质合成的唯一器官,当肝炎、酒精肝、胆汁性肝硬化等肝脏病变发生时,会引起蛋白质合成障碍,继而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出,引起水肿。门脉高压也是重要病因。
甲状腺功能衰退或亢进也可能引起水肿,称为粘液性水肿,患者多伴有情绪异常。此外,过敏与炎症反应都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体液渗出到组织内,引起水肿。某些药物也会导致体液潴留,引起水肿,如降压药、降糖药、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服用这些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尤其是存在肾功能障碍、水钠代谢能力较差者更要慎用。
如何判断水肿是否严重?警惕这些信号!
水肿是一种体液过多渗透到组织间的表现。一些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久坐、久站、高温环境下工作,都可能导致水肿。妊娠期和孕期也可有水肿的发生,这些水肿一般不必过度担心。但有些水肿则由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见的有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
肾源性水肿质地较为柔软,活动性较好,以颜面、眼睑水肿为主,多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表现,如蛋白尿。心源性水肿质地往往较硬且活动性较差,胸闷、尿量减少、心脏增大等是常见症状。
不过,无论是哪种水肿,都需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及时就医。水肿就像身体的“警报器”,它可能是在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了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持续的水肿,尤其是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尿液异常、呼吸困难、胸闷等,千万不要大意,及时就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肥胖者之所以会发胖,从中医角度讲,主要还是这几个方面的问题!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在今日头条全网首发72小时,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胖子都是潜力股。”这句话不知道宽慰了多少人,但现实是,潜力股有时候也会变成“压力股”。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数据,全球有超过20亿成年人超重,其中6.5亿人属于肥胖。肥胖不仅影响美观,更重要的是,它可能是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一系列疾病的“导火索”。不过,今天我们不聊这些“沉重”的事情,而是换个角度:从中医的视角,来看看肥胖的根源到底在哪。胖,真的是因为你吃多了、动少了这么简单吗?
中医里有句话叫“脾为后天之本,气血化生之源”。简单来说,脾就像我们身体里的“仓库管理员”,负责把你吃进去的食物消化、吸收,然后转化成能量供全身使用。如果脾健运,仓库井井有条,吃多少用多少;但如果脾虚了?不好意思,食物转化不完全,直接堆成“库存”——也就是脂肪!
举个例子:你有没有发现,有些人明明吃得不多,但还是胖得像个“发面包”?这就是典型的脾虚型肥胖。脾虚的人通常伴随有消化不良、胃口差、四肢乏力、精神不振等症状。而且,脾虚型肥胖的人特别容易水肿,早上起来脸肿一圈,晚上脚踝肿一圈,堪称“24小时膨胀套餐”。
解决方案呢?中医讲“健脾化湿”,让脾重新打起精神干活。平时可以多吃一些健脾的食物,比如红枣、山药、薏米、茯苓等等。不过,吃归吃,别指望“养生枸杞泡奶茶”这种操作能让脾恢复正常,奶茶喝多了,脾只会更累!
“生气一斤,长肉两斤。”这可不是玩笑话,而是有科学依据的。中医认为,肝主疏泄,负责调节全身气机的流通。肝就是身体里的“总指挥官”,如果肝气郁结,气机不畅,脂肪的代谢也会跟着出问题——这些脂肪本来是要“打包发货”的,结果因为肝生闷气,全堆积在身体里,久而久之,“游泳圈”就来了。
肝郁型肥胖的人,通常是情绪化的选手:压力大、易焦虑、爱生气,心情不好就暴饮暴食,心情好了也暴饮暴食。久而久之,肝气郁结,脂肪存不住就算了,还容易引发内分泌失调。
那怎么办?中医讲“疏肝解郁”。平时可以试试喝点玫瑰花茶、菊花茶,或者多做一些让自己放松的事情,比如练瑜伽、听音乐、撸猫狗。记住,善待你的肝,就是善待你的身材。
中医里有个经典名词——“痰湿”。别被名字吓到,这不是说你喉咙里的痰,而是身体代谢废物的一种形态。痰湿就像一股“黏糊糊的能量”,一旦积聚在体内,就容易形成肥胖,尤其是那种“肚子大得像怀胎三月”的腹型肥胖。
痰湿型肥胖的人,经常有以下特点:大肚腩、四肢乏力、舌苔厚腻,甚至有些人还会觉得嘴巴发黏,总是口渴但又懒得喝水。痰湿主要由于饮食不节(比如你爱吃火锅、烧烤、奶茶、炸鸡)、缺乏运动导致的。
要对付痰湿,中医讲究“化痰祛湿”。平时可以喝点薏米水、荷叶茶,或者吃点冬瓜、莲藕等清淡去湿的食物。当然,最重要的是,动!一动就能把痰湿“蒸发”掉,懒着不动,只能继续“黏糊糊”下去。
肾在中医里被称为“先天之本”,它就像身体的发动机,掌管着能量的基础代谢。一旦肾虚,基础代谢率降低,能量消耗减少,脂肪就会“趁虚而入”,尤其是腰腹部最容易长肉。
肾虚型肥胖的人,通常伴随有腰膝酸软、畏寒怕冷、失眠多梦等症状。有些人甚至会出现脱发、头发早白、精神不振等问题。最可怕的是,肾虚型肥胖的人即使节食,也很难减下来,因为发动机不给力,油门踩不动啊!
解决办法呢?中医讲“补肾填精”。平时可以吃点黑芝麻、黑豆、核桃等补肾食物,有条件的还可以试试艾灸、泡脚等方法来调理肾气。记住,护肾就是护腰线!
中医认为,肥胖不仅仅是脂肪的堆积,更是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要想减肥,不能只盯着减脂,还要调理五脏六腑,恢复身体的平衡。总结一下,中医的“减脂公式”可以这样概括:
- 健脾化湿:让你的“仓库管理员”重新上岗。
- 疏肝解郁:别让肝气郁结成“脂肪快递”。
- 化痰祛湿:清理体内的“黏糊糊垃圾”。
- 补肾填精:给发动机加满油,动力十足。
减肥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也不是单靠“少吃多动”就能解决的“数学题”。它是一项“全职工作”,需要你从饮食、运动、情绪管理到作息规律,全方位地调整自己。中医的智慧在于,它不仅关注你的身体,还关注你的心。很多时候,肥胖的背后,是身体的求救信号:它在告诉你,“我的某些功能出问题了!”
所以,别再盯着体重秤上的数字发愁了。坐下来,好好想想:你的脾虚了吗?肝郁了吗?痰湿了吗?还是肾虚了?找到问题的根源,才能真正解决肥胖的问题。
参考文献:
世界卫生组织(WHO)肥胖相关数据报告
《中国居民膳食指南(2022)》
《黄帝内经》
你知道:造成水肿发生的原因有哪些吗?
来源:沈阳广电第一现场
水肿,这个词在日常生活中并不陌生。很多人可能经历过早上起床时眼睛肿肿的,或者长时间站立后双脚变得又胀又硬。但你知道吗?水肿不仅仅是“水喝多了”或者“吃得太咸了”,它有时可能是身体发出的严重健康警报。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深入了解水肿背后的真相,以及如何判断它是否隐藏着更大的健康风险。
水肿来袭,郑先生的“惊心之旅”
半个多月前,郑先生突然发现自己双下肢水肿,起初他并未在意,以为只是饮食过咸或喝水太多导致的。然而,一周后,水肿不仅没有消退,反而愈发严重,排尿时还出现了大量经久不散的泡沫。这一异常现象让郑先生紧张起来,他赶紧前往医院就医。
检查结果显示,郑先生的尿常规中出现隐血,尿蛋白高达4个“ ”,提示严重的蛋白尿;血常规显示血浆白蛋白仅为25.6g/L,远低于正常值,同时血脂指标也异常升高。这一系列“三高一低”的表现——高蛋白尿、高度水肿、高血脂、低血蛋白,让医生判断郑先生患上了肾病综合征。
郑先生后悔不已,他原本以为水肿只是小事,没想到却隐藏着如此严重的疾病。他好奇地问医生:“正常水肿不是和饮食生活习惯相关吗?怎么还会是肾病的表现?”医生告诉他,水肿的原因多种多样,既有生理性水肿,也有病理性水肿,而有些水肿是绝对不可轻视的。
水肿的本质:组织间的“水漫金山”
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的体液潴留,它有时并不严重,有时则可能提示某些不可轻视的病变。很多人认为偶发的水肿是因为“水喝得太多了”或“吃得太咸了”,这确实有一定道理。当大量饮水时,机体为了维持正常的渗透压,需要多排尿。但睡眠时新陈代谢减慢,排尿减少,多余的水分就会渗透到组织间,导致次日晨起时颜面、眼睑的水肿。而高盐饮食会导致过多的钠离子在体内积聚,形成水钠潴留,体液渗透到组织间形成水肿。
但需要注意的是,由过量饮水和高盐饮食引起的水肿往往比较轻微且很快会消失。如果水肿持续时间较长、程度较重,或者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就需要警惕了。水钠失衡所导致的水肿往往提示肾功能障碍,即便真的是因喝太多水或是吃得太咸引起的水肿,也要提高警惕。
生理性水肿:身体的“小插曲”
水肿并不总是疾病的信号,有些情况下的水肿属于正常的生理现象。例如,女性在孕期和经期可能会出现水肿。孕期一方面子宫增大,会影响下肢静脉的血液回流;另一方面,雌孕激素水平升高也会引起水钠滞留。经期水肿则是由于内分泌改变所致,这些都属于生理性水肿,一般无需过度担心。
此外,一些生活习惯和环境因素也会导致水肿的发生。比如久坐不动,下肢静脉血液回流受阻,体液循环受限,下肢就会产生水肿。在高温环境下活动也会引起轻度水肿,这是因为毛细血管为了散热发生扩张,通透性改变使组织液大量渗出。肥胖也会导致水肿,肥胖本身就是一种代谢异常疾病,当皮下脂肪过多时,血液循环和组织液的回流受阻,因而发生水肿。
还有一种特发性水肿,其发生机制尚不明确,一般非病理性因素引起,多见于育龄期女性。晨起颜面、眼睑的水肿是典型症状,此种水肿的发生呈现一定的周期性,可能与生理周期与内分泌有关。虽然特发性水肿具有一定的神秘色彩,但大多不会引起较为严重的后果。
病理性水肿:身体的“警报器”
虽然功能性水肿和生理性水肿大多并不严重,但对于较为严重且持续时间较长的水肿,就需要提高警惕了,因为它往往反映着体内的某些病变,最典型的是心衰和肾病。
心源性水肿:心脏的“求救信号”
心源性水肿是由于心脏功能障碍引起的。当心脏供血不足时,体静脉压力上升,导致体液潴留、血浆胶体渗透压改变与血管通透性增高,全身各部位就会发生不同程度的水肿。这种水肿受重力影响明显,下垂部位往往最先出现,一般以足部和脚踝的水肿为首发位置。当平卧时,水肿会因重力改变而逐渐消失,严重时可扩散至全身。心源性水肿呈现凹陷状且左右对称,水肿部位较为坚硬且移动性较差,病情进展相对缓慢,但一般被视为心衰的终末期表现。
肾源性水肿:肾脏的“无声呐喊”
肾源性水肿是临床常见的水肿类型。肾脏是维持水钠平衡的重要器官,当肾功能受损时,水钠的摄入与排出的动态平衡就会被打破。一种情况是肾小球滤过率下降,导致水钠排出减少,肾小管增加重吸收量,引起水钠潴留;另一种情况是肾小管重吸收能力增强,导致更多水钠被人体重吸收,引起水肿。肾源性水肿多以颜面和眼睑为首发位置,并在之后蔓延至全身,包括小腿、足部、脚踝等。水肿质地较为柔软,移动性强,病情进展往往较快,肾病早期也可出现水肿。
如何区分心源性水肿和肾源性水肿?
心源性水肿和肾源性水肿虽然都表现为水肿,但在病因、合并症状、水肿表现、水肿发生位置上都有不少区别。心源性水肿主要由右心衰竭引起,发病后心室充盈,心肌的收缩及舒张功能下降,导致供血量下降、体静脉压力升高,继而引起体液潴留与水肿。而肾源性水肿则多由肾小球肾炎、肾盂肾炎等炎症性肾病或肾实质损伤引起,表现为血液白蛋白含量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下降以及水钠潴留发生。
在并发症上,心源性水肿以右心衰竭症状为主要表现,如心脏增大、尿量减少、气短、呕吐、肝肿大、静脉压升高等。肾源性水肿最典型的表现是高血压,由于血容量降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相应激活,导致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此外,蛋白尿、血尿等肾功能受损表现也是肾性水肿的并发症状。
其他原因引起的水肿:隐藏的“幕后黑手”
引起水肿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生理性水肿以及常见的肾源性、心源性水肿外,肝脏病变、甲状腺功能异常、过敏、炎症等也都有可能导致水肿的发生。
肝脏是蛋白质合成的唯一器官,当肝炎、酒精肝、胆汁性肝硬化等肝脏病变发生时,会引起蛋白质合成障碍,继而导致血浆蛋白下降、血浆胶体渗透压降低,组织液渗出,引起水肿。门脉高压也是重要病因。
甲状腺功能衰退或亢进也可能引起水肿,称为粘液性水肿,患者多伴有情绪异常。此外,过敏与炎症反应都会导致血管通透性增加,使体液渗出到组织内,引起水肿。某些药物也会导致体液潴留,引起水肿,如降压药、降糖药、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服用这些药物前应仔细阅读说明书,尤其是存在肾功能障碍、水钠代谢能力较差者更要慎用。
如何判断水肿是否严重?警惕这些信号!
水肿是一种体液过多渗透到组织间的表现。一些生活习惯,如高盐饮食、久坐、久站、高温环境下工作,都可能导致水肿。妊娠期和孕期也可有水肿的发生,这些水肿一般不必过度担心。但有些水肿则由病理性因素引起,常见的有心源性水肿与肾源性水肿。
肾源性水肿质地较为柔软,活动性较好,以颜面、眼睑水肿为主,多伴有高血压和肾功能损害表现,如蛋白尿。心源性水肿质地往往较硬且活动性较差,胸闷、尿量减少、心脏增大等是常见症状。
不过,无论是哪种水肿,都需要提高警惕,必要时及时就医。水肿就像身体的“警报器”,它可能是在提醒你:身体内部出现了问题。如果你发现自己有持续的水肿,尤其是伴有其他异常症状,如尿液异常、呼吸困难、胸闷等,千万不要大意,及时就医才是最明智的选择。